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研究
——以五四青年为借鉴

2022-11-22 05:47范若冰
关键词:时代发展

范若冰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 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17在不同的时代发展阶段回望一段历史, 总能有新的收获。 “五四”运动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百年前, 中国有志青年毅然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在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图存爱国主义斗争中喊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使中国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百年后的今天, 中华民族同样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前景十分光明, 挑战也十分严峻。 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变化向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抵御各种不良影响, 勇敢地承担起时代重任, 在新的历史潮头激流勇进,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是新时代青年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青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 受到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带来的冲击, 很容易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迷失自我。 部分青年因此表现出个人主义至上、 崇尚物欲追求、 爱国主义情怀淡化等, 严重阻碍其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需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必要的引导。 在这一背景下, 以马克思人学为视角, 以五四青年使命担当为借鉴, 对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进行研究, 对于帮助新时代青年顺利承担历史使命, 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 新时代青年(1)本文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为根据, 默认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周岁-35周岁。 使命担当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13新时代意味着新情况: 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久经磨难到逐步站起来、 富起来, 现在正朝着强起来跃跃欲试。 新时代也具有新矛盾: 当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4, 这是关系我国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新时代更召唤着新使命: 新情况和新矛盾中孕育着新机遇, 这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机遇, 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对于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 目前正处于人生黄金期的青年群体来说, 肩负起时代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 在拼搏奋斗中与祖国同成长、 共进步, 不仅是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召唤, 而且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来说更是弥足珍贵。

新时代在向青年勇担使命提出需求的同时, 也为青年的使命担当带来了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 也滋生了经济发展的滥觞, 并给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更是成为了重要的催化剂, 使得各种错误思潮以大众化娱乐化的伪装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 在各种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部分青年不免离自己的使命越来越远, 表现出以下问题:

第一, 个人主义至上, 缺乏社会责任感。 2020年3月, 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 许多旅居国外的人士纷纷回国。 大多数归国人员对国家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 但也有一些人置规定于不顾, 唱起了反调: 有为喝名牌矿泉水而大闹隔离区的“矿泉水女”[3]; 有在微博上发布虚假信息抱怨自己在检测区遭到怠慢的“豌豆公主”[4]; 有无视居住小区隔离规定外出跑步却不戴口罩的“澳华跑步女”[5]等。 这些人虽然只是少数, 但他们这种将个人私利放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为满足一己私利而不惜破坏大众利益的行为, 反映出部分新时代青年个人主义至上,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

第二, 崇尚物欲追求, 无视道德底线。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期间, 许多民众尽管自身储备的防疫物资如口罩、 消毒液等十分有限, 但仍自发为疫情更为严重的武汉地区捐款捐物, 甚至主动请缨加入志愿者行列, 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也有一些人受利益的驱使, 不惜践踏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线, 趁机采取抬高物价、 贩卖假货甚至以诈骗的方式敛财。 如某青年艺人黄某因以出售口罩为幌实施诈骗而被判刑[6]; 两名95后嫌疑人因销售假冒伪劣口罩而被抓获[7]等, 反映出部分青年为追求物质财富不择手段、 无视社会基本道德观念的约束, 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他们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又何谈承担起时代的使命。

第三, 爱国主义情怀淡化。 疫情期间, 我国施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人民群众对我国制度优势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如发表了有关国家的不当言论, 遭到网友谴责后, 依然毫无悔改之意的留学生许某[8]; 几年前, 在演讲中公然非议国内空气差、 赞美国外空气甜的留学生杨某[9]。 从中可以看出, 新时代部分青年存在着爱国主义情怀淡化、 国家认同感不强、 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 如果青年对自己的祖国都没有感情, 何谈承担祖国赋予的历史使命。

