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义故事村建设:故事生态重建的创新性探索

2022-11-21 22:52白旭旻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创作

白旭旻

新义村故事由民间文学2.0入口进入①白旭旻:《中国“民间文学2.0”论纲——以新故事和多源故事为表象的故事文化现象》,《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6期。,轻易地实现了乡村(社区)民间文学作品1.0→3.0的内循环,并由此产生可知、可感的文学生命力,新故事不但发生了裂度分化和级次分层,同时实现了新故事向传统故事和新时代故事的多向循环链条。故事作者用“文字”创作出来的新故事,转化成了“口头”传播的传统故事,并通过“故事人家”(故事讲述者)将新义村故事“讲起来”“演起来”“录下来”“传出去”,使之走出村落进入大众娱乐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新义村故事可以看作具有方法论创新性的故事事件,对我们更开放、更自信地处理民间文学的应用性问题具有启示意义。这些“新故事”向传统民间文学样式的钟摆式回归,及其对故事的内容边界和形式边界的突破能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②本文的立意、框架以及局部表述得到温州大学黄涛教授的辛苦帮助,在材料来源上得到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中国故事基地办公室郁林兴、邬学勤、金颂军等同志的热情协助,在此谨致谢忱。

“新义村故事”,指在新故事作者群体通过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新义村进行实地调查后创作的新故事作品。广义的“新义村故事”,还包括故事大道、故事长廊、故事亭、故事角、故事人家、中国故事展厅、中国故事基地的故事文化研究等软硬件结合、实时使用、多向传播、不断成长的新义村故事生态体。新义村故事的特殊性在于,第一步由本地和全国的故事作家通过“故事创作”完成了乡村(社区)民间文学内容的基础建设,同时快速建设完成了民间文学作品多形态转化的内循环体系,修复、重构了一个乡村(社区)民间文学生态,即新时代条件下的当代民间文学生态。全形态的民间文学既关联过去也关照现实,既有非物质的作品也有故事车站、故事街道等硬件设施,有研究基地也有表演故事的“故事人家”,有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有外来从业人员生产、“创客”带来的现代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等内容。

本文通过新义村故事创作实践的拓展研究,探索故事创作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结合,探索故事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对乡村(社区)民间文学生态形成所能产生的社会作用,获得当代民间文学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证据,并为“新义村故事模式”的社会推广做好应用理论研究和具体方法的储备。围绕《白果树下金鸡啼:上海枫泾新义村民间传说选》(以下简称“《白果树下金鸡啼》”)①郁林兴编:《白果树下金鸡啼:上海枫泾新义村民间传说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故事村里的故事:上海枫泾新义村新故事选》(以下简称“《故事村里的故事》”)②郁林兴编:《故事村里故事:上海枫泾新义村新故事选》,北京:线装书局, 2021年。两本新故事集成书前后的过程分析,揭示新故事创作基于新义村历史存留的传统民间文学元素和当下社会生活素材而重建当代民间文学生态的内在逻辑。

一、新义村故事的社区背景与人文条件

(一)新义村概况

新义村,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位于枫泾镇南部,全村区域面积4.34平方公里,基本农田4500亩,下辖20个村民小组,627户,本地人口2240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上海市美丽好家园示范村”,2018年,经过专家考察、论证,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故事村”。③新义村委员会:《新义村相关材料》,内部资料,2018年,第9页。

新义村人口男女比例5.8:4.2,年龄分类:18岁以下占22%;19—59岁占43%;60岁以上占35%,本地与外地人口比83:17。其中,故事核心人员25人,故事参与人员150人。需要关注的是,故事核心人员的最低数量、年龄构成、艺术水平等,在怎样的最低线可以维持故事文化的存在、发展,民间文学是否存在一个名家可以带来“粉丝”效应以使其传播更为有效,并观察民间文学与流行文化在传播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白旭旻:《枫泾故事调查手记》,《中国故事委员会故事调查材料》,内部资料。

(二)新义村故事的人文条件

1.故事文化基础条件和人才储备

上海市金山县、杭州市桐庐县、嘉兴市嘉善县等地,是长三角地区新故事的发祥地,江南类型化新故事的原创地,故事创作、故事表演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发展故事文化的优越条件。枫泾镇是金山故事的重镇,在全国性故事活动的举办、故事作家(作者)的培育、故事表演人员的培训、故事传播方法论实验等诸多方面的大胆尝试和成功经验,具有探索性、示范性,也具有推广价值。

仅枫泾镇就有毛一昌、郁林兴两位“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获奖作家,此外如金颂军、邬学勤、彭全云等一批中青年故事作者梯队,发表故事作品二百余篇,获得各种奖项五十多项。在故事表演方面,由丁珠以普通话版与王燕芳以方言版表演的《丁蹄的故事》被收录为《中国民间故事演录工程》示范样片。此外,新义村的故事演讲队,有陈金英、陆玉芳、叶照龙等二十多位组成,其中不乏具有四五十年讲故事经验的故事家。

