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军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北京 100045)
2020/2021年度(10月至次年9月,下同)是我国临储玉米去库存结束后的市场化“元年”,原本的丰收年景被东北地区“三场台风”打破,市场一致性看涨,期货和现货价格均在短期内大幅上涨,第三方资金开始大量进入玉米市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下同)贸易商积极囤粮,2021年春节前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产小麦、稻谷和进口玉米、高粱、大麦等替代品大量进入玉米市场,国产玉米需求量大幅减少,春节后3月份开始玉米价格大幅回调,4月初降至低点后开始触底反弹,5月进入一个相对高点后开始震荡式下降,一直持续到2021/2022新的市场年度,虽然在一致性看空的范围中进入新年度,但很快在天灾、煤炭价格波动、疫情等因素合力作用下重启涨势,在11月份更是由于物流受阻出现了罕见的“产区跌、销区涨”怪相。随着物流的缓解,元旦前后农民售粮进度加快,整个玉米市场购销两旺,市场相对平稳运行,多元主体整体趋于理性,预计2021/2022市场年度玉米供应充足,将继续保持“盈余”状态,价格相对平稳,波动幅度将明显低于2020/2021年度,不会再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总体将保持健康平稳运行。
2020/2021年度的玉米市场供需状况可以概括为产量和需求“双减”,其中产量方面呈现“东北减产、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下同)丰收”的格局;需求方面呈现加工和饲料需求“双降”态势,在玉米高价刺激下,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和国产小麦、稻谷饲用量均创历史新高,超期储存稻谷和小麦消化力度加大,大量饲用替代品进入饲料领域,国产玉米饲用量大幅减少。由于国产玉米需求减幅明显超过产量减幅,国内玉米市场总体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产需结余由上年度的“短缺”转为“过剩”。2020/2021年度的玉米市场虽然出现了价格的大起大落和明显的投机炒作,但总体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政府调控和市场引导的双重作用下,饲料企业的能量饲料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4 126.4万公顷,同比减少1.98万公顷,减幅0.05%;单产6.317吨/公顷,同比增加0.3 kg/公顷,基本持平;产量2.6067亿吨,同比减少11.4万吨,减幅0.04%。从总体产量判断,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增减幅度均不大。从区域看,2020年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产量11 156.6万吨,同比2019年的11 591.8万吨减产435.2万吨,其中黑龙江省减产293.2万吨,减产的主要原因是8月底9月初东北地区先后遭受“巴威”“美莎克”和“海神”三场台风叠加侵袭,多地出现大风、暴雨天气,造成玉米倒伏弯折,田间出现积水。关于台风对东北玉米产量的影响,市场分歧比较大,一种观点相对乐观,认为台风侵袭之时,东北大部地区玉米已进入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产量基本定形,未受灾地区长势较好,总体对产量影响不大,仅造成倒伏地区的玉米品质下降;尤其是2019年东北玉米也不是丰收年景,因此2020年东北玉米产量同比也不会减少多少。另一种观点相对悲观,主要原因是若没有台风侵袭,2020年东北地区玉米将是难得的丰收年景,“三场台风”的侵袭让潜在的丰收破灭,前后环比市场心理落差明显,认为减产幅度较大。显然两种观点比较的基准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属正常。