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应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22-11-22 01:25宁慧波王遵宝
中国猪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猪只猪群机体

宁慧波 王遵宝 郑 培

(天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124)

1 何为免疫应激

猪免疫应激是指猪免疫后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如:体温升高、厌食、生长减缓、免疫力下降、皮肤发绀、呼吸急促、呕吐、痉挛甚至死亡等现象。免疫应激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其主要的反应途径是:免疫应激导致机体免疫细胞产生并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这些应激原刺激猪的末梢感受器,引起下丘脑兴奋,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引起糖皮质类固醇、醛固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量增加,这些激素进入血液到达各器官的靶细胞内,从而调节酶和蛋白质的产量,形成机体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和临床损害[1]。

2 免疫应激的原因

2.1 疫苗佐剂

动物疫苗佐剂包括矿物油、植物油、氢氧化铝、多聚合成树脂、左旋咪唑、维生素E、蜂胶、人参皂苷等。常用液态佐剂可分为水溶性佐剂和油溶性佐剂。总之,佐剂既是一种缓释剂也是一种免疫增强剂,通过非特异性途径增强机体免疫应答,以增强机体对特定疾病的免疫反应。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一些油性佐剂,其在缓慢释放抗原的同时会引发注射部位局部性刺激,如疼痛、炎症、肿胀、坏死、溃疡等,同时也会对一些组织器官的刺激而引起发烧、过敏反应等,从而导致猪只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甚至流产。

2.2 疫苗灭活环节

动物疫苗生产中灭活环节可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物理灭活方法主要包括热灭活、紫外线灭活和γ射线灭活等;化学灭活方法主要是采用灭活剂进行灭活,化学灭活是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工艺中主要灭活方法,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β-丙内酯(BPL)、二乙烯亚胺(BEI)等。生产过程中灭活剂的选择、剂量、残留及灭活效果等环节,都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应激。

2.3 疫苗杂蛋白与内毒素

灭活疫苗生产过程中,疫苗中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胞培养物、细胞碎片、蛋白质残片等物质,这些物质需要经过沉降、离心及层析等工艺进行纯化,若纯化程度不够,使得杂蛋白残留量过高,最终会造成动物应激。同样,疫苗中残留的内毒素过高,也会引起相应的应激反应。这就要求厂家严格把控杂蛋白及内毒素的残留数量。

2.4 弱毒疫苗本身毒力

部分弱毒疫苗存在毒株残余毒力、疫苗散毒等问题。有研究发现,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阴性母猪后,导致母猪繁殖性能短时间内下降,疫苗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感染甚至死亡,部分母猪甚至出现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同时,猪蓝耳病病毒存在ADE现象(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当仔猪免疫猪蓝耳病疫苗时间不合理时,往往会出现应激反应甚至发病的现象。

2.5 疫苗运输储存

疫苗应采用冷藏车运输,确保运输全程处在冷链环境中,同时避免日光直射。弱毒疫苗通常存放于-20℃,灭活疫苗储存于2~8℃。若灭活疫苗存放于冷冻环境中,会造成疫苗破乳,不仅会使疫苗效果下降,而且也会造成免疫应激。

2.6 疫苗回温

灭活疫苗的储存温度(通常2~8℃)与动物正常体温(约38℃)差距较大。未回温的疫苗,会给动物带去冷剌激,尤其是对妊娠后期母猪及哺乳仔猪。油性及树脂类佐剂在低温时黏度较大,不仅使疫苗注射时间增长,同时也使注射部位疼痛感增加、炎症程度加重。

2.7 猪群健康程度

当猪群因环境变化、断奶、混群、运输、换料等因素导致应激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此时接种疫苗出现应激的概率会增加。当猪处于某种疾病潜伏期时,接种疫苗往往会出现应激甚至发病。

2.8 免疫操作

免疫操作是将疫苗注入动物体内的最后一个环节,此过程中的针头型号选择不正确、仔猪保定野蛮、注射部位不当、野蛮注射、针头折断等因素都会增加免疫应激的概率。

3 免疫应激的危害

3.1 采食量下降

疫苗免疫动物后,激活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介素化合物,它们不仅能活化免疫系统,而且还能通过对靶组织的直接作用或通过改变动物体内某些激素的水平来影响动物的食欲。食欲下降或废绝是免疫应激期的典型症状之一。

