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的心理加工机制

2022-11-22 00:18何嘉梅
心理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动机问卷

何嘉梅 尹 杰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1 引言

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损耗,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为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难抉择。 身份认同(self-identity)是个体对描述自己标签的认识,涉及个体对某个身份的意义、预期,以及成为这样一个人需要采取行动的认识。 个体的价值观、社会角色、长期目标,以及重要的过去经历等都包含在身份认同当中 (Berkman,Livingston,&Kahn,2017)。 在较高水平上得到个体认同的自我身份激活了与之有关的心理图式 (self-schema)(Oyserman & Lewis Jr,2017),帮助个体主动建构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通过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认知来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 在环境决策领域中,环境保护身份认同(environmental self-identity)是个体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自我身份的认识(Janssen,Busch,Rödiger,& Hamm,2016; van der Werff,Steg,& Keizer,2014b)。 已有研究除了采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术语外,还采用了绿色身份认同和道德身份认同等术语来研究环境保护身份认同(Fanghella,d’Adda,& Tavoni,2019; Jia et al.,2017)。绿色身份认同(green self-identity)是个体在认识自己的绿色消费者形象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感知(Confente,Scarpi,& Russo,2020; Barbarossa & Pelsmacker,2016)。 环境保护还涉及了道德修养问题,道德身份认同 (moral identity) 程度较高的个体会把与环保行为有关的价值观整合到自我身份当中(Jia et al.,2017),关怀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利,厌恶伤害环境的行为。 个体对环境保护身份的认同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 (Dermody,Koenig-Lewis,Zhao,& Hanmer-Lloyd,2018)。 环境决策(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决策。 在环境决策中,个体往往需要在“现在或者短期内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少的经济利益,但是有较大的概率在短期内对环境造成破坏”和“现在或者短期内获得较少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多的经济利益,但是有较小的概率在长时间后对环境造成破坏”(陈嘉欣,何贵兵,2017)之间做出二择一的偏好选择。 环境决策在时间、概率和利益受众等维度上具备了跨期决策、风险决策和社会决策等具备的多种特征。 有利于长期利益、环境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环保决策备择方案往往会消耗决策者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导致人们即使认识到了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也可能我行我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收益。 研究发现,那些认同了环境保护身份的个体,更加偏好选择有利于长远利益、 环境利益、 群体利益的环保决策备择方案(Dermody et al.,2018; van der Werff et al.,2014b),更可能自愿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甚至在需要他们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努力的情况下,仍然愿意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Steg et al.,2014)。 所以,本文关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对环境决策的作用机制。

2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的测量和其影响环境决策的心理加工机制

2.1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的测量工具

前人对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的研究大都要求被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通过完成绿色身份认同问卷、环境保护身份认同问卷等自陈式量表来测量个体的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程度。 这些量表主要测量了个体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性看法,不同量表的测量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元分析(Balunde,Jovarauskaite,&Poskus,2019)发现,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问卷(Environmental self-identity scale) (van der Werff et al.,2013)、绿色身份认同问卷(green self-identity scale) (Barbarossa & De Pelsmacker,2016)中 更高程度地认同了环境保护身份和绿色消费者身份的被试,也更倾向于在自然联结性问卷(g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CNS) (Mayer & Frantz,2004)、自然连通性问卷 (connectivity with nature,CWN)(Dutcher et al.,2007)等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卷中报告说自己与自然之间具有较高的联结性。但是,环境保护身份认同问卷和包含自然的自我问卷(Inclusion of nature in the self,INS) (Schultz,2001)的测量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包含自然的自我问卷要求被试利用多个重叠程度不同的圆圈(Mayer & Frantz,2004)来表示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试必须具备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抽象表征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自我报告,使得即使是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程度较高的被试,也很难通过该问卷报告自己与自然之间具有较高的联结性。

而且,这些量表对环境保护行为的预测作用也存在着差异。虽然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问卷、绿色身份认同问卷中较高程度地认同了环境保护身份和绿色消费者身份的被试未来也更可能出于自身意愿主动地保护环境、 购买绿色商品 (Carfora et al.,2017; van der Werff et al.,2014a),但是自然联结性问卷、自然连通性问卷、包含自然的自我问卷等侧重于测量被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问卷既不能说明被试会把自己看作是保护自然的个体,也不能确保个体未来一定会采取环保行为,只能认为被试更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2.2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的心理加工机制

