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丽
“怎么教”是有关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教什么”则是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一门科学。教学中要关注怎么教,更要关注教什么。变革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浅表化,虽然课堂教学方式多样,但重点多落在语言本体知识的教学上,导致学生课下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却忽视了用所学语言解决复杂生活情境中的现实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备课时缺乏对单元内各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等的分析,也缺乏对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关联,以及各语篇对单元主题意义的贡献的分析,就课论课,重知识点掌握,忽视语言学习真正的意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据此,在减负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在联系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单元内各语篇之间的关系及语篇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单元内各语篇之间的联系,围绕单元的主题意义,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认识,运用心理学组块原理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删繁就简,用核心性主题和关联性主题共同构成主题丛,使教学内容结构化,让学生学习少而重要的知识,做到有逻辑地思考与表达,避免大量死记硬背,实现英语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
心理学家米勒(Miller)注意到人类的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方面,记忆保存的时间有限,某一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未被重复,大约10秒后便消退;另一方面,记忆保存的容量有限,工作记忆储存信息的最大容量为7±2个信息单元。然而,人类在信息处理中具有克服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的基本策略,米勒将这一策略称为“组块”(chunk)。在认知心理学中,组块可以理解为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为更有意义的信息单位,并存储在大脑中的一种心理活动,这些信息单位则被称为“相似块”或“图式”。就英语教学而言,这些“相似块”又可以分为语言相似块和意义相似块两种。组块作为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在梳理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探究语篇与语篇之间的意义内在关联与逻辑,按主题意义将语篇进行归类,形成组块。“块”的学习,因知识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和结构化,更容易建立言与意的联结,促使言语智慧的实践转化(沈玉芬 2018)。
形象地说,“主题丛”就是多棵满是主题的树生长在一起,每个主题只是树的一个枝杈。基于(跨)单元的不同语篇的梳理发现,不同语篇的主题背后有一根与整棵树相连的“主干”,这一主干即单元核心性主题。单元的界定不再是从知识体系划分,也并非从话题—功能—结构的视角划分,它是按照指向学科育人的主题意义进行划分。换言之,主题丛单元教学并非指向内容单元,而是育人单元,它关注不同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的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组块原理的主题丛单元教学将零散的课本内容、绘本内容和剧本内容重新编码,组织成为更大并有意义的单位,通过教学整合实现意义最大化。运用心理学组块原理,可以丰富英语教学研究的新思路。组块原理从心理学视角揭示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组块学习改善人脑中组块容量和数量,以此提升心智活动的质量;以单元形式组织学习,建立起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促进神经细胞的发展模式,以及更高层次思维所需要的复杂图式的建立。主题丛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主题丛示意图
基于组块原理,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英语课程标准,以单元为教学单位,以主题丛为组织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有逻辑地呈现单元内相互关联的主题,优化英语教学要素的结构,重构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新功能,这种教学创新旨在减负提质。教师通过梳理主题丛,在整体语言教学的视野下,围绕一个“核心性主题”及若干“关联性主题”,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主题之间的关联、主题意义的生成、学生的认知策略,通过结构化主题,将多个主题进行分组以达到整合、记忆,聚焦主题意义的目的。
主题丛单元教学可以将教师的注意力聚焦到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和学业成就上,以课程重新组块的方式,将教材单元的内容转换成有意义的联系和主题意义的建构,有利于教师对单元教学作出合理计划,整合时间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产生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学生合理认知板块的建构,促进其对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以及语言、文化、思维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组块是一组对象被当作一整块而重新看成一个单位,其边界类似细胞膜或国境线,组块使得其内部的那一组对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主题丛亦如此。主题丛单元教学强调主题丛的观点,认为一个单元几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共同作用于核心性主题,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丛,并用主题丛联结教学内容,统摄单元教—学—评。主题丛梳理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点对照教材挖掘单元内各语篇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并将其分别归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群之下;第二步,基于三大主题群,找出单元内各语篇之间的逻辑关联,提炼关联性主题,凝练核心性主题;第三步,根据核心性主题与关联性主题,再次梳理教材单元内各语篇,参考其他版本教材和绘本资源,优化语篇,并最终确定核心性主题与关联性主题,形成主题丛。精通英语教材小学五年级单元主题丛见下表:
精通英语教材小学五年级单元主题丛梳理
(续表)
主题丛梳理的过程是不断把世界范畴化,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情境化的过程。基于组块原理,精通英语教材小学三至六年级共形成36个主题丛,实现了为深刻理解而学习的初衷。学生围绕主题丛,从多个关联性主题探讨主题意义,深化了对主题意义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打开了以单元为单位的英语课程实施的新视角,以内容的重组撬动英语课程改革,重塑了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让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得以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生命成长。
1.单元教学内容组块
小学英语主题丛单元教学依托单元内不同类型的语篇。语篇作为表达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其表层是语言知识,深层则由文化内容构成。教材编者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从话题、功能、结构等多维度思考,将语篇按照单元进行组织,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组块。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基于学情和生活实际重新梳理语篇的内在逻辑,从学科育人的视角探究语篇所承载的主题意义,梳理结构化新知,挖掘文化意涵和育人价值,分析文体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梳理主题丛,确定核心性主题和关联性主题,实现意义层面的组块和知识层面的组块,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块。
2.基于语篇研读的单元教学内容组块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意义,围绕主题丛,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优化,有必要对单元内各语篇进行研读,并将与主题丛关联不够紧密的语篇进行局部处理,使单元内各语篇的主题意义既作为独立、完整的关联性主题存在,又可以组织为有内在联系,更大的且意义不断深化的语义网,即以组块的方式合力指向单元核心性主题。
精通英语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话题为Welcome to my new home,六个课时分别涉及如下内容:家庭居室、家具家饰和家务劳动。其中第二、四、六课时是词汇句型课,缺少主题情境。为确保以主题为引领,使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师确立单元核心性主题为“理想的家”,为词汇、句型课补充情境,使调整后的六个课时分别作为关联性主题支撑核心性主题。六个关联性主题分别为选房买房、添置家具、装饰房间、打扫房间、朋友稳居、出租旧房。从选房搬家到旧房出租,生成了“生活条件改善让人们享有更美好的生活”的主题意义(见下页图2)。单元内原有语篇的语言基本没有变化,词汇句型课补充了主题情境,增加的最后一课时选在人教版新起点教材,用于弥补单元没有读写课型的缺陷,使语言输入更加完整,服务于学生的语言输出,切实通过梳理、重组让单元内各语篇更具内在逻辑,在没有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了单元教学的内涵。
图2:主题丛“理想的家”单元教学内容组块
侯世达(1997:196)指出,在任何有层次组织的地方都有组块现象,组块“是把一组操作集中在一起,起个名字,当作一个整体调用。”(转引自马国彦,2014)围绕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在内的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的语篇研读以组块的方式把系统化的研读方法集中在一起,形成一整套语篇研读的策略与方法,促进教师分析性思维的形成。
总之,小学英语主题丛单元教学的实施在“双减”背景下有着特殊的价值,一味地减负不是最终目的,减负的初衷在于从根本上提质,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意义,拥有快乐的童年。为此,学生“减负”的背后势必要教师从原有的教学舒适区中走出来,开展对课程、教材与教学等的“深加工”,包括重新思考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将零散的教学内容重新组织起来,转化为综合性、立体性、关联性和递进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自主性建构,形成对单元主题的完整认识、价值判断,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最终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组块理论围绕主题丛通过课程统整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地学习少而重要的知识,通过合作、体验、探究等活动方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运用语言解决问题、探究意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素养,这才是英语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