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全过程服务建设框架研究

2022-11-21 12:06郑陈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研模块服务

郑陈曦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基本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从转变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推行自主选学和建立健全专业培训者队伍等方面,开展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1]。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一些问题逐步暴露并已形成掣肘之势,严重影响教师培训(以下简称“师训”)的质量。从管理方面看,“任务”式师训导致组织松散,浪费宝贵的师训资源。有的仅为用完上级规定的名额,派人唯闲,学员参训心态普遍比较被动;有的把师训当成福利进行分配,派人唯亲,学员选派随意甚至重复参训。从过程方面看:训前对拟参训学员需求了解比较片面,导致课程内容、设计陈旧,多偏向理论化、通识化和碎片化,实践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不强,与学员感兴趣的问题不匹配,易引发学员的学习倦怠;训中学员未做好充分准备,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加上预期学习成果可操作性不强,不足以解决他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以调动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后实践指导的缺位,使得学员可持续发展乏力,出现“现场听得激动,回去不见行动”的师训怪状。师训没有促成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对教师专业成长助力效果不理想。

2022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提升管理服务支撑功能,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信息化决策和便捷化服务支撑。还要求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2]。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可尝试委托承担师训工作并具有行政、业务指导职能的单位着手构建规范、统一的新一代师训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新平台”)。

一、新一代师训管理平台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在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效能的探索过程中,2020年李高祥等人突破传统教师培训项目式管理的思维局限,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研、修、用、评”一体化闭环递进发展路径,并融合互联网思维设计构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CLP 模型[3]。同年,贾海祎等人更提出基于大数据背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大量的教学信息,使用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开发教育行为分析工具,引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提高远程教育质量[4]。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平台的建设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撑最新的师训要求。即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新平台,为教师发展“训、研、用、评”(Training,Research,Use,Evaluate)TRUE 四位一体螺旋式上升全过程服务。关键是实现师训大数据的规划、采集、存储和应用,通过增值服务为师训全过程赋能。一是利用教师基础信息,分析各级各类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受训意愿需求,为项目设计、方案制定、工作开展和教师各维度能力优化提供依据;二是收集师训过程数据,开展教师学习行为数据对比分析,找准师训着力点,为需求适配、课程开发和质量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依托新平台,逐步实现师训课程个性化定制、学习动态自适应和评价智能可视化,不断满足不同层级、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根据上述目标,新平台建设和应用可围绕精准施训、按需施训、规范施训和科学施训展开。一是基于新平台的教师基础信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师训,有目标、有标准地分层、分类、分科和分段组织学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训活动。二是通过新平台主动对接、汇聚、遴选和沉淀各师训机构丰富、优质的资源,供参训学员(特别是广大乡村教师)按需适度自主选择,不断提升学员的参训主动性。三是利用新平台科学设计、规范实施标准化师训流程,更加重视课程的准备、实施、跟踪和反馈,做好管理和服务,不断增强和扩大师训的实效性。四是依托新平台主动沉淀师训全过程和各师训机构相关平台的大数据,当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教师信息管理、师训组织管理、师训绩效评估等)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新一代师训管理平台软硬件建设框架

(一)软件模块建设框架

新平台的软件模块建设应着眼教育均衡和质量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实现对师训管理业务的结构重组和流程再造,为全省各市(县、区)教师进修院校(以下简称“进修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发挥支撑作用。一是新平台要打造成为集教师专家管理、资源课程管理、过程档案管理和教研科研管理等多功能、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二是新平台要强化移动性,增强易用、便捷的师训体验,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教师“时时能学、处处可研、人人皆秀”。三是新平台要支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智能师训,由之前单一的线下或在线培训走向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匹配师训的内容与形式,并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软件模块建设框架主要分为基本保障(含门户站群、行政办公、教师发展、专家信息)、流程服务(含师训全程、教研活动、科研课题、活动评比)和成果应用(含监测决策、证书认证、名师示范)三大方面、十一个模块。

