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模式及其路径探索

2022-11-22 09:26
关键词:县域区域服务

徐 莉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模式及其路径探索

徐 莉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300)

乡村振兴关系到乡村的长远发展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战略工程,而乡村教育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教育振兴了,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地方高校与乡村教育振兴共生共荣,以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为己任则是中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对地方高校提出的重要命题,亦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地方高校应将服务区域教育振兴列入办学主旨之一,健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乡村教育的内驱力,建设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型智库。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地方高校;区域(县域);乡村教育振兴;模式路径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重要举措;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发达、生态文明、文化振兴、治理现代化和生活富裕等多个方面。着力实现乡村文化现代化,以文兴农、以文涵农、以文哺农,而教育是文化的载体,要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不仅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动能,更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旨,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源泉和基石,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2]在新时代,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职能之一的地方高校,通过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社会协调、环境友好,满足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事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弘扬文化和服务国际化办学,这是现代高等学校五大职能;而培育文化建设人才、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精神、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引领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也是现代高等学校办学的不易旨归。处于区域城市或县域的地方高等学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地方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是地方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职能的重要方面。同时,振兴乡村建设是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从事科学研究和实现成果转化的主战场,服务乡村振兴不仅是地方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地方高等学校教育创新的源泉。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地方高等学校服务和引领乡村教育振兴提出重要命题,美丽乡村建设呼唤地方高等学校的积极参与,无论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丰富,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拓展,还是共同富裕内涵中要求的文化富裕的有效实现,都亟待所在区域或县域的地方高等学校为之提供智力支撑、人才输出和功能供给。

但对照当下地方高等学校服务和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处在区域城市或县域办学的地方高等学校,紧贴地方主动服务所在区域(县域)乡村教育振兴的认识和作为都有待强化,服务所在地乡村教育振兴的工作水准和整体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助推所在地乡村教育建设的参与面、介入深度都亟待强化。区域或县域地方政府,引导和支持区域的高等学校参与地方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动性不够,“眼高手低”“墙内开花墙内不香”的现象不时出现;上述这些现象与问题需要从政策引导、体制机制优化、规划支持等方面入手,吸引和推动地方高等学校,让校方与地方发展融合、师生与村民交流互动成为常态、形成区校合作命运共同体,使区域(县域)政府高度信任并充分发挥地方高等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同时为区域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乡村振兴、地方高校与乡村教育振兴之间的关系

(一)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与基石

其一,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内容。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风文明和提升人文素养,这里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农民的文化素养。而农民的人文素养、现代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其二,乡村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营造积极氛围提供精神动力。一些优秀的乡村民俗文化、文物旅游资源等,无不展示着乡村的文化底蕴,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文化品牌的建设、文化政策的迭代升级等,吸引着优秀“乡贤”回归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由此营造乡村振兴浓厚的文化氛围,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其三,乡村教育振兴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文化+”创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此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对乡村文旅产业进行开拓、对乡村文明治理进行涵养等。因此,乡村教育振兴在整个乡村振兴过程中兴贯穿始终,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着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地方高校与乡村教育振兴共生共荣

地方高校通过向所处区域(县域)提供人才资源、科技成果、推动文化建设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服务区域(县域)发展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区域或县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区域或县域对地方高校财政经费投入或其他经费支持;同时,区域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对人才的需求度,也对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产生直接影响。

乡村教育振兴战略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地方高校践行服务社会的使命提供了新舞台。因此,地方高校要瞄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地方、汇聚地方资源,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精神文化共同富裕战略中去。地方高校既要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传播、文化传承、价值贡献付诸行动;又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将理论与地方乡村教育振兴实际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教育振兴服务规划与专项行动方案,用实践验证真知,真正担起地方高校的责任使命,从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落实落细。

万事万物的构成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保持着事物平衡稳定的发展。同理,乡村教育振兴也不是单向实施的,地方高校与乡村教育振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不但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也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与地方高校发展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有效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同时亦促进了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模式

(一)文化大篷车的文化教育模式

大多数乡村村民文化底子薄,娱乐活动少,业余文化生活不丰富。地方高校可以定期组建“文化大篷车”,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把文艺演出、艺术作品展、经典图书、理论宣讲、科技知识宣讲、法律知识解读、文化便民服务等文化服务送到广大乡村老百姓家门口。“文化大篷车”不仅可以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让农村老百姓也像城市的市民群众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还可以补齐乡村文化短板,推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助推实现乡村精神文化共同富裕。[3]如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有的高校组建学生艺术团,分赴红安、麻城、洪湖等革命老区,寻访红军足迹,慰问老区人民,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组建的文化大篷车项目包含流动书车、展览、专家讲坛、经典图书导读、现场阅读推广等活动,开进广大乡村社区等等,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二)双线共维的技术教育模式

双线共维模式是指地方高校联合区域(县域)的地方政府农技机构,组织当地农村养殖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骨干企业等成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组建以地方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地方政府农技骨干等为主体的专家团队,通过开发互联网平台,在线上平台上设立农技展示、农事提示、农业微课、在线问题解答等内容板块,对农民开展远程指导和服务,从而创建“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一种模式。如某省农业类高校整合高校、地方基层农技推广站点与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等资源,建立稳定的合作平台,分享信息,从而实现抱团发展。

