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择偶复制现象的性别差异探析

2022-11-22 00:18潘思存黄希庭
心理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研究者个体

潘思存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1 引言

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在难以抉择的情景下,许多人可能会参考他人的选择结果。 择偶复制 (mate-choice copying,MCC) 是一种非独立的择偶方式(Westneat,Walters,McCarthy,Hatch,& Hein,2000),指个体的择偶会受到同性别其他个体的择偶行 为 影 响 的 现 象 (Dugatkin & Godin,1992)。Pruett-Jones 研究发现,在动物领域,雌性选择某一特定雄性作为配偶的可能性会随着该雄性被其它雌性选择而升高,也会随着被其它雌性排斥而降低(Pruett-Jones,1992)。 持进化心理学观点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会复制他人的择偶行为,之所以这样做据说可以降低寻找配偶所需的搜寻判断成本从而获得选择性优势(Street et al.,2018),显著提升个体的择偶竞争力与成功率。

近年来,择偶复制现象一直是择偶领域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但是择偶复制现象的发现源于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例如在不同择偶条件下的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中都存在这种现象 (Vakirtzis &Roberts,2012)。 也有研究发现,人类的择偶也有复制现象,许多研究者已从身体吸引力(Buss & Foley,2020)、 对象恋爱经历 (Anderson,Surbey,&Mitchell,2018)、 社 会 学 习 机 制 (Street et al.,2018)、神经基础(Zhuang,Xie,Li,Fan,& Bode,2021)等角度对择偶复制进行了探析。而关于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许多研究者认为女性更容易采用择偶复制策略,而男性很少采用。其根源在于女性需要面临更高昂的生育成本投资,而择偶复制策略可以降低成本(Witte,Kniel,& Kureck,2015)。这一观点最初也源于动物行为研究,且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验证(Hill & Buss,2008; Taimre,Anderson,&Paisley,2020)。 但是在另一些研究中,人类男性中存在的择偶复制现象似乎也得到了证实(Bowers,Place,Todd,Penke,& Asendorpf,2012)。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人类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现象,但是由于人类择偶决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尚未有研究者针对人类择偶复制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探讨。 从人类整体视角对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进行论述,不仅可以丰富对人类择偶复制现象的认识,还可以为今后基于性别特点,利用择偶复制现象提升择偶成功率提供对应的理论支持。 基于此,本文将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出发,分别从男性与女性视角对择偶复制现象的抉择过程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性别择偶复制现象的作用机制,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 促进女性择偶复制的原因探讨

自择偶复制概念在动物行为学领域提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即为雌性动物 (Dugatkin & Godin,1992)。 而引入人类择偶研究领域之后,研究者也仍倾向于认为择偶复制策略更适用于女性 (Buss &Foley,2020)。 是什么让女性在择偶时更倾向采用择偶复制策略? 现有的研究常从节约成本与风险回避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2.1 择偶成本对女性择偶复制的促进作用

由于生育生涯相对于男性较短,女性更倾向于参考女性同龄人的择偶线索来节省宝贵的时间和资源(Hill & Buss,2008)。依据Trivers 提出的亲代投资模型,由于雌雄性别的差异,雌性与雄性个体用于孕育后代所花费的成本与时间比例明显不同,而投资多的一方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成为 “选择者”(Trivers,1972; 唐利平,黄希庭,2005)。 在人类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是对后代投资更多的性别,在一次孕育过程中,女性必须经历受孕、妊娠、分娩及哺育才能成功繁衍。 Buss 和Schmitt 在亲代投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性策略理论,认为繁衍需求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且假设人类择偶系统是为了解决适应性问题而进化的(Buss & Schmitt,1993)。 根据性策略理论,人类已经进化出一种复杂但规范良好的交配策略。 其通常分为长期交配与短期交配两种策略。 长期关系通常反映了长期交配的动机以及对伴侣及其后代的大量资源投资。 而短期交配被定义为短暂的性接触,例如一夜情、随意性交,并且几乎不需要资源投资。由于性别间的投资成本差异,男性普遍更渴望短期、低成本的交配,而女性更愿意寻找可以为她们提供持久关系并愿意为后代提供承诺和投资的伴侣(Buss & Shackelford,2008)。

