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苹 卢家楣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累觉不爱”是当下流行的一个网络词语,意指觉得自己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这个词形容人在过度消耗之后,便不再对未来发展抱有积极期待。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中的自我损耗(ego-depletion)来解释,即个体在进行前一阶段任务后出现的一种暂时的心理资源匮乏、 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Baumeister,Vohs,& Tice,2007; Tuk,Zhang,& Sweldens,2015)。 Baumeister,Heatherton 和Tice (1994) 提出的自我控制资源模型认为自我控制是一种类似于肌肉能量的有限资源,可能会被思想控制、情绪管理、克服冲动或注意力维持等各类活动所耗尽(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2012;于斌,乐国 安,刘 惠 军,2013;Baumeister et al.,2007;Hagger,Wood,& Chatzisarantis,2010; Muraven& Baumeister,2000)。 而自我控制资源耗竭会产生一系列后效行为(陈咏媛,许燕,杨浩铿,2011;赵国瑞,2019;Dang,2017)。 有研究关注了自我损耗后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发现自我控制资源耗竭的个体更容易展现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Fischer,Greitemeyer,& Frey,2007)。
一般认为,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是一种有高度收益的心理过程,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及自尊等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个体有效应对压力,促进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陈瑞君,秦启文,王晓刚,傅于玲,杨帅,2013)。影响个体乐观期待的因素有事件特征(如事件效价,即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和个体因素(如个体在事件发生时的精神状态)。 就个体的自我损耗状态对乐观期待的影响而言,国外对此已有研究,而国内却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既然乐观期待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认知过程的偏向,而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黎建斌,2013),那么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对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判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诱发被试不同程度的自我损耗状态,并研究被试在不同损耗状态下对未来的乐观期待。理论上分析,个体对未来生活进行展望的过程其实是对自我的积极建构,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和提取。 例如,通过想象出在未来时的自己或他人,从记忆中回溯相关信息并与当前信息进行对比后适用到预期的未来状态中,接着对新对象做出评估,这不是一个自动或被动的过程,而是有目的且需要相当数量的自我控制资源的过程(Baumeister,2002; Ditto,Scepansky,Munro,Apanovitch,& Lockhart,1988; Fischer et al.,2007)。 但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产生或检索与自我相关信息的能力不足,高损耗者表现出对自我的控制感降低,产生更多消极心理,自认为无法应对未来 生 活 中 的 挫 折 和 挑 战 (Ditto et al.,1988;Vonasch,Vohs,Pocheptsova Ghosh,& Baumeister,2017; Walsh,2014)。 据此可以预测,人们对积极或消极的未来事件做出评估和预测时会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
自我损耗理论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且多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进行,即将被试随机分为损耗组与控制组,损耗组个体完成需要意识努力、克服优势反应才能完成的任务,因而造成自我控制资源损耗;而控制组完成的任务要求低,无需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2013)。表 情 控 制 任 务 (Hofman,Rauch,& Gawronski,2007)、巧克力任务(Muraven,Gagne,& Rosman,2008)、 白熊范式 (Wegner,Schneider,Carter,&White,1987)、Stroop 范 式 (Li,Nie,Zeng,Huntoon,& Smith,2014) 及 非 优 势 手 写 作(Baumeister & Tierney,2011) 等实验方法由于能够高效引起自我损耗效应且便于在实验室中操纵,因而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 本研究则采用Stroop 任务对自我损耗水平进行操纵。 乐观期待的测量通常采用自陈量表,Weinstein 认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对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的判断是一种看待自己未来的乐观态度。 自我-同辈直接比较任务通过与参照群体相比,判断不同效价事件将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以此反映个体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水平(Weinstein,1982)。
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自我-同辈直接比较任务,以高低损耗个体对不同效价未来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的判断为指标,考察自我损耗对未来乐观期望的影响。 本实验假设:高、低损耗组的个体对不同情绪效价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判断表现出组间差异。
