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民, 张娇阳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是由隐性话语和显性话语两个层面构成、 并处在不断运动演变之中的开放系统。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尼兰认为, 人类的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各种符号形式的意义是由认知者的隐性知识所赋予的, 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隐性地理解和运用。[1]1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需要显性话语与隐形话语协调并用, 协同运作, 共同发力。 当前, 尤为重要的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运用,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功效。
隐性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话语模式和独特言说方式, 不但与显性话语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话语体系, 而且以特有的话语预设、 境态渲染、 隐性熏陶等多种优势彰显出突出的教育效果。 因此,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 强化隐性话语能力, 优化话语结构必须高度重视隐性话语优势, 充分开发隐性话语教育功效。 唯有如此, 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 感染力和熏陶力, 实现话语模式和教育效果的整体优化。
话语预设是话语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言自明的共识, 是话语意思得以充分表达的前提条件, 它往往以隐含的方式蕴含在句段之中, 作为某种信息或命题而存在。 弗雷格指出, 人们总会预设一个简单或复合的专名来陈述某种东西。[2]109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话语主体将具有共识性、 通识性的话语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中进行话语预设, 使倾听者更易于领会话语的真实意图。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预设性有利于引导教育者发掘生活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 通过采用教育对象所熟悉的话语模式来阐发理论, 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住其思想动态, 从而以充满亲和力和趣味性的话语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例如,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黄猫、 黑猫, 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3]323在这句话中, “黄猫” “黑猫”用词较为浅显, 贴近日常生活, 教育对象很容易就能接受, 结合当时的历史处境和时代特征, 教育对象便能够体会出其中深层次的真实内涵, 提升话语交往的效率; 又如,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生态保护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393, 在这里, “绿水青山”是指健康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将之拿“金山银山”作比喻, 承载着深刻的内涵。 这句话虽然简短平实, 但起到了由浅入深、 一语道破生态保护真谛、 启发人心的效果, 使人们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财富。 再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 网友形象地将我国一些省份代称为“热干面” “炸酱面” “牛肉面” “大盘鸡”等, 这种诙谐的话语预设方式, 十分生动有趣, 不仅使人一目了然其背后所指的城市名称, 而且展示了国人面对疫情时积极乐观的心态, 充分达成话语交往的默契性, 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 凝聚了人们共克时艰的意志。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境态指的是一种声情与声像并茂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氛围, 即通过把握一定的语气、 语调、 语速, 运用一定的手势、 表情、 声像来构成某种特定的语境和氛围。[5]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隐性话语能够通过言、 意、 象的融通和意涵提升, 对主体间交往的境态进行渲染, 使教育对象能够很好地领悟隐性话语的真实意向。 在谈及弘扬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时, 教育者可灵活运用大气磅礴的话语来提振教育对象的心灵。 例如, 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 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 腿肚子不会抖, 腰杆子不会弯, 中华民族是吓不倒、 压不垮的……我们绝不会坐视国家主权、 安全、 发展利益受损, 绝不会允许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 一旦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 中国人民必将予以迎头痛击”[6]等气势恢宏的话语。 通过表层的语言叙述, 再经由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等话语技巧, 以高昂的语气、 语调和语声加以表现, 渲染出振奋人心、 催人向上的语言氛围, 直击教育对象的心灵, 引导其自觉融入其中, 领略话语的真实内涵, 生发出对祖国波澜壮阔伟大历史的震撼之感和对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奔向民族复兴的自豪之情。 与此同时, 教育者若能够通过一定的肢体动作、 融于事件场景和音乐节奏之中, 使话语语境与话语情境得以有力结合, 则更能进一步渲染出浩浩荡荡的气势, 烘托出话语所意指的真实景象, 强化教育对象视觉和听觉感受, 使话语的内容能够敞开出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主客合一的微妙境界, 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育宣传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融思想性、 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能够通过深层潜在的教育, 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熏陶。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 就越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 也就越能转化成教育者内心的要求。”[7]208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 不易受到特定教育原理和固定教学步骤的制约, 而通常以一种虚实相济的方式, 引导教育对象体味话语背后的深层意涵, 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深层熏陶功效的发挥, 依托其隐蔽性的话语载体、 愉悦性的话语氛围、 灵活性的话语技巧以及协商式的话语交流。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借助隐蔽性的话语载体, 将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通过微叙述等形式嵌入到文化娱乐、 文艺体育、 读书学习等实践活动中, 从而使教育对象能够在参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 例如, 在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时, 通过开展健康向上、 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 将革命精神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和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生动地再现和传播, 从而使教育对象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激励自身在伟大革命精神的指引下砥砺奋进。 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借助于愉悦性的话语氛围和灵活性的话语技巧等隐性路径, 把教育内容传输给教育对象。 教育者采用故事化、 生活化的话语方式,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故事之中, 借助幽默的话语风格、 巧妙的话语修辞、 接地气的话语内容、 生动的话语表达, 营造出轻松自然的话语氛围, 增强话语感召力和文化吸引力, 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立足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借助协商式的沟通方式, 不断激发教育对象的话语主动性, 促使其能够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沟通, 在畅所欲言中积极与教育者交换意见, 从而实现理性说服并达成话语共识, 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当前, 隐性话语匮乏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理清这一问题的根源及其消极后果, 是从根本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功效, 从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一环。
