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儿童诗歌教学浅析

2022-11-22 01:50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廖素敏
学苑教育 2022年28期
关键词:童诗儿童诗意象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 廖素敏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童诗,这些儿童诗题材丰富,自然风光、童年生活、故事等等,学习这些儿童诗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儿童诗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学习过程无序化、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解诗意体会童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学习浅表化现象,即使有一些仿写创作活动,学生的仿写也仅仅是停留在内容与形式上,导致学习过程僵化,无法真正促进学生儿童诗教学质量的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诵读、想象、体验情感等方面呈螺旋式上升。下面笔者主要结合统编教材儿童诗编排特点与课程标准谈谈自己对儿童诗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读占鳌头,加强对学生朗读指导。

教学儿童诗要在读上下功夫,教师应从让学生读好停顿、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读出味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这应是儿童诗教学的首要目标。

1.指导学生读出变化。

朗读儿童诗,应关注每一字、每一词,尤其是哪些反复出现的词句,对于这些反复出现的词句朗读时语气的强弱应当有所变化,不要一成不变,可以在读中促进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与把握。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花牛歌》这首儿童诗共有4个小节,分别写了花牛在草地上坐、眠、走、做梦几种不同的形态与姿势,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每个小节第一句都是以“花牛在草地上”为开头的,学生在朗读这样的诗句时语气要有所变化,不要一成不变,有起伏,有变化,才能让学生把儿童诗的韵味读出来。又如四年级下册《绿》这篇文章中,第二小节中“到哪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中一共出现了9个绿字,在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读出变化,可以快一些、慢一些,也可以高一些、低一些等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绿”有深刻的感知,体现出儿童诗那特有的韵味。

2.指导学生读出停顿。

学生在朗读儿童诗时会对童诗内容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自己对童诗的理解适当拉长一些,并有意识地停顿一下,可以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让儿童诗朗读更具韵味。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文,第二小节中“脚尖滑过的地方……蓝——得——透——明”这些句子,在朗读“红了、绿了、蓝了”这些词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声音拉长一些,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尤其是“蓝——得——透——明”中破折号处的停顿要更长一些,给人以满眼皆蓝之感。而这首童诗结尾处“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我的彩色铅笔,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这些语言在语速停顿上要稍微快一些,以让学生读出彩色梦境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对于儿童诗教学来说,读好停顿对儿童诗的理解与把握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画出停顿的节奏,鼓励学生读好句子的停顿,为促进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读出起伏。

对于儿童诗中句式相近的句子,可让学生根据儿童诗内容、情感的不同适当变换朗读的语气与声音的高低,可以使学生的朗读更具情感。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繁星(一五九)》这首儿童诗的时候,“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两句话,学生在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按照“平、低、高、中”的语调起伏变化来朗读,这样从语调起伏变化入手来指导学生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蕴含的情感。不同的诗歌情感不同,教师依据不同诗歌的特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读出起伏变化,有利于学生童诗朗读质量的提升。

4.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朗读儿童诗要注重童诗朗读情感基调的把握,教师依据儿童诗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童诗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可以起到以读代讲提升童诗教学质量的目的。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这首童诗,诗歌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远足的期盼、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教学这首童诗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第一小节为例,先指导学生画出节奏,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翻过来,哎,睡不着”鼓励学生读出小作者因为对远足的期待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心情。“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这句话鼓励学生读出小作者对大海的好奇之情。“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鼓励学生读出对去远足看蓝天大海的期盼之情。不同的诗歌蕴含的感情不同,教师鼓励学生从朗读入手,读出儿童诗蕴含的情感与韵味,可以使学生的童诗学习更加有效。

二、关注意象,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引领学生感受诗歌蕴含的意象,以使学生真正亲近童诗,感受童诗,体会到童诗蕴含的情感。

1.从单一到多元。

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与其主题相关的代表事物作为意象,通过意象的通感作用来引领学生由此及彼,感悟其他的意象,以让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由单一走向多元,丰富学生对诗的内涵理解与情感体悟。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绿》这首诗,诗中“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里的“绿”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更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教学时教师可以“绿”这一意象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是绿的?再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时”会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可以让学生对绿的认知更加多元、丰富,真正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意蕴。