3.2 生长与生产性能下降

当动物处于免疫应激状态时,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降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生长停滞、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应激可使促卵泡激素(FSH)、催乳激素(LTH)等分泌减少;导致仔猪性腺发育不全,成年猪性腺萎缩、性欲减退、精子和卵子发育不良;并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胎儿发育,造成胎儿早期被吸收、畸形胎或死胎。

3.3 营养需求增加

应激状态下,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需求量是正常情况下的2~4倍,用于清除自由基等应激副产物。另外,机体需要合成更多的蛋白质、脂肪、辅酶、激素等物质来对抗应激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应激状态下,机体对合成抗体、酶、激素、维生素、氨基酸的需求要远高于正常状态。

3.4 免疫系统损伤

应激使机体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嗜酸性白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产生、分化及其活性降低,血液吞噬活性减弱,从而抑制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同时NK细胞活性增强,易发生自嗜等反应。

3.5 引发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等病毒性病原更容易感染猪只,甚至一些处于潜伏感染的猪只临床发病。正常状态下,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长期栖生在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部位,当机体出现应激时,细胞通透性增加,更容易引发临床疾病。

4 降低免疫应激的方法

4.1 关注猪群健康度

动物免疫的前提是机体健康,断奶、混群、换料等管理环节易引发应激,此时应暂缓接种疫苗。当猪群处于某种疾病潜伏期或者临床不稳定时,也不应进行免疫。

4.2 加强疫苗管控

加强库房疫苗进出登记管理,对于进出库房的疫苗外观、有效期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定期检查冰箱的运行状态。疫苗放置于冷藏室时,不要贴到冰箱后壁,可使用泡沫板隔开。免疫前详细计算疫苗使用量,对于流出库房的疫苗,原则上不允许再放回冰箱。对于使用完毕的疫苗瓶或未使用完毕的疫苗,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4.3 重视营养添加

营养物质不仅能维持动物机体的正常代谢,锌、硒等微量元素也是机体免疫等各器官充分发挥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不足不仅影响动物正常生长生产,而且胸腺等免疫器官会萎缩、淋巴系统衰退,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致使动物发病。因此,猪群接种前后,需进行维生素、氨基酸或微量元素的添加,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应激能力。

4.4 疫苗充分回温

灭活疫苗的回温操作,是确保疫苗科学使用的第一步。为实行统一的标准化操作,提高疫苗的回温效率,减少外界环境温度及人为经验的影响,建议采用35℃恒温水浴对疫苗进行回温。对20~50mL包装的疫苗建议回温15~20 min;100 mL包装的疫苗建议回温45~50 min;250 mL及以上包装的疫苗建议回温时间超过100 min。回温后的疫苗放入保温箱内,以便随用随取。

4.5 科学合理安排免疫

定期对猪群进行全面的抗体监测,以真实了解猪群感染状态及疫苗免疫效果,从而制定更科学的免疫程序。对于免疫程序、免疫机理相近的疫苗,可以适当进行联合免疫,以减少免疫应激的频次。

5 免疫应激的应对措施

猪只注射疫苗后,体温会出现短暂的上升和下降,一般升高在0.5℃以内,通常24 h内会恢复正常。个别猪会出现轻度精神萎靡、食欲减少、趴卧等现象,并伴有体温升高(0.5~1℃)。可以将其与正常猪群分开,并给予更舒适的照顾,无需治疗,通常12~24 h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当注射疫苗后,猪只出现气喘、结膜充血、后肢不稳、口吐白沫等现象时,可判定为紧急应激,应及时抢救。将猪只置于凉爽通风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4~12 mg。对更加严重的应激反应,肌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2 mL(孕猪禁用)。若出现心脏衰竭,可注射安钠钾。还可以辅助耳尖、尾根放血法,头部冷水法,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应注意,对于使用地塞米松的猪只,恢复后应补免疫苗,严格把控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防控免疫应激的宗旨就是注射疫苗时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以便及时应对猪只应激。

6 小结

疫苗是猪病防控中的重要手段,疫苗应激只是免疫过程的小插曲,切勿“因噎废食”,而应理性对待。关注疫苗的选择、储存、回温、使用等环节,对于出现的应激问题,及时科学应对,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疫苗效果,保证猪群健康。

猜你喜欢
猪只猪群机体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小规模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邓俊峰作品选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