2.2.1 被试
实验前采用G*Power 3.1 评估出研究所需样本量(Faul,Erdfelder,Lang,& Buchner,2007),设置效应量为0.25 (中等大小),power 为0.80,α 水平为0.05(Cohen,1988),组数为4(高、低损耗2 组,事件效价2 种),计算所得的计划样本量为45。 考虑到收集数据过程的有效性,本实验共招募了60 名健康被试(年龄21-26 岁;女性49 名),并随机分配到高损耗组(N=30)和低损耗组(N=30),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且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自我损耗水平:高损耗和低损耗)×2(事件效价:积极和消极)混合设计,其中自我损耗水平为组间变量,事件效价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乐观期望,指标为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2.3 实验任务和材料
使用“Stroop 色词判断任务”操控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水平(Dang,2017; Mead,Baumeister,Gino,Schweitzier,& Ariely,2009)。 一 共 包 括“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刺激,高自我损耗组的Stroop 任务包含有140 个字的意义和书写颜色不一致的刺激(如“黄”字的书写颜色为蓝色)和20 个中性刺激(其中包括红色和蓝色的“HHH”各10 个);而低自我损耗组的Stroop 任务包含140 个文字意义和书写颜色一致刺激(如用蓝色标注“蓝”)和20个如上的中性刺激。 两个词语之间呈现200ms 的“+” 作为掩蔽,紧接着呈现刺激,每个刺激呈现3000ms 并要求被试在此期间通过口语反应又快又准地报告出所呈现刺激的颜色,随后呈现空屏200ms,进入下一个试次,其中各类刺激随机呈现。
采用自我-同辈直接比较的方法考察被试对未来的乐观期望,自我-同辈直接比较任务要求被试估计自身与特定人群相比经历某类事件的可能性(Perloff & Fetzer,1986)。 实验中问题的呈现如下:“与你同年级同性别的学生相比,你认为自己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的可能性是……” 采用9 点等级评定,1表示极低于他人,5 表示自我-他人相同,9 表示极高于他人。 如果被试评分的平均数高于或低于自我他人相同的平均数,则表明个体对未来存在乐观期望。 实验所用生活事件采用翻译修订后的Weistein(1980) 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问卷主要涉及领域包括能力、成就、家庭、生活、健康等,选取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20 条积极和20 条消极事件,由22 名研究生对事件的效价、唤醒度、熟悉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定,效价评定的结果表明20 条积极事件的效价平均分都在4.05 至7.00 之间,20 条消极事件的效价平均分都在1.15 至4.95 之间,对效价的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事件效价存在显著差异t (21)=12.31,p<0.001。
此外,参照以往研究,特质自我控制(索涛,顾本柏,张辰炎,刘雷,2018)、 气质性乐观(Radcliffe & Klein,2002; Schemer,Barver,Bridges,1994)和心境(Fishbach & Labroo,2007)等可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额外变量,因此实验过程一并对它们进行了测量以控制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采用由Tangney,Baumeister 和Booner(2004)编制,国内学者谭树华等人修订的特质自我控制量表(简版)(谭树华,郭永玉,2008)来评定个体的特质自我控制水平。 该量表共包含有13 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明被试特质性自我控制水平越高。 本实验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64。
采用Schemer 等人编制,国内学者温娟娟修订的生活定向测验测量被试的乐观特质,排除气质性乐观对实验的影响。此量表共包含6 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明被试特质性乐观水平越明显(温娟 娟,2012;Schemer,Barver,& Bridges,1994)。此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测量特质乐观水平的问卷,在本实验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
采用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ANAS)检验被试在完成自我损耗任务后的心境状态。该量表共包括5 个积极和5 个消极情绪形容词,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1=根本没有”到“5=非常强烈”),分数越高表示心境状态越明显(邱林,郑雪,王雁飞,2008)。 本实验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
2.2.4 程序
首先将被试随机分为高损耗组和低损耗组,采用单个被试施测的方式,在安静整洁的自习室进行,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 实验前,请被试填写《自我控制量表-简版》和《生活定向测验》分别测查被试的特质自我控制和气质性乐观水平。 正式实验时先进行Stroop 任务,为检验心境水平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任务的有效性,被试完成后填写PANAS 并回答3 道回溯性问题来考察实验操控是否成功(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 Tice,1998),这些问题是“您完成颜色命名任务后,现在是否感觉到疲惫? ”(从“1=一点都不疲惫”到“7=非常疲惫”)、“您投入了多少精力去抑制文字意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 ”(从“1=一点都没有”到“7=投入了全部”)和“完成颜色命名任务后,您感到自身的能量资源损耗了多少? ”(从“1=一点都没有”到“7=损耗非常大”)。 随后立即进行自我-同辈直接比较任务测量未来乐观期望。具体流程见图1。实验结束后主试致谢被试并给予相应报酬和礼品。
图1 实验流程
2.3.1 预分析
(1) 自我损耗效应检验
