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玉山诗集》中的家风家教探幽

2022-11-21 02:52李志英肖宁生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氏玉山诗集

李志英,肖宁生

(池州学院 家风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 247100;池州学院 商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周馥(1837—1921年),字玉山,号兰溪,安徽东至纸坑山人,“封疆大吏”,曾任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重要幕僚,辅佐李鸿章办理洋务近40年。周馥一生艰苦备尝,却笃学慎行,他学识渊博,其卷着、奏稿、电稿、公版、文集、诗集、易理汇参、治水述要、河防杂著、年谱均收录于《周悫慎公全集》中。他先后著有《通商约章》《教务记略》《易理汇参》《治河述要》《东征日记》等,其中有周氏“传家宝”之誉的《负暄闲语》及诗作《玉山诗集》是周馥一生立身处世和人生经验的总结。

在周馥诸多著作中,《玉山诗集》最具特色。晚清名流于式枚曾称周馥诗文“独抒性灵,自行胸臆,不规于法古,而自得真趣”[1]。因周馥字玉山①,故其诗集取名《玉山诗集》。诗集收录800余首诗作。《玉山诗集》自序中周馥写道:“拙性喜静,偶行役所至,目有所触,心有所感,辄率意题数语”[1]1075。可见诗作是其一生处事、修身、齐家、治国的真情实感和真实记录。翻阅《玉山诗集》得以窥见周馥勤政恤民的爱国之心、孝悌传家的慈孝之情、诗书继世的育子之道、乐善好义的儒家之礼。这也是周氏家族厚重家风家教的真实写照,更是周氏家族六世书香、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玉山诗集》问世以来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已经有所涉略②。从《玉山诗集》文本内容出发,探寻诗文背后的周氏家风家教,对深度解析周氏家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勤政恤民的爱国之心

周馥一生亲历了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24岁时得到了当时淮军统领李鸿章的赏识并被招为幕僚。在此后的40年里,面对晚清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他积极辅佐李鸿章,无论是复杂的战事、棘手的外交还是水患治理等民生事务,他殚精竭虑、尽心竭力,无不映射出他勤政爱民、忧国恤民的家国情怀。

(一)勤于政务

《玉山诗集》是周馥一生勤于政务的印证,诗集的绝大部分篇幅记载了周馥在每一任职位上的勤政尽责以及面对艰难时世的无奈痛苦。

清同治九年(1870年),时年34岁的周馥拒绝了当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命其总办江安粮道河运的事宜,周馥认为当时的黄河古道已干涸,漕运久停,部议却有江安漕粮试运的主张,这样的主事者是无条理的,所以坚决力辞。同年五月,在上海,马新贻再派周馥筹办防捐局,周馥再次拒绝。这一年,周馥作诗《有感》:“抚剑弯弓讵足豪,坦然心地与天高。大夫射雉求娱内,国事亡羊始补牢。雾隐南山徒自惜,石填东海恨空劳。金丹一粒凭谁授?万里扶桑钓紫鳌”[1]1106。这首诗写出了周馥对当时政事的担忧和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句里周馥清慎廉洁、洁身自好的家风淋漓可见。光绪七年(1881年),时年45岁的周馥守孝期满,李鸿章招周馥回天津复职,任海防支应局会办、永定河勘筹、天津海关道兼北洋行营翼长等职。周馥在扩充天津机器局时,积极扭转了技术经验被西方人垄断的局面,将技术掌握在机器局自己手中,取得了“整枪炮机器一新”的成果③。同年六月,周馥在《辛巳六月摄理天津海关道印务二首》中写道:“蛮语难通海外州,书生恩遇若为酬。重臣移镇奸萌折,上国怀夷礼数优。但使干戈成玉帛,何妨讎敌共乘舟。此中轻重难平准,扬激还应视上流”[1]1145-1146。这首诗表达了对李鸿章知遇之恩的感激,同时也展示了周馥富国安邦的新思想。周馥早年的诗词多是对百姓疾苦的深沉忧思,而晚年诗词更多体现的是对捍卫国家主权的责任感。光绪十七年(1891年),时年55岁的周馥随同李鸿章巡阅海军,对治军赏罚不明、励志图功者少、海军军费不足等问题深感忧虑,遂向李鸿章密告此事,并竭力建议扩充海军、增加军费以防不测,但李鸿章表示这是朝廷的决定,这让周馥非常忧心。周馥在《随北洋大臣阅海军归途成六律》中写道:“我自茹荼苦,人思食蛎甘。彻桑当雨未,求艾恰年三。势已龙头距,威防虎视眈。长城新壁垒,几度路曾谙”[1]1199。诗句展现了周馥在监理海防工程时对祖国海防线的担忧和在海防工程中的未雨绸缪。周馥殚精竭虑勤于政务,付诸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经济、国防、水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忧国恤民