综上可知, 新时代青年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其承担自身的历史使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绝不能对其听之任之。 遥想20世纪初, 中华民族也正经历着一段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 受其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五四”运动的推动而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在“五四”运动中起到关键促进作用的, 便是当时中国青年中的先锋力量——五四青年。 处于相仿的年龄, 甚至新时代青年享受着更为优越的社会条件, 但为何五四青年能够超越使命担当之困, 承担起推动历史变革的重任, 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一问题的回答, 对指导新时代青年更好地担当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论是何时期的青年使命担当, 本质上都是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人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唯物辩证基础, 较之各类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而言, 具有无可比拟的科学性与应用性, 能够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提供恰当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指导。 因此, 本文将借助马克思人学思想, 对五四青年使命担当的原因进行理论探讨。

2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五四青年使命担当的原因探析

2.1 从人的存在看, 外部环境影响五四青年使命担当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 “现实的人”是人的存在方式, 也是其理论的研究基础。 一方面, “现实的人”是一种自然存在。 “现实的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 虽然可以通过劳动能动地改造自然, 却依赖于自然提供的生产资料, 受制于自然规律, 受外在环境影响。 另一方面, 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现实的人”是一种社会存在。 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中, 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 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既作为历史的“剧作者”又作为“局中人”, 不断地超越自身, 创造历史。 “历史本就是人类代代轮替的过程。 每代人都是在继承前人的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创造的。 一方面, 他们在已经被改造了环境中进行着活动; 另一方面, 他们又用自己的新的实践方式创造新的环境。”[10]540没有人能够脱离既有的外部条件独自生存。 在劳动的过程中, 人们意识到自身能力的有限性, 不可避免地同他人逐渐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 在这些联系和关系中, 人们得以继续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使自我本质力量得以确证。 因此,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135。

根据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人的存在的论述可知, 作为“现实的人”, 人们无法脱离外在环境独自生存, 总是在一定的自然、 社会环境中从事实践活动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使自身的实践行为发生变化。 “五四”运动的爆发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结束后, 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 一方面, 帝国主义国家重新洗牌, 西方世界主导的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 另一方面,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更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作为具有一战的战胜国之一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双重身份的中国, 同帝国主义、 官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复杂的世界格局中, 不能更不想独善其身。 1919年1月, 一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 对战后遗留问题进行商讨。 中国人对这场会议给予厚望, 希望恰当处理山东问题, 实现“公理战胜强权”, 使本国在国际上的独立平等地位得到承认。 然而,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也使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认识到了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丑恶嘴脸, 促使他们迈出了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组织反帝反军阀的爱国运动进行示威与抗争。 1919年5月4日, 3 000多名北京大专院校学子从天安门出发, 展开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 尽管在活动过程中因火烧赵家楼、 痛打卖国官员而造成多人被捕, 学生们依然毫不退让, 在游行后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 “以尽学生天职谋国家之福利”, 通过组织罢课、 请愿, 争取政界、 商界、 知识界力量支持, 抵制日货等方式, 要求北京政府外争青岛主权, 内惩卖国官员, 并释放被捕学生。 青年学子的爱国运动引发了规模效应, 使中国各阶层、 各地区受到影响并积极响应, 由北京迅速发酵至全国, 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12]9, 使这一场由国外摩擦溅起的火星引发的全国震动, 成为中华民族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五四青年的勇敢抗争, 彰显出其勇担历史使命、 勇做革命先锋的责任意识与大无畏精神, 是火星引爆炸弹不可或缺的导火线。 可见, 国际格局的改变、 各国利益的博弈, 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低下、 社会矛盾的激烈, 是五四青年承担起时代重任,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上下求索的重要因素, 表明现实社会环境对五四青年无可避免的影响与制约。 五四青年的行为也深刻影响、 带动了社会的其他群体, 聚集起改变历史的重大社会力量, 彰显出人通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以改造外部环境的主体能动性。 以此类推, 新时代安逸的生活环境、 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社会其他群体的不良行为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缺乏是影响新时代部分青年无法承担历史使命的重要原因。