(三)“高校+电商平台+学习型合作社”的服务模式

该模式是指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中,以农村电商服务为载体,从人、货、场等方面开展乡村文化服务,将地方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主要做法是:一是通过学习型合作社、田间课堂等形式,为农民开展电商培训,提高农民的电商知识水平和普及率;二是整合当地农副产品、旅游、文化等资源,创建“微店+网店+门店”营销平台,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传统销售、网络推广、直播带货等形式为乡村开展农产品营销服务;三是与当地农村合作社合作建立以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利润分配、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乡村服务与管理体系。如有的高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为乡村搭建电商平台,既解决了乡村文创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又提高了农民的电商知识水平和普及率。

(四)乡村教育振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乡村优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优秀文化人才更加缺乏。在新形势下,一方面各地方高校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乡村经营与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乡村体育、乡村规划等人才的培养。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地方高校需将人才培养供给重心下移,也可以借鉴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尝试与县级和乡镇政府合作,开展乡村文化“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4]地方政府根据本地乡村教育振兴的人才需求及规格,向地方高校提出人才培养订单,并为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地方高校按地方政府的订单要求“量体裁衣”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培养一批志愿扎根乡村、热爱农民、精通农业的乡村教育振兴人才队伍。

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

(一)深化对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认识

一是转变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观念。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要深化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认识,关键要破除观念性障碍,转变服务乡村振兴的观念,将服务的理论认识上升到自觉实践。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中,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服务的价值,为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地方高校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始终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进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文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地方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要聚焦区域(县域)双循环体系建设、助推“0-1”科技创新、促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科研成果转化等难题,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在艰难中前行,在挫折中收获经验。

二是提高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意识。地方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的意识,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抓住机遇,将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实现路径,这亦是地方高校职能体现的题中之义。同时,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中,根据乡村振兴建设的需要,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适时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进行修整完善。此外,地方高校也要完善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体系,把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纳入到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并实施相应的专项行动方案。

(二)完善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机制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方高校获得长足发展的持久动力。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使命与任务。因此,地方高校为更好地参与乡村发展,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需结合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从地方高校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的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地方高校要进一步规划并完善服务乡村教育建设的内容,加强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与乡村教育建设相关的服务工作。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导和组织服务机构,组建相应的服务工作人员团队,加强对服务乡村教育建设的领导;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组建服务乡村教育建设的研究与服务机关与团队,组织并引导学生成立相关学生社团。

二是宣传引导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师生关注并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建设,积极营造服务乡村教育建设的气氛。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向师生阐述高校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中的重要意义及师生在推动地方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增强其在建设乡村教育振兴中的使命感。

三是激励机制。一方面,地方高校对积极投入到乡村教育振兴建设的教师,在职称评聘、绩效补贴等给予倾斜考虑,以此提高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热情。另一方面,对于参与乡村教育建设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学生,将学生荣誉评定、实践学分、综合考量等方面与之挂钩,并给予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对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表现优异的团队、先进典型以及个人,要及时通过各种媒体介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舆论环境。

(三)提升乡村教育内驱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契合度,需优先发展乡村教育。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调整办学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乡村建设与发展所需人才。地方高校是乡村建设与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应转变思维方式,将乡村的特色文化渗透到乡村教育中去,紧密结合地方人才发展需求、乡村教育发展趋势,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三农”人才。

一是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学的理想与价值体现,是一所高校的方向、特色与角色的定位。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地方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与前提,也是地方高校做决策定战略、制定规划与方案、发挥优势与特色的基础。紧紧围绕应用型、地方性、服务型,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新使命,也是地方高校的生存之道。地方高校要组织师生积极参与调研,切实找出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瞄准定位,准备把握地方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中的核心资源优势。基于此,地方高校从实际出发,确定自身发展定位与方向,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帮扶结对、下乡挂职等方式,在乡村教育、乡村文化提升方面参与乡村建设,调动广大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的主动性,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5]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坚持以提升乡村教育为内驱力,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与学科、学科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加快新文科建设,根据乡村教育的需求,适当进行专业调整,把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作为设置的依据,设置一些助力乡村教育建设的特色专业,要充分体现地方高校的“接地气”,并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途径,促进应用型、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培养。[6]同时,要采取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素养提升培训、技能实训等措施完善乡村教育内容,培育适合现代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要遵循农民培训教育培训的规律,从理念、机制、内容、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方能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的高效推进。”[7]

三是重构学校人才培养和输出模式,革新教学方法。首先,以助推所在区域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团队合作意识。其次,结合乡村教育建设的实际需要,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设与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特色相关的专业课或选修课,探索建立政校企合作、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8]再次,地方高校要重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式和内容,让学生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深化认知,积累经验,提升自我锻炼能力。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或日常社团组织学生下乡开展志愿者服务、文化知识普及、法律宣传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四是创新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地方高校要立足所在区域或县域乡村振兴建设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就业指导、创业帮扶等方式,指引毕业生到乡村建设实践一线就业创业,参与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充实基层文化队伍,以接地气、有实效、能融入为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地方高校可通过建立区域文化传播基地、基层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乡村思想文化传播,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教育建设健康发展。[9]同时,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让学生做好面对艰苦恶劣环境的心理准备,在面临基层择业就业创业时,对未来充满自信。