《玉山诗集》中有诸多诗篇阐述了周馥对国家动荡的焦虑和战乱后百姓疾苦的痛心。光绪十四年(1888年)《天副榜诗以志喜二首》中写道:“乱后千家百不存,几家遗福到儿孙?长安鹤俸休嫌薄,先代牛衣尚觉温。多难犹余妻子泪,荣归同沐圣君恩。文章孝友家风在,努力期高里闬门”[1]1179-1180。《赴周家山祭扫途中作九首》中写道:“破屋炊烟远近村,当年留客意温存。可怜乱后亲朋尽,为问几家遗子孙”[1]1185。这两首诗写的都是百姓在乱后的惨淡情景。前一首描写战乱之后百姓家破人亡,只能用先人留下的粗麻布衣御寒。周馥不禁想起当年艰苦困折、妻子和孩子含泪送别的情景。后一首写的是炊烟袅袅从破屋中升起,回想起孩提时的家乡,可惜战乱后很多亲朋好友骨肉离散,一片萧条。两首诗都用细节描写刻画出周馥内心的悲痛,谨记要继承先辈优良的家风和美好的德行,为国家的强盛奋力拼搏。84岁高龄的周馥仍牵挂百姓疾苦,在诗中写道:“天地何尝有不仁,只应刍狗待群生。人生若不如刍狗,天下应无地著人”[1]1409。在这首诗中周馥以《老子》中的句子为引作诗,表达了对当时人们遭遇天灾、民不聊生的痛惜之情。家族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吾但求有益于国于民,何尝计及一己利害”[2],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这是周氏家族百年不衰的基石所在。

二、孝悌传家的慈孝之心

“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2]157。端正家庭中尊卑长幼的等级次序,每个人各安其分,看重恩义并把恩义普施到家中所有成员身上,这是《周易·家人》卦宣扬的治家之道[2]206。周氏家族家训中明确写道:端家范,重孝悌。周馥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家规。

(一)兄友弟恭

同治九年(1870年)周馥在《祀灶日偶题二首》中写道:“老母池州儿蒋州,百年欢乐几春秋。故园好友书夸我,为报山田岁有收”[1]1106。这首诗写出了时年在南京就职的周馥对居住在故乡池州母亲的牵挂和对家乡的思念。《前书未尽复作此寄之三首》中写道:“祖母偶不怿,曲意承欢私。弱弟时好弄,勿便怒恣睢。言行出入间,肃肃而怡怡”[1]1108。这首诗将孝悌传家的家风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慈孝之情,也有兄友弟恭之意。《负暄闲语》中记载:“‘为人孝弟’,须知孝弟非仁之本,乃为仁之本,孝弟是仁中发见之一端”[2]6。诗句与家训内涵一致,强调孝与悌为仁之本,子弟的培养应当从日常家居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这也是“修齐治平”的关键所在。

(二)恪守孝道

《忆昔三首》中写道:“老母今幸健,频年犹客里。承欢惜时刻,谆谆告妻子”[1]1110。诗句中饱含着母慈子孝的慈孝之心。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周馥三子周学涵因庸医误诊病故,同年六月周母叶太夫人也因孙逝而病情加剧辞世。周馥痛苦万分,在《桮棬》中写道:“桮棬凄凉雨拂帏,青山依旧绕茅茨。千年乔木存先泽,十载戎旃怅远离。禄不逮亲何必仕,书能遗子在求师。蓬门亦有平章事,补屋牵萝未敢迟”[1]1144。古代官员有27个月守孝期,孝期内,周馥迁葬祖父母于马鞍岭,迁葬父于沈家山,迁葬叔父于虎形山。光绪六年(1880年),葬母于枫林包,并修复了故乡秧田坂唐山寺,同时在寺庙旁建周氏宗祠三楹。光绪十四年,周府迎来了喜讯,长子周学海中江南举人,次子周学铭中顺天副榜,周馥十分高兴,赋诗道:“善门余庆缪前知,好学髫年自得师。吴下白门常并马,江南冀北各扬鳍。副车能中欣非误,三戟同穿恐太奇。欢喜忽增风木痛,重帏不见策名时”[1]1179。这首诗的前三联展现的是周馥对孩子勤奋学习及取得成绩的欣慰,尾联笔锋一转,在欢乐的时光里因母亲见不到孙辈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而倍感痛苦。周馥的慈孝之情饱含在诗句之中。

三、诗书继世的育子之道

安徽东至民间时兴“抓周”习俗④。周馥“抓周”时抓的是纸和笔,这也激发了周氏家族振兴家业的雄心。在祖父周乐鸣和父亲周光德的循循教诲下,周馥勤奋学习,淳朴勤俭,遍读儒家经典,“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这也成就了周馥辉煌的一生。