从个体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性看法到做出环境决策,至少涉及了认知、动机和意志行动等三个阶段。判断个体是否认同自己具有支持环境保护的身份标签,不仅要看个体能否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要看个体是自己“想要”保护环境还是“不得不”保护环境,更要看个体能否做出环境保护的行为。 毕竟,只说不练假把式。因此,接下来从个体对环境决策的认知、动机,以及意志行动等三个加工过程入手来探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的心理加工机制。

2.2.1 认知阶段

个体对环境决策的认知包括情感判断和价值估计两个过程。 在情感判断过程中,决策者对采取/不采取环保行为可能给社会以及自己的生理、 情绪等带来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进行估计。 在价值估计过程中,决策者对执行/不执行环保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获得的收益进行评估。两个决策判断过程共同协助个体形成保护环境的信念。

在情感判断过程中,较高水平的环境保护身份认同促使个体更容易预见环保行为带来的结果,引发个体的自我意识情绪。内疚(guilt)、羞愧(shame)、自豪(pride)等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往往出现在个体对自己预期的行为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的过程中 (Bynum & Artino,2018; Sznycer,2019),会督促个体采取与身份认同一致的行为,协助个体完善构建起来的身份认同。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具有较高的环保价值和利他性,选择具有相同特征的环保决策备择方案能够让那些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较好地预期环保行为带来的结果,体验到较多的自我意识情绪(Barbarossa & De Pelsmacker,2016)。 例如,绿色商品通常具有高耐用性、无毒、可循环利用等特点,购买绿色商品有助于个体表达自己的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维护自我价值,唤醒自豪情绪。 购买非绿色商品的行为与个体的环境保护身份认同之间产生了冲突,可以引发个体的内疚情绪。自豪情绪使得具有较高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的个体体验到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内疚情绪使得个体体验到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都可以促使他们在环境决策中更加愿意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 (Liang,Hou,Jo,&Sarigollü,2019)。所以,对环保行为的结果进行自我反思而引发的自我意识情绪能够引导个体体验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认识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备择方案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

在价值估计过程中,环境保护身份认同能够促使个体高估环保行为带来收益的主观价值,有利于个体执行自我控制来选择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备择方案。在环境决策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备择方案带来的环境收益往往具有延迟性、风险性、社会性等特点,导致个体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间、金钱、努力等成本(Wu & Yang,2018)。 这些成本会影响个体对当前的金钱收益和未来的环境收益的主观价值估计(Sawe,2017),进而影响个体在环境决策中进行的自我控制。 身份认同的价值模型(the identityvalue model,IVM)认为,身份认同包含了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信念、目标、重要的过去经历等自我信息,使得与身份认同一致的决策备择方案往往具有更大的主观价值,更可能促使个体执行自我控制,作出与身份认同一致的行为决策(Berkman,Livingston,&Kahn,2017; O’Leary,Uusberg,& Gross,2017)。 例如,绿色身份认同水平较高的消费者普遍认为绿色商品具有高品质、高安全性的功能性价值,有益于自然环境和他人的社会性价值,能够让个体感知到自己是支持环境保护的。而且,绿色身份认同还淡化了个体对绿色消费需要他们额外付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精力等负面结果的感知,使其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去选购节能电器(Nguyen,Lobo,& Greenland,2016),为了绿色商品的高品质、高安全性而支付溢价(Chen & Lobo,2012)。 由此,个体更倾向于认为绿色消费等决策备择方案具有较高的主观价值 (Confente,Scarpi,& Russo,2020)。

2.2.2 动机阶段

自主动机(autonomous motivation)指个体在自己的内在兴趣指导下采取行动或者个体认为某种行为对于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Van den Broeck,Ferris,Chang,& Rosen,2016)。 自主动机引导下的行动往往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 受控动机(controlled motivation)指个体的行动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或者避免受到惩罚。绿色身份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理解绿色食品对自身的重要性,具有更高的自主动机来购买绿色环保食品(Gilal et al.,2019)。 身份认同动机理论(identity-based motivation theory,IBM) 认为身份认同能够引导个体从自传体记忆中提取出相应的知识、目标、价值观等信息,促使个体把执行与身份认同一致的行为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此时,个体倾向于将行动的困难性解释为重要性,产生较高的自主动机来作出与身份认同一致的行为决策(Oyserman et al.,2017)。 已有研究通过引导个体从自传体记忆中提取出与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有关的信息发现,高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的个体具有的保护环境的自主动机也较高。 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成为一个保护环境的人是非常重要的(van der Werff et al.,2014b),感知到自己承担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来保护环境免受伤害 (Shahrin,Quoquab,Mohammad,&Jamil,2020)。 即使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他们仍然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来的自己将会获得更多的环境收益 (Oyserman & Lewis Jr,2017)。