2.新义村村民的支持和贡献

2015至2018年间,在“中国故事村”建设过程中,新义村委员会、村民给予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他们配合故事基地管理委员会人员、故事创作团队入村调查,搜集故事并进行故事试讲等,为新义村故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为故事提供素材的有顾介云、岳巧明、尤利明、陈金英等。

3.区、镇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新义村故事文化硬件建设、故事生态各环节建设,得到了区、镇两级政府大力、持续的支持。从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充分支持,到故事人才待遇的提高、“故事人家”的命名、名家工作室的设立、青少年人才培养、国家级大型故事活动的举办等,使得枫泾镇、新义村的故事文化发展得到了长期支持和稳定支撑。小到细节管理、大到数千万资金的投入,政府的支持是成就“新义村故事”的必要条件。其中,中共区委宣传部时任部长时建英等领导充分重视,时任镇长胡晓岚从前期设计到建设竣工始终给予支持,分管镇长顾学芳长年主管,这些都在“新义村故事”论证、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①白旭旻:《枫泾故事调查手记》,选自《中国故事委员会故事调查材料》,内部资料。

二、新义“中国故事村”的设立缘起与建设概况

(一)“中国故事村”设立的缘起

中国故事村的提出、策划、建设以及后续发展,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对故事事业、故事文化的设计、规划息息相关,其发展脉络基本上按照《当代中国故事文化现象调研究报告》②白旭旻:《立足当下 促进故事产业的大发展 面向未来 推动故事文化的大繁荣——当代中国故事文化现象调研报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撷英:中国民协机关“走转改”调研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210—243页。及《中国故事文化发展纲要》③白旭旻:《中国故事文化发展纲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文件,2010年9月。脉络进行。

2007年首届“中国故事节”之后,“中国故事节系列故事会”经过五六年的探索,基本上确定了新的运行模式,由两年一届的集中赛会制,改为节会制(即每年一节)、多会制,随着故事节的开展,一系列故事基地陆续在全国设立。“故事委员会”继2011年在枫泾设立“中国故事基地”和“中国故事基地管理委员会”之后,决定进一步深化故事文化在枫泾的发展,解决全国故事“有高地、无高峰”的局面。强化版、多功能的“故事基地”的立项进入“故事委员会”的日程,“中国故事村”的概念逐步形成。2014年12月,故事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筹备期间,加强“中国故事基地”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2015年3月,在故事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由郁林兴同志带队,正式开始在枫泾调研、走访、选址。其中,新义村、位于古镇核心的新枫居民区以及位于朱泾镇的待泾村同时进入考察的视野。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与枫泾镇相关人员多次协商,2015年7月,初步决定“中国故事基地”由中洪村迁至新义村。“中国故事基地”的建设规划、功能设计得了中国民协分党组、枫泾镇镇政府大力支持,故事委员会派员全程参与关键节点的工作。2016年4月,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主任白旭旻、枫泾镇镇长张云、副镇长顾芳、枫泾文体中心主任兼中国故事基地主任郁林兴等,在枫泾镇镇政府召开专项会议。会议议题有二:其一,确定深化“中国故事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其二,在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故事村”设想,并组织人员进行论证、研究,提出具体的方案。2016年5月,新义村原“老年活动中心”被选定为“中国故事基地”新址所在地。2016年7月,“中国故事基地策划方案及改造、施工规划”经镇政府同意并进入实施阶段,并在顾芳副镇长的分管指挥下有续进行。

2007年在金山区、2011年在枫泾镇、2018年在新义村,相继出现中国故事的三个重要节点和事件:中国故事节、中国故事基地、中国故事村,四五年一个台阶,四五年一次下沉。新义村成为中国故事向下扎根的主要根脉。

(二)中国故事村建设情况

1.“中国故事村”硬件建设规划

2016年5月,在枫泾镇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枫泾镇副镇长顾学芳牵头,枫泾文体中心主任、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副主任郁林兴和时任枫泾镇新义村支部书记尤利明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推进故事村的建设。

2016年6月至10月,经由多次实地考察和多次论证、修改,“中国故事村”建设规划完成,平衡当地道路现状、财政投入、对故事村的多种功能性诉求等,由上海市某公司完成了《中国故事村的项目规划》,经镇政府和中国民协批准后,进入实施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各种情况对原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

2.“中国故事村”硬件建设

2016年3月,新义村与故事相关的硬件建设逐步展开,主要工程有“中国故事基地”一个,“故事大道”一条,“故事候车亭”16个,“故事角”15个,“故事长廊”28米,“故事人家”6个。 “中国故事基地”位于新义路4004号,建成于2019年,占地5.8亩,建筑面积650多平方米,分为故事展厅、创作研究室、会议室、资料室、办公室等;既有展览、展示功能,也有研究、试验功能。其中,故事展厅两个,共一百多平方米,已收录期刊两千多种、六万多篇、2.2亿多字,为新故事数据整理和数据库建设、新故事应用理论成果的转化、新故事传播创新等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可以预见其在中国故事文化的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事大道。从村口界标起始,通过村名标牌、村口雕塑、路标设计组成第一个故事单元,强化故事村的标识。通往村庄的是一条承载故事文化的故事大道,长3.2公里,其主要功能是将沿途的各个“故事点”连成一条线。