2.2 从人的本性看, 内在需求激发五四青年担当使命

马克思将需要视为“人的本性”之一。 他认为:“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3]286正是强烈的需要推动人们不断进行社会实践, 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 同人的自然存在、 社会存在与“有意识的类存在”相对应, 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作为有生命的实体, 人首先具有对维持其生命和繁衍的生活资料的需要, 即自然的需要。 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参与社会活动并建立社会关系, 使个体需要具备了社会性,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作为能够按照多种尺度生产与生活的个体, 人的需要具有意识能动性, 使人因需要而生的实践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人的众多需要中, 相较于物质需要的基础地位, 精神需要处于更高的层级。 精神需要反映人的本质力量, 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否拥有精神需要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特征。 精神需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能动性, 虽然以同时代的物质、 社会条件为基础, 却并不一定同其发展程度保持一致, 且能够反过来指导人通过实践达到所构想的理想需求。

学界普遍认为, 广义的“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 并将新文化运动视为“五四”运动的标识与象征, 足以见新文化运动这一唤醒、 满足中华民族精神需求的社会运动的重要历史地位与重大历史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政治变革的舆论前奏, 而是政治变革之后的文化补课。[14]辛亥革命推翻了存续千年的封建帝制, 却没有推翻与之配套的用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 于是, 在当时已经确立起共和政体的中国, 出现了同既有政治体制不相配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 上至统治阶级, 依然沿袭清王朝旧例行事; 下至普通民众, 仍旧在思想上被清王朝统治, 导致“复辟”党顺势窃取了新鲜的革命果实, 又将中国推回了旧制。 在五四青年的群体构成中, 青年知识分子占据相当比例。 他们多数具有留学日本、 欧美的经历, 接受外来先进思想的熏陶, 对民族的苦难形成了更为深刻与根本的思想认识, 也形成了超越社会现存条件的精神需求。 青年知识分子意识到, 根本问题已经由政治转向文化, 要使中国走向富强, 必须在思想上进行解放与启蒙。 解放是“破”, 启蒙是“立”; “破”的是专制、 迷信、 封建主义; “立”的是民主、 科学、 现代观念。 “往岁之革命为形式, 今岁之革命在精神。”[15]87青年们通过创办先进刊物、 成立进步社团、 开展大众教育等方式, 对中国的传统事物进行重新评价, 向普通民众积极宣传西方思想与制度, 致力于推动社会在思想、 文化、 伦理、 制度等方面进行革新。 1915年, 陈独秀自日本回国后, 在国内严苛的出版条件下创办了《青年杂志》, 后更名为《新青年》, 希望“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 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16], 成为之后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宣传民主与科学原则、 进行文学革命、 推广白话文等活动的主阵地。 在《新青年》的感召下, 许多进步学生社团在全国涌现: 如傅斯年、 顾颉刚等成立的新潮社、 毛泽东等人创办的新民学会、 王光祈等人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等, 旨在将“批判的精神” “科学的主义”与“革新的文词”传遍全国。 除此之外, 青年们还通过创办平民教育演讲团、 与政商人士合作开办免费平民学校[17]167-169夜校[18]等方式, 帮助不识字的贫苦大众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思想。 作为一场精神革命,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精神需要, 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在普通民众间积聚起规模化的群众力量,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与社会环境基础。 可以说, 救亡图存的强烈精神需要是五四青年承担历史使命的内生动力, 而扩大到普通民众的渴望自由平等精神需要使“五四”运动的胜利果实得到了巩固。 反观当下, 新时代青年物质条件的优渥使其滋生了超越自身正常需求的物欲; 而在精神方面, 多元价值的冲击、 自身立场的摇摆和匮乏的精神生活、 贫瘠的精神需求是阻碍新时代青年承担历史使命的重要原因。

