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乐作品演奏中的情绪唤醒与控制

2022-11-22 08:35章峻源
黄河之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演奏者古筝乐曲

章峻源

一、筝乐作品演奏与情绪的关系

对于一个习筝者来说,最好的艺术表现一定是真实情感从心泉中的喷涌,而非刻意做作所为,而这种自然流露的艺术表现,并非与生俱来,情绪的控制对于演奏者艺术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把演奏者的心理现象看作为一个整体,那么以相同技巧水平演奏同一首筝乐作品时,决定着乐曲表现力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则是演奏者的情绪控制度。在乐曲表达过程中,筝乐作品演奏与情绪的处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在古筝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老师在指导学生时说:“在练琴的时候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将情绪调动起来,这样弹出来的曲子才更加有韵味。”但对于学生来说根本不懂如何酝酿情绪?情感从何而来?又何谈投入?要想真正的在筝乐演奏中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将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呈现,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有关“情绪”,各大词典中均有解释:“情绪通常是指在外界环境刺激有机体时,因需要是否得以满足所产生的短暂性的强烈的态度体验。”①

词典中虽对情绪的概念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其还不能为器乐演奏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念基础,在《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一书中,周海宏教授给出了如下阐释,并说明了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情绪’这个概念主要是用来指代心理活动的一些现象,而‘情感’则多了一层认识判断的成分。”②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音乐心理活动中,情感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而情绪是情感的前提条件。在筝乐作品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想实现感情投入,只有处理好情绪的唤醒与控制才能使情感得以抒发,以达到想要的演奏效果。

二、筝乐作品演奏中情绪培养与控制的作用

演奏者在面对乐曲时,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不同情绪体验中,控制调整自己情绪,保持积极稳定的状态,使情绪服务于乐曲,表达出乐曲所要呈现的情绪状态效果。

(一)对乐曲的最初旋律印象由情绪认知产生

1、旋律认知影响情绪,产生最初的情感体验

认知在情绪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为初步判断刺激物,使大脑呈现出刺激物对大脑需要的符合程度。在刚拿到一份乐谱或聆听一首乐曲时,乐曲节奏的快慢、大小调式、音的高低等信息在大脑中产生音乐整体形象的反映,而聆听者会将这种感受与自己之前脑海中所形成的喜、怒、哀、乐的印象形成一一对应,从而判断出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曲目,它的特点是什么。

例如《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曲子,在第一段运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速度平均且轻快,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欢乐感受,让欣赏者一听,便能判断出这是一首基调为轻快活泼的乐曲。而《广陵散》这首乐曲在开头使用了大量重复音即长音,且处于低音区,速度低于正常心率,聆听者会产生空旷感和沉重感,将此乐曲归于哀伤、忧郁风格。可见,音符通过不同的节奏组合、调式特点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聆听者在大脑中自动处理这些刺激信息,并与之前经历过的感受进行配对,甚至与以往经历产生对接,判断乐曲所属类别,最后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形成对乐曲的初步印象。

2、情绪影响旋律认知,产生两极性认知效果

情绪具有两极性,分为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抑郁、悲伤、恐惧、焦虑等都属于消极情绪,而积极与消极情绪带来的作用效果截然不同。在古筝演奏过程中,内心情绪的积极、稳定程度,会直接影响乐曲的演奏效果。

例如演奏《秋夜思》这首作品时,如这个人处于焦躁的情绪之中,此时演奏如此慢节奏的乐曲,可能会使他更加急躁,产生厌恶情绪,因为在心理学上认为,人在焦躁的时候,身体的气压及氧化物作用会降低,使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而这首曲子当中的泛音演奏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可演奏出相应音色。因此,如产生焦躁情绪,面对如此技法特征的谱例,则达不到演奏效果。

