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11-22 07:22马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十四五高质量体育

马龙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06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 年10 月26 日至29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结构、规模、速度等方面的统一。不仅如此,凝聚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心血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建议》通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可见,面对国际复杂形势,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彰显综合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重要措施和强力基础。

1 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1.1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教育部出台了许多指导性政策、纲要,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社会对于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能局限于升学率,重文化知识,轻德、体、美、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这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确立目标等作出了重要指示,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体现出学校体育在新时代教育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可见“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致,是我国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1.2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2019 年9 月2 日,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在举国朝着体育强国这一目标进发的大道上,还要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学校体育在协同育人中发挥充分的作用[3]。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德育、智育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各方面高举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全民健身、立德树人等健康理念与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不仅体现出我国未来体育人才发展态势,还进一步对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高以及后续工作开展提出了直接要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问题与矛盾也不断出现,如专业与就业不对口、教学效果难以在实践中体现等。归根到底是学校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突出课程与进度,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教学结果的考核偏向应试化,评价体系有失客观与准确,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体育人才的质量失衡。究其根本,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学校体育构建高水平课程、确立深刻育人目标、制定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重要基础。

2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我国学校体育当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内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季浏等人[4]认为,学校体育现阶段发展中主要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两方面问题。刘纯献等人[5]认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尚未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潘凌云等人[6]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存在政策执行低效问题。张滨[7]认为,我国学校体育法制建设方面主要在立法方面、执法方面、监督和救济方面、普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程文广等人[8]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问题。黄道明等人[9]认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面临执行能力差,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体育教育行业同步进行了诸多整顿。受地域差异,政策的贯彻力度不够等影响,相对于每次“号召”所要达成的目标而言,收益虽有,却远远不够。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反映出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区域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方面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但是问题也依然存在,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情况仍然严峻,且呈现低龄化倾向,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0]。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整个教育行业的任务与目标,尤其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中小学生。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体育现阶段在改革、发展、法制、资源配置、发展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严峻形势。各年龄段学生健康水平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3 “十四五”时期学校体育发展路径

3.1 科技先行,创新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途径、方法

在新媒体的介入下,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途径更加多样化。最为明显的是,在2019年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模式被推广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相关动作进行解析展示,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这种现象,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便利。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有利于整体教育资源的调动。科学技术的作用不仅发挥在体育教学方面,在体育场馆建设、实验设备测量、运动器材完善等方面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完善体育基建等诸多作用。

3.2 推动体育事业整体性发展,补齐补全学校体育发展“短板”

体育是一个科学、系统、多方面的整体,虽然学校体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却十分重要且无法替代。学校体育向体育各专业领域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各领域不断吸收新的人才,从而推动自身不断发展。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走出校门,与家庭、社区结合起来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趋向[11]。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发挥三者的合力作用,有助于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功能的充分释放。可见,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因素之间联系密切,且相互作用。新时期学校体育“单枪匹马”的发展形式注定走不远,应当整体发展,各领域协调配合,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就业环境等,更加有效推动学校体育形成良性循环性发展。

3.3 全面深化改革学校体育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模式、制度、目标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细数我国学校体育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大致可划分为以下阶段:学习模仿阶段、迷失偏离阶段、调整恢复阶段、巩固提高阶段、深化改革完善阶段[12,13]。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从无到有,一步步地摸索、尝试、创新、改革,逐渐发展出当下的学校体育体系。学校体育制度不断完善,趋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体育制度发展,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深化学校体育制度改革是“十四五”时期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的关键。

3.4 振兴乡村学校体育建设

乡村学校体育发展仍是当下学校体育建设的薄弱之处。党和政府虽然将农村教师薪酬福利待遇提高,但是由于个人发展空间、生活环境等现实条件,乡村教师资源依旧是十分匮乏。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在明显增加,学校数量、教学点数量却与之相反[14]。乡村生活质量较高的家庭,选择把儿童送往县城(区)或是市区的学校学习,导致乡村生源流失。生源流失导致教师数量减少,形成生源流失导致乡村教师数量减少,而教师数量减少导致更加严重的教学点减少的恶性循环。因此,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我国整体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短板”,只有补齐这块“短板”,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更上一层楼”。

3.5 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体育发展离不开场地、设施等硬性条件的支持,学校体育发展不仅要“开足、开齐体育课”,还要完善、丰富场地、场馆建设。教育部《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小学处于最低水平,体育场馆整体达标率相较于体育器械配备达标仍存在差距[15]。体育锻炼对于提高社会群众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精神状态有着巨大的作用。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而体育场地(馆)建设、体育设施建设是广大社会群众日常锻炼,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可见,体育场地(馆)的建设同样也是整个国家、社会、学校体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3.6 健全学校法规,增强执行力度

学校体育法制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中的薄弱之处。我国关于学校体育最具权威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内容覆盖广泛,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而缺少法律保障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不仅是法制建设薄弱,在具体执行方面也不容乐观。每当学校体育活动发生意外事故时,解决办法往往是“息事宁人”,最后往往是教师“背锅”。这不但损害了体育教师的自身权益,导致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具有一定负荷强度的运动项目难以开展,结果导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校体育加强法制建设,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执法必严”。加大执法力度,转变以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态度,同时建立学校体育法制机构,监督执法情况,保证法律执行力度。

3.7 建立合适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有关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缺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能力的评价措施等。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应解决两个差异,第一是地域差异,第二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建立合适且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确立统一评价标准与具有针对性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合适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学校体育课程、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产生差异。因此,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应具体地方具体考虑,确保课程评价体系的适合性是行之有效的。针对不同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性,课程评价应当确立两个等级的课程评价,降低因学生的差异性而对课程评价造成的影响,又最大程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用到实处、切实可行。

4 结语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达成目标做了进一步的规划与指示,既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工作作出肯定,也对我国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工作做了铺垫。新时期、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应当顺着国家发展的大趋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旗,时刻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体育强国梦,紧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把质量提升,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十四五高质量体育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