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民歌《茉莉花》和《打秋千》的作品浅析与演唱研究

2022-11-22 08:35:03岳小涵
黄河之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州乐段乐句

岳小涵

引 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青州民歌《茉莉花》和《打秋千》。《茉莉花》是中国传统民歌的一个重要曲牌,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流传着包含当地特色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对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青州民歌中《打秋千》这首作品极受人们喜爱,有音乐家把这首作品改编成现代歌曲。为了更深入了解青州民歌,研究青州民歌特点,本文以《茉莉花》和《打秋千》为例深入分析。

一、作品浅析

(一)作品音乐分析

1、《茉莉花》的音乐分析

《茉莉花》运用传统民族调式的C 宫五声调式,2/4拍的节奏型,速度是中板,结构是带再现的二段体。

第一乐段A(1-16)是对应式的两乐句,第二乐段B(17-27)不规则的两乐句,尾声(28)。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a(1-8)有8 个小节,是由两个换头的重复乐节组成。以八分音符为主,第2 小节加入了一个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让旋律听起来更紧凑并且和第二个乐节形成对比。第二个乐节开头加了一个弱起小节与第一个乐节形成对比。第一句整体旋律线条的走向上扬的,并且旋律平稳。第二乐句b(9-16)有8 个小节,以八分音符为主,第14 小节加入了四分附点节奏型。第二乐句b 旋律线条整体呈下行,第15、16 小节运用了二度下行,构成乐段结束的下行收拢感。

第二乐段B 的第一乐句c(17-21)有5 个小节,和第一乐段A 不同的是第17 小节出现了五度大跳和两个四分音符的新节奏型,与第一乐段A 的两个乐句形成对比。乐句c 结束处用了四分音符,没有同乐句a 和乐句b 结尾一样有两拍的拖腔,没有结束感,让人听觉上认为乐曲在向后继续发展。第二乐段的第二乐句d 是再现句,再现了a 乐句的主题旋律(2-4、6-8)小节,用经过音把尾音扩展了出来,渲染了乐曲结束的感觉。这首作品的声部集中在中音区,在a、b、d 句结尾处伴有拖腔,使音乐层层推进,流畅动听。表现出少女对茉莉花由衷的喜爱和想要摘却十分不舍的怜惜之情。

2、《打秋千》的音乐分析

《打秋千》是传统民族调式的C 宫六声加变宫调式,2/4 拍的节奏型,速度是行板。与《茉莉花》结构相同,是对比式的二段体。

第一乐段A(1-16)是规则的aa’bc 四句的结构,第二乐段B(17-26)分为不规则的两个乐句df。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a(1-4)和第二乐句a’(5-8),是两个完全重复的乐句。节奏规整,前两小节为八分音符。后两小节为四分附点和二分音符,为歌唱的拖腔做准备。旋律中有一个四度的跳跃,烘托轻松愉快的氛围。第三乐句b(9-12)中三个小节为八分音符节奏型,句尾没有拖腔从节奏上与前两个乐句形成对比。旋律上加入两次八度大跳,在第二次大跳之后旋律呈下行,从变宫到羽结束,没有得到稳定解决,引出第四乐句c。c 乐句(13-16)是a 乐句的同尾换头句,又一次强调主题。

第二乐段B 的第一乐句d(17-23)包含七个小节,第17 小节是第二乐段的新主题。d 句频繁出现八分附点节奏型、使用八分休止符与A 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f(24-27)只有三个小节,是d 乐句第22、23 小节的承递,回到宫音结束。

(二)作品的歌词分析

1、《茉莉花》的歌词分析

《茉莉花》中歌词的阴平213①分别是:哎、开、数、也、掐;阳平42①分别是:好、满、戴、恐、人;上声55①分别是:一、朵、数、俺、有、心、枝;去声21①分别是:茉、莉、花、呀、吆、园、是、待、又、怕、那、看、骂。由此可见这首作品歌词的青州方言发音,声调以上声和去声为主,句尾处多用去声。