(一)尊师重教

周馥深知尊师重教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对后辈的教育一刻也不松懈。周馥是晚清最早在家中设立私塾并延请名师任教的官员,此外他还聘请了日语、英语、德语教师为子孙教授外文。周馥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严格要求子孙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学习西方的科学教育,形成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在《负暄闲语》中他教育子孙:“读书以四书、五经及性理等籍为主,《史》《汉》诸书有关经济者次之,西学则又次之。必经、史已通大义,再求专门之学。尤须先考中国典籍,再考西书。中国典籍中自有专门,若不通经、史而径步趋西学,必致中无主宰,做人奴婢”[2]21。重视教育是周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在《四十自寿九首》中有对恩师王介和的感恩:“头角髫年许出俦,河汾问字六年秋。每逢暮雨常留饭,为念家贫自减脩。鸡酒何时重酹暮,龙泉无分觅封侯。候芭尚抱冰心在,清白无贻长者羞”[1]1142。这首诗记载了周馥在袁家山跟随王介和先生求学的六年时光里王介和先生对自己的爱护和关照,以及对品学纯正、操守清廉的王介和先生的敬仰和自己未能报答恩情的遗憾。周馥位居高位,却一直保持着读书人惶恐淡薄的清醒,身体力行践行尊师重教的家风传承。

(二)书香传家

周馥激励孙辈:“从来勤学无天负,需属诸孙志莫移”⑤。在《示海铭两儿四首》第一首诗中周馥写道:“玩慧本天生,荣辱皆自受。至爱如父母,于中难假手。私心岂能忘,经训日聒口。勿以葠苓汤,误作鸩媒酒。转眼少年非,追悔复谁咎”[1]1107。这首诗中周馥告诉周学海、周学铭两个孩子,聪慧与否、荣辱与否都是天注定的,父母不能施以援手,只有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多读圣贤书,才能不负时光。第二首诗写道:“人生遇何常,非贵即为贱。贵贱本无分,分在凡与彦。七尺异禽兽,匪以服食变。膏梁不读书,蠢愚人面。圣人千万语,一一理易见。贵固为国光,贱亦守身狷”[1]1107。这首诗中周馥告诫孩子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应该用才德来衡量人的平凡与杰出。人与禽兽的区别也不在吃穿衣着的区别,富家子弟更应该多读圣贤书,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多为国家争光,即使不能如此也应该保持自身孤洁耿直的品格。第四首诗写道:“读书如尝食,甘苦在心领。一步一从容,即事即思省。久久心自明,豁然开万顷。矢志金石坚,造物难为梗”[1]1107。诗中告诫子孙,读书能让人从容、自省、开明、豁达,更让人形成优秀坚毅的品德。周氏家族教育子孙:人能笃实,自有辉光。在勤学家风的熏陶下,周氏家族涌现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白话文教授用“办一所大学绰绰有余”来形容周氏家族的学术建树。

四、乐善好义的儒家之礼

周馥十分重视儒家文化,将儒学中的注重道德实践、个人修身和人际关系作为修身慎行的重要内容和立身处世之本,这形成了周氏家族崇儒尚德的家风精髓。

(一)乐善好施

周馥在《负暄闲语》中写道:“待家庭骨肉宜厚,以欢愉、感化为主。待戚友、乡党亦宜厚,俾无失所为要”[2]125。“书曰:‘孝、友、睦、姻、任、恤’六字义已尽之,即无财周济,要当情意周挚”[2]125。周氏家族心存厚爱,诚惠桑梓,周馥及其子孙后辈为家乡捐修文庙,撰县志、开学堂、建医院、设工厂、兴办职业培训等,不仅周济孤寡,更有帮助兴学、教人向上的德行。光绪十四年十月,周馥赴周家山祭扫途中作诗:“恤贫一日散千金,百里亲朋感叹深。非是沽名非种德,睦姻原为体亲心”[1]1185。周氏家族捐资贫寒的亲友,帮助家族中因家庭困苦无法入学的子弟免费入学弘毅学社。不仅如此,周馥一生热衷于社会救济,每逢遇到大灾年,都在家中设置粥厂救济灾民。民国九年(1920年)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大旱,年迈的周馥忧心忡忡,他嘱托四子周学熙开办粥厂,为聚集在天津的难民供粥,历时4个月,耗费资金3万余元。周馥在《闻故里灾象》中写道:“天灾世难百年中,侥幸浮生鸟避弓。犹有穷乡遗老在,闲时挥泪说咸同”[1]1407。这首诗表达了周馥对当时家乡遭遇灾害的忧心和对百姓疾苦的痛心。周馥一直保持着乐善好施的初心和一生坚守的恒心。《负暄闲语》中周馥对子孙训诫:“余昔捐建本邑文庙一万金,又捐周济族戚孤寡,取名‘乐济会’,存典生利一万金。近已将此款改买芜湖顷湖田一千余亩,取名‘孝友堂’,暂以济‘乐济会’之不足。他日田租足额,即以孝友堂租,专留济本支子孙、孤寡与极贫者欲进学堂而无资者。又捐池州府中学堂、建德小学堂各四千金。今欲再捐,力已竭矣。尔辈他日即不能扩充善举,断不可使已成之业废弛中缀,致负孤寡之望”[2]127。这里不仅记录了周馥对家乡的诸多善举,同时也对子孙提出了要坚持矜贫救厄的家风家训。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周学熙、周志俊等子孙都为家乡做了很多善事。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也是周氏家族百年不衰的传家宝。