1.基本保障方面

主要是为进修校提供门户站点(群)定制服务,满足进修校常规展示需要和各部门日常办公(含办文、办会、办事等)需要。为教师建立个人发展档案,为进修校建立师训专家档案,成为新平台准确的基础用户信息来源。

(1)建设门户站群管理模块。将培训、教研、科研、教学和评比等工作资讯进行有限公开,提升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整体提升进修校社会服务形象。主要栏目包括但不限于首页、最新动态、师训管理、教学教研、科研管理和活动评选等。

(2)建设行政办公管理模块。通过建立组织管理、流程引擎、报表引擎、文档管理和交换中心等,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上通下达和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改良办公软环境,加快办公无纸化进程的目的。

(3)建设教师发展管理模块。将教师工作与教师发展档案进行关联性建设,便于进修校统筹规划教师引进和教师发展等工作。

(4)建设专家信息管理模块。建立进修校师训业务专家库,对专家人员信息如姓名、联系电话和执教课程等信息进行管理,便于后续根据需求进行专家选择。

2.流程服务方面

主要是改善教师发展“训、研、用、评”四位一体螺旋式上升全过程体验。通过师训的项目管理、方案执行和用户体验的效果提升,提高师训质量。围绕进修校教研任务,结合教研需求,支持课题研究的在线过程性管理、全过程记录,提供有效数据支持。提升进修校组织、管理和督导评比活动的水平,充分发挥活动的影响力。

(1)建设师训全程管理模块。一是通过师训项目管理,形成需求调研、计划制定、项目立项和项目结项等规范管理流程;二是通过线下、线上混合师训的过程管理,为班主任提供教师签到考勤、作业考核和活动统计等服务;为教师提供可嵌入师训各环节的直录播软件服务,突破时空制约。

(2)建设教研活动管理模块。一是为教研活动提供线上工具支持,可采用直播讲座、协同编辑等形式开展公开课、课例分析等活动。二是教研管理人员可管理年度任务(按人下达),活动后上传过程性资料,可了解教研主题、教研过程和教研任务完成情况等。

(3)建设科研课题管理模块。围绕课题研究生命周期(课题申报、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对课题组或专项课题的课题研究进行跟踪与检查;支持对课题的成果认定与评估;支持以课题组为单位发布课题研究活动。

(4)建设活动评比展示模块。一是提供线上活动评比工具,活动管理员可编辑发布信息、统计作品数、管理评审专家和推荐优秀作品等,自动汇聚优质资源。二是教师可在线参加各类评比活动,也可以浏览和学习已结束活动的获奖作品。

3.成果应用方面

主要是通过数据让学员精准高效学习,实时监测师训质量,适时指导师训工作。为师训、教研、科研和评选等工作提供规范的证书管理服务。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共享名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设师训监测决策模块。一是借助进修校专属云中台的数据整合能力,采集各类考评原始数据,形成进修校师训一体化数据仓库,记录师训过程,可对师训效果进行追踪;二是借助数据提纯加工能力,建立评价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断,形成与评价指标对应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教学和学习质量做出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薄弱环节的精准分析指导;三是借助数据服务可视化,建立个人画像、群体画像和师训管理态势感知图,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数据价值化、资产化。

(2)建设证书认证管理模块。可根据需要在系统中生成各类证书,支持证书用印和证书二维码管理。

(3)建设名师示范引领模块。一是对名师进行统一管理。进修校统一管理名师库,支持计划管理、细则管理、材料管理、评审管理和结果查询等功能。二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运行规则,规范引导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辐射作用,以点带面。