故事候车亭。将平时的公共汽车站,附加为一个故事载体,在每一个故事车站,通过扫码可以将存储单元中的故事下载到手机上,可读、可听。

故事角、故事长廊。具有故事存储的功能,同时为三五人或十数人、几十人的故事表演提供场所。

故事人家。主要是具有故事表演能力的家庭,平均每户能够讲30个故事以上。

3.“中国故事村”的故事创作:创作方式与主要作品

中国故事村的故事创作成果主要为两部作品集:其一是郁林兴主编的《白果树下金鸡啼》,收录故事作品32篇,共16.8万字,故事采录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故事创作人员11人。其二是郁林兴主编的《故事村里的故事》,收录故事作品45篇,共24万字,故事采录创作时间为2021年3月至6月,参与人员有26人。

(1)《白果树下金鸡啼》的创作

作为中国故事村的内容核心,即中国故事村的故事,从最开始提出意向之时,即已开展了相应的工作。2016年4月,郁林兴带队,包括毛一昌、金颂军、彭纪名等十多位骨干作者开始了新义村民间文学素材的普查、挖掘、搜集、整理和创作。

郁林兴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过“三套集成”工作的训练。通过调研,他发现当地民间故事资源已基本枯竭,很难寻访到情节完整的口头故事,无法按照科学的标准开展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经过与故事委员会的协商,确定用“新故事”创作,代替传统民间文学搜集、整理。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骨干作者团队先后走访了陈金英家、陆照龙家、顾介云家等10户人家,通过会议的形式,召集村里老人回忆、讲述故事线索。其间,搜集故事线索近百条,本着能上尽上的原则,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最后确定了40篇故事,由郁林兴、毛一昌、沈纪龙、彭纪明、禇洪驰进行创作。2016年12月,初稿38篇完成。之后,通过三次审稿会,确定故事35篇。2017年3月,将这些故事返回到新义村,在不同规模的人群中反复试讲。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情节、细节、语言等进行调整,个别故事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舍弃了3篇,最后确定了32篇作为第一期故事结集出版,取名为《白果树下金鸡啼》。

新故事集体创作传统,作者、村民之间的互动,使这些故事与当地的人文环境高度契合,这是新义村故事在当地良好传播的基础。

(2)《故事村的故事》的创作

2021年4月22—25日,“中国故事名家走进中国故事村”活动在新义村举行,包括郁林兴(上海)、范大宇(北京)、赵守玉(黑龙江)、李燕(吉林)、张国新(吉林)、於全军(河北)、邢东(河北)、黄胜(山东)、叶林生(江苏)、徐风清(江苏)、丰国需(浙江)、毛一昌(上海)、徐建树(江苏)、江永年(安徽)14位山花奖获奖作家,以及人口文学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获奖者梁易(浙江),加上江、浙、沪10位故事作者进村入户进行采访,了解村域知识,寻找故事线索,完成《故事村的故事》实地访谈工作。

此次创作活动拟定了九类内容: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法制法规、美丽乡村建设、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特色种植。这些故事关照现实题材,用新故事的手法,创作基于真实生活的故事,我们把这种体裁的分类,确定为“新民间传说”。

依据这几个分类,由作者自行申报选题,经组织方认可,避免创作作品重复,同时也尽可能覆盖到需要采写的每一类内容。访谈过程就在采风的三天中,作者也自行与自己将要采写的作品内容相关联的对象进行集体访谈和个别深入交流。有些作者事后还通过电话访谈等补充材料。作品成稿后,由郁林兴统稿,对作品内容、情节、结构、主题等多方面进行整理。为避免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制约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在行文表述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均作了较大的修改。

4.“故事人家”“故事之家”的命名

“故事人家”“故事之家”是项目开始设计时给予故事表演、故事创作家庭的命名。遴选新义村在这两个方面有专长的人员进行创作和表演,让故事像种子一样生长、传播,形成故事讲传的长效机制和自生系统。 “故事人家” “故事之家”分两步走,先建设“故事人家”。

“故事人家”都是当地村民,基本条件是家中必须有2人以上具备故事讲述能力。根据以往走访了解的人员情况,从故事试讲过程即开始对“故事人家”的筛选。通过村支部的动员,进入首批大名单的有20人,大部分为女性,年龄分布以40到50岁为主。根据《“故事人家”选取办法》,经过考评、测试,首批命名以讲故事为主的“故事人家”6户,分别是陆玉芳、陈金英、叶照龙、岳巧明等所在家庭。她们分别熟练掌握故事10篇,也体现了各自的风格。其中陈金英基本能够讲述全部的故事,并自己可以进行二次口头创作,她擅长登台表演,架势也好。

