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俊亭
文化馆作为面向群众的文化艺术机构,是我国最基层的文化事业职能部门,在联络民间音乐艺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艺术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基层群艺部门广泛开展了面向普通公众的免费音乐培训等服务,更是为其推动民间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非遗类”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要求以及移动互联传媒催生文娱新业态等多种业界前沿趋势,也在客观上呼唤着基层文化馆站与时俱进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延伸工作手臂来更为有效地推进民间音乐文化带创新发展。以下就将在简要分析文化馆推进民间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就新时期地方文化馆站如何创新发展民间音乐文化活动提出几点策略和建议。
我国各级文化馆担负着公益培训的任务,这也是群艺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与主要工作内容。作为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服务的提供者,群艺馆、文化馆等机构面向普通公众常年开展各项艺术培训活动。此类艺术培训,既包括音乐培训,也包括美术、舞蹈等在内的其它各个学科的培训。而就音乐培训来说,则既包括声乐培训,也包括器乐、歌舞、戏曲、曲艺等各方面的音乐活动。鉴于文化馆的主要工作方向在于搜集、整理、传承传统音乐(其中主体是民间音乐),则该类机构面向广大公众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培训,是占有得天独厚和便利条件的。尤其是近年来文化馆开始对外免费提供声乐培训业务之后,越来越多的公众踊跃参与到群艺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培训活动中来,使得此类机构所开展的各种音乐培训活动已成为社会化音乐普及的一块新的主阵地。这也为群艺机构推进民间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受场地、设备、人员和培训理念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文化馆等群众文化艺术机构所提供的民间音乐培训,无论是从量还是从质的角度来说,都难以满足日益高涨的公众音乐活动需求。因此,创新发展文化馆站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理念和方法,就成为了在新形势下推动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馆目前在开展民间音乐文化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体制和观念的问题。即:群艺机构传统工作模式所衍生的“等财政拨款、靠财政拨款、要财政拨款”这种单纯依赖财政拨款的理念,同当前群艺机构作为民间音乐传播传承主体这一身份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首先就要求文化馆等各级各类群众文艺工作部门转变思维方式,摒弃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财政输血的被动工作模式,进而转变为自主造血的工作理念。通过积极参与民间音乐活动、加强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树立文化传播主体意识,积极调整自身工作队伍的人员结构,建立起一支同民间音乐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工作队伍,创建契合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场发展趋势的新型工作机制,方能真正地将自身的组织、培训转变为充分参与行业竞争的产业化模式,方能有效地将群艺机构自身所掌握的民间音乐资源推送给当代公众,促使其插上创新发展的翅膀,在当代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得进一步的创新发展,重构与民间音乐自身风格特质相适应的传播与接受机制,最终达到凭借全民文化普及促成民间音乐传承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当然,转变单纯依赖财政输血的观念,积极投身于民间音乐文化市场竞争,并不能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要积极参与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各级群艺机构就必须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来扩充自身的人、财、物力。那么,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融资的目光和方向转向社会,通过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金及各项资源来兴办民间音乐的产业化项目。具体来说,即通过强化、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文艺团体、文化企业等各种社会团体的合作,促使群艺机构能够同上述各种社会团体建立同市场要求相适应的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项目,并借此来同上述的各种社会团体彼此融通、共享人、财、物力等各种资源,从而达到借助社会力量实现自主造血,促进民间音乐文化发展之目的。
收集、整理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馆站的一项基本职能。然而,因受人、财、物力等多方面原因限制,以往常是由文化馆站工作人员通过向民间音乐艺人拜师学艺等方式来实现对于民间音乐尤其是一些濒临失传之乐种的抢救性保护和传承。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在有效的经费和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为民间音乐保留下传承的“火种”。而缺点则是难以实现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活态”传承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核心议题,其含义是指在“非遗”项目赖以生成和演化的“原生”(或接近原生)文化环境中实现其传承和延续。由此可见,要实现民间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就必须将其大范围地融入社会生活。不仅是融入传承人的生活,更要融入传承地群众的生活。