基于上述软件模块设计,教育行政部门可按照表1 所示框架建设或升级软件模块。

表1 新一代师训管理平台软件模块框架

(二)硬件支撑建设框架

传统的服务器部署,稳定性不高;缺乏宕机快速恢复手段,保障不可靠;基础架构缺乏弹性,存在性能瓶颈,无法随业务系统(如直录播、县区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变化快速弹性扩容。按照国家在互联网+和云计算领域的创新实践要求,只有全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物联、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计算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新的超融合基础架构HCI(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通过软件定义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等,才能为新平台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提供坚实基础,做好充分保障。

新平台的硬件支撑建设应采用“本地私有云”+“学院专属云”,保障各业务快速访问并进一步满足核心业务异地容灾和云上数据可控需求。进修校通过“进修校专属云”承载。在保障云上数据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满足业务快速拓展等弹性扩容需求。对进修校已有服务器、存储等IT 基础设施,通过云计算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纳管,并打造“进修校分支云”资源池,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来完成业务目标。打造一套“资源集约、管控一体、稳定高效”云平台,实现云下云上互相容灾,并提供可视可控的在线代维服务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服务。超融合混合云(学院私有云、学院专属云、进修校专属云、进修校分支云)设计的优势在于可显著提升师训管理业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扩展性,在有效保障常态应用能力的同时大幅提升应用效能。据测算,可减少人力投入50%,降低运营成本30%以上。

基于上述硬件支撑设计,教育行政部门可按照表2 所示框架建设或升级硬件支撑。

表2 新一代师训管理平台硬件支撑框架

三、基于新一代师训管理平台开展的特色服务

新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师训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进行调控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支持下的常态化师训机制和一线教师全员参与的跨校、跨区域教研,强化教师训后会用、用后可评的师训效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增值,凸显新平台为教师发展“训、研、用、评”四位一体螺旋式上升全过程服务的特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考虑从课程适配性、画像精准性、引领有效性和决策科学性四个方面用出特色,更好地服务师训全过程,体现新平台的提升价值。

第一,课程适配性方面。可按照科学的资源标准和体系,共建共享、高效利用师训资源库。一是整合学院在历年师训工作中积累的大量优质资源,使之成为进修校高即用性、高扩展性的课程,充分支持各地师训。二是继续在师训过程中汇聚、沉淀和重组各地个性化特色资源和生成性研修成果,逐步完成课程资源的本地化。三是受训者可以利用师训资源库回溯课程、复学揣摩和反思改进,切实提高师训实效。

第二,画像精准性方面。可以师训过程性和终结性数据为基础,定量和定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实现师训全员、全程和全面评价,有效增加师训评价透明度,体现教师评价引领专业发展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整体性,推动师训工作高质量开展。二是针对教科研各环节,详细保留痕迹、即时呈现状态、全面展示过程和自动汇总成果,不断提升教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以研引训,以训促研”。

第三,引领有效性方面。可依托师训成果展示平台,全面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沉淀展示优秀师训成果,形成“研训一致、训用合一”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同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依托新平台放大名师作用,以点带线、以线扩面,形成“鼓励一批、引领一群、发展一片”的机制,构建名师引领下教师“喜训、乐研、善教”的良好生态,提升师训质量。

第四,决策科学性方面。可深度挖掘在师训全过程中沉淀的大数据(含伴随式无感采集获得的数据),按需形成“数字画像”为决策工作服务。如为不同区域、层级、类别、学科和学段的教师(或群体)绘制专业发展方面的学习成长曲线等,并据此深度剖析、清晰认知和持续改进师训项目,实现数据驱动的师训方案设计、资源推送、服务供给和效果评价,进而达到提升师训效率和教师整体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总体而言,新一代师训管理平台全过程服务建设框架的重点在于充分考虑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更精准、按需、规范和科学地施训,在保证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教师发展“训、研、用、评”四位一体螺旋式上升全过程服务能力。从个性化服务的角度来看,这种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教师专业发展诊断报告和提升建议书的可能性。只有服务从管理延伸到个性,才能更好地全面支撑和服务各级各类师训工作,让信息化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教研模块服务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