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蓉蓉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22 年5 月1 日开始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职业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相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在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质量的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行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专利作为科研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衡量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2020 年2 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高校专利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2021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指出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查询,福建省现有高职院校49 所,其中公立院校28 所,私立院校21 所。本文利用incoPat 专利数据库检索梳理,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类型、专利转化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分析,数据源为49 所高职院校2012 年至2021 年的中国专利数据。
专利申请数量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2012 年至2021 年福建省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总量共计5932件,其中发明专利1433 件,实用新型3496 件,外观专利1003 件,详见表1。近十年来,专利申请的数量前期总体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直到2019 年专利申请量攀至顶点,2020 年又开始大幅度下滑,详见图1。
图1 福建省高职院校近十年专利申请趋势
表1 福建省高职院校近十年专利申请情况表
在福建省全部专利申请数量中,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占比较低,科技创新工作多年来处于低迷状态。以2019 年为例,2019 年是高职院校近十年来专利申请最多的年份,共申请专利1624 件,其中发明专利317 件。而该年度福建省全省包括高校、其他企事业单位、个人在内共申请专利153279 件,同比下降14.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535 件,同比下降22.16%[1],专利申请数量相对其他年份较少。在此种情况下,2019 年高职院校专利申请量在全省专利申请占比仅为1.06%,发明专利占比也仅为2.18%。
笔者通过对各校科研部门相关人员和部分科研人员走访发现,2020 年2 月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 号)中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要坚持质量优先,严把专利质量关,因此各单位根据文件精神在专利评估、申请、审批环节均加强了专利质量的审核,同时收紧了专利相关费用的报销制度,从而导致2020 年开始福建省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度下滑。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福建省各高职院校对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总体趋势向好,各院校对专利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但其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的专利类型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与其余2 种专利相比,发明专利申请难度大、技术价值高、维护成本高、保护时间长、权利相对稳定,可以客观反映科技创新的深度,最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创新策源能力。2012 年至2021 年,福建省高职院校专利授权总量为4599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5 件,实用新型3338 件,外观专利996 件。近十年来专利获批数量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中,发明专利的获批数量基本呈有序增长状态,特别是2021 年发明专利获批82 件,同期增长了105%。根据专利申请授权周期规律,由于2020 年开始专利申请数量下滑,预计2022 年开始专利获批的数量将会进一步下滑。
通过专利的IPC 分类统计可以看出,授权专利涉及国民经济行业排名前五的分别是A43B、G09B、G01N、A47B、A41D(见表2),均与福建省本省产业息息相关,特别是排名第一的为A43B,涉及的鞋类行业是福建省的特色产业之一。福建沿海地区,如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运动鞋产业集群明显、产业规模大、品牌企业多。由此可见,福建省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校企合作能够催发创新的方向和增长点,对于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表2 福建省高职院校近十年授权专利
虽然近十年来福建省高职院校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专利转化情况却不容乐观。
2012 年至2021 年,福建省高职院校共有111 件专利实现转化,其中发明专利47 件,实用新型60 件,外观专利4 件。转让最多的技术领域是A43B(鞋类的特征;鞋类的部件),共有26 件,主要是由黎明职业大学转让给泉州方圆鞋业有限公司、福建接地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泉州鑫泰鞋材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
从近10 年福建省高职院校有效专利转化率发展趋势来看,除了在2016、2017 年有所回升外,其他年度均呈下降趋势,2021 年达到了近十年最低值,仅为1.66%。与福建省高职院校的专利申请数量相比,专利转让数量严重不足,转让率低,专利市场化运营工作需要引起重视(见图2)。
图2 福建省高职院校近10 年专利转化率趋势
从专利数量上看,根据调研数据可知,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专利授权数量大幅度提升,但是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仍然偏少,近十年总体占比仅为5.76%。因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难度低、周期短,高职院校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用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上,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教师普遍认为难度大,投入回报率较低。2019 年高职院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增加,专任教师教学任务增加,忙于应付日常教学任务,用于钻研科研和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精力减少。另外,高职院校针对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训较少,教师缺乏提升科创能力的渠道。
从专利的质量上来看,根据近十年授权专利IPC分类(小类)情况可知,授权专利主要以鞋类、服装类等日常用品类型为主,高精尖的专利少。相比于其他专利,高精尖的专利投入技术成本、设备成本和时间成本普遍较高,并且对发明人的专业知识有更高的要求。专利的技术含金量高低取决于发明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高精尖类发明专利较少也从侧面说明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动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专利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虽然近十年福建省高职院校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基本处于逐年递增状态,但专利转化率普遍较低,只有极少数专利能顺利转化并投入市场,大部分专利还停留在授权阶段,并未体现其应用价值。这说明高职院校授权的专利与当地特色的产业、企业契合度不高,专利转化数量少、转化率低。究其原因,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在职称评聘方面对论文、著作和纵横向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高于专利成果,而且在专利考评方面注重专利的申请、审查与授权,缺乏对专利成果转化的跟踪与价值发掘,对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率并没有严格的把控手段,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申请专利时,只看重专利数量和能否授权,不注重专利实际应用价值。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注重专利在理论、外观和方法等方面上的突破,忽视了专利的技术推广和应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申请专利前未针对企业需求进行市场调研,申请专利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与市场契合率不高。
