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丹, 陈文雄
(1. 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 湖南 长沙 410081; 2. 湖南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 对坚定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国家最高教育机构, 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因此,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 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作为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来研究和推进。 高校亦是教学、 科研重镇, 是在意识形态、 精神文明领域引领风气之先的“象牙塔”, 对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1]因此, 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 势在必行, 意义重大。
抓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必须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导向。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所在。 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 又是高校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高校党内政治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有着许多相融共通的地方, 在价值目标、 内容体系等方面高度契合, 内在有机联系非常紧密。[2]因此, 一种创新性的思路值得探索和实践, 即在高校党内政治生活中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建立这样一种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达到共育并进的工作目标,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条可行的、 有效的实施路径。 本文通过分析困难与挑战, 把握其内在机理, 深入探索现实路径, 力图给出可资借鉴的建议方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高校的一场硬战, 也是一场持久战。 基于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提出来, 接下来就必须深入分析现状与挑战, 方能给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到底面临哪些挑战?笔者从意识形态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出发, 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师生中“发声” “发展” “发力”三方面探讨和分析面临的挑战, 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这里的“发声”困难, 指的是亟待解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认知平台和认知方式的问题。 “知其然”是最基本的认知, 是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首要的前提就是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重要内涵、 关键外延等。 当前, 党和政府营造了浓郁的外部氛围, 宣传力度很大, 高校也给予了足够重视。 虽然在广电传媒、 互联网、 户外展板等载体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展示出来了, 在活泼形式、 鲜活素材、 深刻解读等方面还比较欠缺。 因此, 难以深入人心, 人们对它的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最浅层, 其“瓶颈”难以突破。
这里的“发展”困难, 指的是亟待解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价值认同的问题, 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在师生内心发展为思想理念和行为约束的内在力量的问题。 灌输式的宣讲教育和氛围营造, 只能勉强应对“入脑”的困难。 要解决“入心”的问题, 工作就要春风化雨, 直抵心灵深处。 然而, 当前社会面临着价值多元、 舆论复杂、 利益交错、 矛盾突出等现状, 高校亦非一片“世外桃源”, 意识形态工作直接或间接地承受着这些不利因素的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的是一种美好的蓝图, 是一种理想与憧憬, 是前行的灯塔和远航的航标, 是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诗和远方”。 这种理想的追求, 面临着现实残酷冷漠的“截杀”, 面临西方敌对势力营造的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围猎”[3]。 同时, “0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 “90后”开始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 新生代师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如果仍然延续政治化的死板宣教, 不仅难以“入心”, 甚至容易招致逆反心理。
这里的“发力”困难, 指的是亟待解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困境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内化于心是基础, 外化于行是关键,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认同, 最终要归结到行为、 行动上。 从价值目标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具体到个人行为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给予了明确阐释和科学定位。 那么, 在高校运行发展的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等多维功能中, 如何有效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 高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推行了一系列举措。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断深化, 认同不断强化。 但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性内容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其全面性、 协同性、 系统性还不够, 通过课堂教育、 宣传引导、 主题活动、 社会实践等路径建构的实践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规律、 意识形态价值观培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人的发展规律等。 通过分析、 遵循这些规律可以发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内政治生活在思想引领、 内容体系和行动指南等方面高度契合, 无论是在国家、 社会还是在个人层面, 都能很好地相融相通, 协同推进。 为提出有效的可操作性方案, 有必要深入探索基于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 高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这8个字,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凝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 这是从价值目标层面而言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属于顶层的、 具有引领效用的价值理念, 统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旨归。 从党内政治生活来讲,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是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锤炼党性的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党建工作与党中央必须保持高度一致。 因此, 基于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内在机理在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坚持立德树人, 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人才, 必须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胸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的坚毅决心。 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旨归来看, 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融相通、 互促互进的逻辑。 比如, 党的建设经典理论中就充分体现着对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的认同, 社会价值诉求和政党价值追求具有方向的一致性。 因此,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具有高度一致性, 是基于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的一个重要维度。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这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是对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和要求的阐释。 热爱自己的国家, 有敬业精神, 为人诚实可信, 处世友好善良, 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照下高校学子成人、 成才、 成功的参照系, 也是高校教师职工进一步完善自我、 悦纳自我、 提升自我的标尺。 高校党员是高校师生中的先进分子, 发挥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有意识地涵育、 传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着实际的学理支撑。 因此, 基于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内在机理在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高校党建工作要落实的工作要求以及高校党建工作者要遵循的工作要求也具有高度一致性。
结合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挑战分析以及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理探索, 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的探索和方案的提出提供较强的理论依据、 学理支撑和导向指引。[4]高校基于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应当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的基本思路, 贯穿整个党内政治生活内容体系来助推进、 抓落实。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这种理想信念, 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种理想信念,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是高度一致、 契合相融的, 具有内在统一的特点, 两者互为构建, 统一于“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因此, 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体系中, 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一方面, 其关键在于解决好认知和认同的问题。 在帮助党员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把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讲清楚, 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清楚, 既帮助党员站稳了政治立场, 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 认同, 从而能够产生叠加强化的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 要通过严格高校党内政治生活, 坚持高举立德树人的鲜明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 其实就是一种德, 既是个人的德, 也是一种大德, 就是国家的德、 社会的德。 ”[5]168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涵。 在从严治党的制度化、 常态化实践中, 紧扣理想信念的德育指向,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6]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 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 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基所在, 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目标所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高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就要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全党、 全社会核心共识的有机凝聚, 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实诉求的集中反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和价值取向中, 自由、 和谐、 友善等内容, 都可以从党内政治生活的群众立场、 人民观点中来涵育。 党内政治生活, 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 积极回应诉求, 同时, 反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必须扎根人民群众,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和宣教途径, 讲好党的故事, 传导党的声音。 高校要注重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向心力量, 形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 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和内化。 通过这些方式和途径,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阳光精神内在。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抓手和平台。 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内容包括“三会一课”制度、 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 谈心谈话制度和党员民主评议等, 这些都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深入开展。 在“三会一课”中, 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内涵解读等作为党员大会、 党小组会和支部委员会会议的主题, 如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组织生活会。 同时, 也可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预备党员培训班和支部书记讲党课的专题, 纳入党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 从实现党的建设目标来看, 党支部就是一个个战斗堡垒, 党员就是一面面先锋旗帜, 通过严格开展党的组织生活, 着力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义重大, 可实施性强。 同时, 在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强化日常管理中, 要建立奖惩机制, 制定规章制度或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写入核心章节、 融入制度系统, 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地。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是从严治党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领域, 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阵地。 高校必须牢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高度重视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涵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才能在分析现实挑战、 把握内在机理和探究实践路径这三个方面下苦功、 用真功、 出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