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 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报告在完成Stroop 任务后,体验到的疲劳程度更高(t(58)=6.15,p<0.001,d=1.58),投入更多精力(t(58)=6.58,p<0.001,d=1.70),且感到自身能量损耗更多 (t (58)=6.45,p<0.001,d=1.65)。 这说明采用“色-词”失配和“色-词”匹配的Stroop 任务能够有效操纵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水平。
(2) 情绪效应检验
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 高损耗者 (1.67±0.81)与低损耗者(1.69±0.85)在积极情绪体验上无显著差异,t(58)=-0.09,p>0.05,d=0.02;同样,高损耗者(1.37±0.52)与低损耗者(1.33±0.68)在消极情绪 体 验 上 也 无 显 著 差 异,t (58)=0.21,p>0.05,d=0.06。 这一结果排除了心境状态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
(3) 额外变量
对乐观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乐观特质上没有差异,t (58)=-1.77,p>0.05,d=0.47。 对特质自我控制、心境及乐观特质与未来乐观期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心境和乐观特质均无相关,特质自我控制与消极事件发生可能性显著相关(r=0.29,p<0.05)。基于以上分析,可排除心境和乐观特质对实验效果的干扰,但在自我损耗对未来乐观期望的影响研究中将特质自我控制作为协变量处理。
2.3.2 自我损耗对未来乐观期望的影响
不同组别被试判断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描述性分析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判断事件可能性的描述性统计(M±SD)
对被试的乐观期望值进行2(组别:高损耗组、低损耗组)×2(事件校价:积极、消极)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并将特质自我控制作为协变量处理。 结果发现,事件效价主效应显著,F (1,116)=86.75,p<0.001,η2p=0.43,对积极事件判断发生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消极事件;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116)=0.24,p>0.05;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F (1,116)=40.32,p<0.001,η2p=0.26。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见图2),当将来事件为积极事件时,自我损耗组主效应非常显著(F(1,58)=23.12,p<0.001,η2p=0.17),即处于高损耗状态下的被试判断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更小;当未来事件为消极事件时,自我损耗组主效应也非常显著(F(1,58)=17.02,p<0.001,η2p=0.13),即处于高损耗状态下的被试会认为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更大。
图2 自我损耗与事件效价的交互作用分析
自我损耗效应是由于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心理能量在前一阶段的任务中过度消耗(累)而在后续任务中表现不佳的现象。 本研究从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角度出发,通过行为实验验证了“累觉不爱”这一社会现象。 首先,预分析结果显示,采用Stroop 任务操纵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效的。 在控制了情绪状态、乐观特质等无关变量后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被试在对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进行判断时,认为自己将来经历消极事件的可能性更大而经历积极事件的可能性较小,即对未来的前瞻性预测并不乐观。 实验假设得到验证。
自我损耗对未来乐观期待的影响可以从建构自我的角度来解释。首先,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是积极自我的构建,人们会主动检索与本身先前认知图式一致的信息(Fiske,1998; Greenwald,2002),而自我损耗削弱了建构积极自我观的能力,加强了消极自我的概念。具体来说,处于高损耗的被试会认为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减小,而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增大。另外,当自我处于耗竭状态时,个体产生和检索与自我相关信息的能力降低,高损耗者表现出对自我的控制感降低,对未来事情发展的预期表现得不太乐观,因此会偏向于认为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降低而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变大。本研究提示,人们应当尽量避免在自我损耗状态下预测未来,这有助于降低错误决策的发生几率。
所谓乐观,指的是一种向善的预期,乐观是一种向阳的积极心态。 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是很多个人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核心,研究自我损耗对未来乐观期望的影响是心理学为人类发展和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地方,它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状态下改变自己对未来生活和社会的看法。 本研究只是从行为层面研究了自我损耗对未来乐观期望的关系,缺乏神经生理方面的解释,未来此方面的研究还可以结合ERP、fMRI 技术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影响自我建构的神经生理基础。
自我损耗对大学生未来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判断产生影响,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期望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