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鑫标 李首纲
(浙江大飞龙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华 321016)
猪场对重大疫病的防控能力直接影响到猪场的成本和盈利水平,尤其是对非洲猪瘟的防控,这也是上市企业公布出栏成本差异较大的原因所在,如有些养猪企业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综合出栏成本高达20余元/kg,而有些养猪企业的生猪出栏成本可以控制在16元/kg以下。
国内猪场的常规疫病防控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很多猪场的仔猪成活率、饲料利用率、生长周期等差异较大。据报道目前国内猪场的平均MSY在18头左右,防控水平好的猪场MSY可达25头以上,但防控水平差的猪场MSY则低于15头。一般养猪场计算成本和利润会将母猪饲养成本、仔猪死亡成本等都折算到出栏肥猪成本里,由此发现,相同的市场价格、不同的饲养水平,育肥猪成本可以相差2~4元/kg。因此,养猪场在经营中需要通过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做好疫病监测、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方面来降低猪的饲养成本。
生物安全防控目前仍然是防控非洲猪瘟等生猪急性疫病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讨论一切降本增效的措施都是在保证猪场安全、平稳运行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生物安全不完善,导致猪场出现不稳定情况,所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都是徒劳的。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养猪人经历过恐慌,此后,第一次病猪“拔牙”的成功,让养猪人认识到非洲猪瘟的可防可控,经过4年的尝试,行业内已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防非抗非”方法体系,走上了精准生物安全防控之路。同时,在非洲猪瘟等疫病的生物安全防控中,人员和车辆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通报的非洲猪瘟疫情调查中,潜在的人员和车辆导致的猪场发病案例超过75%,因此,猪场的生物安全中需要在人员管控和车辆洗消方面加大力度。
进一步加强猪场入口人员管控,非本场内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猪场,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所有人员进入猪场必须经过“检测—洗澡—换衣—消毒—隔离”等生物安全程序,降低猪场因人员流动而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
针对进入猪场的饲料,严格进行生物安全把控。尽量避免饲料运送车辆进入猪场内部,可通过饲料中转塔进行二次中转,如果饲料加工地点不在猪场内部,需要同时加强饲料加工场所的人员监测工作,确保饲料生产的安全性。
对进入猪场的生活、生产物资进行严格消毒。对需要特殊保存的物资如疫苗,可对外包装使用消毒液喷洒擦拭;其他无特殊要求的物资至少进行2种或2种以上消毒处理;能够拆除外包装进行消毒的尽量拆除外包装,且至少应在消毒间放置2天以上,再由专人运送至场内使用。
行业报道显示,猪场防控非洲猪瘟最大的风险是卖猪车辆。因此,针对无固定卖猪车辆的猪场,必须加强卖猪车辆的洗消工作,推荐“三洗三消一烘干”的操作流程,即在距离猪场5 km外进行第1次清洗+消毒,在距离猪场1 km外进行第2次清洗+消毒,在距离出猪台200 m处进行第3次清洗+消毒+烘干操作,3次消毒推荐使用不同种类消毒剂。
猪场内部日常生产中要实行网格化管理,不同生产区、生产单元无特殊情况尽量避免人员的交叉流动,避免生产工具的交叉使用,在进出生产单元时均应对雨鞋进行踩踏消毒,并定期更换消毒液。
对养猪场内不同阶段的猪群应定期监测,如母猪进入产房前或断奶前进行采样检测,可以检测抗原,也可以检测抗体,确保猪只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转栏。对保育、育肥阶段的猪群,为避免采集血造成应激,可采集唾液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
针对如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呕吐、吐血或便血等的可疑猪只,必须要高度警惕,饲养员做到第一时间报告,尽快单独饲养,采集样本送检,待检测结果出来后再做具体安排。
养猪场需制定一套完整的猪病应急方案,一旦出现异常,全场员工能够快速响应,实施全场静默生产,采取精准“拔牙”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单元范围内,尽可能降低猪场损失。
