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弘静以德修齐的家训观及时代价值和现代转换

2022-11-21 02:52张珍珍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修德家训家风

张珍珍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方弘静(1517—1611年),字定之,别号采山,安徽歙县人,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是“集士大夫、地域性诗社领袖为一体的徽州歙县诗人”[1],著《素园存稿》《千一录》,“以耆德重于海内”[2]。在《千一录》《燕贻法录》中留存家训,以德教后人。目前,对方弘静的研究集中在对其年谱和家世的考查、诗歌创作考略以及治家和修德思想的研究,对其家训中修德思想的学术研究数量不多。基于此,对方弘静以德修齐家训观进行研究,探求其时代价值。

一、方弘静以德修齐家训观的背景与缘由

“德”最早出现在《尚书》之中,不仅“体现着自然法则,也体现着社会法则;既彰显着宇宙之理,也呈现着人生之理。这样的‘德’不仅具有明确的哲学内涵,而且还具有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体的义蕴”[3]。德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功用,于个体、家庭、国家的发展也具有法则的意义。方弘静以德修齐的家训观与传承清白家风、敦守圣贤之理、吸取古今之经验等有着密切关系。

(一)传承清白家风

《方氏家训》中修身齐家睦族的规定对方弘静以德修齐的家训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岩派中川制定的《方氏家训》有:“人之有身而不知修其身,是不有其身也;身之有家而不能齐其家,是不有其家;家之有族而不能睦其族,是不有其族也”[4]。从“端心术、修言行、宏度量、积阴德”[4]等方面论述了修身之法。从“顺父母、和兄弟、肃内外、教子孙”[4]等方面论述了齐家之方。从“明世系、叙昭穆;建大宗分小宗‘设科修宗;教其贤俊;恤其孤寡,同其欣戚,息其忿争,救其患难,通其有无”[4]方面强调睦族的重要性。

方弘静家训修德思想与其至亲影响分不开。曾祖父方德润从商“不失色于人,人人信其笃行出于衷诚,有施予而无忮求”[5],要求子弟“有余庆哉,善积之”[5]101。祖父方廷舒贾而好儒,挟重资购置土地作为义田,急人所急积善乡里,救人于难中,在乡里颇有威望。“青齐间冠绅之会,必推公(为)祭酒”[5]104,即便在殁后仍受人祭祀。祖母鲍氏也时常将先训“毋尚大,大则替速;其如原乎?渐而不溢,盈科而不舍,有本哉”[5]70告诫后代。方氏家族这种“诚实守信,事必躬亲”[1]“浅浅水,长长流”[6]的家风激励子孙要谨守祖训,弘扬勤俭、和谐风尚,磨砺德操,做敦厚君子。

(二)敦守圣贤之理

方弘静作为士绅,儒家中的“恭”“礼”“俭”“让”“和”等观念构成了其家训中的修德态度,“孝悌”“祭祀”“治业”“教子”等构成修齐的主要内容。家训中关于孔子的言论“文本中共出现了近40次……以孟子为证者亦有20余条”[7]。

影响方弘静以德修齐家训观的不仅仅有儒家思想,还有其他诸子思想。方弘静辨析俭与奢、贫与富关系时,不仅用儒家思想讨论了“俭,德之共也”[6]2356,阐述贱货贵德;亦引用老庄之言、庄子之口道出坚守生活之贫而不追求身外之富,即居身之珍;同时受谭峭所著《悭号篇》的“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之道家思想影响,强调俭之重要性。“世有悭号者,人以为大辱,殊不知始得为纯俭之道也”[6]2356。“方弘静还在家训中使用了管仲、韩非子、晏婴、淮南子等多位不同派别名家的言论[7]。甚至还以《论衡》来反驳明朝世人贪求长寿富贵,以及迷信风水占卜等来治家的乱象,方弘静教导子弟多读《论衡》内容,莫信江湖术士之言,误入迷信歧途,坏了家风。