(二)好义重友

“凡办大事,与人共患难、共功名,须有一段诚挚意固结人心,尤须度量宽洪,使人尽其所欲言”[2]138。周馥这位“封疆大吏”一生所办大事可谓诸多,对待友人正如他教育子孙的待人方式:“一定要度量宽洪,能容人,戒骄戒躁,不可傲己非人,亦不可为佞人所谀所蔽”[2]139。正因如此,周馥一生好义重友,挚

友众多。周馥怀着感恩的心在诗集《感怀平生师友三十五律录二十一》为曾国藩、李鸿章、爱新觉罗·奕譞、荣禄、孙家鼐、于库里·恩铭、陈鼐、王介和、刘含芳等生平35位挚友各赋诗一首。这35人中,有周馥步入仕途的伯乐,有传道授业的恩师,有患难与共的亲朋,有共赴沙场的战友。周馥为曾国藩作诗《曾文正公》:“谁数中兴第一功,诗书礼乐出元戎。人从阴曀瞻山斗,我正漂摇困雨风。何幸鸠安逃小劫,竞叨鄂荐录愚忠。元成门馆曾游燕,悽怆山阴一梦中”[1]1350。诗中讲述了曾国藩由儒生起家而成为湘军的统帅,受到了万众的敬仰。而那时的自己正风雨飘摇地艰难度日,幸运的是逃过了劫难并得到了曾国藩的保举。诗中可见周馥对曾国藩的感激之情。在《李文忠公》中写道:“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中原望后贤”[1]1350-1351。这首诗中周馥感念李鸿章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回忆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40年的风雨历程,以及李鸿章临终仍牵挂国事不愿瞑目的爱国之心。在《王介和先生》中写道:“眼底龙猪一见分,提携望我到青云。廿年兵火悲生死,几辈风霜守典坟。韩信千金酬漂母,魏徵十策出河汾。白头报答知无日,泪洒袁山对夕曛”[1]1353。王介和先生初见周馥即许为大器,爱如子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始13岁的周馥跟随王介和先生在袁家山学习直到18岁,因袁家山距离周馥家有近70里的路途,王介和先生便让周馥住在私塾中。周馥非常感激王介和先生的恩情,这首诗中倾注了他对恩师提携的感激,对其才能和谋略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周馥用诗文轨物范世,为后辈树立家风的典范。

五、结 语

《玉山诗集》的诗句或大气磅礴或沉郁宛曲,令人回味悠长。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实干家和中国民族工业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新式教育的开创者,周馥内心充满了浓烈的家国情怀,他将平难治国作为本分之事,勤于政务,廉洁奉公,不遗余力;对待家人他的叮嘱和教诲巨细靡遗;对待子孙他的教育中体西用,理念超前;对待族人他乐善好施,存心为善;对待友人他好义重友,敦厚笃敬。这与周氏家族崇儒尚德、培心正业、勤俭乐济、清慎开明、尊师重教的优良家风一脉相承,在《玉山诗集》中皆有生动的体现。

《玉山诗集》中蕴含的治家报国、做人处事、乐善好施等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具有内容的相通性和价值的统一性,其体现出的家风家教是一种正能量的指引,对当下推动优良家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注释:

①玉山,取自周馥出生地家乡东至县纸坑山祖宅屋后玉峰山。

②汪志国著《周馥与晚清社会》,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咸伟著《晚清督抚的治家方略与族运走向——以周馥家族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18年3期。

③政协天津市河东区文史委员会编《周馥家族与近代天津》,河东区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06年。

④抓周,又名试儿、试周,是民间流传的习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是婴儿周岁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是用游戏的形式预测前途和性情的特殊庆祝方式,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和舐犊深情。

⑤周馥著《玉山诗集卷》,选自《周悫慎公全集》,秋浦周氏石印本,1922年。

猜你喜欢
周氏玉山诗集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磐安县玉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诗集精选
“板凳硬汉”溆浦木工胡玉山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天 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