目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显性话语为主,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隐性话语的运用。 朱光潜曾谈到:“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 听一段交响乐, 常常是通过有限的感知形象, 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 从有限的、 偶然的、 具体的诉诸感官视听的形象中, 领悟到那日常生活的无限的、 内在的内容, 从而提高我们的心意境界。”[8]324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在于话语的显隐结合, 共同发力, 在于通过有限的内容产生深远的意义。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 隐性话语的明确表达难于通过确切的符号, 其隐蔽的传播方式也不利于受教育者所察觉, 在这种情况下, 隐性话语的功能未能充分凸显, 教育者忽视对隐性话语资源的挖掘。 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内容扩充、 更新不够及时。 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隐性话语资源的挖掘、 运用往往局限于物质层面, 对精神层面的关照不足。 例如, 教育者多倾向于通过打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美化校园景观等来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使教育对象感受美的氛围、 接受美的熏陶, 却不善于挖掘网络中的流行话语、 热门新词等来丰富隐性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目前,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的界定尚不明确,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多倾向于借助显性话语进行理论灌输, 利用隐性话语进行潜在熏陶的意识不强, 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失衡,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生态失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所谓话语体系生态失调, 是指话语体系的运行体制与运行原则由于创新发展不足或者协同配合不力, 未能成功描述、 解释、 阐明、 评价和指导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失调突出表现为:话语方式单一, 往往局限于正面灌输; 话语节奏单调, 往往习惯于刻板说教; 话语空间狭隘, 片面依赖于课堂、 会议等常规场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生态失调的成因较为复杂,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对隐性话语的重视和运用不足。 具体表现为:首先, 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学术研究不足, 特别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力度不够,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相关的教育方法、 教学素材等开发不够。 例如, 在中国知网以“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充实, 但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发现以此为主题的相关文章较为少见; 其次, 高校等教育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新的进度略显滞后。 例如,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 一般是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进行课程安排, 对于课程话语体系的具体把控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 对于提升教育者隐性话语运用能力的培训也需进一步加强; 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空间开发不足, 便于运用隐性话语进行交流的设施和场地未能充分开放, 尚未形成便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话语语言文化环境, 在传播话语内容的过程中, 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关切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之间转化的不顺畅, 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功效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 SECI螺旋式模型认为, 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 显、 隐性知识能够在持续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新知识, 这是一种螺旋式循环、 前进式上升的过程。[9]51目前, 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显、 隐性话语转换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 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显、 隐性话语角色转换不顺畅。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主体所担任的角色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然而, 由于对于自身话语角色缺乏明确的定位, 部分教育主体不善于在话语环境和交往关系的切换中及时转换自身话语角色。 加之不同教育主体成长经历、 思维方式以及知识储备等情况各不相同, 对于不同话语角色的转换、 适应能力也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 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机制不完善。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过程中, 由于显、 隐性话语衔接和转换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效果不佳、 效力不足, 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
新时代, 探索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功效, 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的重要途径。 因此, 教育者应从主体维度、 内容维度、 表达维度和空间维度落实具体对策, 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运用能力,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内容,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表达,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空间, 从而使教育对象更好地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 汲取更多成长成才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隐性话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10]330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功效提升的关键, 在于增强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首先,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的专业素养。 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教育者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使其真正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 自觉做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来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判。 另一方面, 教育者可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功效发挥。 例如, 可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借助现代教学技术、 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 定时采集和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整合出与教育主题相关的隐性话语资源来开展线上教学。 