方弘静重史明德,家训中的修德劝诫内容理性与事例兼具,具有操作性和可读性。他引用《晋书》《南史》等记载的名人修德史事,增强修德厚重感和使命感。此外,家训中还使用了一些文言志士小说、志怪小说等的事例,更加强了家训的可读性,也更能体现修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三)汲取古今经验

明朝中后期腐败奢靡的政治歪风以及世人醉心财富追求的社会风气触动了方弘静对修德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对俭廉关系的认识。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统治者追求奢靡生活,国家转至衰亡。方弘静感叹世风在成化、弘治时期“几于比屋可封”;正德时期,虽有宦官作祟,但士人风气还算清明;“嘉靖稍漓矣”指出“今海内侈靡极矣”,国家重奢带坏风气。自古以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教训,让方弘静已经开始为明朝统治者担忧。因此,在家训中他反复强调“礼义廉耻,国之思维”,强调国家要重俭重廉,得出“长廉远利,有裨当世”[6]2323的总结。方弘静以史喻今,多次用“历史人物与事件”[7]暗示统治者必须俭廉治国。“张安世累积纤微而辞白外,此俭而能廉之效也”[6]2323。世风日下百姓不重养心修德,贪慕富贵,“臂常重钏”[6]2356,争家产坏同胞之情,多欲多求败家丧身。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前车之鉴不枚胜数,方弘静认为应该汲取历史教训,修齐要格外重视俭廉修身治家。

二、方弘静以德修齐家训观的基本理路

对几千年农耕文明积淀熏陶下的社会个体,“日新其德”以修身是治国安邦的基石和第一台阶。修齐治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君子”人格历来是中国士绅追求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也被方弘静拿来要求方氏子弟。

(一)论修身之德

从道德教育角度出发,方弘静认为修德重礼使人异于禽兽,既有秩序规范也有伦理要求,有轨物范世之功。从“德”的历史缘起来看,方弘静认为以德修身是对个体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知,并遵从社会角色和身份修德修身,有增益品德的作用。君子人格形成得益于修身之学,通过修身,生命得以涵养,人格得以铸造。从家训中不难看出,方弘静承儒家修身之道,以礼立身、以才学识[6]2301显身、以敬慎修身、以知耻保身,提撕子孙,以昭后人。

1.以礼立身

方弘静要求以礼立身,直指礼义是明哲保身的法器,阐释了“君子居身之珍,其惟礼乎”[6]2303,提出君子在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侍上待下、做人为学等都离不开礼。居家之时,个体的衣服头饰、妆容打扮、车马出行、三餐饮食都要符合礼。婚姻匹配超越一般世俗,以崇礼敦义为选择标准,至于婚丧嫁娶更是要符合礼,“非礼也,不宜举”[6]2302。求学之时,侍奉师长要行弟子礼,提出弟子蓬头垢面对师长,即为无礼。居庙堂,在侍上待下方面更要以礼为准,力争做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6]2303,不卑不亢才是在位者的修身之德。

2.以才学识显身

方弘静提出以“才学识”显身。“才,天畀也”[6]2308。所谓“才”即为天赋,而非靠后天努力而能达到的。“学”指求学读书,它是扩充天赋或者弥补“才”的先天不足的不二路径,所以世家大族要重视诗书传家,子弟不能停止读书。“识”指的是境界、智慧抑或思维,对求学起指引方向作用,“何以希识?义集者气生,有德者有言,知其所蔽则无诐也,知其所离则无邪也”[6]2308。发展“才学识”最终才能立德,故而“才”是前提,“学”是路径,“识”是方向,“德”是目的,这样才能达到“学犹殖也,所以殖德也,德修则识进也矣”[6]2308的目的。