最后,部分高职院校缺少与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学校对企业、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把握不充分,导致多数发明成果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导致可转化的专利成果数量较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迫切需要改进。
教育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 号)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快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明确评估机构与流程、费用分担与奖励等事项,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申请专利,切实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但是福建省还未有高职院校出台相关政策,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利申请流程为:教师提交申请,科技部门通过审核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专利授权和公开。由于缺少专利社会效益和价值评估的环节,不注重专利质量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大量低质量、无市场前景的专利。
根据调研得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奖励或绩效考核方面主要认定的标准为专利是否授权并公开,只要专利授权并公开就可以领取相应的绩效奖励,在职称晋升或考核时也是如此,缺少对专利质量和专利成果转化的考核激励制度。专利的创造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项目结题等现实目的[2],在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上没有硬性要求,导致教师在申请专利时,一味注重专利授权数量,忽略专利质量和转化的可能性,专利成果转化动力严重不足。此外,对于职务发明而言,专利成果发生转化可能会因为专利的权利人转移导致教师的科研成果变少,不仅影响考核评聘,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打击。
高职院校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师资、资金、设备等软硬件资源的综合投入和市场的积极对接,单纯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很难完成既定目标,需要联合政府和企业多方面共同发力。具体而言,一是在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联合区域其他高校、具有相同专业的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相互协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搭建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平台,企业向高职院校输入行业企业专家,高职院校向企业输入研发团队,校企合作协同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和具备理论知识的企业实践型人才。二是资金与设备筹措方面,政府应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鼓励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学校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完成科技创新,最终反哺至企业。三是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实施专利试点、示范等计划,通过专利技术供需对接会、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对接活动等手段,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促进高职院校专利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
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专利研发体系中的两大主体,校企协同研发专利是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的重要路径。
一要紧密产学研合作链,开展“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目前,福建省已设立32 个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高职院校服务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不仅要联合企业协同创新,更要优化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设立产学研创新中心,以教学促进生产,再以生产带动科研,畅通专利转化渠道,最终再正向作用于教育与生产。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同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专利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的良性循环。
二是构建多样化合作模式,提高校企知识产权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合作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平台,企业在平台发布技术需求,高职院校接受委托独立开展或与企业联合研发科技创新项目,共同攻克关键技术,实现定向培育、定向转化。除人才培养外,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共建共享人才库,整合人才资源,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此外,在校企合作中要注意强化双方相关权责的监督和履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责义务和知识产权归属,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合作的有序开展。
高职院校应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将政策重心转移到专利质量和成果转化上来,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市场价值。
首先,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严把质量关。通过建立专利申请前的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把控专利质量。高职院校科技部门应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对教师提交的专利申请进行评估,提高对专利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要求,考查专利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发展前景,给出专业建议和整改意见,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专利不予申请,从而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避免资源浪费。优化科研考核机制,将专利转化纳入教师科研考核标准,定期跟踪考核教师申请专利的转化情况。加大专利转化在各类考核中的权重,特别应加大专利转化在职称评聘、升级升档、评优评先等方面运用绩效的权重。
其次,制定专利转化奖励细则,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将专利研发资金补助的重心从专利申请授权向专利成果转化倾斜,激发教师推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升专利质量。2022 年2 月颁布实施的《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多项权力,并将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和奖励前置到转化前,高职院校应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全面贯彻实施方案,激发技术创新人员积极投身研发和技术转化的热情。
随着知识产权事业的深入发展,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人才专业化需求越来越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指出:鼓励高校建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探索设立专门机构,集知识产权申请转化与管理运用于一身[2],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整理规划,进行高价值专利的整体化布局,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优化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核心与源泉。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既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机遇。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紧扣国家发展脉搏,为我国实现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