第一句中包含一个习惯性衬词“哎吆”,它属于习惯用语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是街头巷尾青州百姓在交流中常用的词汇。读作[ai][jau],在普通话中用阴平和轻声,而青州方言则用阴平和去声其发音走向向下。从第一句开始(除最后一句外),在每一句的结尾处都有一个“呀”字,属于拖腔衬词。它的作用在于增加句子长度,扩充旋律,使旋律线条更加完整流畅,丰富作品的民间特色。第二句中的“着”在青州方言中读[tʂuo]是复韵母用轻声,在句子中作结果补语的成分,强调的是动作发生后所造成的影响;而普通话中“着”是给正在进行的动作做助词,强调正在发生的事。第三句中的“俺”[ŋan]是“我”的意思,在普通话中“俺”是零声母开口呼字①,青州方言读成有舌根浊鼻音声母[ŋ]开口呼。在青州方言中还有许多与之读音类似的字,比如:爱[ŋɜ]、袄[ŋɔ]等。“俺”这个字的读音充分体现出青州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特点。第三句中的“待”读音与普通话相同,但表达深意却大有径庭。“待”在普通话中表示停留、陪伴侍奉之意,而青州方言则表达将要去做某件事。第三句中“掐”在青州方言中是采、摘之意,而普通话中则表达用指甲按或切入之意。第四句中的“人”青州方言发音为[lən],普通话“人”发音为[ʐən]。青州方言无[ʐ]这一声母,凡包含[ʐ]声母的字都读作[l],如:肉[lou]、如[lu]等。

青州小调《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相比,江苏《茉莉花》主要采用十六分音符,节奏短促、轻巧,旋律活泼,十分具有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青州小调《茉莉花》旋律的主要节奏型是八分音符,速度较慢,而且结尾加衬词旋律较江苏《茉莉花》成倍扩张,音符上下跨度增加,非常具有山东小调的特点。青州方言与江苏方言的发音相差甚大,由此歌曲的旋律因为方言发音也发生改变。江苏方言是吴语语系,抑扬顿挫、清雅流畅,所以江苏《茉莉花》的旋律线成波浪形上下起伏;青州方言发音多上声和去声,所以旋律走向由波浪上下起伏变为多下行。

这首作品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共有九段歌词。“八月里秋风凉,哎嗨九月里菊花黄,大胆的张生越过了粉皮墙,倒惹得崔莺莺才把那门来关上。小生跪门旁。哎嗨祷告声小红娘,可怜俺张生离了家乡,你若是不开门,小生跪到东方亮。刷楞楞把门开,哎嗨刷楞楞把门开,开开了楼门不见了张秀才,当是心上的人呀,不想诗歌妖魔鬼怪……”②从第二段歌词开始讲述的是《莺莺转》中张生追求崔莺莺,崔莺莺终于要与张生在一起时,张生抛弃崔莺莺而去的故事。后几段歌词把负心汉张生比作妖魔鬼怪极具讽刺意味,体现了青州人民直爽的性格,也体现了青州人民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

2、《打秋千》的歌词分析

《打秋千》的三段歌词中阴平213①共有四个字;阳平42①共有十二个字;上声55①共有十八个字;去声21①共有二十六个字。从各声调的字数比例可以看出,青州方言读音音调的整体特征是:以上声和去声为主要发音音调。

《打秋千》这首作品中歌词最具地方特点的有以下几处:第一段中的“了”读[liɔ]轻声,在动词和表示处所的补语之间做连接词,形成“动词加了加处所补语”的句型,这种形式在青州方言中比比皆是。例如:放了椅子上吧、我的衣服掉到了桌子底下。第二段中的“脚”读[tɕyɛ]上声,人的身体器官足部,读音与普通话不同,在普通话中读[tɕau]上声。这一段中有两个儿化音——“脚儿”和“面儿”名词后加儿化音,在青州方言中也是司空见惯的,读音听起来更轻巧俏皮。第三段中的“回呀么回”用A+习惯衬词+A 的形式,这是青州方言中特殊的动词重叠方式,目的在于加强语气。每段的“哎呦我说是呀”和“咿呀哎嗨呦嗨呦”都是衬词部分,增加了旋律的饱满性。每一段歌词结尾处的“哪”读[na]在青州方言中用无音调轻声,多用在句尾加强语气,是习惯性衬词;而普通话中却用上声,做疑问词。

这首作品分为三段,虽然每段的歌词内容都不同,但富有层次感。首段先跟听众交代了进行打秋千这项娱乐活动的时间、参与的人物和打秋千的地点;第二段描述了参与这项活动的具体感受和动作;第三段描写打完秋千回家的场面,并且强调了打秋千所需要的时间结点。

整首作品的歌词十分押韵,每一句的韵脚都落在“an”母音上。歌词工整押韵,让歌曲的哼唱性更强,琅琅上口,歌词旋律的配合更加协调,更能够使歌词和旋律产生优美悦耳的共鸣。

青州地区的《打秋千》在突处山东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很恰当的展示了青州人活泼好动的一面。