3.以敬慎修身

方弘静倡导“敬慎”之法,提出人“时存敬慎者,福亦随之”[6]2292,主张对待人事物,均应有“处世宜卑以自牧”[6]的态度。方弘静主张一言一行时时细心,时时主敬,可渐渐少过失,久积是为修身圣贤求道人。方弘静从儒家著作中找到慎言慎行的根本依据,认为训诫后人过激之言、言不尽义、言不由衷、巧言令色、怨言、夸诞、谤言等均不是君子之言,提出要借鉴《论语》中“三愆”的说话艺术,指出说话要看时机、看对象、看情况。方弘静一生践行慎言慎行,得到同朝陈道基“不言、不笑、不取”[6]2321的评价。

4.以知耻保身

方弘静提出“耻为德之基的耻德理念”[8],认为知耻是修德的最低标准,是修德的第一台阶,“耻也者,其进德之基乎,其治乱之阶平”[6]2303。人生在世,谨慎经营,不贪大利,并无失败。在方弘静看来,贪为第一耻,贪富贵奢侈,于义利上舍身取利,由此富贵生骄奢,就离自毙不远了。“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6]2293。方弘静对如何戒贪这个问题,提出守贫守德,反复强调“俭,美德也”[6]2300“俭,德之共也”,要求“不苟取,不妄费”,食无求饱,衣不耻恶,一切饮食运为,量入为出,以俭持家,以廉为政,这是治家治国的根本。

(二)论齐家之德

明德而睦族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追求之最,也是理想家庭的范式。克守厥家、明德睦族是教家之要约、齐家之准绳。国之兴替分合、家之福祸兴衰莫不与修德有关,方弘静以人伦为本、以俭廉为重、以治生为基构成治家之德。

1.人伦为本

首先,提出“继志之谓孝”的孝道观念。在温清定省、抑搔之仪的孝亲奉养完成后,方弘静更倾向于孝道应承颜顺志和扬名显亲,提出“继志之谓孝,违亲之志,而贻以不安,不孝之大者也”[6]2295。方弘静受祖母“浅浅水,长长流”的家风影响,重视俭廉,一生践行,可谓继亲之志,践行孝道,传承家风。方弘静继志其父“乃栋梁具也”[6]的厚望,终身修德,为官清廉做人清白。其次,提出“和以致祥”的家庭准绳。方弘静认为兄弟之亲,礼让为上,和以致祥,不争家产,不以财富迷惑兄弟之情;就夫妇之伦,婚配以崇礼敦义为标准求取亲家,婚后要求夫妇二人相敬如宾。所以,留下“世人之殆厥孙谋也,必曰和能致祥”[9]的治家格言。

2.俭廉为重

儒家贱货贵德财富观为整个封建社会的财富活动提供了道德依据和正当理由,并且成了主流财富观。这种财富观肯定了追求财富价值的正当性,认可在合理范围内追求衣食住行,这是人之常情。

首先,提出“俭,德之共也”的俭廉观。方弘静总结出“俭乃廉,廉乃忠,故忠者必俭。侈则无上,无上必自毙”[6]2293的逻辑关系,多次强调俭生廉成德,奢生贪败德。方弘静提出二者共生共存,即“俭,廉者也”[6]2356,认为俭为廉之基,廉为俭之成,二者互为表里,共生共存。俭能成就廉,奢则衍生腐败。故而俭廉不仅仅是个人修德的主要内容,更具有国家治理的政治品格。其次,提出“不苟得、不妄费”[6]2349的俭廉之法。方弘静肯定家庭教育治生治业的重要性,提出士农工商各有恒业,有衣蔽体、有食安腹,肯定读书人正当追求财富,提出“带经而锄,负薪而读”,淡然处贫。然而人性往往不知足,“祸大于不知足”[6]2345,欲望不节制才是世人之弊,方弘静提出一切饮食运为,量入为出,一日三餐,不求锦罗绸缎、富贵粱肉。最后,提出“积而能施”[6]2311俭吝之辩。对财富取之有道,“不悖入,不悖出者,谓之俭”[6]2356,说明俭是积而能施,能厚泽和广施他人。财富不能有入而无出,无限制地积攒个人财富,“知取不知予,积而不能散,谓之悭”[6]2356。俭吝形似而神反,廉贪则形神俱反。

