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丙仑小学 肖海霞
幼小衔接问题是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实现大班幼儿向小学低年级学习与生活顺利过渡的关键问题。《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双向衔接”的基本原则,即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促进儿童的顺利过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海岛等地区,由于小学与幼儿园适龄学生少,独立设小学与幼儿园存在生源不足、班额少、资源浪费等问题,幼儿园依托小学办园或半班的现象较多。与传统的独立幼儿园相比,小学附设园(班),它们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其依托于小学现有的办学场所、软硬件设施,是整合教学资源的产物,由于它们的教学场地就与其依附的小学重合,因而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与小学共享资源,在幼小衔接方面有着传统独立幼儿园不具备的优势。德国学者哈克指出: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和学习环境。小学附设园(班)要趋利避害,利用自身附设办学的模式优势,来提升自身的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以下从四个主要的衔接点为切入点探讨附设园(班)如何发挥附设办学优势来促进有效衔接的实施。
幼小衔接不仅包含学习与行为习惯的衔接,也包括环境适应的过渡。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与小学的学习环境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幼儿园空间较小,幼儿数量不多,老师也是熟悉的两三位,每天主要活动在教室和户外活动区,幼儿的生活活动范围小;而小学规模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教学区、户外运动区、食堂生活区、学生学习区、活动区、办公区等等,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广。对于普通园毕业的幼儿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过渡的“硬着陆”,会使之很长时间内无法适应小学的校园环境,环境适应没有缓冲时间,将长时间影响到其学习与生活,很多一年级的孩子上了一学期还处于“找不着北”的状态。
而小学附设园(班),则由于其设在小学校园之内,在空间范围内两者存在重叠关系,小学成为幼儿园(班)的母体。幼儿每天与其他小学生共同生活在同一所学校,从小班开始就融入了小学的校园环境,经过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的长时间适应,小学校园就如同自己的家一般熟悉、有感情。而他们毕业后绝大部分又留在本校上一年级,学习环境的衔接断层问题就不存在了,真正实现了环境适应的无缝对接。
小学附设园(班)从小班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与小学进行环境共享的方式增进幼儿对校园环境的熟悉与适应。如一日生活常规中,传统幼儿园幼儿的吃喝拉撒睡都集中在班级教室,在附设园(班)中,幼儿的生活区与小学生共享,这样幼儿的生活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统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同样也主要集中于教室之内,只有体育与游戏才拓展到户外。在小学附设园(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的各种设施和资源来开展区域活动,如科学活动,可以利用小学的科学种植园来进行科学种植活动,可以利用种植在校园中的树木、花卉、草皮等进行,给幼儿提供开放的真实自然环境;如体育游戏活动,可以利用小学的体育场地开展更丰富的户外活动,如借助田径场进行跑步、跳远、足球以及其他集体游戏;如艺术活动,可以利用小学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场地与器材开展活动;等等。此外,小学附设园(班)可以借助小学的软件、硬件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园内特色课程,如阅读坊课程可以利用小学的图书室开展;戏剧坊可以借助小学的多功能厅开展等等。通过充分的环境共享,幼儿对所在小学的一花一木、每一栋楼、每一间教室、每一处场馆都十分熟悉,很好地促进了幼儿实现环境适应的“软着陆”。
幼小衔接中,人际关系的衔接直接影响到幼儿进入小学后的状态,陌生的人际关系难以让他们快速地融入新的学校、新的集体,对其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是持续而显著的。因而弥补幼小人际关系的断层,成为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人际关系的断层,对幼儿进入小学后的状态影响十分巨大,需要其花费较长的时间来适应以及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小学附设园(班),人际关系相较于传统幼儿园更为丰富多元:幼儿既可以与自己班的同学交往,也可以与其他班级、不同学段的幼儿交往,乃至课外活动中还可以与小学生进行交往,如此附设园(班)中人际交往呈现出明显的混龄交际特征。为了促进幼小混龄交往的深入实施,小学附属园(班)要为幼儿结交小学的伙伴创造条件。
一是“大带小”“结对子”活动,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学生生活,且具备了较高的自理能力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且他们都好于表现、乐于助人,很乐意帮助年幼的幼儿。通过“大带小”“结对子”,让二、三年级的大朋友每人带一名大班的幼儿,在生活上、学习上都给他们一些照顾和帮助。这样,每名大班幼儿都有照顾和帮助自己的人,学习有了帮手,交往有了伙伴,内心也有了寄托。
二是在幼小学习交流中促进幼小人际互动。与相应的小学学科组开展合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有意识地架设小学生与幼儿的互动桥梁,让大班幼儿与年长一些的小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与活动交集。如大班幼儿传统节日活动主题教学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共同设计,让三年级的学生带领大班的幼儿一起开展包粽子、做月饼、写春联、猜字谜等诸多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科学教学中,由小学生带领幼儿观察自然科学现象、完成科学小实验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给小学生设计“我为弟弟妹妹帮帮忙”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这些小学与幼儿园融合互动学习,为幼儿与小学生直接的友好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幼儿认识了很多的小学生,经常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建立起了亲密幼小人际关系。这种密切融洽的人际关系将持续到其进入小学之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巩固与促进。