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红兵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当前,在猪价低迷、饲料价格暴涨、非洲猪瘟疫情威胁、环保制约的形势下,降本增效是最受猪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很多猪场采取寻求便宜的饲料和动保产品、寻找饲料原料替代品、降薪裁员等措施降低各种开支,以达到降低养猪成本、扩大竞争优势、赚取更多利润的目的。但是经调查发现,很多猪场减少了投入,节约了开支,表面上看确实降低了成本(绝对成本),实际上却增加了成本(相对成本),甚至为下一阶段猪群中疫病的流行埋下了风险[1]。笔者认为不以增效提质为前提的降本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制约猪场效益最大的因素是疫病,疫病是影响养猪成本的最大威胁,降本就是控制疫病的发生,增效降本的核心是保证猪群健康[2]。
猪的繁殖率、成活率和生长性能是体现猪群生产成绩的3个重要指标。“生得多、死得少、长得快”是猪群健康的标志,可表现在高PSY、高MSY和低死亡率、低出栏天数、低料重比等方面。只有每头母猪都生产出多而健壮的仔猪,才有可能有足够多而健壮的断奶仔猪和出栏育肥猪,这就需要养殖场有强大的繁殖技术作后盾。繁殖障碍性疾病都将影响母猪的繁殖力,导致“生得少”,仔猪产出少就会影响销售收入;因此,只有足够多的猪出售,才能获得足够高的收入。影响猪存活率的疾病都会影响出栏率,导致“死得多”;只有猪的机体健康、机能完善,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才能取得高的饲料报酬。影响机体健康度的疾病及亚健康和亚临床状态都将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导致“长得慢”。因此,可以说影响养猪场成本的最大威胁就是疫病。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如果猪场没有猪,那么成本就是无限大。因此,控制好猪场疫病是猪场降低成本、获取高利润的根本[3]。
众所周知,利润=收入-成本,要获得利润首先要有收入,没有了收入,成本再低依然是亏损。要提高收入(这里不考虑猪价因素),就要猪群健康,而猪“长得大、卖得多”要以猪群安全为前提。只有猪群健康,养猪场的利润才可期,企业才可持续发展。因此,安全是猪场第一绩效指标,安全是猪场的生命线,安全是猪场最大的成本竞争优势,而疫病是威胁安全的最大因素(这里不考虑生产安全事故),是影响养猪成本的核心。
根据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动物疫病分为3类,分别是一类、二类和三类。从猪场的经济性角度划分,笔者将猪病分为烈性传染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常规疾病。目前对猪场危害最大的是非洲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和流行性腹泻病等烈性传染病,它们对猪场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最深远,且使养猪场的损失最大。养猪场一旦发生烈性传染病,猪群的死亡率将大大增加,养猪成本急剧飙升,收入急剧下降;猪场中的批次化生产、全进全出制等的生产秩序也会被打乱,同时,猪场会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转移到应急处置这些烈性传染病中,影响正常生产。
猪场的烈性传染病不仅威胁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甚至会造成大批猪只死亡,给猪场带来巨大损失,可以说猪群健康是决定猪场能否盈利甚至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猪场必须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千方百计筑牢猪场大门,严防死守,堵截非洲猪瘟病毒、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口蹄疫病毒、引起猪腹泻的细菌或病毒等进入猪场、猪舍,而危害猪群。同时,多途径、多举措提高猪群感染阈值,确保万一有猪只发生疫病,能做到不清场、不发生大批猪死亡。只有猪场安全稳定,才有资格谈降本、讲增效。猪场在发生猪伪狂犬病、急性猪瘟、急性猪附红细胞体病、败血型猪链球菌病、败血型猪丹毒、急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某些疫病“阴转阳”或新毒株侵入时,都将引起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给猪场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在日常中要加强监测、加强预警、加强防范,保证猪场安全、保证猪群健康。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温和型猪瘟、猪蓝耳病NADC30-like、支原体肺炎、霉菌毒素中毒、体内外寄生虫病、猪增生性肠炎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通常称为经济性疾病)是“粮仓中的硕鼠”,这些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传播不迅速但又长期缓慢流行,且在猪体免疫力较弱时还会感染其他细菌或病毒,继发其他疫病,从而导致猪只死亡,给猪场带来损失。
如果猪群感染一些慢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处理,将影响猪的平均日增重、个体均匀度和饲料转化率;如果慢性疾病经常侵扰猪群,甚至在猪群中广泛流行,猪群将很难表现出高的生产性能,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也很难保证。对感染慢性病的猪群用药,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会增加用药成本和人工成本,此外,还会损害猪的肝脏、肾脏等器官,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但如果为了降本而减少投入,则猪的生产性能将表现低下,反而会使猪场的损失加剧;如果猪群不慎混合感染2种及以上疫病,则会增大猪的死亡率,严重影响猪群生产性能,导致猪场损失加剧。