除非洲猪瘟疫情外,养猪场负责人还要重点关注场内已有的常规疫病传播风险,对场内的疾病感染情况要有清楚把握,了解猪场内重大疾病的免疫水平或感染状态,及时发现疫病传播的风险,为重大疫病的预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通常情况下猪场应按季度制定定期的抗原、抗体检测计划,通过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和药物保健方案,提高猪场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也称“猪蓝耳病”,该病对猪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包括配怀率、产活仔数及断奶仔猪成活率;影响保育猪的成活率和引起严重的呼吸道问题;影响肥猪的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导致料肉比偏高,饲料成本上升。目前国内防控猪蓝耳病的方法大体分3种:即免疫疫苗防控、使用抗生素压制、使用中药制剂压制。近年来,许多规模猪场逐渐选择使用新型猪蓝耳病灭活疫苗防控该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造成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寒冷季节,猪场一旦发生病毒性腹泻,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则会造成产房仔猪死亡率超过90%。生物安全是防控猪场所有疫病最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猪场发生病毒性腹泻,基本需要采用3个步骤进行治疗处理。第一,必须消灭传染源,对发病猪舍进行有效的消毒,保持猪舍环境的干燥。第二,切断传播途径,发病猪舍和正常猪舍尽量减少人员的相互交叉,发病猪舍由专人看管。第三,对母猪群进行紧急免疫,一般母猪采用“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的免疫方式,即第1次紧急免疫弱毒疫苗,间隔2周免疫灭活疫苗。
当前,国内大部分猪场都认识到了猪瘟疫苗免疫的重要性,且猪瘟疫苗的免疫率较高。在猪瘟疫苗的免疫方面,建议猪场摸清猪群的母源抗体水平,针对母源抗体水平确立猪群猪瘟疫苗的首免日龄,并定期进行猪瘟病毒的抗体水平监测,避免发生重大疫情传播。
猪伪狂犬病能够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引起仔猪的顽固性腹泻,大大降低仔猪的断奶成活率,引起育肥猪的呼吸道问题,降低饲料转化率、增加料肉比等。如果猪场中伪狂犬病阳性比例较大,则需要通过一些措施净化,如阶段性替换猪伪狂犬病阳性母猪、药物阻断伪狂犬病阳性母猪的垂直传播。同时做好猪伪狂犬病的疫苗免疫以及净化工作。
猪圆环病毒感染能够造成猪的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合格率下降,母猪感染以后可以造成繁殖障碍,但这种情况在猪场往往会被忽视。猪圆环病毒对猪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断奶仔猪和育肥猪阶段,猪圆环病毒能够引起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等,表现为发育不良、渐行性消瘦、呼吸困难、皮炎等症状,容易形成僵猪,虽然在致死率方面并没有其他烈性传染病那么高,但是因为饲料转化率的提高给猪场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却是难以忽视的。猪场应当重视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目前国内的猪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保护率基本在90%以上,尽管圆环病毒的特点决定了免疫疫苗不能完全阻止病毒的感染,但是可以降低圆环病毒感染后猪群的病毒血症,最大限度降低圆环病毒给猪场造成的经济损失。
猪肺炎支原体病又叫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猪群感染支原体后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等症状,一般死亡率不高,但对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和料肉比影响较大。以30~100日龄感染最常见,感染后潜伏期较长,很难被及时发现,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与猪舍环境有很大关系,猪的感染日龄越早,对猪场的危害越大。临床上对肺炎支原体的防控主要分2方面,一是通过免疫支原体疫苗进行防控,二是通过添加抗生素进行早期预防、治疗。从经济角度和防控的效果看,疫苗免疫更胜一筹,抗生素治疗可以作为疫苗免疫的一种补充。因此,猪场支原体的防控除疫苗免疫外,还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注意猪舍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等。
