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岳 / 张思嘉
纵观中国古时历代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及科技的进步,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中唐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历史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在音乐的形态、性质、功能、还是表演场合都有不同的特点,宋代在继承唐代文化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文化,这一定离不开两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礼乐制度还有思想文化的发展。宋代音乐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它使中国音乐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由贵族化到民间化,由场面性到故事情节性,也为之后明清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我国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史发展到一个高峰。
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不杀反而给予优待,在东突厥设立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管理突厥各部,设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西域部分,唐朝上承魏晋南北朝,其文化受胡人习俗、佛教等外来文化影响颇重,唐太宗李世民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秋,朕独爱之如一。”所以当时的唐朝接纳融入外来文化和音乐,还有“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使得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域有了稳定的交流与交融。
经济的高度繁荣,生活质量的极具提高,渐渐的人民开始不止于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要求,普遍都希望能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杜牧也曾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由这些唐朝流传下来的诗句可以窥见当时高度繁荣的经济。
唐诗的创作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当中一个鼎盛时期,中国是诗的海洋,而唐诗又是这海洋中涌起的最绚烂的浪花。唐代三百余年历史中涌现出无数诗人墨客,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人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由于无数著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甚至足矣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诗歌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音乐的繁荣,当时的歌姬也以能够歌唱文人墨客的诗为荣。
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为巩固皇权,杯酒释兵权,皇帝逼迫武将交出兵权。在此之后,北宋朝廷在打压武官的同时,同时提高文官地位,倒是深谙“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但却较为偏激的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宋朝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文官政治局面,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如书院的昌盛、理学的形成、宋词以及市民音乐的崛起等等。
宋代十分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限制商业、重视南方地区发展的朝代。这是历史上开发商业力度最大的发展时期,这也正是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关键时期。宋代历朝历代帝王较为重视经济和技术发展,所以统治阶级的支持也是宋代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中的一个。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始于赵宋。”正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般,我们能够从画中看出北宋时期的城乡生活的多姿多彩与热闹非凡的景象,以东京为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东京城内的大街上,酒店彩楼相对,店铺屋舍雄壮,且门口广阔,“每一交易,动则千万”,些许楼店“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手工业作坊甚多,几乎家家门庭若市。所以笔者认为,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得资本力量变得强大,可以为市民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时间,场地和资金,因而市民音乐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由于唐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所以音乐转型的现象出现也是必然的。宋朝音乐不仅承接了辉煌灿烂的隋唐宫廷燕乐,又为后代元明清世俗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不管是从音乐的形态性质还是音乐的功能以及表演场合,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寺庙、宫廷音乐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等场所是唐朝较为常见的音乐场所。西汉末年,佛教从天竺,即古印度、西域等地逐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后,经过了大约五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唐朝时已达到了繁盛期。初唐经济高度发达,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是当时国家采用的政策,除此之外还采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度,如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并且还有严密的户籍制度。