然而在当前多元化的文娱环境中,若仅凭文化馆或群艺馆工作人员单方面的力量来推动民间音乐类“非遗”重新融入传承地群众生活,恐怕还是难竟全功的。所以,文化馆站必须学会“借力”。鉴于高校音乐院系师生下乡采风基本都是邀请当地文化馆站作为向导和依托,故文化馆站可与高校音乐院系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借后者之力来推动民间音乐类“非遗”融入居民生活的“活态”传承。具体来说,地方文化馆除对高校下乡采风开展传统意义上的向导、协调等工作以外,还应根据本地区民间音乐之特点,对前来采风的高校师生进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方面的针对性点拨指导,并适时对其展开影视人类学摄录技能方面的集中培训。这样,文化馆就有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前来采风的高校师生摄录有关民间音乐表演场景及其文化生活背景的全景式、全息化人类学纪录片,以供后者返校后开展贴近“原生”文化环境的民间音乐教学、训练之用,以期在高校这一高等音乐学府内初步实现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
在此基础上,为巩固高校依托采风摄录所得人类学纪录片的民间音乐“活态”化传承教学效果,文化馆还可协调并选择当地的一两所中小学校,邀请高校音乐院系临近毕业的学子们定期来校开展顶岗实习、实训活动,以期教会中小学生唱家乡的歌、奏家乡的乐。这样,通过文化馆站开展培训、协调等多方面工作,就有望同时推进民间音乐在高校和中小学校内的“活态”传承,并且从娃娃抓起推动民间音乐融入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并培养潜在的青少年传承人,从而保障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之路能够行之有道,行而弥远。
处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文化馆站近年来日益突出强调一项新增职能,即“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而网络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也正在塑造多种文娱新业态形式,并推动音乐文娱沿着“分众化”的趋势演进,这在无形中也为民间音乐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与接受开拓了新的受众空间。有鉴于此,移动互联传媒时代的新形势在客观上呼唤着文化馆在开展传统的线下民间音乐主题文化活动之外,还需进一步开拓线上空间,将民间音乐的教育培训、交流、创作等主题活动搬到无限的网络空间当中来,把网络空间打造成为弘扬民间音乐文化的新的“主阵地”。
而放眼于网络空间,民间音乐却有着未可限量的发展空间。比如当前在抖音、快手等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开展的直播活动,不少就是以民间音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除此之外,为各类地方民间艺术的推广节目进行配乐表演,也可成为民间音乐在网络空间中的一大看点。比如近年来红遍全球的李子柒中国美食、中国工艺短视频,其所配背景音乐如果改为量身定做的民间风格特定乐曲,则一定会助其短视频节目锦上添花,收获更具“当行本色”的表现效果。因此,为新媒体平台的各种短视频创作背景音乐,也可成为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民间音乐主题文化活动的一个新的发力点和增长点。
有鉴于此,地方文化馆站应前瞻绸缪,靠前发力,积极协调、组织本地民间音乐传承人以及来当地采风、实习的高校音乐院系学子开展线上、线下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借此创编、表演各类用于网络传播的短视频节目,以期吸引更多的本地青少年群体加入到传承乡土民间音乐的队伍中来,推动民间音乐的文化交流活动依托网络空间实现“与时俱进”。此外,文化馆站还应积极邀约、引导当地民间音乐传承人才以及具有合作关系的高校师生,为弘扬乡土艺术及文化的短视频“量身定制”具有乡土风格的背景音乐,以便拓宽民间音乐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路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民间音乐文化交流与创新传播之间的交互促进,推动民间音乐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广渠道、渗透式的高效率传播。
地方文化馆站肩负的另一项重要职能还在于“指导本地区老年文化、老年教育、少儿文化工作”。对于老年文化工作来说,中老年群体热衷于跳广场舞来休闲运动,这已成为当前的大势所趋。有鉴于载歌载舞本就是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传统和实践形式,因此要面向中老年群体开展行之有效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开发以民间音乐为主题的新型广场舞,借此推动民间音乐融入流传地中老年群众的生活当中去,从而巩固民间音乐的受众基础。
就这一方面的工作来说,地方文化馆站工作人员可与高等院校及舞蹈研究院所的体育舞蹈专家展开密切的交流合作,依托当地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将秧歌舞、花灯舞等民间舞蹈的动律元素有机地融合到既有的广场舞动作框架当中去,以期开发出舞姿更为优美、更加易学易练易演的新型广场舞,促使民间音乐乘上舞蹈艺术这股强劲的“东风”,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演化成为一道新的乡土音乐文化“风景线”。
当然,考虑到舞蹈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群众接受新的舞蹈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地方文化馆站工作人员可首先开发以民间音乐旋律为主导的一段新型广场舞段落,嵌入到原有的广场舞体系当中来率先加以推广。这可以让中老年群众有一定的过渡时间来比较民间音乐风格广场舞与原有广场舞之间的优劣;而且文化馆站工作人员也可在这段过渡时间内充分听取中老年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民间音乐风格广场舞的动律动作进行适度改进,从而真正将其打造成为中老年群众喜闻乐见而又易于上手训练的新型广场舞,为地方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工作抓手。
综上所述可见,在移动互联的信息时代里,传媒“分众化”的趋势、文娱新业态的涌现、“非遗”保护的“活态”化传承要求等,都呼唤着地方文化馆站通过创新工作策略与方法,实现同新的形势要求的紧密接轨。而根据本文以上各部分的分析可见,地方文化馆站通过联合高校音乐院系开展影视人类学采风摄录和定期支教实训,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开展以民间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创编演艺术实践交流活动,为中老年群体打造以民间音乐为主题的新型广场舞等多措并举,就仍可将自身打造成为一支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生力军,在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以及民间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播等项工作领域发挥出“排头兵”的生动作用,从而开辟民间音乐文化工作的新境界,把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