3.治生为基

谋求生存是修德的基础,与修德不悖,利义并重为治生之道。方氏宗族中“力农田,广生息”的家训,以及方弘静祖上经商积累财富的家史,都蕴含着治生的道理。方弘静正确认识治生,认为治生和修德并存,二者并不矛盾。先贤圣哲都“佣书卖卜,不耻为之”[6]2300,今天“志士明农,带经而锄,勤于粪,乃所事业,何必不能”[6]2338。这反映出方弘静对从事四业、维护家庭基本生活的认可,阐释德是财富追求的道义标准,修德高于财富追求,二者能达到“贫不至困,富不至溢,积而能施,穷而不谄”[6]2311的平衡。

(三)论国家之德

礼义廉耻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格,更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品格。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亦以道德为根本。从《尚书》形成的尚德明德思想,经过儒家加工和完善,所倡导的“‘天佑有德’‘倡导民德’‘修齐治平’‘德主刑辅’等尚德思想”[10]构成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主要内容,被中国传统士绅所尊崇和视为治国之本。凡是背道而驰则动摇国之本,顺应而施则国昌邦宁。

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方弘静认为“彰显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6]2303,作为最高统治者,要为政以德、顺德治民。方弘静认为修德是士绅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政治要求,阐述修德的重要性。居家事父兄恭而有礼;居乡“处则表率里闾”[6]2360“恂恂于乡党”[6]2310;在朝堂“一发政则四方是则焉”[6]2323,要“遵王制,明王道”[6]2322,彰显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执此以往,才不负所学,不负百姓社稷,国家才能兴盛,反之相睽相贼,衰败随之而来。

2.化民善俗,肃风之绳

“在中国,支配他们的是风俗”[11]。历史上的徽州曾经出现过“盛行‘仁让之风’、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婚姻门第”[12]等几种社会风俗。方弘静主张有德的士绅处乡间里闾,要起到德行榜样、表率作用,要求化民善俗、敦立民风,即“仕则勉修职业,处则表率里闾”[6]2360。方弘静继承徽州“仁让之风”,提出“一家让,一国兴让”[6]2353。仁让是家国兴昌之道,是社会秩序之德,有和家睦邻兴邦之功。方弘静极力反对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谓“金章紫绶,孰非桎梏我者”[6]2356,规劝世人要修德为上,以德正身、以德化民、以德成俗。

三、方弘静家训中的修德之法

人之德行躬行实践所致。知行统一是君子理性人格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方弘静以正身率下、读书明理、慎择交友等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一)正身率下

身教重于言教是方弘静家训中以德修齐的最重要方法。以史为教,东汉袁闳筑室庭中,于室中向母礼拜,其子亦向户拜,而不得见。方弘静不支持袁闳做法,认为其废温清定省之礼,视为不孝。方弘静还以东晋谢安、王裕之治家以身教的历史故事阐释二人未尝教子,子孙皆贤,一切成效都因为身教[6]2340。说明教子必重身教,起到不待教而善的影响作用。

方氏家族有重勤俭的家风,祖母鲍夫人时常以“浅浅水,长长流”来教导孙辈,这也成了方弘静的警世恒言。方弘静父亲方虎是守诚信之人,认为诚信重于金钱,以低价转让自家土地,“然偶许之,安可以价之轻重而失一诺乎”[6]2296。方弘静从政以廉,位居按察使和督抚之时,从不与同僚有人情礼尚往来,不举行生辰宴会,对打着生辰等借口来完成受贿、行贿、搜刮财富的行为不敢苟同。方弘静还重视塑造严肃的家庭教育环境,认为严肃家庭教育环境是治家的权威。家长威严有慈,治家有一定之规,家庭成员才会言有规行有矩,认为“雍以肃,家之则也。宁嗃嗃,毋嘻嘻”[6]2348,“嗃嗃,终吉”[6]2340,“嘻嘻败家”[6]2340。