而且,具有较高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的个体普遍依赖直觉式思维系统 (intuitive thinking system),根据过去形成的环境保护习惯,在自主动机的引导下主动地作出保护环境的决策。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较低的个体会调用分析式思维系统来计算决策备择方案能够带来的收益和需要付出的成本,在受控动机的引导下作出保护环境的决策。 例如,Freed(2015)发现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程度较高的学生被试更可能在担忧环境恶化、 缓解环境危机等内部动机的指引下,依赖直觉式思维系统,以经验为基础,较少占用认知资源,采用自动、快速的方式(Evans & Stanovich,2013)来作出循环利用的环境决策。虽然,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程度较低的学生被试也作出了循环利用的环境决策,但是,他们主要是出于遵守环境保护教育等社会规范的考虑,不得不选择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决策。 他们通过调用分析式思维系统(analytic thinking system),以逻辑规则为基础,占用了较多的认知资源 (Evans & Stanovich,2013),来思考改变/不改变伤害环境的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损失。 避免学校惩罚、获得同伴认可的受控动机促使个体采取了符合社会规范的环境保护行为。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告知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程度较低的被试,保护资源能够帮助他们节省开支、 得到他人的称赞、 获得荣誉地位等利益(Czajkowski,Hanley,& Nyborg,2015; Geng et al.,2019),那么被试也会调用分析式思维系统,在受控动机的指引下来做出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环境保护行为。

2.2.3 意志行动阶段

意志行动过程是个体制定计划,根据已经形成的行动意图来调节、支配自身行动的过程,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行动意图能否转化为现实行动受到诸多因 素 的 影 响 (Shamsi,Najafabadi,& Hosseini,2020)。 自我感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认为个体可以从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状态,达到了解自己的目的。 个体对自己过去行为(past behaviour) 的认知影响着个体对自我的感知,引导着未来的决策行为(Lauren,Smith,Louis,&Dean,2017)。 过去行为不但有可能促进个体采取与身份认同一致的行为,还有可能削弱个体采取与身份认同一致的行为。

个体过去做出的环保行为可以促使个体在未来继续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行为模式的改变、与环境保护身份认同不一致的行为都会增加个体的心理成本,比如,自我验证的偏差、消极自我形象的建 立 等 (Fanghella,d’Adda,& Tavoni,2019;Venhoeven,Bolderdijk,& Steg,2016)。 一旦那些过去做出了大量保护环境行动而且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停止继续做出保护环境的行为,他们就会体验到较高的心理成本消耗。 为了维护身份认同的连续性、降低心理成本的损耗,个体会继续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

个体过去做出的环保行为也会促使个体做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 当个体认为自己过去做出的环保行为已经达到了环境保护身份认同要求的标准时,会产生“完成感”,降低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的激活程度,减少朝着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努力的程度。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个体会把过去做出的环境保护行为作为道德许可证,来抵消那些有损环境的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Fanghella et al.,2019)。 绿色悖论(green paradox) (Longoni et al.,2014)发现,如果那些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的被试在模拟购物任务中做出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购物行为,那么他们在后续任务中会减少循环利用行为。而且,他们在词汇判断任务 (lexical decision making task)中对绿色词汇的反应也更慢,甚至觉得绿色方块的颜色也没有那么绿了。

所以,在鼓励个体采取环保行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体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需要个体了解他们过去采取的危害环境的行为,来引导个体感知到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标准还未达到,帮助个体把“成为保护环境的人”放在自我概念系统的重要位置。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对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和预测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必要从认知、动机、意志行动等加工阶段来探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对环境决策的心理加工机制。 在环境决策的认知阶段,环境保护身份认同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预见环保行为带来的结果,引发较多的自我意识情绪,并且促使个体高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备择方案带来收益的主观价值。在环境决策的动机阶段,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可能产生保护环境的自主动机,依赖直觉式思维系统,根据过去形成的环境保护习惯来做出环境决策;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可能出于受控动机,依赖分析式思维,根据社会规范来做出环境决策。在环境决策的意志行动阶段,过去做出的环境保护行为影响了个体对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目标是否实现的自我感知,它作用于环境保护意图到实际行动的转换。 未来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的过程中,可以从前额叶皮质的不同区域在其中的神经机制、 注意等基础认知过程对环境决策的各个特征维度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在环境决策中的作用机制。