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对于2020年的玉米产量,市场和官方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减产”没有歧义,属于产量和质量“双降”年景,但具体减产多少差异较大。与正常年景相比,市场极端观点认为东北减产幅度在2 000万吨左右。与东北地区相比,2020年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则是典型的丰收年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冀鲁豫三省玉米总产量6 989.6万吨,同比2019年的6 770.5万吨增加219.1万吨,三省产量均有所增长,品质也好于正常年景,属于产量和质量“双丰收”年景。
我国玉米需求主要包括加工和饲用需求,其中饲用需求占65%左右,加工需求占25%左右。具体分类看,玉米加工需求包括酒精和淀粉的原料需求,酒精需求又具体包括燃料乙醇、食用酒精、化工用酒精等。2020/2021年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燃料乙醇需求也逐步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年景350万吨的需求量,预计消费量在300万吨左右;食用酒精需求相对平稳,年度需求在160万吨左右;消毒酒精正常年景年度需求在15万吨左右,2019/2020年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国内消费需求、家庭储存需求和出口需求同时大幅增加,年度酒精用玉米需求量大幅增至75万吨左右,2020/2021年度需求肯定低于2019/2020年度,但由于疫情的持续改变了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消毒习惯,预计年度需求量在40万吨左右。化工用酒精年度需求量在400万吨左右,其中100万吨是木薯酒精。以此估算,扣除超期储存小麦和稻谷的定向投放量,2020/2021年度酒精行业玉米需求量在1 800万吨左右。由于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抑制下游淀粉需求,并导致加工企业阶段性亏损,开工率小幅下降,考虑淀粉加工产能小幅扩张,预计2020/2021年度玉米淀粉产量3 300万吨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折合玉米4 700万吨左右。除此之外,按照海关统计数据,2020/2021年度玉米深加工下游产品(葡萄糖及葡萄糖浆、葡萄糖及糖浆、果糖及果糖浆、味精、柠檬酸、柠檬酸盐及柠檬酸酯、赖氨酸、赖氨酸酯及盐、谷氨酸、谷氨酸钠、其他谷氨酸盐)合计出口量337万吨,同比2019/2020年的375万吨减少38万吨;考虑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及生猪存栏恢复对国内需求的影响,包括味精在内的氨基酸加工玉米需求量预计在1 300万吨左右。以此估算,2020/2021年度我国玉米加工需求量在7 800万吨左右,同比2019/2020年小幅减少200万吨左右。饲料需求方面,从2019/2020年度开始,生猪养殖开始触底反弹,全年度均处在恢复性增长阶段。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20/2021年度我国工业饲料产量2.88亿吨,同比增加4 781万吨,按照60%占比估算,能量饲料需求增加量2 868万吨。从替代角度,2020/2021年度进口玉米、高粱、大麦、DDGS和木薯干合计5 556万吨,同比增加3 492万吨;国产小麦稻谷饲用量5 500万吨左右,同比增加3 950万吨,合计增加7 442万吨。综合考虑能量饲料增量和高粱、大麦、小麦、稻谷等替代品与玉米之间的折算关系,预计2020/2021年度我国玉米饲用量1.78亿吨,同比减少1 800万吨。加上玉米食用和种用量,2020/2021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为2.76亿吨,同比减少1 991万吨,减幅6.73%。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月玉米供需平衡表,2020/2021年度玉米产需结余1 418万吨,对比2019/2020年产需缺口为2 757万吨。