2.从零散到整体。

统编教材中一些儿童诗中常会围绕主题拥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围绕在一起就形成了诗的意境,以使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由零散走向整体,走向阅读的深处。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中,出现了“大树、蟋蟀、大雁、田野”这些意象,透过“抖抖手臂”“震动翅膀”“追上白云”“掠过田野”这些生动形象的词句描写,学生对秋的声音可以有进一步的感知。学习这首童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秋天的景物,去倾听秋的声音,然后再有感情朗读诗歌。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仿佛置身于那美好的大自然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秋变得可亲、可感、可听,帮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学习体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3.从静态走向动态。

有些儿童诗看似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营造的意境,但其实其意境是多元的,细细品来也会发现其意境是具有层次感的,也是慢慢变化着的。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诗的意境中徜徉,引导学生细读慢品,让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显得更加立体、鲜活,丰厚。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诗中主要描绘了归巢的鸟儿在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让人置身于温馨美好、充满情趣的意境之中,有鸟儿归巢,有鸟儿翻飞,鸟在动,斜阳也在动,江水、芦苇也在随之变化着。随着学生的朗读,他们对作者笔下那唯美的意境有了深刻的感知,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鲜活。

三、启发想象,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儿童的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教师应借助图像、声音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儿童诗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1.让学生敢想。

儿童诗的语言虽是浅显的,但又与常规的语言形式不同,给学生的语言理解与感受有一种陌生之感。教学儿童诗时,对于诗中的“陌生化”语言,教师不要急于去解释,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阅读看法。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绿》这首诗歌,教师提出问题:“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请大家阅读阅读链接中宗璞的《西湖漫笔》,说说宗璞笔下的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眼中的绿又是怎样的,想一想,说一说。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有学生写到:“山上的树木是绿的,水里的草是绿的,天空是绿的。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是绿的,天空也是绿的。所有的绿往一个地方赶去,那场面……”在儿童诗歌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问题的提出,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敢于大胆想象,绽放出诗歌教学的无限精彩。

2.让学生会想。

想象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教师顺应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对儿童诗中描写的事物进行动态想象,可以让学生感想,会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白桦》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毛茸茸的枝头”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花边”“花穗”“流苏”等想象毛茸茸枝头的花边是什么样的,又如第三小节中“在朦胧的寂静中”这句话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朦胧与寂静有什么联系呢?教师引导学生闭目想象,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雪景之中,周围是寂静的,雪地很冷,加上那轻舞飞扬的雪花,一眼望去,朦朦胧胧。这样可以乎化抽象为具象,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为学生的诗歌创作奠定基础。

3.让学生乐想。

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结合童诗内容唤醒学生的认知加工,让学生喜欢想象,享受想象给自己带来的无限乐趣,有利于儿童想象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想象:“你留意过雨后天晴的景象吗?你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你会仿照着课文中诗歌的形式把雨后天晴的景象写下来吗?”教师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乐想,乐写,促进学生想象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整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在儿童诗教学好中采取整合阅读的方式可以打通篇与篇、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的界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1.整体设计。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阅读单元,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出发,进行整体设计,以为提升学生阅读质量服务。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诗集《繁星》,也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描写星星的诗歌。学习《绿》《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两篇诗歌之后,可以让学生仿照着诗歌的形式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歌。学习《白桦》可以让学生以诗歌的形式写一写窗外的世界。

2.问题引领。

问题引领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思考聚焦在主要内容上,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诗歌的共性特点,让学生对诗歌的解读更加深刻。

3.延伸阅读。

教材就是个例子,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编排了不少诗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对诗歌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引导学生延伸阅读,以使学生对儿童诗歌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延伸学生诗歌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文章题材、创作、手法以及作者等多方面进行延伸阅读内容的选择。如学习冰心的《短诗三首》,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繁星·春水》诗集,学习《绿》以后推荐学生阅读艾青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学习叶赛宁的《白桦》,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另外,学生在延伸阅读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这些诗人诗歌的主要特点,这样读而有思,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歌都是适宜儿童阅读的诗歌,教师要遵循教材编排特点,揣摩编者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想象等多方面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阅读的别样韵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课外,以凸显出诗歌的教学价值,让诗歌在学生的心灵扎下种子,逐渐发芽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童诗儿童诗意象
抚远意象等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意象、形神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另一种话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