贞观后期,经济开始全盘恢复和快速发展,国力更加强盛,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唐时,由于土地兼并的情况俞发严重,造成土地还授这一举措无法实行。因此,初唐时期的租庸调制被取消,由“两税法”代替。此法即分为一年四季中的夏季、秋两季分别征收。这一举动调动了人民生产与劳动的积极性,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赋税收入。此外,自太宗以来,朝廷还对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扶植,这些政策使得唐朝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异常迅速。如此一来,经济高度发达的唐代社会在当时便能很好使得社会各级阶层人士能够投人一定的钱财来从事佛教音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所以佛教音乐的盛行,与当时发达的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唐时佛教音乐与寺庙的盛行,与各级阶层的喜爱与支持是离不开的,尤其唐朝历代统治者。唐高祖李渊在未临朝称制前便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曾亲自为了患病的皇子李世民去寺庙祈祷,后来还在此庙建造了一尊佛像供奉。唐太宗李世民从小又受到父亲高祖的影响,他与众多僧人的关系异常交好,在他的队伍中还有僧人的参加,另外他还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佛教产生了进一步发展。女皇武则天可谓是最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撰写了《开经偈》、礼敬高僧、建寺造像、支持译经等举措从多个方面对佛教做出了贡献。其次,还有达官贵人以及王公贵族们对佛教的支持,他们对佛教的信奉与推崇仅次于统治阶级。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群众阶级,在封建社会期间,不同于王公贵族,大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仍然处在贫困线上,他们并不富裕,或逢天灾人祸,甚至会连最基础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所以现实的环境决定了百姓们的意识形态,那就是相信佛教所提倡的因果轮回、前世报应、极乐世界等思想学说,据说玄奘高僧去世时,出殡者有千百万人。“安史之乱”被称为是大唐盛世的一颗“毒瘤”,在此期间战乱频繁,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一个阶段,但还存在“皆废人事奉佛”的现象。由此可判,佛教在当时深入人心,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人信仰与崇拜佛教,所以信佛也慢慢的成为了一种社会习俗,由于民间存在着大量的佛教信徒,也是造成了佛教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1]
“太常寺”为九卿之首,由“太常卿”领导。作为国家重要的礼乐音乐机构,亦是国家礼仪制度不可分割一个重要部分。[2]教坊与梨园属于唐代国家音乐机构,其中的燕乐在唐代兴盛,这与朝廷为培养和管理音乐表演者而设立的教坊有很大关系。教坊始建于唐高祖李渊执政期间,后期宫廷设立“内教坊”;在紫禁城外和东京洛阳设有两个“外教坊”。教坊的主要任务有培养音乐和舞蹈人才,教授、排练歌曲、舞蹈和散曲并演出。教坊根据艺人音色与技能等级分为几个层次,如“宫人”、“内人”、“前人”等。唐玄宗年间,教坊的艺术家队伍大大扩张。仅长安教坊就有一万多名歌姬。根据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记载,每个教坊累计有325 部民族音乐、舞蹈和戏曲作品。
唐朝是以宫廷音乐为主的燕乐歌舞大曲,宋朝是以市民阶级为主的宋杂剧,以及南方民间的一些戏文。唐代燕乐的发展是唐代初年的多部乐,再到中唐时期的坐、立部伎,再到盛唐时期形成燕乐歌舞大曲。多部乐是隋唐初期发展的一种歌舞,一个作品分为若干乐章,每个乐章一种风格,体现了中西音乐的大吸收。如唐代多部乐中最后的“十部乐”反映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兴盛与繁荣,也为后来唐大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是我国古代善于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一个绝好证明。到中唐时期,坐、立部伎形成,坐部伎是在堂上表演,舞者3—12 人,乐工与舞者技艺水平较高。有丝竹细乐的闲雅风格。代表作品有《景云乐》等六曲,与其场地不同的立部伎则在堂下表演,舞者数量为坐部伎的几十倍,最多至180 人,节目有《破阵乐》等八曲。
唐代燕乐大曲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而唐燕乐歌舞大曲中的《霓裳羽衣曲》不仅是当时的一部优秀的乐舞作品,直到现在的舞蹈届也可称其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此作品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所舞,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诸多唐代诗人的诗作中都涉及到了《霓裳羽衣舞》的素材。《霓裳羽衣舞》在服饰方面十分讲究,舞者黑发梳为双鬓,饰以嵌金银珠翠。舞态优美,摇曳动人。水袖飘飘,似弱柳扶风,羽毛轻摆摇曳,如凤凰展翅。与一般的普通舞服不同,裙色如虹,裙上丝锻宛若流霞飞云,另有黄金与璎珞珠串相配,锵金鸣玉、悦耳清脆,故《霓裳羽衣舞》所表现出来的场面性也是唐代燕乐大曲的一个主要特征。[3]
上文提到,宋朝有一项国策,就是重文抑武,这一风气从开国皇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皇帝逼迫武将交出兵权,选择享乐的生活,从而导致重文抑武之风开始盛行的同时,享乐奢靡的社会风气也开始蔓延开来。宋朝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安定,尽管宋朝与一些少数民族王朝仍有一些小摩擦,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国内的发展,经济随之发展,奢侈享乐的生活风气逐渐从上层的王公贵族蔓延到下层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统治者作为领头羊,带领众多大臣们进行奢靡享乐的日常生活,逐渐不满足于有些高雅但却更加正式的宫廷音乐,渴望更加具有娱乐性质的音乐。市民音乐就逐渐出现在了皇室的面前,凭借他自身所带的娱乐性质,很快就赢得了皇帝和各位大臣的喜爱,有了皇亲国戚的支持,市民音乐的发展就更有动力了。