(二)乐曲意境的创设由情绪控制营造

情绪控制的关键在于妥善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有赖于一定的自我认知,这也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的控制力上,并由大脑支配做出意志努力。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意境创设是一个关键的过程,这需要演奏者通过一定的心理调适,在脑海中呈现与所演奏曲目相匹配的情景模式,并根据情景作出相应的演奏变化。而这里的心理调适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情绪控制,要求演奏者以积极的情绪进行客观理性的情景创设。因此,情绪控制是创设情景的前提和基础。

(三)科学进行情绪控制以达到更好演奏效果

演奏者为作曲家与欣赏者之间进行艺术交流的媒介,首先应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音乐思想,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乐曲的各鲜明主题进行进一步加工整合。演奏者将自己的情绪带入时,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它需要演奏者运用一定的控制力对其乐曲内容进行诠释,以展现给欣赏者一个主题鲜明,内容细腻的乐曲旋律,使其更好的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达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

1、二度创作使音乐表现更为丰富

在古筝演奏过程中,除了要把握乐曲的理论知识及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对作品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把自己设定为已经处在此时的创作场景之中,寓情于景,注入情感,明确作品主题思想,加强二度创作。在整合、组织乐曲的同时进入角色,感受创作场景所赋予的感官印象,形成情景交融的表现状态。如在演奏《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时,想象此时正值春意盎然,余晖映射在平静的湖面上,微风轻抚湖岸的柳树、花草、收获丰厚的渔民们迎着晚霞载誉而归,从而对乐曲的演绎融入的真实感情,使情绪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手上强有力的音符表现出来。

2、适度原则让音乐表现恰到好处

虽说在乐曲演奏时应加入适当的二度创作,使情感的表现更为丰富,但如果演奏者加入过多的情感投入,则容易导致情感泛滥或情绪失控,使音乐情绪的表达太过做作或不自然,从而影响演奏效果。因此,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应把握适度原则,既不能对乐曲不假思索的机械演奏,也不能随心所欲夸张演奏。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演奏者自身演奏能力上来看还是对乐曲的理解表达上来说,情绪的控制在古筝演奏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情绪的培养与练习,使其能自由的为自己的表演所服务。不仅如此,在训练过程中,还应及时的对情绪的度加以控制,使其在演奏过程中,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筝乐作品演奏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唤醒与控制

上文已详细叙述了演奏者情绪控制在筝乐作品演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表演中,真正起到现实意义的是如何使演奏者在处于不同阶段(初听旋律、练习期间、演出在即)时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情绪唤醒与控制。

(一)初听旋律:演奏者情绪的唤醒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艺术,它以和谐的、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生活。因此,音乐离不开听觉。在学习乐曲之前,演奏者首先是要唤醒自身对音乐的感受,感悟音乐表现的情绪和情感。

乐曲的意境是作曲家所创设的,在平日的聆听音乐中,习筝者应保持这样的一种观念:心平气和、心情愉快地欣赏音乐。习筝者在这样的声音运动中,可以直接地体会各种情感,并随着音乐的层层推进,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从而去感受对情绪的控制,最终与音乐融为一体。

(二)练习过程中:乐曲中的情绪控制

1、积极情绪的指引

“认知过程总伴随着认知体验,认知体验需要情绪体验的参与,情绪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③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则会起削弱作用。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认知过程处于愉悦环境中,因没有心理负担,可以对认知过程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由此质量和效率会有所提高。相反,如果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如:暴躁、痛苦、悲伤等,人的大脑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下,对于认知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感染性,容易引发对认知过程的集中注意或分散注意,从而可能会造成认知偏差或低下。因此,演奏者在练习时或是在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技术要求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产生疲倦感。

习筝者在练习乐曲时,要先分段慢练,并把难点提取出来,单独练习,练熟以后再整曲练习,加快速度,这样就可以把难度降到最低。使演奏者感到保持舒畅的心情,从而轻松掌握并克服难点,对曲子的演奏也就有了信心,激发起求知欲。