受各种因素影响,2020/2021年度玉米价格创历史新高,刺激进口玉米、高粱、大麦数量也创历史新高,大量替代国产玉米。同时,为了强化玉米市场“保供稳市”工作,政府加大超期储存小麦和稻谷消化力度,2020/2021年度我国最低收购价小麦累计成交4 258万吨,同比增加3 197万吨,鉴于饲料厂参拍积极性较高,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以储存年限较久的小麦为主。同时,为了满足饲料企业能量饲料需求,政府启动了饲用稻谷和饲用小麦的定向投放工作。玉米价格上涨,农民种植收益较高,2021年玉米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73亿吨;再加上2021/2022年度小麦和稻谷饲用量和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22年2月预计,2021/2022年度我国玉米产需结余941万吨,继续保持结余状态,能量饲料供应完全有保障。
2020/2021年度玉米市场价格总体呈现“春节前涨、春节后跌”态势,其中辽宁锦州港国标二等玉米(以下简称“锦州港”)收购价、山东寿光深加工企业国标一等玉米(以下简称“寿光”)到厂价、广东广州港国标二等玉米(以下简称“广州港”)到港价年度初(2020年10月1日)分别为2 290元/吨、2 370元/吨和2 440元/吨,2021年2月22日、3月2日、1月20日最高分别涨至2 930元/吨、3 080元/吨和3 030元/吨,年度最大涨幅分别为640元/吨、710元/吨和590元/吨,年度末(2021年9月30日)收购价分别为2 440元/吨、2 700元/吨和2 700元/吨,比年度初收购价分别高150元/吨、330元/吨和260元/吨。总体上,春节可以作为价格“由涨转跌”的分水岭,而元旦至春节期间则是价格上涨的集中爆发期,短时间内可谓大幅上涨。
2020年10月开启2020/2021市场年度,华北和东北新季玉米陆续收获上市,受东北“三场台风”影响,市场价格在“一致性看涨”中“逆势上涨”,呈现“高开高走”态势,开秤价同比上年高350元/吨左右,此后震荡上涨,其中东北地区更是成为全国玉米价格的高地,外运量大幅减少,贸易商大规模囤粮。受节前备货推动,元旦后价格快速上涨,市场多元主体可谓疯狂式抢粮。
2.1.1 东北地区:全国玉米价格“高地”
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涨幅超过600元/吨,成为全国玉米价格“高地”。其中锦州港收购价从2020年10月的2 290元/吨震荡涨至2021年2月的2 930元/吨,涨幅640元/吨;吉林松原嘉吉国标二等玉米(以下简称“嘉吉”)潮粮折干价同期从2 150元/吨涨至2 900元/吨,涨幅750元/吨。东北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原因:一是受降水偏多影响,东北部分区域玉米倒伏,收获进度偏慢,收获成本增加;二是农民看涨预期强,售粮积极性不高,新玉米总体有价无市,为吸引更多粮源,深加工企业不断提价收购;三是东北生猪养殖恢复快,饲用玉米需求较旺;四是贸易商囤粮积极性高,大量利用第三方资金“杠杆存粮”,大量玉米滞留东北,外运量大幅减少。但该阶段在整体呈现“涨势”的同时,12月也出现过阶段性回调,回调幅度在50元/吨左右,主要原因是12月东北地区气温下降,利于农户玉米脱粒;同时政府开始加大市场引导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市场风险提示力度,引导多元主体均衡售粮和科学采购,虽产生一定作用,但未从根本上扭转玉米价格涨势。
2.1.2 黄淮海地区:元旦前震荡,元旦后冲高
2020年黄淮海地区玉米丰收,本地玉米市场供应充裕,但受东北玉米价格上涨影响,本地农民销售积极性不高,10月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寿光到厂价从月初2 360元/吨涨至月末2 600元/吨,月度涨幅240元/吨,10月中下旬本地小麦价格开始低于玉米,小麦和玉米价格之间出现倒挂。小麦作为饲料具有蛋白优势,但能量又不及玉米,正常情况下小麦价格应比玉米高100元/吨以上,若两者价差小于正常水平甚至倒挂,饲料企业会采购小麦替代玉米。鉴于小麦饲用替代优势明显,10月开始黄淮海地区大量小麦饲用替代玉米,最低收购价小麦周度投放量增至400万吨左右,其中10月14日至11月4日前四拍累计成交952万吨,超过小麦2019/2020年度(6月至次年5月)全年度的658万吨成交量。