母猪是猪场的生产机器,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缩短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及时诱情配种是节本增效中的重要环节。母猪断奶后及时使用公猪诱情,能够有效提高母猪的发情率。母猪发情后,把握好配种时机是关键,采用“老配早,少配晚”的方法,但实际配种需要根据母猪的体况及发情状态适时输精配种,配种前需要对猪的精液质量及活力进行检查,保证精子活力至少在0.7以上,配种后的母猪尽量保证在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下饲养,尽量减少母猪的赶动应激,尽量避开该阶段母猪的疫苗免疫,保障胚胎顺利着床。配种后21 d和42 d应进行返情检查,在配种后20~30 d应进行B超妊娠检查,对不确定是否妊娠的母猪,应在1周后再次进行妊娠检查。针对2次配种都未能成功的母猪应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或淘汰。
在母猪妊娠期及时测定每头母猪的背膘厚,针对背膘不合格的母猪要及时调整饲喂量或饲料配方。为了避免母猪营养不良,在母猪饲喂过程中应采取“一猪一量,定期调整”的饲喂策略,提高妊娠母猪的分娩率,避免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母猪分娩是整个母猪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母猪预产期前2周应及时更换哺乳料,至少在预产期前1周进入产房待产,进入产房前母猪应使用温水清洗体表,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进行猪的体表消毒,产房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确保母猪进入产房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在母猪临产前3 d应控制饲喂量,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在分娩过程中由专人看护,母猪一旦出现难产需及时科学助产;做好新生仔猪的保温工作,并使仔猪及时吃到初乳。母猪提供充足饮水,做好母猪的产后保健、护理工作,提高母猪哺乳期的泌乳量,控制好哺乳母猪的膘情,为断奶后的发情配种做好充足准备。新生仔猪同时做好补铁、阉割、疫苗免疫等工作。
有计划地调整优化母猪生产结构,在当前生猪市场低迷的行情下,及时地淘汰一些生产效率低下的母猪,包括一些经过2个发情周期都不发情、发情后经过2次配种都未能成功、连续2次发生流产、连续2胎窝产仔不足8头、胎次在6胎及以上生产性能明显下降、有肢体病的母猪等。培育或引进一批优秀的后备母猪以替换淘汰下来的母猪,保障猪场母猪不断档,渡过当前的周期低谷。
实际生产中,饲料浪费现象非常常见,尤其是教槽料和保育料的浪费。因此,在教槽料和保育料的饲喂方式上可以选择“少食多餐”,既能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又能够节约饲料。
现阶段,多数规模化猪场采用分阶段饲养模式,精准地针对某一阶段猪群的营养需求制定针对性的饲料营养配方,如育肥猪分为教槽阶段、保育阶段、小中猪阶段、育肥阶段等,有些猪场可能有更加精细的划分,以避免不必要的蛋白质和能量的浪费。
一般育肥猪的饲料成本占猪场总饲料成本的70%,因此,提高育肥猪的饲料消化率尤为重要,精细化饲喂能够较好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此外,还有一些可提高消化率的添加剂产品,养猪场应充分评估产品与效益的关系后,再确定是否使用。
2022年豆粕行情处于历史高位,受国际局势及国内产能的影响,不排除未来豆粕突破5 500元/吨,甚至6 000元/吨的可能性,因此现阶段应及时寻求育肥猪的替代性饲粮。2018年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等,均倡导将饲粮中的部分豆粕用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葵花粕、芝麻粕等杂粕进行替代,饲粮中的玉米用糙米、小麦、高粱、大麦、木薯等进行部分替代。在当前饲料价格上涨,而生猪价格低迷的市场行情下,玉米、豆粕的替代可以大幅降低育肥猪的饲料成本。
当前,养猪业面临2大风险,即疫病风险和市场行情风险。而在当前生猪低迷的行情下,利用科学的养殖手段实现母猪“生得多、死得少、长得快”的生产目标,控制好生产成本。同时,也要做好资金流的把控,保障猪场不出现“断粮”的情况,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栏计划,不盲目压栏,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有序生产、扩产。未来,还要重视地方优势品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