故事村命名之前,“故事人家”对《白果树下金鸡啼》的内容进行了良好的传播;命名之后,“故事人家”承担了五种传播样式,一是日常生活传播,即村民之间内部的交流,其为非功利性的,利于内容的巩固。二是作为民宿经营者对外来人员的讲述、传播,这是主动或受邀的。三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四是对来访的领导、团队作为特色文化的故事表演。五是逢重要活动、民间节日等到镇、区参加有组织的故事表演活动。其中陈金英和陆玉芳参加的活动最多,受欢迎程度最高。以“写故事”为主的“故事之家”的命名,目前通过考察的3人,储备人员3人。

5.“中国故事村”的考察、命名

中国故事村命名工作分为评前考察、专审考察和评审、结果上报、命名四个程序进行。

2017年5月,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派员到枫泾,与镇、村相关领导见面,对故事村建设过程情况进行交流,并对新义村进行入村调研,听取前期建设情况,试听“故事表演”,最后肯定两年多的软硬件建设的成果。三方商定后,中国民协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对故事村命名进行考察。

2017年9月11—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协领导、民间文学研究者、故事作家、表演艺术家四方面的人员成立专家组,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对新义村按标准程序进行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入户听讲、现场答辩、评委闭门会议、投票等,对“中国故事村”进行评价,评委专家填写各自的意见,并形成“考察结果”。评审主会场设在新义村村委会,评审委员会由白旭旻、萧放、黄涛、宋德全、郁林兴、刘蕾、范大宇等11名专家组成。闭门会议结束,形成评审结果。通告上海市民协、枫泾镇领导和村支部。最后上报中国民协审批。

2018年1月8日,“2018年年度中国好故事发布盛典”在枫泾举办,会前,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等领导为“中国故事村”揭牌。“中国故事村”命名工作完成。

三、基于地方元素的艺术建构:新义村故事文本的来源与制造

新义村故事出现的基础是:首先,上海市金山区是我国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近70年新故事创作、表演的深厚积淀。其次,枫泾镇及周边的故事作者群体有着较强的持久的创作能力,同时有故事表演的传统,这使“故事”的植株极易在此生长。最后,镇政府的支持、故事基地的研究支撑、村支部的推进、村民的配合及响应所产生的合力,使“新义村故事”的诞生具备了良好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但具有时代化特征的“新义村故事”的出现并不具有发生的必然性,现阶段新义村的人文标识也不一定是“故事”。新义村故事不是自然产生的,其发展过程也不是完全意义的自然选择、演化。新义村故事作为乡村(社区)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是规划、设计、建构、制造出来的,新义村故事是可复制的或成系列制成的。①白旭旻:《新传说的诞生》,《山海经》(人文版),2022年4月号。

(一)《白果树下金鸡啼》:对口头故事的借用与再创作

经故事作者团队访谈,新义村口头故事传统存在“五化”问题,即主题化、碎片化、颗粒化、粉尘化、尘埃化,几乎寻访不到完整意义的口头故事。《白果树下金鸡啼》的作品就是故事作者团队在借用这几类口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②材料统计来自于中国故事基地办公室,统计人员为邬学勤、金颂军等。

1. 基于主题化口头故事的创作

有些故事文本只有一句话,或几句话,总结式的,中心思想式的,故事主题基本完整,但无法从一个人或多个人那里采录到完整的故事。基于这类口头故事而创作的新故事有:(1)彭全云《放生河》,2142字 ,讲述人:顾介云。放生河是顾介云所在村落的老地名,此传说相对而言比较完整,传说一户人家抓到一条缺嘴的鲤鱼,后来放生了,以后每到发水灾,放生河周边从未被水淹过,放生河周边村民从来不抓鲤鱼。由此生成此传说。(2)毛一昌《银杏悲情》,2086字,讲述人:叶照龙。主要讲述了近五百年在银杏古树下曾发生过的两个青年男女恋爱后受家庭反对,在树下殉情的故事。(3)郁林兴《离奇面仗港》,2089字,多人讲述。这一传说流传非常广,方圆百里都有类似的传说。20世纪80年代,“三套集成”采访时,曾收入上海卷,但故事短小,现进行了丰富。(4)郁林兴《僧侣血染白牛荡》,2479字,众人讲述。白牛荡是枫泾最大的一只河塘,曾有过白牛荡的传说,里边有条成了精的白牛,据说这条白牛是新义一个宰牛的屠夫因宰母牛,小牛流下血红的眼泪,致使宰牛人把母牛放生,后来传说母牛投入了白牛荡。(5)褚洪驰《镬盖救生》,2294字,讲述人:顾介云。据说很久以前一次大水灾,村落里洪水滔滔的江面上,飘来一只铁锅镬盖,镬盖中依偎着一个不足周岁的婴儿,在他们(讲述人)村落的旁边(现新华村)有个地名就叫镬盖滩,也有相似的传说。