2.3 从人的发展看, 实现目标需要五四青年担当使命

不论是对人的存在还是对人的本质进行研究, 都是为了洞察人的奥秘, 探寻人的历史发展规律, 最终实现人类真正的解放与自由。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物质实践入手, 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 人所进行的劳动并不是实现其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而是被对象化的客体所限, 只能在有限领域进行单一与机械的重复。 实际上, 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日益充分的过程, 应是“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 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实行共产主义制度, 人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私有制和人的异化的社会, 在其中, 人们结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实现了对生产及生活资料的全面占有, 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能够达成和谐一致, 每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联合体的基本原则。

“五四”时期, 中国社会如何改造、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日渐凸显。[19]358面对四面楚歌的颓唐局势, 五四青年开始四处探寻改造中国现实的有效方案, 以期扭转下层民众的贫苦生活, 实现人民的解放与发展。 由于五四青年们的个人经历、 政治立场、 价值观念等不尽相同, 因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宣扬不同的主张。 胡适等人倡导实用主义; 梁启超、 张东荪等人倡导基尔特社会主义; 黄凌霜、 区声白等人倡导无政府主义; 王光祈等人倡导工读主义; 周作人等人倡导新村主义; 以及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等人倡导马克思主义等。 尽管各派别主张不同, 但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 反对官僚统治, 抵抗帝国主义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 清除腐朽文化, 学习先进思想, 实现人民解放。 各派别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实现以上目标所采取的方式以及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 表现了五四青年中的不同阶级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中国以求得人民的解放与发展的强烈使命担当意识, 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与人类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经过不同程度的社会实践, 许多派别的主张已经在实践检验中被证明缺乏可行性, 宣告失败, 而有一种主义却由于十月革命的强大影响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一些基本观点在“五四”时期已经传入中国并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它就是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是我国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重要一步。 也正是在“五四”运动前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由五四青年引入中国并得到信仰与宣传。 青年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主要包括: 第一, 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日本、 西欧与俄罗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文章。 如1920年,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 广受欢迎, 6年内再版17次。 第二, 在先进刊物上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通讯。 如1919年5月, 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集中登载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三, 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如蔡和森在同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的通信中,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与党的学说, 认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20]56。 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为中国革命道路找到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使得我国之后的革命、 改革、 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 确立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正是为了使民众摆脱压迫苦难, 获得民主自由之权利, 五四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的解放与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如今, 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一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进程, 也是我国向共产主义终极目标迈进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代青年从小接受义务教育, 对马克思主义早已形成了远超五四青年的深刻认识, 因此, 更应该承担起自身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我。

3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实现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教育引导, 更有赖于青年个体自身的努力, 强调个体能动性与外界影响作用的共同发挥。 这是实现新时代青年勇担历史使命的基本宗旨。

3.1 立足当下社会环境和青年群体特征

“现实的个人”包含着对人的现实性与个体性的强调, 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新时代青年和五四青年既有共同点, 又有显著不同。 这意味着, 在探讨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问题时, 我们需要以历史的、 发展的眼光来对其进行审视, 不能忽略青年所处的外部环境(现实)和青年自身具有的内在特征(个人)的改变, 既要借鉴五四青年使命担当的经验, 又要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改进。 相较于100年前, 当代中国在全球化、 市场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全球交往的日益密切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打破了现代人交往时间和空间的壁垒, 促进了多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维传播;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带来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增强了现代人对利益关系、 竞争意识和自由观念的推崇。 新时代青年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相较于五四青年来说, 交往空间更为拓展, 人际关系更为复杂, 文化资源更为丰富, 休闲娱乐更为多样。 新时代青年具有个性与自我更为强化、 开放性与包容性相对提升、 独立精神与坚强意志相对弱化、 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相对迷茫、 市场观念与利己主义更为深刻等群体特征。 因此, 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实现必须以当下的社会环境和青年群体特征为基础。 在对新时代青年进行使命担当教育时, 一方面, 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借时代之东风行教育之法, 如利用网络直播手段突破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对青年开展使命担当教育; 另一方面, 要时刻从青年的角度出发去体悟他们的需求与困惑, 寻找青年群体易于、 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如借助动画、 流行歌曲、 热门短视频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载体, 将使命担当教育寓于其中。 对青年自身来说, 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判断力, 善于利用外来事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一面, 规避对自身发展不利的一面; 同时, 新时代青年要向五四青年学习, 不拘泥于书本, 勇敢地投身社会实践, 特别是对自身使命担当存在困惑时更应如此, 要从熟悉的环境与工作入手, 在社会发展浪潮洗礼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长处, 明确发展目标, 以实际行动完成自身的使命担当。