经过有意识地建立幼小人际关系,小学附设园(班)的幼儿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小学人际关系,为其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当前幼儿园的学习以《指南》《纲要》为纲领,围绕幼儿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个主要领域进行教学,以游戏化组织课堂,区域活动、绘本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而小学的学习则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其中低年级主要开设语文、数学、体育、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等基础课程,以标准化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课内外阅读以及听课为主要的学习途径。小学附设园(班)应在相应教育主管部门不开设幼小衔接课程、不超前教学的要求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内在联系,来达成幼儿园与小学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的衔接。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开展“联合研修,加强教师衔接合力”,通过构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桥”,来实现学习方式的幼小衔接。在“课程桥”的搭建过程中,通过幼儿园“助点力”以及小学“减点速”,相互靠近,实现“合拢”。
一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渗透思维训练与前阅读。根据国家学前教育的教育指导文件,识字、算数不能通过幼小衔接课程的方式进行超前教学,但是适当的识字认字、识数认数是幼儿前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绘本阅读、益智游戏等方式进行有意渗透。如在绘本阅读中,让幼儿尝试根据绘本插图来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抑或在听老师讲完绘本故事后来大致复述绘本故事情节;同时,对绘本中常见的、简单的汉字进行识读,积累一定的识字量,做到能认读少量常见字、简单字。这样在绘本阅读中,幼儿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在阅读中有了前识字的积累,这为其进入小学一年级后进行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又如,域区游戏中融入认识数字和计数的数学思维游戏,借助数字拼图、数字迷宫、几何体等游戏材料,让幼儿认识1~10并能进行简单计数、数数,识别常见的几何体等,在如此思维游戏中,在幼儿头脑中播下数、形的概念的种子,其进入一年级后对数学将不再陌生。
二是小学一年级课程实施的“缓步走”。一年级的课程少,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等少数几个课程,且难度较小;加之新时期的低年级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好,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进度上较为激进,提高了一年级儿童的学习压力。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学习开局很重要,可以适当放缓进度,给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绘本阅读来进行课外阅读,缓慢实现阅读材料由绘本材料向纯文本材料的过渡。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设置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教学,增加学习的形象、生动、直观性以及学习乐趣。通过生发出以孩子生活经验为框架的一年级整合课程,为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打造学习方式过渡的“缓冲地带”。
大班教研组与一年级教研组加强沟通与交流,在课程的衔接上做好协同,通过加强小学与其附设园(班)的课程协调,实现幼儿园课程设置的“顾后”与小学一年级课程设置的“瞻前”,有效衔接学习方式的断层问题。
幼儿要有幼儿的样子,小学生也应有小学生的样子,而幼小衔接过程中普遍存在刚进入小学后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上仍然保持着上幼儿园时的样子,长时间不能实现身份的转变,不能以小学生的要求来约束自身行为。因而行为规范的衔接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味的说教无法从意识和行动上对幼儿产生有效的作用,通过榜样的行为引导,让幼儿形成一种行动上的自觉,有益于大班幼儿进行自我暗示与行为规范。
小学附设园(班)与所依附的小学在空间上存在重合性,幼儿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观察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了解了一定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耳濡目染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与组织纪律等,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较早地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身。可见,小学生为附设园(班)的幼儿提供了鲜活的学习和模仿榜样。
通过幼小活动的同步来实现幼小行为规范的衔接是可操作性强且实用的途径,这需要在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活动效果中寻求平衡点与交叉点。一是相同的主题,不同的组织方式。以升国旗活动为例,升国旗的时间正好是幼儿入园的时间,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入园的幼儿与爸爸妈妈向着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共同参与这项庄严而神圣的活动,知道升国旗仪式的正确行为范式。二是同一活动,共同参与。幼儿园(班)与小学围绕同一活动主题开展协同活动,如三月开展“植树节”活动,幼儿与小学生一道合作开展植树活动,合作完成任务,小学生为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在活动中共同体验植树的意义与乐趣;如开展校园清洁大扫除活动,幼儿跟着小学生学习如何清扫教室、擦玻璃、擦桌子、捡垃圾等,学习有用的卫生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快乐;生活体验活动中,幼儿与小学生一同制作和分享美味的点心;在全校性的纪律与卫生评比中,邀请幼儿观摩小学生的纪律与卫生质量;等等。在同步开展的活动中,幼儿能够熟悉了解小学的生活与行为规范,在进入小学后也知道如何规范自身行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学生。
综上所述,小学附设园(班)作为城镇化社会进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在幼小衔接领域有着普通幼儿园所不具备的优势,它们能够依托其所附的小学,帮助幼儿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更好地适应。作为农村小学附设园(班),要发挥自身附设办学的独特的模式优势,将幼小衔接教育做出质量、抓出实效,让从这里走出去的幼儿能够比普通幼儿园的孩子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小学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