(二)读书明理

道德伦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读书明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传统士绅看来,“学习是道德活动”[13]。贾而好儒是方弘静家族仕途的转折,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方弘静认为读书穷究义理为修身应务之根本,提出“世家子弟,不必显贵,书香固不可绝耳”[6]2312。在《千一录》的家训中,《小学》《太极图》《通书》《西铭》《定性书》需熟读精思,为朝夕颐养身心之具;四书五经更需要终身诵读领悟,借以涤尘嚣鄙吝之心、息浮躁轻率之气。“吾六七岁读《论语》,至六七十,始知不曾读。今年九十,日读之,不能释”[6]2344。

(三)慎择交友

方弘静提出慎交友也是修德入道之法门。方弘静提出远佞人是入德之基,“士能无近佞人”[6]2353,远离佞人、小人。方弘静将人分成益友、损友和贼人三种,劝诫子孙多交益友,远离贼友。“相劝以善,不肯相引为非者即益友也;其善迎合人意,可否无分,即为损友也。乃若诱惑人以非礼,不可使父师知者,此非吾友,乃吾贼也”[14]。

四、方弘静以德修齐家训观对当代家风构建的时代价值与转换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5]。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家风,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16]。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落实“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17]的目标,就要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

(一)崇德重德的优秀传统家风的时代价值

由于社会的发展,家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差序的宗族家庭,渐渐演变成宽松平等的核心家庭。新时代家庭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家庭道德评价的失范性”“家庭伦理道德选择的矛盾性”“家庭道德的调控机制弱化”[18]等问题。应从“以传统批判现代”[19]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优秀传统家风,赋予其时代语境和价值。

1.崇德重德的家风涵蕴社会风气

良好的家风不仅和家运有关,还关系到社会风气的清正。崇德重德的良好家风中所传递的仁爱诚信、勤俭持家、廉洁奉公、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中华传统美德,涵蕴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影响社会秩序和世态民情。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有一种指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思想和言行。

2.为当代家风明德崇德指引方向

建设新型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要从优秀传统家风赓续与传承中发展,“儒家传统的内容不仅是礼俗规范,它也有至善和永恒的一套精神价值,环绕着心性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展开,由此而产生个人内在的道德自主感和超越意识”[19]。《方氏家训》中修身立志、齐家治家、睦邻和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方弘静家训中重视以礼立身、知耻厚德、俭廉治家等崇德修德的理念,是从封建文化系统中剥离出来的,成为“社会秩序”以外的“心灵秩序”。因此,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要注意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汲取明德敬德的核心,这也是当代家风建设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

3.为当代家风伦理道德孕育内涵

优秀传统家风与新时代家风建设高度契合和互补,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基础和后盾,新时代家风建设是优秀传统家风的发展与创新。当代家风建设中“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15]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传统美德中重人伦讲孝道、俭廉之间、明德睦族等道德观的衍变和时代转化,需要传承与弘扬。

4.为当代家风道德教育提供方法

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供了新时代家庭教育中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其中包括“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17]等内容。家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家长要掌握灵活多样、科学实效的方法。我国悠久的家训历史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值得借鉴与学习。方弘静家训修德之法中正身率下的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读书明理”的理论学习法、“见贤思齐”的典型示范法[20]等可以转化成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

(二)方弘静以德修齐家训观的现代转换

清晰认识到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对新时代家庭家风家教的时代价值之后,要讨论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现代转换,赋予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时代语境和意蕴是其转换条件。