二、演唱研究

(一)《茉莉花》的演唱研究

由于我国南北地区风土人情的不同,与江苏《茉莉花》相比,青州《茉莉花》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更豪放直接一些,所以笔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采用真声偏多的混声来演唱。真声偏多保留了歌者本嗓的特点,声音相对结实,符合山东人直爽的性格特点。用一点假声来衔接,使音色更加悦耳,声音上下一体,也能够很好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例如:“好一朵茉莉花”中的“好”、“茉”“花”这三个字都是以开口音为韵母,在演唱时容易把声音唱散且位置不够高。所以在唱这几个地方时一定要提笑肌,咬住每个字的字头,向自己的真声靠拢。这样演唱出来的声音音色更加集中明亮,声音更富有穿透力。

由于《茉莉花》这首作品旋律线条比较长,且结尾处还有拖腔,因此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撑。这首作品的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的换气口很短,容易因时间仓促吸不满气而提气,这里在演唱时应格外注意。

《茉莉花》这首作品第二句中的“开”拖腔较长且位于乐句的中间、三句中的“骂”旋律比较复杂,笔者在演唱时采用断腔来演唱。就是运用声断气不断,在不换气的同时突然停顿一下,把音断开。这需要扎实的演唱功底,使声音听起来断中有连,连中有断。这首作品一共九段,演唱时从第二段开始要注意把握歌曲的故事情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更富有画面感,通过强弱对比和情感表达,让听者产生共情。

(二)《打秋千》的演唱研究

《打秋千》这首作品描写的是农历三月初三过清明节的时候,妇女结伴出游去打秋千的热火朝天、兴高采烈的情景。因此,作品的演唱应该是轻松,欢快,活泼的。

歌曲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给听者描绘“打秋千”这件事情的,第一段里“清明又三月三,清明又三月三”这一句中“又”这个字在演唱时要加一个滑音从前面的g 滑到小字二组的c,在“月”这个字前加一个6 作为前倚音,这样的过渡使歌曲听起来更连贯;“三”这个字的时值很长,演唱时加一点断腔,并且这部分在演唱时要做到声音甜美可人,让听众在开头部分就可以感受到小姑娘出门打秋千的那种喜悦。“十八的姑娘她又去打秋千”这一句在演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演唱时强弱的控制。其中“十”和“姑”这个字的旋律有一个八度的大跳,把歌曲推入高潮,且它位于强拍,在演唱时应该着重强调,咬字要咬准,把强拍突出出来。后面的“的”处在弱位,并且是大附点音符中的八分音符,它在演唱时要把声音压小,与前面的“十”和后面的“姑”形成明显的强弱对比。“她又去”这三个字无连音符号,在演唱时要用断腔,在听觉上给人简短、抑扬顿挫的效果。

第二段主要描写的是打秋千的过程和动作,在演唱这一段时,歌者的眼前要有画面感,就仿佛自己已经置身其中,脚踩在秋千上来回荡,还可能因为一个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这一段在演唱时要注意音色甜美明亮,在“儿、三起两起”增加甩腔,充分表现出打秋千的姑娘的兴高采烈。

第三段“太阳落下了山,打完秋千回呀么回家转”这一句跟前两段相比,在演唱时要注意歌词的连贯性,不使用断腔,以给人夕阳西下,玩了一天的姑娘们带着一身疲惫回家,虽然累但是心情好,这还要求歌者在演唱时注意声音的位置,明亮的音色的控制。

这首作品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带有两处衬词,演唱时要吐字自然清晰。

结 语

《茉莉花》与《打秋千》这两首民歌是青州民歌的代表作品。通过分析歌曲旋律与青州方言发音特色,得出这两首作品的歌词每句结尾处多用去声,旋律走向也随读音音调呈下行趋势。两首作品都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同一旋律用不同的歌词演唱多遍,但不同的段落的歌词之间层次感强,前后段歌词内容逻辑缜密,叙事性强。演唱者在演唱中,在把握方言特点的同时更要注重歌曲的叙事性,通过歌声把听众带入到歌词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中。

青州的音乐文化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留下的宝贵遗产,直接反映了青州民众质朴醇厚的性格和真实的生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民间歌曲更是种类繁多,青州小调只是中国民间歌曲的小小一角。希望更多音乐从业人员可以对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探究,让更多年轻人得以接受和传承。■

注释:

① 于萍.青州方言内部差异研究[D].山东大学,2005.

② 崔照忠.青州民歌[M].青岛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青州乐段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音乐生活(2023年3期)2023-05-30 01:47:34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黄河之声(2019年24期)2019-12-16 01:11:52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北方文学(2018年29期)2018-12-18 19:10:08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 08:51:22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黄河之声(2017年17期)2017-11-23 08:24:22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丝路艺术(2017年6期)2017-04-18 13:58:45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北方音乐(2017年11期)2017-01-28 22:52:47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戏剧之家(2014年18期)2014-08-15 0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