针对猪场潜在的一些慢性消耗性疫病,管理者应该做好生物安全防范。如猪场一定要制定针对性免疫方案(做到科学免疫,重视控制原发性疫病)、驱虫方案(做到猪的体内、体外和环境三位一体立体驱虫)、保健方案(选择敏感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时机、注意控制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淘汰方案(果断淘汰残弱僵等危险源猪、无治疗价值的猪和繁殖力低的种猪),并坚持执行,落实落细。猪场只有做到合理的生物安全防控,保持健康的猪群结构,才能有成本竞争优势。
猪群中除了疾病状态外,还有亚健康和亚临床2种状态值得高度重视。
亚健康状态的猪群,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虽有病症却无法取得临床诊断依据,猪机体处于器官机能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状态,其本质是轻度功能性疾病,此现象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4]。如亚健康母猪发情不正常或屡配不孕、流产率高、分娩率低、难产多、产程长、产仔少、奶质差、母猪淘汰率高、初生仔猪体重小、活力差、弱仔多、腹泻多、断奶仔猪成活率低;亚健康仔猪和育肥猪生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出栏时间延长、发病率和饲养成本提高;亚健康猪群抗病能力下降、易感性和敏感性增加、特异性免疫应答变差、易发病、发病期延长、易混感或继发其他疾病。这些都会造成养猪相对成本的增加,猪场不能获得满意的生产指标和经济效益。
猪群亚健康状态是疾病多发、生产成绩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源。猪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根据猪群表现、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等辨别猪群亚健康状态,合理使用中药保健,提高猪的肝脏、肾脏、脾脏和胃等的功能,改善机体气血机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科学配制饲料,使用优质生物发酵饲料,提高猪肠道免疫功能和黏膜屏障功能,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健康度,从而提高成本竞争优势。
亚临床状态即为疾病潜伏阶段,指细菌或病毒已进入机体,随时都可能引起猪只发病,又称隐性带毒状态。在天气变化、引种、售猪、分娩、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接种等应激情况发生时,亚临床状态很容易转为临床疾病状态,导致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治疗成本的增加,给养猪场带来经济损失。如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亚临床感染,经常会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疫病,导致生产中控制疾病的方案出现偏差,用药成本增加,且药物效果不理想。
针对猪群的亚临床状态,养猪场应强化猪群福利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减少生产应激;此外最好建立科学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智能化水平,通过猪群生产性能变化的分析、病死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分析、屠宰场对屠宰猪内脏病变的反馈以及定期或不定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精准评估和预警猪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做到更早发现、更早处理、更早控制,切实做到提前预防,避免应激诱发疾病的发生而导致损失,失去成本竞争优势。
猪群最佳的状态是健康,包括猪体各器官机能正常、免疫功能完善、重要病原阴性、对外界应激不敏感、饲料营养充分消化吸收、繁殖潜力和生长潜力充分发挥。然而,当前猪场疫病种类多且复杂,病原多样性和变异性不断加剧,新毒株不断出现,疫病呈现高致病性或非典型性,病原共感染、继发感染和亚临床感染现象普遍,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季节性和规律性不明显,为疾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给猪场带来经济损失。
猪场疫病带来的损失远大于预防疾病的投入,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性远高于产能的上升[5]。因此,猪场应使用系统科学的思维,牢固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根据本场实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营养方案、环控方案、保健方案、免疫方案、驱虫方案、生物安全方案、监测方案、处置方案和疫病净化方案,做到精细管理到位、生物安全保障、环境友好舒适、营养均衡满足、科学规范用药、监测科学准确、预警处置及时,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减少致病因素,堵截外部病原不进场、内部病原不循环,充分满足猪的生理需要、福利需要、维持需要、生长需要、繁殖需要、免疫需要和抗病需要,最大限度保证猪“住得好、吃得好、喝得好、呼吸好、睡得好、玩得好、排便好”,提高猪群感染阈值,确保猪群健康,达到相对投入成本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猪场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养猪生产的所有环节。讲成本不能忽视“相对成本”和“隐性成本”,破除降本就是“减少投入、降低原料质量、不检测、不消毒、不免疫”的误解。讲成本要在不影响员工生产效率和猪群生产成绩的前提下才可以“能省则省”,去掉不必要的无效成本,降低浪费和损耗。猪场管理者应学会评估哪些“本”可以降、哪些“本”不能降。降低养猪成本的根本是精细管理,保持猪群处于高健康状态,即“生得多、长得快、病得少、死得少”。降本不是应对猪价低迷的权宜之计,而是养猪企业的根本方针,应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