2. 基于碎片化口头故事的创作

有些口头故事只有核心情节,或只有几个情节,不连贯,不具备完整、完备的故事性。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新故事有:(1)郁林兴《白果树下金鸡啼》,多人讲述。故事流传很广,核心情节一句话,没有完整的传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银杏树下会出现一只金鸡。(2)褚洪驰《黄鳝报恩掘漏浜》,讲述人:顾介云。新义有个老地名叫掘漏浜,这一地名的来历,据说与一条黄鳝精有关系,就此创作而成。(3)郁林兴《黑鱼精作怪塘泥三浜》,讲述人:陆玉芳。故事讲述了新义原有三只相连的小河浜(俗称:塘泥浜),后来填掉了两只,仅有的一只据说水面经常保持在一个高度。不管是大潮汛,还是干旱天,泥浜水位基本保持不变。(4)郁林兴《失灵的泰山石敢当》,讲述人:顾介云。在杨家庵附近曾经有一艘巨大的石船,有一姓杨的大户人家把这艘船当作小姐洗澡的澡堂。后来当地人把这艘石船就地掩埋,据说石船现在仍在地底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故事已在当地流传,讲述人是村党支部书记。(5)金颂军《狐狸报恩》,多人讲述。故事为狐狸报恩故事的异文。(6)浦兴慈《九井一角的传说》,讲述人:陆余良。讲述人只讲到一句话,新义有句顺口溜,找到九井一角,侬就吃鱼吃肉。至于九井一角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有人能说清楚。估计是一个藏宝处,但此传说只用了九井一角四个字,核心情节都是创作的。(7)彭纪明《草医金补》,讲述人:尤利明、陈金英等。新义村有一个祖传的中医,看好过不少疑难杂症,仅依此线索钩织成了这一传说。

3.基于颗粒化口头故事的创作

有些口头故事只有关键细节,或有几个细节,不连贯,不合理,细节发生冲突和讹变,故事性和故事要素不具备。在此口头故事基础上创作的新故事有:(1)毛一昌《杨家庵的由来》,讲述人:叶照龙。主要讲述杨家庵原来是一个姓杨的大户人家的家庵。(2)郁林兴《五个泥墩救新义》,讲述人:顾介云。只有一个点,就是当地有一个地名叫五墩头,据说与太平天国有关,就此创作。(3)彭纪明《金砻的传说》,讲述人:徐广良。新义村据说曾有一只奇怪的碾米的砻,只要慈善人家去碾米,一小斗谷就能碾出一大袋米。(4)毛一昌《面仗港畔阆金漾》,讲述人:陆余良。新义有一个地名叫阆金漾,该处据说像诸葛八卦村,陌生人进去就像进入迷宫。(5)沈纪龙《古龙庵前断命案》,讲述人:陈金英。这也是陈金英讲述的尼姑与和尚共存的那个古庙里的奇事,当时只说死了个和尚,风波闹得比较大,也没有破案。

4.基于粉尘化口头故事的创作。

口头故事有零星的、散乱的、细小的情节,没有连续性细节,故事性缺失。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新故事有:(1)金颂军《猛将庙的传说》,讲述人:岳巧明。此故事没有具体情节,只讲述了岳氏家附近曾有一座猛将庙,就此创作而成。(2)李新根《举人受困石河里》,讲述人:徐广良。此传说没有核心情节,只是讲述人提供了放生河这个村落的小河中,至今还有一个与当地生活习俗完全不相关的石埠,由此生成此传说。(3)郁林兴《抢粮风涌黄泥浜》,讲述人:陈金英。讲述者只述说了他所在的村落的一条小河,河堤边上至今都是打下的成排木桩。上世纪物质贫乏时,村民建房、制作农具,都从河堤中挖掘木桩,作为建材。(4)褚洪驰《三江碰头好风水》,讲述人:徐阿云。新义境内曾有一处三条江相交汇处,交汇中心曾有一个能随着水涨水落而上下浮动的黄泥墩。(5)彭全云《天主堂扩建传奇》,讲述人:陈金英。据陈金英讲,当时修建天主堂缺少木材,后来不知怎么的,江面上忽然氽来一排排木排,最后完成了天主堂的修建。

