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雪晴
自西方钢琴艺术传入我国以来,富有创见、敢于创新、坚持民族寻根的音乐家与作曲家便开始积极探索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与创新化发展道路。但受到传统艺术理念、音乐创作技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钢琴艺术发展方向几度调整,由照搬照抄西方创作技法到中西合璧、西体中用,再到民族化创新与新技法诞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钢琴演奏作品,共同造就富有中华民族特色也蕴含时代气息的钢琴艺术作品。其中由孙以强创作的钢琴作品《春舞》是一首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特色的钢琴作品,其中融汇了西方作曲技艺与中华民乐要素,带有浓郁的新疆风情,展现出中华大地在改革开放之春浸润之下的蓬勃生机,体现出作曲家高度的艺术素养与深厚的民族情愫。对此部钢琴演奏作品进行多维度分析,对于推动我国钢琴艺术创作及表演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孙以强是优秀的作曲家与钢琴演奏家,其作品以浓郁的中华民乐特色与文化底蕴著称,大部分作品的篇幅较短,有着鲜明且个性的音乐形象、精巧的织体设计、优美灵动的旋律及极富变化的节奏节拍,并且其作品多体现出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华民乐要素的有机整合,如《谷粒飞舞》、《春舞》等作品运用了托卡塔式的钢琴技巧,融汇我国民族音乐材料与构思,其中《春舞》更是被我国著名钢琴家郎朗收录为11首中国钢琴作品之一。
《春舞》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国钢琴民族化创作的典范,在众多舞台上的演奏表演也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让人们从《春舞》内感受到中华儿女所坚守的初心、承担的历史使命。《春舞》,又名《春到天山》,创作于1980年,以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阿拉伯风格音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西方浪漫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与旋律写作方法,以新疆维吾尔族富有舞蹈性的典型节奏形成音乐的骨架,以慷慨激昂、大胆豪放的曲风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再经过精巧的构思、曲式结构的安排、对传统钢琴技艺的突破,使得全曲安静但富有幻想、画面感十足,将新疆人民热情爽朗的性格、对改革开放后美好生活的希冀、对精神文化的不懈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舞》是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结构钢琴演奏作品,全曲包含228小节,结构规整中透露着秩序与自由的平衡,旋律性、跳跃性较强,在曲式结构上如日出日落般存在着周期性,在和声调式上充满色彩性。
钢琴演奏作品《春舞》的引子包含1至18小节,音乐起始于D大调,分为两个对比乐句,每一个乐句都有整体上行及下行的旋律构成,周而复始,旋律性十足。在第18小节,乐曲转为d小调,预示着首部的开始。
乐曲首部为第19至第73小节,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左手切分节奏的变奏型在首部中不断地发展与推进,贯穿于整个首部。首部中19至29小节保持了与引子部分的连续性,与引子部分采用了相同的乐句划分及旋律组成。至30到37小节,主题旋律发生衍生与发展,采用加花处理方式拉宽声部,促进音乐的进行。到38至53小节,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调性转变为D大调,曲风激昂高亢,极富歌唱性。第54小节开始,乐曲回归至d小调,再现了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与装饰旋律形成鲜明对比。
乐曲中部为74至176小节,为二段式结构,调性为降B大调,音乐材料进一步发生变化,但与首部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中部的第一段为马蹄式的节奏,律动感与节奏感较强;第二段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情感情绪持续递进,以双手交替演奏技巧、琶音等将乐曲推向高潮。
乐曲再现部为177小节至最后,177至207小节是对首部音乐材料的再现,在低声部奏出再现部的主题旋律,让音乐的织体更加厚实,也让音响效果更富有层次感。第208至228小节是对首部主题旋律的再现,在高音区奏出主题旋律,速度逐渐降低,音乐情绪逐渐回归平淡,但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钢琴演奏作品《春舞》以大、小调式三度叠置和弦为基本的和声材料,作曲家延续了传统的和声织体,但注重乐曲风格与特色的彰显。首先,作曲家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应用了附加音和弦,产生了更加新颖别致的和声色彩性。例如在D大调和弦的附加主音上添加了小二度be,使得全曲风格不失稳重,并且给人以余音绕梁的美感;其次,应用了主、属持持续音,例如在首部的主题旋律呈现时,d小调主音贯穿与持续长达20小节,再如首部的第二乐段第二乐句的和声,都包含着D大调的属音,使得不同部分、不同乐段的音乐材料虽然发生变化,但是都以特定的主题及色彩为引领,在交相辉映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与情感的表达;最后,在全曲的和声中多次出现了新疆、阿拉伯风格音阶材料,音乐材料间交织交融,让音乐更添民族风格与异域风情,进一步拓宽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钢琴表现形式,也在对比与融合中产生和谐统一的美感。
钢琴演奏作品《春舞》层次清晰、材料组织富有逻辑性,融汇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中华民乐独有的特色,新疆音乐要素的使用以及西方作曲技巧在碰撞中激荡起火花,使得全曲新颖别致,体现出一种别样的音乐风格。
钢琴演奏作品《春舞》有着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风情,大量新疆民族音乐材料的运用使得这部作品风格独特、魅力十足。最为显著的风格特点便是空五度和弦的大量运用,即在传统和弦结构的基础上省略三音,赋予音乐以强烈且鲜明的民族色彩。此种民族风格的运用在《春舞》内十分常见,也成为《春舞》得以流传与获得人们青睐的主要原因。除了空五度和弦之外,《春舞》内复合和弦的运用也体现出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复合和弦,即将不同音级与功能的和弦以合理的叠置方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在音响效果上更具有层次感、立体感与复杂性。《春舞》中第165、166小节便运用了此种和弦处理方式,两个和弦的功能综合发挥、音级交织,达成力度与音响上的强化与叠置,推动着全曲逐渐走入高潮。不仅如此,《春舞》第71等小节在音程上也体现出新疆音乐的意蕴,通过增二度的处理使得音阶突破原本稳定性的束缚,在自由的发展中展现出游离感,也使得乐曲风格鲜明。