在饲用小麦叠加进口玉米、高粱、大麦补充下,黄淮海地区饲用玉米需求大幅减少,市场甚至预计该年度黄淮海地区将基本不需要东北玉米,本地玉米将基本满足本地需求,本地玉米价格上涨动力难以持续,11月和12月寿光到厂价基本围绕2 600元/吨上下50元/吨波动。元旦后,黄淮海地区玉米价格进入快速上涨周期,寿光到厂价从2021年的1月1日的2 630元/吨大幅涨至3月2日的3 080元/吨,2个月内大幅上涨450元/吨,其中1月11日当天山东寿光深加工企业多次上调价格,累计上调11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省份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加上担心春节后疫情持续影响玉米到货量,终端企业收购积极性高,提价争抢粮源积极备货;二是元旦后部分省份出现降雪天气,物流运输受阻,影响企业到货量;三是市场看涨预期强,贸易商建库存积极性高,持续提价收购。元旦后黄淮海地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小麦和玉米价格倒挂幅度扩大,达到2012年以来的高位,推动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成交量再次大幅上升,其中1月的4次拍卖合计成交1 225万吨,2月的3次拍卖合计成交523万吨,均呈现“高溢价、高成交”特点。
2.1.3 华南地区:国产玉米“价涨量减”
受东北港口玉米价格上涨推动,华南地区玉米价格也持续上涨。2020年10月1日广州港国产玉米到港价2 440元/吨,10月20日涨至2 620元/吨,短期内大幅上涨180元/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东北地区出现一波售粮高峰,华南地区到货量大幅增加,价格出现“V”型波动,11月11日广州港国产玉米到港价降至2 540元/吨的阶段性低点,11月24日反弹至前期的2 620元/吨阶段性高点,此后持续上涨。据统计,10月9日—11月13日,4周时间广州港国产玉米累计到货量112万吨,周度平均到货28万吨,此后周度到货量大幅减少,2020年11月13日至2021年9月30日,广州港国产玉米周度平均到货量仅4.9万吨。2020年12月31日,广州港国产玉米到港价降至2 770元/吨,比11月24日继续上涨150元/吨,阶段性呈现小幅持续上涨态势。元旦后,广州港国产玉米到港价进入快速上涨阶段,2021年1月20日涨至3 030元/吨的高点,20天时间上涨260元/吨,主要原因是春节前华南地区饲料厂集中备货,采购积极性高,港口走货量短期内明显增加。由于华南地区国产玉米价格大幅上涨,进口玉米、高粱、大麦饲用替代优势加大,国产玉米消费量大幅减少。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广州港国产玉米走货量占饲用谷物(国产玉米+进口玉米+进口高粱+进口大麦)周度平均比重为32.5%,2019/2020年同期占比为70.6%,占比降幅超过一半。同时,随着国产小麦饲用替代优势的扩大,大量江苏、安徽最低收购价拍卖小麦通过船运或汽运方式运至华南和西南地区进入饲料企业。在大量替代倒逼下,从2021年1月21日开始广州港国产玉米价格进入高位震荡回调阶段,2月最低降至2 950元/吨。
2021年3月玉米价格高位回落,与2月底价格高点相比,回落幅度超过200元/吨,4月初价格降至最低点,基本恢复至1月初的价格水平。其中东北产区嘉吉到厂价最低降至2 550元/吨,比最高点下调350元/吨;锦州港收购价最低降至2 600元/吨,比最高点下调330元/吨;寿光到厂价最低降至2 730元/吨,比最高点下调350元/吨;南方销区广州港到港价最低降至2 740元/吨,比最高点下调27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气温升高,东北地区高水分玉米尤其是“地趴粮”保管难度加大,贸易商和农民售粮积极;二是黄淮海地区自然晾晒玉米降至安全水分,农民积极售粮,贸易商大量销售出库前期囤购的高水分玉米;三是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到货明显增加,1—2月玉米、高粱、大麦合计进口752万吨,同比增加2.82倍;四是国产小麦、稻谷大量进入饲用领域,尤其是3月底,饲用稻谷定向投放饲料领域,饲料厂玉米添加比例和采购积极性明显下降。由于前期南方销区国产玉米替代品供应充足,南北港口玉米价格持续倒挂,东北玉米外流量大幅减少,大量玉米滞留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相对密集,库存建完满仓后,价格下调幅度较大,下调频率较快。此后玉米销售高峰结束,价格企稳上涨,与4月初阶段性价格低点相比,4月底南北玉米产区和销区价格基本反弹200元/吨左右。