1.治生与修德并进

首先,治生育德。修业治生从而实现自立自强,免于游手好闲滋生惰性,从而败德丧身。修业治生要求一技之长,获得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劳动致富、勤俭致富的好习惯。同时,劳动过程中还能磨炼意志,养成吃苦耐劳、体恤他人的品格。其次,利义并重。治生过程也是修德过程,财富取得、经营、分配的理念和方法,无一不与道德价值体系相关,应形成贱货贵德、诚实守信、周恤他人等道德品质。

新时代家庭经济日益富足,有时生活上对子女溺爱,物质需求无底线满足和精神安抚的空白,加上只重升学的功利主义教育目标,会培养出情感空虚、无德无行的工具人或不肖人。从“传统批判现代”的角度来审视,应从治生与修德并进的传统家风中转换出重劳动实践和德行培养并行的原则。第一,重劳动实践。对劳动教育的促智、育德、健体的功能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日常生活劳动进行家庭成员分工,让子女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并能完成自我服务,养成劳动习惯和责任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了解行业分工,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劳动创造财富的认知。第二,重德行培养。新时代家庭教育出现了“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1],更影响到家庭道德教育功能,成才在家长看来比成人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这悖反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应汲取优秀传统家风以德修齐的传统,在家风建设中“传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5]。

2.勤俭与廉洁共生

俭廉生德不仅是对个体道德品质的约束,更关系到国家兴替的政治运势。勤俭互为表里,勤则治家,俭则持家,勤而不俭,奢靡浪费,勤亦无用。俭关注个体道德品格,廉强调出仕做官的政治品格,俭是廉之基,廉是俭之成。

首先,新时代家风建设应从俭廉共生的家风中转换出“现代节俭消费伦理”[22]的家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在我国社会不断蔓延。时至今日,各种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群体的炫富性奢侈消费,甚至裸贷等畸形消费行为层出不穷,引发争议”[23]。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引起年轻人社会价值断裂和冲突。节俭是“人类消费伦理的基本准则”[22],是我国传统美德,是修身治家的道德要求和规范。与传统家风崇俭黜奢相比,现代节俭更多指向科学合理消费,把人们从无限度的贪欲中解放出来。其次,增强新时代俭廉的道德意义和约束需求。俭廉不仅具有个体道德约束意义,更具有国家政治意义。俭廉家风建设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贪奢所引发的经济腐败和政治腐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把传统的俭廉思想转化为当今的防腐倡廉要求具有时代意义。

3.身教与力行统一

“从儒家教化哲学的角度看,教化的展开就是‘身教’的延伸”[24]。言传身教不仅仅是传统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新时代家庭教育所倡导的方法。研究表明,父母教而不言的影响显著大于言而不行,说明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果[25],新时代家庭教育要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结合起来。

从转换角度来看,新时代家风建设应重视营造家长垂范角色。首先,树立“道德学习是主体理性地体认道德的身体活动”[26]的认知。说教式灌输引发离身的道德,使孩子缺乏身体感知,背离了家庭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与身体力行,达不到道德教育的功用。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离身”到“具身”,离开了身教,儒家的道德教化或者当今的道德教育都难以真正实现。其次,家长身教具有形象性、真实性和感染性。家庭教育具有生活化、情景化特征,家庭教育的功能更加弥散和丰富,其功能发挥也更加随机和模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模仿着家长的言行,家长给孩子道德品质发展上着重要的一课,家长一定要谨言慎行,起到榜样作用。

五、结 语

“小家庭在抚育后代上独力难支”[27]“百年来的社会急骤变革和风俗变迁,也让上一代的家庭教育示范效应减弱。大多数现代家长都是凭着个人的理解、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介的影响而履职尽责”[28]。因此新时代家风构建需要立足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汲取营养。传统家风家训有向内以德修齐的理想追求和反思,尤其是出身官宦士绅家庭的知识分子,受到家庭教育影响,拥有比较丰富的家庭教育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方弘静以德修齐的家训观就具有时代价值和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当然,新时代家庭教育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厚古薄今,忽略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建设的现代化和先进性。

猜你喜欢
修德家训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做官与“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