5. 基于尘埃化口头故事的创作

有些口头故事只有故事发生的粗略记忆,其他的故事元素全部没有。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新故事有:(1)郁林兴《吴百万绝户之谜》,讲述人:徐阿云。讲述人只讲述了他所处的村民小组里有一个面积比较大的古坟墓,传说是一个姓吴的大户人家的祖坟,没有其他核心,据此编写而成。(2)李新根《白蛇避难杨家庵》,讲述人:顾介云。讲述人只提供了一句话:据说很久以前,杨家庵里有一条粗硕的白蛇,这条白蛇就是白娘娘。(3)郁林兴《古龙庵传奇》,讲述人:陈金英。当地曾有过一座庵堂,叫古龙庵,庵里尼姑与和尚共存。(4)郁林兴《神鸟相助破龙脉》,多人讲述。集体创作,有人曾提到新义曾经有一条龙脉,后被刘伯温破了。(5)郁林兴《工匠不识东家心》,多人讲述。这是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很久以前,就听到这样一段话,一个心地善良的中年妇女,为招待工匠,怕工匠被鱼刺哽了,就把烹制好的鱼骨都剔除了,工匠以为她给的是吃剩的鱼,然后有意在做工时给她设计了有损妇女风水的损招。(6)彭纪明《“拆烂污”常云》,讲述人:顾介云。讲述人只讲述了他们村庄里曾经有一位胆子特别大,做事不靠谱的人(这种性格的人,上海地区方言叫做“拆烂污”。),讲了几件比较可笑的事,但在本传说整理时,这些事因为太不文明,都没有采用。(7)沈纪龙《奶娘坟》,讲述人:沈纪龙。沈纪龙在讨论题材时,自己讲述的,就在他家的东北有一个奶娘坟,据说奶娘死了后是东家帮助安葬的,我们经过集体讨论,给他提供了故事的走向和情节,由他完稿。(8)沈纪龙《啥人本事大》,讲述人:沈纪龙。这一故事也是在集中讨论时,沈纪龙讲述的一个小片段,说两个人比谁本事大,但没有说出更多情节,也不曲折,经过集体讨论,由他编创完成。(9)沈纪龙《全歼鬼子清乡队》,讲述人:陆余良、陈金英等。这是一段抗日史料,在新义村和兴塔蒋浜村交界处,一支抗日武装曾经在此袭击过开着小汽艇的日本鬼子。经过集体讨论,丰富情节内容,由沈纪龙执笔。(10)彭全云《五兄弟痛打日本兵》,讲述人:顾介云。据讲述人说,当时新义村有一家弟兄三人,比较聪明,鬼点子多,曾把两个受伤掉队的日本鬼子杀了,真实性如何,无从考证。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彭全云执笔。

虽然新义村口传故事基本濒于衰竭,这但并不妨碍“新故事”反哺现代乡村的文化生活,作者团队用“笔头创作”充实当代乡村(社区)民间文学内容,重新“制造”新故事,使民间文学之流获得新的水源,这也是本文强调的“故事生态重建”的主要依据。

(二)《故事村里的故事》:基于新义村真人真事的艺术品制造

《白果树下金鸡啼》《故事村里的故事》两本书所收录的新义村的故事,从民间文学体裁分类来说,无一例外都是新故事。比照经典民间文学理论之下各体裁的概念,除了“口头性”条件约束之外,与传统民间文学的“民间传说”的概念存在着高比例的要素重叠,所以可称之为新故事里的“新传说”。

《故事村里的故事》立足现代社会生活和发生在新义村的真人真事,运用新故事创作技巧,“制造”出具有充分民间性的“新故事—新传说”,将现实生活内容引入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开拓新义村民间文学作品增益的新渠道,增加了新义村民间文学作品总量。组织者对作者团队建议的作品选题包括: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法制法规、美丽乡村建设、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特色种植九个方面。提倡在六个方面表现新故事“真”“奇”双核特征:出新——选材新颖新奇;出奇——故事情节奇特;真情——以情动人;奇妙——表现奇巧智慧;奇趣——生动有趣的内容;正气——歌颂弘扬社会正能量。①材料统计来自于中国故事基地办公室,统计人员为邬学勤、金颂军等。

下面从六个方面介绍《故事村里的故事》作品的情节来源和主要内容:

1.出新类

选材新颖新奇的新故事有:(1)潘晓炜《白果树下的新故事》,讲述人:尤利明。故事来源于新义村一对恋人在相爱过程中的一个点,围绕这个点艺术创作而成。(2)徐树建《跟好人学好人》,讲述人:陈金英。来源于村委会提供的材料,材料中只有一个点,拆除违章时,夫妻之间意见不统一。据此创作成稿。(3)徐永忠《故事村里的故事》,讲述人:陈金英。主要介绍了新义村故事队的开展情况,作者以此为背景创作而成。(4)朱琳《“鲤鱼”跳回龙门》,多人讲述。来源于新义村提供的资料,围绕众创入乡这个点,通过艺术想象创作而成。(5)缪丹《毛脚媳妇上门》,多人讲述。根据新义村提供材料里拆除违章中的一件小事创作而成。(6)徐永忠《喔里厢调解员》,多人讲述。来源于新义村提供的材料,主要是村民自治过程中发生的事,人物是重新设计的。(7)潘晓炜《新义新梦》,讲述人:陈诚。讲述了新义一老妇自己开店后,认真学习酒店管理知识的事。(8)姚喜观《新义之歌》,多人讲述。根据新义村众创入乡一对年轻人的点点滴滴创作而成。新义也确实有“新义之歌”。(8)於全军《最美公交亭》,多人讲述。作者在新义村实地采访时看到许多的公交候车亭,结合新义村的元素创作出此作品。