按照传统观点,4月底农民集中售粮基本结束,5月进入贸易商与终端需求主体价格博弈阶段,由于前期贸易商存粮成本较高,销售价格预期也较高,短期内贸易商售粮积极性较低,5月玉米价格再次进入一个高峰期,但明显低于3月初的价格最高点,呈现高位震荡态势。其中锦州港收购价围绕2 800元/吨上下50元/吨波动,寿光到厂价围绕2 900元/吨上下50元/吨波动,广州港到港价在2 950~3 000元/吨波动。6月和7月玉米价格依然呈现“区间震荡”态势,但震荡中明显呈现跌势,价格水平总体低于逐步下降态势;2个月的时间,锦州港收购价震荡下跌200元/吨,寿光到厂价震荡下跌300元/吨,广州港到港价震荡下跌270元/吨,主要原因是随着价格涨至高位,深加工企业开始由盈转亏,开机率明显下调;玉米饲用优势减弱,小麦、饲用稻谷及进口高粱、大麦等饲用替代量逐步增加,饲料企业玉米采购积极性下降。8月玉米市场价格分化加剧,东北深加工企业以消耗库存为主,价格相对稳定;南方港口受汽运物流、船运等因素影响,加之销区企业补库,价格涨幅较大,8月底广东港口国产玉米到港价再次涨至2 910元/吨。进入9月,黄淮海地区春玉米陆续上市,夏玉米和东北地区早熟玉米也接近上市,加上东北贸易商前期的高价囤粮合同约定出库期临近和南方地区饲用玉米替代品供应充足,全国玉米价格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其中9月底广东港国产玉米到港价降至2 700元/吨;锦州港收购价降至2 440元/吨,寿光到厂价降至2 600元/吨,玉米以“整体下降”的态势进入新的2021/2022市场年度。
2021年国庆节后,玉米市场正式进入2021/2022年度,新的市场年度玉米产量明显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全国玉米产量2.73亿吨,同比增加1 189万吨,其中东北地区产量1.23亿吨,同比增加1 185万吨;黄淮海地区8 893万吨,同比减少182.3万吨,总体呈现“东北丰收、黄淮海地区减产”格局。2021年国庆节前后,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玉米品质明显下降;11月中旬东北遭遇两场大雪,玉米品质也有所下降,毒素偏高。新年度初期,由于贸易商囤粮积极性下降、第三方资金入市谨慎和替代品供应充足、高价玉米大量结转,在“整体看空”的市场氛围中,短期内玉米价格延续跌势。但在煤炭、石油价格上涨和天灾、疫情、物流等因素合力影响下,出现“一车难求”状态,东北产区“想卖却运不出”,华南和西南销区“想买却运不到”,产区和销区可谓是“两重天”,物流成为影响新年度玉米市场的关键因素,产区车辆难求,销区则是玉米难求,玉米价格很快触底反弹。主要原因,一是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大量火运优先保障煤炭运输,东北地区出现玉米与大豆、稻谷和煤炭“争车”现象;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点状发生,因担心运输途中隔离,运输司机出车积极性低,偏好短途运输,对长途运粮不积极;三是柴油价格上涨,部分地区限制单次加油数量,运输途中加油次数明显增加,汽运在途时间延长,在途车辆增加。受物流影响,叠加玉米收获成本增加、收获时间晚、东北上冻时间迟,新年度上市初期农民玉米销售进度一度明显偏慢。进入12月,随着物流缓解,农民销售进度明显加快,玉米市场总体呈现购销两旺态势。除10月价格阶段性“前跌后涨”外,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锦州港收购价围绕2 600元/吨上下50元/吨波动,寿光到厂价围绕2 700元/吨上下50元/吨波动,广州港到厂价围绕2 850元/吨上下50元/吨波动,波动幅度明显收缩,市场主体购销决策日趋理性,市场运行总体健康平稳,没有出现“囤粮”“抢粮”和“惜售”等不正常现象。总体上,预计2021/2022年度玉米市场将纠正2020/2021年度的不正常状态,返回健康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