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徐成选
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科素养”中“实践探索”的三个二级指标“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的相关阐述,笔者认为,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主观题试题的命制完全与之相符。从主观题题干的设置特点来看,题干的设置指向依托问题情境的需要,考查学生合理调动、组织、综合各种相关必备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在各种文本形式中都能够准确分析、探索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或写作意图。
下面,笔者以2020年、2021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主观题为例,对题干设置及答题指向进行分析(见下表)。
卷别/题号题干指向考查能力涉及知识点答题指向(疑问词)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如何理解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散文内容艺术手法为什么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加以简析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或写作意图散文结构1.什么2.为什么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具体分析分析鉴赏作品的语言及其作用语言特色小说主题怎样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什么效果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艺术手法小说主题怎样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加以分析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或写作意图艺术手法小说主题1.什么2.如何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8题简要分析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人物形象1.如何2.怎样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如何实践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或写作意图语言修辞小说主题1.如何2.怎样
从上表可以看出,指向“分析”的试题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和探究能力。在新高考小说类阅读题中,对文本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内涵上,对文本艺术手法的考查则集中在“修辞手法”上。至于答题指向,“如何”和“怎样”则成为近年新高考这类题目题干中的热词。
结合对2020年、2021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主观题题干设置的分析,学生在复习备考中,怎样才能做到少失分或者不失分呢?笔者认为,培养“四个意识”是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主观题的答题“密码”,教师和学生只要抓住这“四个意识”,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题干中的修饰限制词,在分析探究问题的对象和解决问题时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类词语通常由修饰限制谓语的状语或是修饰限制名词的定语来充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圈画出题干中的修饰限制词,有效利用这类词语,在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比对区,帮助学生确定答题角度,然后通过课堂训练,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生寻找限制修饰词的意识。
以2020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第8题为例: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本题题干中有两个修饰限制词,分别是“在饮食描写上”和“大量”。“在饮食描写上”一词修饰限制了“花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第一个答题方向,那就是从“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入手。学生可以由此比对原文信息,从原文中寻找哪些内容是作者用来描写建水城“饮食”的,并在原文中圈画出来。而“大量”修饰的是“笔墨”,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第二个答题方向,那就是作者采用了铺陈这种艺术手法,说明描写建水城“饮食”的内容多,学生再结合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就能组织好答案。
【方法总结】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修饰限制词,根据这类词联想与本题相关的基本知识点;
第二步:根据修饰限制词,确定答题角度。
题干中的疑问词能够引导学生明确答题的方向。从全国卷、新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题干设置上看,直接出现或者隐含设问的疑问词一般有四个,即“什么”“为什么”“如何”“怎么样/怎样”。
第一个常出现的疑问词是“什么”,应回答原文中显性或隐性的内容,一般顺着题干的思路,学生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依据。
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9题: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题干中,“哪些”隐含的疑问词就是“什么”。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只要通过分析“老董”的“匠人精神”在文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即作者怎样塑造“老董”的“匠人精神”,然后再对原文内容进行梳理,就能概括出“老董”的“匠人精神”所包含的内容。
第二个疑问词是“为什么”。这个疑问词如果在题干中出现,就意味着题干叙述的是结果,学生要用以果溯因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题干的叙述,在原文中圈画出相应的信息,再联系上下文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
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9题: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题干中的“两个乘客沉默”和“小说首尾均有这一细节”是“果”,学生要以这个“果”去原文中追“因”,“因”就是答案。原文中,“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以及文章倒数第四段的内容,都在暗示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而“因”就在于“赶车老人的话”触动了老赵、谢主任。而“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篇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这些线索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第三个疑问词是“如何”,这个疑问词包含“怎么做”的意思。题干中如果出现这个疑问词或是隐含该疑问词的意思,学生需要根据题干表述的内容回归原文,找出与题干指向相关的具体方法或措施。一般情况下,具体方法或措施包含着多个方面,原文会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来叙述。
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学生在分析题干时,需要紧扣“如何实践”这四个字,也就是作者在文本一中针对“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是怎么写的,学生可以从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的使用等角度去思考分析题干的设问。
第四个疑问词是“怎么样/怎样”,这类疑问词指向的是设置“有什么表达效果”“有何妙处”等问题的题干。这种题目是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常客,因为文学类文本中的语言、手法等一般都有其“表达效果”,学生在分析“怎么样/怎样”时,需要分析这样表达或表述的作用。对此,学生可以结合2021年新高考卷中出现的“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个新知识点来厘清解题思路。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题干中明确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学生可以结合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修辞手法来讲述故事,就能清晰地分析出“这种讲述方法”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或是小说主题等方面具有“怎么样/怎样”的作用。
【方法总结】
第一步:确定题干中显性或隐性的疑问词,根据疑问词指向的解题思维,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步:结合题干的修饰限制词,建立答案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在文本中圈画出疑问词指向的内容。
主观题答题的依据来源于文本,作者的语言架构、情感态度、创作意图等都需借助文本来或直白或含蓄地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进行解读,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理解文本,继而完成对主观题答案的组织。
然而,在高考复习备考中,不少教师习惯给学生答题模板,让学生寻辙而行,这种做法在新高考面前显然已经越来越没有效果。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设置主观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具备处理问题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不能一味恪守传统的复习习惯,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文本营造的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此题考查小说中关键字“门”的含义,需要学生通过梳理文本去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或写作意图。这就需要学生有文本意识。
首先学生要在文本中找出有几处写门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接着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可分为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
最后再结合文本中“门”这一事物形象的特点,分别探究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义。
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对于这道题目就能形成由浅入深的思考,也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方法总结】
第一步:学生需要精确地建立起题干与文本的联系,并且全面准确地圈画出文本中与题干相对应的内容;
第二步:学生要对文本进行精心梳理,分门别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并简要概述;
第三步:学生需根据文本给定的情境,或以意逆志,或知人论世,或置身文境,提炼出作品的思想意蕴或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全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特点上看,对于“怎么考”,命题趋势越来越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趋势需要学生置身文境,品味鉴赏作者表达的妙处,这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所以题干设置的意图并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提取或是梳理的层面上,而是要学生能够透过文本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叙述”。这就涉及“作者对文本的处理有何表达效果”这一问题,学生在鉴赏分析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本身,而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去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
以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8题为例: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学生需要回到原文中圈画出“跑”这个关键词,梳理每一个“跑”的对象是什么、有何含义。其次,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跑”这一行为的表层分析上,要深入理解并分析,回答“为什么跑”以及作者这样写的叙述效果(“怎么样”)。作为读者,只有多次阅读原文相关内容之后,才会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带来的阅读体验和写作效果。
【方法总结】
第一步:学生需要提取题干中的关键词,然后对原文中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
第二步:学生需要对关键词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其表达效果“怎么样”,即探究文本内容背后所产生的阅读体验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