这就导致了男性女性间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女性倾向的高亲代价值伴侣很难从外在条件甄别出来(Anderson & Surbey,2020)。 而择偶复制策略使得女性可基于其他女性的决策进行择偶判断,以节省择偶成本(Hill & Buss,2008)。 依照此观点,择偶复制是女性在解决择偶过程中为解决潜在配偶信息有限而带来的困难所采用的适应性策略(庄锦英等,2012)。Rodeheffer 等人(2016)在研究中分别给女性被试呈现一对被描述为情侣的男女照片与单纯的男性照片,其中女性照片的吸引力高于平均水平,而男性照片的吸引力贴近一般水平。 之后要求被试判断照片中男性的择偶价值与聪明、 值得信赖、幽默、富有程度等不可观察的择偶标准,结果发现被试对有配偶女性的男性在两方面的评价都较高。 研究者解释为,女性被试利用当前女性伴侣的存在来推断他拥有不可观察的积极品质,如财富和智力,这使他成为有吸引力的女性伴侣的合适人选。 通过择偶复制策略,女性省去了对男性许多择偶标准的测量过程,节省了时间成本。

2.2 择偶复制是女性回避择偶风险的重要策略

俗语有云“女怕嫁错郎”。 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是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但如果选择不当,女性更易遭遇更加严重的后果,如遗弃、不忠、暴力等。择偶复制策略可以使女性回避两类择偶风险,包含在择偶时被掠夺和受伤的风险以及与做出错误择偶决定相关的固有风险 (Rodeheffer,Proffitt Leyva,& Hill,2016)。

而在实践中,女性通常采用复制择偶拒绝的形式来回避择偶风险。 择偶复制策略不仅复制被观察对象的择偶行为,也会复制拒绝行为,采用择偶复制策略的女性在观察到目标男性被另一位女性拒绝后更不可能接受该男性(Pruett-Jones,1992)。 有研究者发现择偶复制拒绝现象出现于雌性珍珠玛丽鱼,其观察到其他雌性的排斥反应后,会改变选择,转向其他雄性(Witte & Ueding,2003)。 在人类领域,有研究者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比了择偶复制中复制接受和复制拒绝两种策略,其选取吸引力中等的男女性头像各60 张,并组合出60 张情侣头像,进一步随机分为三种条件:在照片下方备注“照片中的女性对男性感兴趣”作为接受条件,“照片中的女性对男性不感兴趣”作为拒绝条件,以及“照片中的女性还没有决定是否对男方感兴趣” 作为待定状态。被试首先单独观看60 张男性头像并对其吸引力进行评分,然后观看完情侣头像后再次对60 张男性头像进行评分。 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接受复制与拒绝复制两种择偶复制策略均测量显著。 脑成像成果显示,个体在观察到同性对对象男子的拒绝行为时,扣带皮层(rACCg) 的激活程度的变化与个体对对象男子评分的变化相关。作者解释为个体在复制拒绝行为时通过扣带皮层阻断了潜在的奖励机制激活,终止了个体心理模拟的男性与对象女性的心理联系(Zhuang et al.,2021)。其说明复制择偶拒绝行为与单纯的择偶复制可能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复制择偶拒绝行为可以在他人判断基础上提前进行对象筛选以规避低质量对象风险,而女性遭遇的风险可能性更大,所以复制择偶拒绝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

综上所述,女性采用择偶复制策略可以降低择偶成本并规避风险,由于女性需要在择偶进程中投入更多的成本,面临更多的风险,所以相对于男性采用择偶复制策略可取得更大的收益。 但男性也有减少择偶成本与降低择偶风险的需要,当男女双方都面对高昂的择偶成本时,两性都可以通过复制其他人的偏好来降低配偶选择的成本(Frommen,Rahn,Schroth,Waltschyk,& Bakker,2009)。 要全面地理解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还需要从综合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

3 阻碍男性择偶复制的原因探讨

由于男性的择偶偏好侧重于对女性的身体吸引力(唐利平,黄希庭,2005),而其易于观察,因此男性一直被认为是不太可能采用择偶复制策略的性别群体(Wang et al.,2021)。 在前文中本研究已经从女性角度讨论了择偶成本与风险对个体采用择偶复制策略的影响,接下来本研究将从择偶策略与性内竞争的角度讨论阻碍男性进行择偶复制的原因。

3.1 男性择偶策略的影响

男性与女性的择偶策略显然是大不相同的,而择偶策略的差异也显著影响着个体的择偶决策。 相对于女性,男性更愿意接受短期择偶方式以获取更多的交配机会,以使得择偶收益最大化,表现在更容易追求短期浪漫,更容易接受发生无承诺性行为等(Penke & Asendorpf,2008)。 因此男性在短期择偶领域更容易放松自己的择偶标准,大部分女性均可能成为男性合适的短期择偶目标,不需要采用择偶复制策略进一步甄别。而在长期择偶领域,男性的择偶目的也更偏向于寻找到高繁育价值的潜在配偶(Buss & Foley,2020)。 在进行长期择偶策略时,男性为了识别到高择偶价值的女性,多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判断:外貌吸引力与行为特质。外貌吸引力包含对女性身体特征与年龄特质的判断,而行为特质则代表着男性对于性垄断性的渴望,包含了贞操、忠诚与嫉妒等(Buss & Schmitt,2019),这些特质判断难度也较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择偶,择偶复制策略均无法满足男性的择偶需求。