2.出奇类

故事情节奇特的新故事有:(1)梁易《比福气》,讲述人:尤利明。尤利明介绍了村里敬老爱老的相关做法,作者经过提炼加工而成。(2)邓解华《村里来了个怪女孩》,来源于村里提供的相关资料。(3)姚海松《举报》,多人讲述。作者在考察新义村过程中,发现新义大道行人横穿马路较多,作者为民警,凭着职业习惯和生活积累创作了该作品。(4)邢东《深夜急电》,讲述人:尤利明。这是发生在讲述人身上的真实事件,作者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5)范大宇《事发子夜》,讲述人:陈诚。一天晚上,尤利明痛风发作,跌倒在地,由讲述人送他到医院治疗。作者通过艺术想象创作而成。(6)鲁永平《小夫妻的沙盘梦》,讲述人:陈诚。这一故事中的两个人物,确有其人,只不过作者在加强故事性上做了艺术再创作。(7)李绪廷《芝麻开花》,讲述人:尤利明。新义村确实有一个芝麻种植园,尤利明介绍了引进芝麻种植户的过程,作者据此创作出这一作品。(8)毛一昌《岳飞后裔避难居新义》,讲述人:岳巧明。岳巧明是岳飞的后裔,本文中的史料基本都是由他介绍的,且也基本真实。作者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

3.真情类

以情动人的新故事有:(1)邓解华《父亲的心事》。来源于村里提供的资料,文中尤利明父亲的行动在现实生活中基本都存在。(2)鲁永平《故事为媒》,讲述人:陆玉芳。主要是把在新义村故事队中发生的点滴小事进行艺术创作加工而成。(3)徐凤清《老乐的心事》,讲述人:尤利明。新义一位老者离开农村老家,到城里的儿子家中居住,后来因生活不习惯,又回到了新义老家这件事。这个故事有原型。(4)江永年《老尤卖桃》,讲述人:陈诚。作者根据讲述人介绍的尤利明父亲卖桃子的一件趣事创作而成。(5)李燕《落下去的巴掌》,讲述人:尤利明。故事是发生在讲述人自己身上的事。尤利明为了推进拆违,假装拿到了赔偿款,哄骗父亲把违建拆除。(6)缪丹《寻找小木桥》。来源于新义村的资料,主要讲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事。事件和人物均系作者创作。(7)张国新《这个条件忒过分》,讲述人:尤利明。新义有许多瓜果种植户,尤利明介绍了大致情况,作者以此为背景,创作了此故事。

4.奇妙类

表现奇巧智慧的新故事有:(1)邢东《嫁不出去的“美女”》,讲述人:尤利明。故事原型来源于新义村门头建设过程中的实事,作者进行了艺术加工。(2)李绪廷《两张门票》,讲述人:周卫珍。新义民宿中来了一位时髦女郎,在此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故事据此创作。(3)叶林生《水往高处流》,讲述人:叶照龙。讲述了一个外地人想进故事队这样一件事,作者据此创作而成。(4)金颂军《铁了心要当农民》,根据一篇真实的事迹材料改写而成。(26)江永年《推倒猪圈变桃源》,来源于新义村提供的材料,主要围绕将猪舍改成众创入乡的事,作者运用艺术想象创作而成。(5)金颂军《岳老伯守信记》,新义村有一部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小宪法,作者据此创作而成。(6)李燕《招外有招》,在尤利明讲述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因搞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有不能养鸡鸭等规定,据此创作。

5.奇趣类

内容生动有趣的新故事有:(1)梁易《父不教子之过》,讲述人:陈诚。讲述了垃圾分类中遇到的事件,据此提炼而成。(2)於全军《寻找维克多》,据新义村提供的材料写成。新义村的黄桃节和自行车比赛,均有其事,其他部分系作者创作。(3)丰国需《一句话的事》,讲述人:郁林兴。在故事展厅建设过程中,为了争得老丰的捐赠真实发生的事,基本是实事记录,没有艺术加工。(4)叶林生《尤村长打赌》,依据新义村提供的资料创作而成,资料主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并没有文中的人物和事例。故事均为艺术再创作。(5)黄胜《冤家对头》,根据作者与尤利明聊天过程中的灵光一现而创作出的作品。(6)姚海松《这位吃饭师父的经验达到3.0》,作者在新义村吃自助中餐时,围绕光盘行动而生发的作品。

6.正气类

主题为歌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故事有:(1)朱琳《父子之“争”》,作者在考察新义瓜果种植农场后,与农场主交流创作而成。(2)徐树建《共同的家园》,来源于新义村提供的材料,主要围绕黄桃种植情况,作者据此进行艺术创作。(3)黄胜《“故事人家”之争》,来源于新义村提供的资料,资料主要介绍新义村在建设“故事人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作者通过艺术想象创作而成。(4)范大宇《难忘的支委会》,该故事取自尤利明事迹材料的报告,据此创作改写而成。(5)姚喜观《一箱土特产》,讲述人:尤利明。讲述了党风廉政建设中,乡村的土特产也不能作为礼品赠送给官员。据此作者创作了该故事。(6)张国新《有事去找我战友》,讲述人:陈诚。当过兵的尤利明有许多战友,但从来不违反原则为战友谋私利。作者据此创作了这篇故事。(7)郁林兴《血染的红星》,这篇作品与新义村无关,这是作为落户新义村的工作室负责人凭空创作的一篇故事。

《白果树下金鸡啼》《故事村里的故事》虽然经过实地采风、访谈、专访等现代新闻采录介入的方式获取信息,但其作品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新闻报道,作品呈现的故事性没有受到影响。