2、掌握演奏中的情绪组织原则

一首乐曲中,为体现出乐曲旋律感的跌宕起伏,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情绪类型:强烈的、缓和的、紧张的、放松的等等,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掌握情绪控制,情绪的组织整合也尤为重要,如不能很好地做到情绪间的转换,所演奏的乐曲依旧单调乏味。

在乐曲情绪的组织整合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乐曲的背景。演奏者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是诠释作品的精髓所在,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不仅体现了对作曲家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把握乐曲的情绪特点。②乐曲的风格流派。古筝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受地域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地区风格不一,各具特色的九个流派。这九个流派分别是河南筝派、山东筝派、陕西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浙江筝派、闽南筝派、内蒙古筝派和朝鲜筝派。各个筝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演奏时善于运用左手的较为自由的特点,加入自己筝派的特色,使之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如陕西筝派在演奏时常常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苦音”;河南筝派喜欢运用上下滑音渲染乐曲;山东筝派在演奏时左手颤音相对较重。演奏者在拿到一首乐曲时,根据乐曲背景了解乐曲所属的风格流派,在所属流派内加以细致琢磨,才能使乐曲既保留原有的韵味特色,又有自己感悟体会涵盖其中。如乐曲《汉江韵》是一首根据河南曲调及河南地方方言特点所创作的河南筝派乐曲,若是风格派别理解有误,使用潮州筝派的古雅工整、含蓄清丽的演奏特色去演奏,显然会失去河南乐曲独有的“侉味儿”。

又如乐曲《林冲夜奔》,在演奏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理解戏曲的特点,要求音色明亮具有穿透性,在演奏时力度要加以控制。此外,戏曲另一特点是音并非直来直去,而是带有很多“弯儿”,在咬字上“一字出三腔”,因此在弹奏这首乐曲时要注意音色的掌控,运用左手的上下滑音等技法将这一特色表现出来。若是不了解乐曲背景,将其弹奏成江南丝竹的感觉,则乐曲就失去了其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情绪控制与古筝演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意境创设是一个必要环节,而情绪控制则是意境创设的基础。在情绪得以主观控制的基础上,要善于将乐曲背景、细节中所包含的不同情绪类型进行相应组织整合,对乐曲形成情绪上的把握和情感上的交融。

(三)演奏在即:舞台紧张情绪的控制

每一个习筝者都希望到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且都希望获得成功,但面对众多的观众,他们或多或少地就会产生一些紧张的心理。而紧张心理产生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经过对大量的习筝者调查分析后发现,紧张情绪的产生因素大致分为前期准备不足、自卑心理、消极情绪暗示三类。

面对各种各样的紧张情绪,有些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也有一些人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如手脚冰凉、全身肌肉僵硬或不住颤抖。有些人更为夸张,会出现如拉肚子、头晕、想呕吐等症状。如果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的话,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对于情绪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而全身各个器官是受大脑影响,在处于紧张情绪下出现各种不适是很正常的事情,重点在于如何将各种不适症状减少到最小。习筝者在平日练习中要严格要求自己,逐个攻克技术上的难关,扎实基本功,打消在舞台上能够侥幸圆满的幻想。不仅如此,还可以邀请亲朋好友来听自己演奏,尝试用自我控制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例如在候场时多做几次深呼吸,使肌肉松弛;做到心无旁骛,不关注任何人,只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在演奏中充分调动大脑思维,嘴里哼唱音乐,把自己置于乐曲所要表现的意境之中。

结 语

情绪作为一种最为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对人的思维与行动产生着不同效果的影响。本文以创新性的学科交叉方式,从情绪的生成角度,对筝乐作品演奏中的情绪控制作用进行探究,在通过本文的梳理使更多习筝者可以意识到情绪运用在乐曲处理中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文中乐曲实例的论证,给出对于情绪唤醒与控制的建议,让习筝者可以有章可循,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及演奏水平。■

注释:

①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8-505.

②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4:43.

③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1.

猜你喜欢
演奏者古筝乐曲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第一次弹古筝
悲伤的乐曲
我爱古筝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