优美多样的旋律线条是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鲜明的特征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与文化环境孕育了富于变化且生动活泼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民善于以波浪型、下降型等旋律线条细腻且真挚地表情达意,再辅之以模仿、呼应等旋律写作手法,使得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体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也让新疆民族民间音乐旋律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激昂高亢,时而明朗活泼。在《春舞》内,作曲家也应用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优美多样、富于变化的旋律线条,如首部的第一乐段再现了引子部分的主题旋律与材料,两个乐句分别由一个上行旋律、下行旋律构成,相互呼应、相互对比,营造出此起彼伏、延绵不绝的意境及氛围;再如第三乐段在高音区加入加花材料,与主题旋律进行呼应,使得全曲情致盎然,旋律优美且灵动。
新疆著名的不仅仅是带有强烈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还有着从广阔草原、马背生活中孕育而生的民族舞蹈。歌以咏志,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与舞本就是相伴相生的整体,音乐内跳跃性的音符、富有动感的节奏,是以音乐语汇对舞蹈的创造性表达,舞蹈内的身位与动作线条,则是对音乐旋律的外化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新疆民族文化内的关键要素与独特风韵。钢琴作品《春舞》内的“马蹄式”节奏诠释了马背上新疆人民欢庆新春,挥动马鞭,酣畅高歌的画面,采用联觉形式让画面寓于音乐之中,再以音乐之声营造出欢庆的氛围,烘托出新疆人民的内心世界;再如切分节奏在左手内的持续进行,在多个乐句内的贯穿,以及典型舞蹈性节奏型的大量使用,造就了载歌载舞的音乐画面,赋予钢琴作品以新的灵动之感,也让钢琴作品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春舞》精巧的构思、曲式结构安排、富有逻辑性的音乐材料组合、独特的风格魅力,对演奏者的艺术素养、演奏技艺及音乐处理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较为完美地诠释此部钢琴作品,便需要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把握其情感基调、创作意图及音乐语汇,理解创作者的哲思与思想,并且要以曲式结构为基础,运用以下技巧将作品的风格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钢琴作品《春舞》的引子部分极富歌唱性,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引出乐曲的首部,并且其主题旋律及音乐材料与首部有着密切的联系性。在演奏引子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力度在p与pp之间的转换,手指、手腕及手臂放松,自然置于琴键之上,以正确的手型及近乎垂直的方式有力地触键。但需要弱起,打造出一种由远及近的意境,体现出春之脚步慢慢踏入到中华大地之上。同时,每一乐句最后的琶音,在演奏时要轻盈灵动,配合以弱音踏板展现出冰雪消融并汇聚于山泉的画面。在连续三连音演奏时,应当保持气息的连贯与指法的配合,每小节切换一次延音踏板,让旋律稳定但不失气韵,自然而然地进入第18小节,同过调性的转变以及力度的适度加强为首部的演绎做好铺垫。
根据乐曲首部的谱面规则,演奏时需要轻巧触键,力度不宜过大,要轻柔地演奏出第一主题旋律,让音乐连贯流畅,富有歌唱性。同时,在演奏首部的第一乐段时,因乐曲内包含着富有新疆音乐特色的音程,演奏时要把握好音符的时值,依靠小臂的快速移动带动手腕及手指,让手指在琴键上快速且灵活的跑动,以此适应乐曲的速度与力度。在演奏切分节奏时,一定要体现出音的颗粒感与跳跃性,注重以整个旋律线条为导向,赋予音乐以舞蹈色彩,让音乐的情感在钢琴演奏内持续推进,也让跳音更加干净利落,以此更加契合乐曲的风格及神韵。
乐曲中部为小快板,起始时要突出每小节的强拍位置,但也要把握好强弱的对比,在演奏时辅之以弱音踏板,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远近交织的意境。伴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以及主题的持续变化,逐渐撤去弱音踏板,以手腕带动手指有弹性地触键,把握好下键的力度与起键的高度,使得音乐富有弹性与律动性。至85小节开始,在低音区奏出主题旋律,此时要把握好音高音准,使得音色饱满浑厚、圆润,适当地加入延音踏板对音乐旋律进行润美与修饰。至122小节,除了低声部演奏之外,需要加入强奏,此时双臂放松,力量集中在手指部分,以手指关节的收缩进行触键,右手在琴键上快速跑动以演奏琶音,与左手配合及协调打造出低回婉转的音色效果。在158小节后,力度逐渐加强,此时要综合运用小臂、手腕及手部的力量,保证下键快且准,丝毫不拖泥带水,并且在接近结尾处慢慢放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在演奏《春舞》再现部时,以左手演奏二、三声部,以右手演奏第一声部,保证音乐流畅连贯,节奏特色鲜明。同时,再现部的力度富于变化,在演奏时需要注重强弱对比,体现出音乐的层次性以及切分节奏的跳跃性。当音乐情绪平复后,左右的演奏也需要逐渐减弱、速度降低,配合以弱音踏板进入乐曲的尾声,以干净的收尾处理完成整部乐曲的演奏与诠释。
《春舞》是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创作的钢琴作品,融汇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与中华民乐的特色。其为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结构,极富和声色彩性,有着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风情,优美多样且富于变化的旋律线条,舞蹈性的典型节奏型。为诠释该部作品,在演奏前需做好作品分析,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意图。在演奏时做好不同部分及乐句的衔接,加强音乐细节处理,以此将作品的内涵与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