(四)建设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型智库

着眼于区域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于服务乡村教育振兴需求,地方高校可以探索建立以学校本身为主体,邀请相关乡村教育研究专家、区域或县域政府咨询委员会和参事组成的乡村教育振兴智库,提供乡村教育振兴决策咨询、决策参考、专题规划制定、专项课题研究等理论支撑和智力服务。[10]

一是秉持区域性、应用性、服务性的建设定位,突出规划先行、突出融合发展、突出系统推进、突出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要认清地方高校地处区域或县域,具有与乡村最接近、与农民心理最靠近、与区域或县域政府最贴近的优势,在遵循乡村教育振兴规律的前提下,革新传统的研究路径。

二是通过组建区域文化教育振兴研究所,搭建区域文化振兴与繁荣论坛,开展区域或县域文化振兴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与乡村文化教育振兴关系、区域或县域农民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等专题研究,服务区域或县域乡村教育产业规划编制与布局调整,汇编年度区域乡村教育振兴成果或年鉴。

三是着力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区域或县域乡村教育振兴机制,强化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或县域政府及相关部门、乡村产业行业协会、乡村企业联动,实现地方高校学科链、技术链与文化产业链、文化服务链的无缝衔接;实现产业就业专业对接,即与区域或县域乡村文化产业行业、相关人才需求、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引导和要求地方高校教师走向乡村、走向田间、走向农民,提升研究课题项目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高度融合。[11]

四是以主动服务区域或县域文化教育资源的保护挖掘、区域或县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乡村文明的转型提升为己任。做到更为注重乡村特色、更为注重乡村治理、更为注重乡风文明、更为注重服务乡村宜居宜业,充分发挥决策参谋、人才供给、研究推广的作用,实现高校资源和人才“上山下乡”,校地文化融合发展和乡村文化革新提升,让乡村文化教育不仅有物质基础有硬件建设,更是充满温度、各具韵味、富有活力。

(五)相关政府部门为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即国家公共财政向基层、地方投入的倾斜政策,确保公共财政新增支出科教文卫等事业经费更多倾向乡村建设,更多付诸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切实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地方财政要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下拨专项经费,促进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均等化。[12]

二是完善毕业生去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倾斜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创业的地区抉择,尤其是为地方高校留在区域县域就业提供相应配套政策,让他们选择到就业容易、具有优惠政策的乡村和基层一线就业。

三是改革地方高等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增设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项目。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中,地方高等学校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功能有效发挥与乡村教育振兴建设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在评价地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时,不能只停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还要考察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行业发展、服务区域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的贡献等。

四是改革地方高校招生政策。其一,教育部等可通过持续扩展地方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策略,甚至可以考虑赋予区域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其二,提高地方高校在农村学生中的招生比例,给予乡村孩子在地方高等学校求学的更多机会,在持续提升乡村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进而通过这些学生带动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五、结语

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牢牢抓住乡村振兴建设的机遇,积极打造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将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高校要全力配合并积极融入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去,着力培养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主心骨”和“后备力量”。并从乡村产业需求出发,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紧紧依靠教育,提高乡民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为乡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13]总之,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引领、组织保障,地方高校要瞄准定位、审时度势,各司其职,共同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19(0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02-05(001).

[3] 王志洪. 文化“大篷车”永远在路上N]. 人民日报, 2019-10-31(005).

[4] 张宁. 乡村文化振兴的构建及有效形式探索[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9: 7-12.

[5] 吴伟伟. 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2): 9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 (2019-01-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 moe _ 784/t20190103_365858.html.

[7] 乐传永. 教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大有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调查与理论思考》评介[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9(3): 130-132.

[8] 孙德超,李扬. 试析乡村教育振兴——基于城乡教育资源共生的理论考察[J]. 教育研究. 2020(12): 7-66.

[9] 陈文胜, 李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 74-79.

[10]罗志峰.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9: 120-137.

[11]李庆华, 张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 学习与探索, 2021(9):76-81.

[12]高凡.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旅游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J]. 农业经济, 2021(9): 52-53.

[13]杜育红, 杨小敏. 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2): 76-81.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de and Path of Local Colleges Serving Rural Cultural Rejuvenation

XU Li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300, 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closely-related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is strategically enhanced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art of which is the rejuvenation of rural culture. Only when culture is rejuvenated can rural revitalization be truly comprehensive. This study argued that local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italizing rural culture and contributing to rur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co-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of China’s advancement. It also maintained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must be taken a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to innovate talents training, mobilizing the internal drive of ru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a brand-new think tank. Moreover, it emphasized that relevant state departments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optimize the policy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ush forwar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mode and path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及其路径探索”(Y201941121)

徐莉(1988-),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教育管理。E-mail:xuli3@nbu.edu.cn

G527

A

1008-0627(2022)03-0051-07

(责任编辑 周 密)

猜你喜欢
县域区域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区域发展篇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