在线下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对象对热点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将其学习引向深度; 此外, 要科学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教育培训制度、 强化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队伍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 通过自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弥补能力素质方面的短板, 积极参与国际、 校际、 校内以及社会教育机构中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 为提升运用隐性话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话语角色转化能力。 话语角色随交流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教育者应扮演好受教育者的“课程导师”这一显性话语角色, 在充分掌握教书育人规律与教育对象认知特点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地向其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灌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使教育对象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顺利地将课程知识转化为理性行动。 同时, 教育者还要承担好教育对象“人生导师”这一隐性话语角色, 利用好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 充分关注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 与其深度开展生活和情感沟通, 在话语表达中给予教育对象更多人生发展主题上的关怀, 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增添更多情感温度。
最后, 要激发教育对象参与主体间隐性话语交流的积极性。 一方面, 在与教育对象交流的过程中, 教育者要注重隐性话语的有效性。 教育者不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隐性话语以真诚的态度、 正确的内容展现出来, 从而实现引导和启发教育对象的理想效果, 还要准确把握住隐性话语所隐之“度”。 不仅要避免话语表达的晦涩难懂或者话语意图过于隐蔽的现象, 还要将所隐之“度”控制在教育对象可接受范围之内, 逐步引导其产生话语认同, 建立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相互理解、 彼此信任、 共享知识的主体间交往关系。 另一方面, 教育对象要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秉持自省自律自信的人生态度, 在积极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主动配合教育者的话语引导, 善于体会和思考教育者话语背后的隐性内涵, 学会运用隐性话语自觉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反思问题, 不断进行自我学习、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状况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实效。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在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内容的时代化、 大众化和实效化。
首先, 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内容与时俱进。 “一切跨越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 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求而形成的。”[11]544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内容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实现时代性跃进。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有利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若能对其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将能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创新提供重要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 要不断吸收流行话语资源, 增添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时代感, 例如, 将“打工人” “凡尔赛” “内卷” 等网络热词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提升教育对象对于话语内容的关注度; 通过融合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内容的多样性,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内容应与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相契合。 一是要努力满足教育对象宣泄情绪的需求, 使其能够在话语的倾听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端正自己的态度, 找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思路, 从而摆脱不良情绪; 二是要努力满足教育对象展现个性的需要, 积极呼应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根据不同的教育主体及其各自不同的教育需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之相适合的隐性话语展开交流, 鼓励其更加勇于表达自己、 更加乐于展现自己, 更加积极地对教育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 三是要努力满足教育对象寻爱求暖的需要, 在话语内容中积极关照与回应教育对象所关切的社会现实问题, 例如民生问题、 伦理问题、 情感问题等, 使其能够汲取更多前进的智慧和能量。
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内容优化要在话语机制的创新上下功夫。 一方面, 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衔接机制。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篇中包括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两种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运用中, 可以借助非语言手段, 从语篇的语境和语用层面,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深层次衔接。 另一方面, 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机制, 提升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转换的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群众的思想最鲜活、 语言最生动。 深入群众, 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 语言的大课堂, 我们的文件、 讲话、 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 体现群众意愿, 让群众愿意看、 看得懂, 愿意听、 听得进。”[12]676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机制, 要求教育者熟练掌握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转换的方式方法, 将话语内容转化为教育对象愿意说的话、 喜欢听的话和能够听明白的话。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关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和美感的提升。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 应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的审美情趣以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的内在张力方面下功夫。
首先,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表达应坚持讲懂真理、 讲通真情。 讲懂真理是为了提升话语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虽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话语较为明确的方向指引性, 但绝对不能陷于浅薄、 流于浮躁。 这要求教育者在表达的过程中, 慎思、 慎言、 慎行, 做到言之有物、 有理、 有序, 增进教育对象的理论认同。 讲通真情是为了提升话语的亲和力。 这要求教育者在使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阐述理论问题的过程中, 以真诚可靠的个人魅力、 真挚温暖的情感感染力走入教育对象的内心, 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 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应善用“以退为进”式的说理思维。 老子的“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13]138与孔子的“无可无不可”[14]278都主张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事之道。 这种“以退为进”的处事之道能给予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以思维方式上的启发, 要求教育者既要善于向教育对象“示弱”, 以谦逊温和、 诚恳坦率的态度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 通过议程设置, 主动将问题抛给教育对象, 循序渐进地引导其进行表达和思考。 同时, 教育者也要善于“驳理”, 在正向鼓励教育对象所反馈的信息时, 也要及时引导教育对象纠正观念和思维上的偏差, 将其思考向深层次引导。