3.2 男性择偶性内竞争的影响

择偶性内竞争也是影响男性择偶复制策略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认为男性不愿意采用择偶复制的重要原因,即是不愿意让自己的生育机会受到其他男性竞争者的威胁: 与一个曾与同性竞争者有联系的女性进行交配更可能会将自己的亲代投资误导给另 一 个 男 性 的 后 代 (Gouda-Vossos,Nakagawa,Dixson,& Brooks,2018)。 而男性性内竞争对个体采用择偶复制策略的阻碍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配偶偷猎与精子竞争。 配偶偷猎(mate poaching)是指旨在吸引已经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的行为(Schmitt & Buss,2001)。 道德水平较低的男性常通过配偶偷猎扩宽交配对象范围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而女性受到社会道德约束影响更大,更不倾向于采用此种方式。 由于择偶复制与配偶偷猎现象均是通过第三方同性获取潜在伴侣的信息,对两项择偶策略的甄别即成为了一项严重的问题。 有研究者探讨了潜在择偶对象吸引力匹配程度对男性采用择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男性是在综合使用两种策略:当女性比他的伴侣更具备吸引力时,男性更愿意采用配偶偷猎策略,而女性相对于他的伴侣吸引力更低时,男性更愿意采用择偶复制策略 (Moran &Wade,2019)。 配偶偷猎与择偶复制两项择偶策略的混淆可能影响了男性择偶复制的测量结果,其往往不止使用单一策略,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两种策略中进行选择。

精子竞争现象也是影响男性采用择偶复制的重要原因,男性不采用择偶复制策略很有可能是为了规避精子竞争。 精子竞争指雌性在足够短的时间内与两个或更多雄性交配,导致不同雄性的精子同时占据雌性的生殖道并争夺使卵子受精的机会(Parker,1970)。 在人类中,配偶不忠是引发精子竞争的主要原因。养育他人后代的高昂成本,导致了男性进化出了相应的机制以避免精子竞争或提升精子竞争的成功率。 例如人类男性在短期择偶范畴内更倾向选择精子竞争潜力相对较小的对象,如处女,年纪较小的女性(Shackelford & Goetz,2007)。 在长期择偶范畴倾向通过婚姻制度进行交配权垄断(Buss &Schmitt,2019)。而采用择偶复制策略会显著地提升精子竞争现象的激烈程度(Witte et al.,2015)。 在动物行为学领域,有研究者探讨了雄性大西洋玛丽鱼(Poecilia mexicana)的择偶复制现象。 其结果发现:在精子竞争风险较小时,雄性个体倾向于采用择偶复制策略; 而在精子竞争风险较大时结果就不明显 了 (Bierbach,Kronmarck,Hennige -Schulz,Stadler,& Plath,2011)。 基于此可以推论,男性拒绝采用择偶复制是个体回避精子竞争的适应性策略,但是这一结论很难在人类领域进行实证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相对于女性,男性的择偶偏好与性内竞争均阻碍了男性进行择偶复制,但是目前研究较为零散,针对男性择偶复制现象的实证研究也较少,也尚未有研究全面地对男性择偶复制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人类社会中的择偶复制现象差异不仅源于单一性别的特质,应是两性别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全局角度看待是十分必要的。

4 社会因素对择偶复制性别差异的影响

社会适应过程导致了择偶复制现象的性别差异(Anderson & Surbey,2020)。 但是仅从适应性的角度来解释显然不全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男性的养育参与度的提高,这一现象在男性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从社会性的视角看待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非常必要。

首先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大多数的婚姻制度均为一夫一妻制。而一夫一妻制往往被认为是不适合进行择偶复制的婚姻制度(Vakirtzis & Roberts,2009)。 动物行为学研究显示,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或养育成本过高,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哺育后代的物种,由于错误养育的成本过高,更难测量到择偶复制行为 (Davies,Lewis,&Dougherty,2020)。 但是包含人类在内,许多严格采用一夫一妻制的物种均报告了择偶复制现象的出现(Fowler-Finn,Sullivan-Beckers,Runck,& Hebets,2015)。 为解释这一现象,有研究者将易触发择偶复制现象的角色特征定义为择偶市场中的选择方以及提供最多养育资源的一方,其在普遍条件下多指女性,但是可能会发生性别角色变化(Fitzpatrick & Servedio,2018)。 而不同于动物,人类择偶过程是相互选择的过程,男性和女性在婚恋市场上均可能是选择方,且一夫一妻制使得男性也需承担较高的繁育成本,更易采用择偶复制策略回避风险。 而在经济因素方面,在长期择偶领域,经济水平显著地影响着个体择偶复制,高经济地位的榜样人物可以显著提升择偶复制效应的出现(Little,Burriss,Jones,DeBruine,& Caldwell,2008)。拥有高经济地位的个体其自身择偶价值更高,在择偶市场上无论男女都更易处于选择方,而只有优势选择方才有机会采用择偶复制策略。综上所述,择偶复制性别差异可能仅是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表象,若个体具有足够的择偶选择自由及较高的选择成本,就更倾向采用择偶复制策略。随着时代进步,男性的养育成本不断提高,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便如同普遍意义的女性一般,拥有选择权与高养育成本,自然会采用择偶复制策略。 这也为择偶复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择偶复制现象的性别差异可能是择偶市场中的性别供需关系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因素整体影响的结果。