3.1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的神经机制

前人对环境决策神经机制的探讨十分有限(Sawe,2017)。 环境决策涉及个体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之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进行的价值估计与权衡过程。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激活有利于引导个体执行自我控制。 当决策者根据自己具备的积极价值观、身份认同,以及高层次目标进行决策时,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激活,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负责的价值评估过程建立起联结,来调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对各个决策备择方案主观价值的评估,促使个体执行自我控制,将较大的权重赋予延迟获得的、收益较大、风险较小、有益于他人的决策备择方案(Hare et al.,2014)。 相反,当决策者不具备某个积极的价值观、 身份认同和高层次目标时,他们更可能在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VS)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价值评估过程之间建立联结,使得个体将较大的权重赋予即时获得的、收益较小、风险较大、有益于自己的决策备择方案。例如,食物的两难抉择研究(Cosme,Ludwig,& Berkman,2019)发现,具有健康饮食者身份认同的个体更加关注食物的健康属性维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更高,促使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将较大的权重赋予食物的健康属性维度,此时个体能够拒绝食用高热量食物、不健康的糖果。对于不具备健康饮食者身份认同的个体来说,食物的美味程度是他们更加关注的属性维度,它促使个体通过激活腹侧纹状体来调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对美味和健康属性维度的相对权重评估,将较大的权重赋予食物的美味属性维度。由此,未来可以通过探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在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腹侧纹状体调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活动中的作用,来了解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备择方案主观价值估计的心理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人们保护环境。

具体来看,研究发现刺激与金钱奖励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结可以促使个体快速地把注意分配到与奖励联结在一起的刺激上,易化个体的视觉搜索(Anderson,& Kim,2018)。而且,更多的注视时间会反过来增加刺激的主观价值,最终促使个体更加偏好该刺激(Smith,& Krajbich,2018)。由此,为了提高个体对环境保护身份的认同程度,可以通过训练个体把环境保护刺激和金钱奖励联系起来,易化个体对环境保护刺激的视觉搜索,增加个体对环境保护刺激的注视时间,提高个体对环境保护刺激的主观价值估计。 此时,分析个体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腹侧纹状体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活动之间的神经联结在训练早期和训练完成期之间发生的变化差异,有助于明晰个体在形成环境保护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身份认同影响环境决策备择方案主观价值估计的心理机制。

3.2 注意对环境决策各个特征维度的作用机制

注意(attention)负责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估,对人们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时间维度上,注意偏向影响了个体对未来结果的价值估计。 跨期决策研究 (He,Jin,Guan,& Zi,2020) 发现低特质自我控制被试存在针对现在时间词语的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等注意偏向成分,其中,注意定向加速调节了被试对即时奖励的偏好程度。在概率维度上,注意偏向影响了个体对可以获得的收益大小和主观概率的权重评估。 风险决策研究(Cáceres & Martín,2017)发现冲动型个体更加偏好风险选项,他们将较多的注意资源投放到收益大小上,忽视了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把较高的权重赋予可以获得最大收益的风险选项; 非冲动型个体更加偏好确定选项,他们将较多的注意资源投放到收益的主观概率上,把较高的权重赋予有更大可能获得收益的选项。在利益受众维度上,注意偏向影响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既得利益的评估。 社会决策研究(Speer & Boksem,2020)发现相较于个人主义的决策者,集体主义的决策者有着更加强烈的利他行动意图,将较多的注意资源投放到他人可以获得的收益上,注视他人可以获得的收益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 身份认同的动机理论认为身份认同目标激活了相应的认知结构,驱动个体将较多的注意资源集中在与身份认同一致的线索、刺激上(Coleman &Williams,2015)。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是个体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自我身份的认识 (Janssen,Busch,Rödiger,& Hamm,2016; van der Werff et al.,2014b)。 环境保护身份认同驱动个体把注意资源投放到与长远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等有关的刺激上,可能导致个体对环境决策备择方案的认知在时间、概率和利益受众等维度上发生改变。 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注意等基础的认知过程出发,探讨环境保护身份认同通过调节时间、 概率和利益受众等维度在认知、动机、意志行动阶段上对环境决策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动机问卷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如何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千秋叶工作室
凶手的动机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