其次, 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的审美情趣。 一方面, 在情境化的表达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审美情趣。 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坚持增强获得感,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15]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情境化表达也应实现真实案例与虚拟情境的有机结合。 通过运用视听元素来营造情境、 烘托氛围, 使静态的文本穿越时空, 在立体的空间中得以充分表达, 使教育对象能够在沉浸式、 影像化的美感体验中产生真切的感动和深刻的启发。 另一方面, 在诗意化的表达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审美情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意的形象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想象, 不是单纯的幻想和幻觉, 而是构成形象, 即在熟悉者的面貌中的疏异之物的可见内涵。”[16]201在他看来, 诗意化是一种使人们生发强烈情感共鸣和美感体验的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诗意化表达, 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宜的文学手法来烘托意境、 升华主题, 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语言进行诗意化的加工,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饱含感情和美感的表达形式中, 为教育对象创造出诗意化的接受境遇。 这样既引导其主动寻求话语权, 又能实现与其情感与认知的共鸣。
最后, 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表达的内在张力。 一方面, 在微观叙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内在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微观叙事不仅能够唤起情感、 激发话语的共情传播, 还能够浸润人心、 传递力量。 教育者在运用隐性话语微观叙事时, 可将理性论证转化为感性素材, 以鲜活的人物事件串联历史发展进程, 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凸显人物、 事件的矛盾冲突, 使话语表达张弛有度。 这样既使教育对象感受到隐性话语表达中的乐趣, 又能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坚定正确方向, 产生积极心理认知。 另一方面, 还应在线性图像叙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内在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线性图像叙事主要是以图像为媒介, 以时间顺序、 因果关系为逻辑理路, 借助想象力和视觉思维建立图像与文字的紧密联系, 使空间并列的事物连接成一个顺序的整体, 继而将意义与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载体的应用密切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载体能够承载和传导话语内容, 为拓展教育主体交流的空间创造条件。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载体创新, 从而推进隐性话语空间的拓展, 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功效发挥的重要环节。
首先, 要创新传播载体,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应用范围。 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手段。 网络媒介具有信息资源丰富、 传播迅速等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开通相关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以短视频、 微电影拍摄等形式, 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使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活起来。 例如,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 国家相关部门聚焦“立德树人” “抗疫奉献”“脱贫攻坚”等内容, 举办迎接建党百年“唱响新时代全国高校接力唱”活动, 引领青年学子唱响时代主旋律、 传递青春正能量, 使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在网络与文艺的融合中焕发出了生机。 另一方面, 要创新和丰富传播形式。 通过榜样教育、 仪式教育、 红色文化展览参观、 志愿服务活动等, 扩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传播与实践空间, 使教育对象能够从多方位接收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熏陶。
其次, 要创新技术载体,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物质力量。 一方面, 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化2.0的到来,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深度激活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重要功能, 增强隐性话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可以借鉴大数据分析方法, 多角度、 深层次分析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 择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 另一方面, 要注重物理和制度空间载体的补充完善。 通过设立便捷的活动设施, 优良的教育环境氛围, 美化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环境,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沟通效率。 利用“学习型历史文献法”等为教育主体创设经验交流的制度与平台, 增加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沟通分享的机会和频率, 拓展交流沟通空间。
最后, 要创新场域载体,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人文精神。 传播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 需要积极开辟与之相应的隐性话语场域。 一方面, 要立足以文化人,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文化空间。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 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能量,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人文魅力, 使教育对象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 要丰富对话语境,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生活空间。 “个体的行为应该是个体的个别的新的行为。”[17]240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汲取接地气的话语形式、 方式及内容等, 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与个体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 做到真诚关怀每一位教育对象,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思想和生活指导; 此外, 要强化精神沟通,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心理空间。 教育者应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 注重心理疏导话语、 心理矫正话语等的运用和创新, 关照教育对象的心理世界, 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情感, 通过深度的心理沟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 显性话语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可撼动。 但是, 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决定了隐性话语特殊功效的发挥不可或缺。 新时代,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要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话语的功效, 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显隐结合, 最终切实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全员、 全程、 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