文化与宗教差异是影响个体择偶复制的另一项重要因素。 择偶复制现象根植于对他人前一段关系的观察,而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下,这种非独立式的择偶方式触犯了许多特定文化的禁忌,如贞洁、宗教信仰等。多项跨文化研究显示,我国青年相对于西方国家青年更注重对象个体的贞洁与婚姻史(Schmitt,2003; 乐国安 等,2005),这可能严重分化了我国青年对于长短期择偶的复制现象,对于重视婚史的个体,其在进行长期择偶时直接就将有过恋爱经历的对象排除在外了。 而宗教信仰也深重地影响着择偶复制现象,现有的择偶复制现象研究大多在允许离婚的一夫一妻制国家进行,而宗教要求下的终身婚姻制与一夫多妻制国家尚未得到证明,相对于其他国家,宗教信仰可能阻断了择偶复制的基本进程。而具体到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结果,不同文化环境下出现的择偶复制现象也是不一致的。 如在短期择偶领域,在西方文化情景下的研究往往发现,无论男女,个体在进行短期择偶时更不倾向于进行择偶复制(Little et al.,2008; Waynforth,2007)。 但这一结论在东方文化情景下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多项研究显示男性、 女性在短期择偶领域也出现了与长期择偶时相似的择偶复制现象 (Amano & Wakao,2021; 梁晓燕 等,2015)。有研究者解释为,在东方文化个体中,短期择偶策略是长期择偶的预演,因此也具备着长期择偶的特点 (Amano & Wakao,2021)。

社会文化对择偶复制现象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能为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问题给出一个清晰的解答,且我国文化情境下个体的择偶复制可能与西方文化大不相同,亟待我国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是个体社会适应机制进化的结果。 女性由于面临高昂的择偶成本与择偶风险,择偶复制策略可以帮助女性降低择偶成本与风险; 而男性采用择偶复制策略并不能对选择到理想的择偶对象起到帮助,且会加剧择偶过程中的性内竞争,因此男性常只在短期择偶范式中采用择偶复制策略,以尽量避免性内竞争,并取得择偶收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人类繁衍过程中男性也会投入更多养育成本,婚姻制度与文化差异也可能会影响社会整体的择偶复制性别差异。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并不单纯源于某一性别特质,社会婚姻制度与神经机制可能才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择偶复制领域还存在以下问题尚待解决,具体如下。

5.1 择偶复制策略作用的神经机制

在择偶复制进程中,个体需要整合、识别与选择来自目标个体与对应同性个体的相关信息并作出适当的反应(Kavaliers,Matta,& Choleris,2017)。从神经机制的角度挖掘择偶复制策略的核心作用原理,才能根本性地阐明择偶复制策略的性别差异成因。针对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研究者们已从催产素(Xu et al.,2020)与共情(Zhuang,Ji,Zhao,Fan,& Li,2017)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可能源于男女催产素作用与共情能力的差异。但目前针对人类择偶复制领域的神经机制研究才刚起步,仍待验证,未来研究者还需从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5.2 文化与时代因素对不同性别择偶复制策略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个体的择偶决策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有许多研究取得了特质中跨文化情景下的一致性成果 (Buss & Foley,2020; Schmitt,2004),但是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婚姻制度(Tsouvelas,Kalaitzaki,& Vakirtzis,2018) 仍然可能会显著影响各地区的择偶差异。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择偶的平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已有研究者探讨了线上择偶的择偶复制,但并未发现择偶复制效应存在。其解释为实验环境中无法完全模拟线上交友的真实程度,生态效度不足(Tekin & Anderson,2021)。 但是很显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择偶复制的特点与作用过程肯定会适应新时代的择偶需求。 因此探讨择偶复制的文化差异与当代特点,基于我国现状针对性地制定策略提升个体择偶成功率与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研究者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