3.2 正确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

人的需要复杂多样, 它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推进而不断地获得新生和拓展, 是推动人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 同时, 人的需要反映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发展到什么程度, 他的本性也就达到什么程度, 人的需要丰富到什么程度, 他的本质力量也就丰富到什么程度。 当人的需要超越低级的物质生存之困并不再由资本制造、 受资本干扰, 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的自由与追求, 全然由自我意愿而生, 目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时, 就可以说人类克服了自身异化, 确证了自身本质, 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同五四青年相比, 新时代青年生活于生产水平更为发达、 物质资源大为丰富的环境中, 不必为生活温饱、 生存权利而发愁, 意味着新时代青年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与需要。 然而恰恰相反, 目前, 我国上层建筑的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基础, 部分青年受消费主义的鼓吹产生虚假需要, 陷入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以及精神世界的匮乏, 沉溺于欲望满足的虚假幸福, 失落于价值困惑的灵魂绝望, 整日“空虚” “无聊” “抑郁”, 并不能同五四青年一样, 对人之为人、 家国责任、 价值实现等具有精神深度的命题进行思索并付诸行动。 因此, 要使新时代青年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 必须使其正确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 不再沉迷物质享受, 而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精神层次的提升。 教育者要从青年精神贫困的现状出发,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以及榜样人物的激励引导, 唤醒青年精神上自我实现、 自我提高的需要, 使青年建立起对祖国、 对人民强烈而厚重的责任感、 使命感, 找寻能够促进青年发展的真实需要。 就像五四青年大多学富五车一样, 青年应通过涉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来丰富自身内涵, 提升精神境界。 在阅读过程中, 青年要有意识地培养对民族发展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并认真思索自我的人生价值。

3.3 坚持终极目标, 实现阶段目标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422“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的终极奋斗目标,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且“自由”与“全面”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没有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充分发展, 人无法摆脱外在力量的束缚, 按照自我意愿行事; 而人能够按照自我意愿从事活动, 意味着人可以驾驭外在的客体力量, 从而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四青年以实现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为奋斗目标, 同反动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 从人类历史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看, 他们的行为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也对中国无产阶级的登台与人类共产主义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是终极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新时代青年同五四青年相比,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对人类发展规律与发展目标有了更为深刻与正确的认识。 因此, 应具备高于五四青年的精神境界, 不仅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更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奋斗。 可以说, “共产主义社会”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那就是, 以共产主义为终极指向, 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断挣脱束缚自身的异己力量, 不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与自我需要的满足, 以阶段目标的不断完成来缩短同终极指向的距离。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五四青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 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 新时代青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五四青年学习先进思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投身社会实践斗争, “曷若于今日死之,使诸君有所警动”[21]235, 展现出“尤须各激爱国天良, 虽杀身成仁而不悔”[22]334的勇毅与担当。 因此, 当下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教育, 应通过内在教化与引导实践等方式, 如教育者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党的历史、 带领青年探寻红色足迹、 鼓励青年将使命担当意识具象化于个人的日常生活等方式, 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唤醒青年的责任意识, 激发青年对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的强烈担当。 青年自身也要主动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 听取名家讲座、 观看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等方式,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 并对标中国梦的实现, 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能力,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区域发展篇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