其次,由于唐朝适用于宫廷庆祝的音乐并不能直接照搬到市民阶层的生活中,且市民阶层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宫廷音乐等燕乐雅乐的鉴赏能力也有一定局限,所以宫廷音乐在民间发展不起来。所以为了代替宫廷音乐,符合市民需求的音乐也就产生了。宋朝市民音乐能够发展得如此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了宋朝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的力量才得以有如此繁荣的态势。所以,宋朝世俗音乐之所以能够发展繁荣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群众逐渐有了话语权,对于文化生活,尤其是音乐的需求也提高了,市民音乐自然而然也就开始蓬勃发展。从另一角度来看,宋朝的市民阶层一般是生活在城市当中,不被农业生产所禁锢,同时也不被官僚体制内部的框架而束缚,是一个相对自由的阶层。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有的在客栈、酒肆谋取差使,有的凭借自己的技术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生计,有的会选择在城市里置办房产,开店生活。从这些工作看来,选择进入城市发展的农村人口都相对来说发展较好,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而在生理上的需求也就得到满足。正所谓饱暖思淫欲,没有基本的生存问题后,自然就会寻求别的乐趣,音乐就是一方面。
唐代时期的宫廷乐以排场盛大,篇幅大,持续时间长为特点,而支撑这种大型歌舞源自唐代经济实力强盛,国家富庶,唐代文化讲求富贵华美,因此对宫廷的歌舞也就自然而然反映了唐代文化特色。而宋代,在经历五代十国割据战争以后,宋代皇帝认识到需要休养生息,减少赋税和开支,来恢复经济,同时儒家文化也要求统治者节俭。因此,排场盛大,衣着华美的唐代宫廷乐规模便逐渐没落。受到这些影响,原有的宫廷乐便缩小了规模,并且只选择唐代宫廷乐中的部分进行编排,而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摘编”。南宋时期,宫廷乐经历更长时间的低谷期,宫廷乐的代表场所“教坊”也被取消,这就代表专门培训宫廷乐的歌姬失去教习场所,宫廷乐走向没落也就无可避免。而那些被裁剪的歌舞乐师失去谋生手段,就不得转向民间演艺场所,这也就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市井歌舞文化的发展,他们带来的宫廷舞曲提高了民间市井音乐的水平与水准。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以市民阶层为主体的市井音乐文化开始成为主流。
临安,即当今杭州在作为南宋国都后,城市经济与人口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当时瓦子的数量十分之多,如临安城内的南瓦、北瓦;城外的新瓦、旧瓦等,诸如此类的瓦子有50 座左右,且个别大型瓦子可容纳数千人之多。都城瓦子之的数量所以如此庞大,是由于其高度发展的经济与兴盛的文化。此外还有一客观原因,当时有大量军队在都在此驻扎,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记载:“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此外,瓦子应当类似于现代的大型商业广场,除各种文艺表演外,还有一大部分的商业活动。可以说,瓦子是集商业交易、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大型场所。所以,瓦子的兴盛发展必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关。当社会和平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时,瓦子的场地数量就会增加,而如果社会动荡不安且经济实力较弱,则数量减少。[4]
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坊市合一制度的实施,两宋京都大街小巷上的酒肆茶坊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因为宋人嗜好饮酒品茶,还形成了宋朝独有的酒文化和茶文化。而在喝酒品茶之余,也少不了听曲助兴。
另外发展较快的还有一些流动性的街头表演,顾名思义就是在街头巷尾等非固定场地演出。在这些地方表演的艺人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路岐人”,而其演出形式也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做“打野呵”。由此可见,跟瓦子勾栏中的专业艺人相比,路岐人属于“艺之次者”,上不了大雅之堂,因此只能在街头巷尾表演。但好处是他们比较自由,支起摊子就能表演。宋朝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对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非常重视。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宋人常常举行大型的节庆表演。以元宵节庆活动为例,一过冬至,节庆表演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六才收灯结束。从《东京梦华录》记载来看,可窥见宋代元宵节的节庆表演盛况:“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大特洛灰药;木骨木出儿杂剧;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宋代的市井音乐,除了表演场所不一,其表演形式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如诸宫调、鼓子词、陶真、宋杂剧等说唱戏曲体裁是当时在大众中较受欢迎的一些音乐形式。而每种表演类型也都有一些名家名角,正如当今的娱乐圈明星一样,受到当时人的追捧和喜爱。
到唐朝为止歌舞大乐仍然只是供宫廷享用的奢侈品。从宋代开始,市井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音乐美的看法也有所改变,由大曲向宋词元曲转变。由于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市民音乐的发展,被宫廷垄断的音乐文化开始下移,宋词当时就是符合市民的审美需要,宋代的戏剧戏曲繁荣,是因为它有着繁荣的都市经济,有理想的表演场所,川流不息的市民观众,这些都为它创造了条件,而在南北方也都有其各自特点的地方戏剧戏曲形式,比方说南戏,它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演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保留了浓厚的民间戏曲色彩,很多作品都是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民间呼声的,也反映了宫在雅乐与民间音乐共存,但逐步倾向于民间音乐发展的文化现象。这一时期也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安定以及政治言论上的自由,音乐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的扩大,开始趋向于全民化社会化,它不会单单以宫廷音乐为主流音乐了,更多的是要达到整个社会共同的和谐与审美需要。唐宋音乐的转型是历史大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但不论是唐代的歌舞大曲、教坊梨园、法曲俗讲,还是宋代的瓦子勾栏、说唱戏曲都在整个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价值,也是整个人类音乐史上的灿烂瑰宝。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音乐艺术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