新义村故事的开放性来自故事循环链条的完整性所带来的内生动力,以及故事文化诉求需要的“加工”“处理”能力。来自外部的对新义村故事模式的关注以及复制过程的反馈,也会反作用于新义村,使新义村的故事模式更趋完善。

四、新义村故事的艺术性、生命力和社会效用

(一)对新义村故事艺术性的观察和评价

一是“故事创作”的水平较高,基本可以代表目前全国故事创作的高位水平;二是故事硬件建设处于较高位置;三是“故事表演”的民间性,表现最好的是以陈金英、陆玉芳为代表的当地农民故事员,尤其方言故事表演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四是故事的公共传播处于中等水平,总量较少、品种单一;五是通过对“故事人家”各年龄层人员表演的培育、强化,故事表演更为自然、生动,更趋于原生故事;六是少儿故事表演的水平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七是具有较高专业舞台表演水平背景人员的介入较少,艺术提高的上升空间受限;八是“故事大王”级别的故事员还没有产生,还未找到故事表演大家、名家和高阶人才生成的通道。

(二)故事生态的延续预期

新义村的硬件、人才培育、知识传播、伦理规定、道德约束各专项分支系列的链条建立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生态建设,最为引人注目。在作家、作者创作之下,处于主题化、碎片化、颗粒化、粉尘化的传统民间文学元素生成为完整的作品形态,为故事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通过基地的研究、论证、策划、推广、实施等连续性动作,这些故事进入当地公共知识系统,渗透、浸润着当地民宿经营、新型农业营销、创客经济、投资融资条件、营商环境等,将故事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故事相关行为成为一个闭合性较好的内循环链条,为作品的再生、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单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新义村故事,根据当代民间文学在时代化条件下的发展轨迹,以及类似作品在其他地方流传的规律性表现,可试推测这些故事大约将在五年左右的周期内(含二至三年的兴盛期)完成其发生、传播、兴盛、衰落、失传的全过程。其中,由于纸本和其他媒介的存在,资料性留存是长期的,但是具有口头文学活性的传播,在数量、时间上都是有上限的。唯一有可能逆转这一过程的是民间文学生态的建设和运转,我们愿意见到“新义村故事”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故事特有的生命力。

新义村故事的范式,集成了民间文学“故事类”形式的全形态,民间文学时代化的包容性增长,体现出民间文学主体的创造能力和民间文学本体的适应能力,也体现出民间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即时反应能力。新义村故事最为可贵的是使我们看到民间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现实生活需求之中民间文学的地位,使我们看到在主流文化与娱乐文化、主流文学与民间文学、故事文学与实用作文等多重结构中的“新传说”的坐标定位;以及交互的、发展的、融合的、动态的现实文化生活中民间文学的适应性。

新义村故事具有多向度发展的可能性,无论是故事创作、故事表演还是故事研究,将新义村故事创作方式、故事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乃至复制都具有操作意义,新义村故事的生存能力和延续性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三)新义村故事功利性实验效应

1.生活功利

新义村故事的功利作用发生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当地民宿的宣传作用。通过有关数据来看,相比较非“故事人家”,民宿在相同硬件条件下“故事人家”入住率要多两倍半,即使在受疫情影响的三年时间内,其增长也是明显的。二是新义村故事对当地农产品销售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比较显著。三是外来“创客”用故事的形式对其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这方面可提升的空间是巨大的,新义村的创意经济与故事文化相结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能会出现一批更具效益的功利化故事,或称其为新媒体条件下的广告故事。

2.社会作用

一是社交作用。“故事人家”因故事产生的社交聚集效果十分明显,村民聚于一起讲故事、听故事,以及对故事的二度创作和二次传播,既是故事反哺社会生活的实例,也对邻里间交流提供了话题。二是教化作用。故事中所陈述的价值取向、地方知识对于村民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对于少年儿童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作用显著。三是向外来住宿人员进行地方知识、风俗、风物的传播,以及由此产生的双向互动效果良好。四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故事信息的注入,扩展和丰富了乡村故事原生内容。五是新义村故事随着传播时间的延长,正在转化为民间文学的自然传播状态,逐步融入民俗的传承语境。

“新义村故事”与近四十余年在故事报刊发表的自由创作的新故事有显著差异。其选题方向、主题内容、人物事件、表达主旨等指向性统一、明确,新故事作为文学体裁和表演形式的双重效能更为明显,新故事创作的纯技术应用性表现更为鲜明。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新义村故事及此类故事文学的类别定性可以称之为“主旋律故事”①2005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杂志社总结、归纳当时新故事发展的实际情况,主张、提出、推广的一个新的故事类型或故事文体,主旋律故事近二十年以来得到故事界的广泛认同。。近二十年的实验表明,新故事的工具独立性足以支撑大型的专项、主题创作。

3.长期的文化效应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的加快,乡村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冲击之后逐渐进入稳定期,中国文化原有秩序在融合了外来文化之后,结构性恢复正在实现,其中适用于当今时代的民间文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建。

由于口传文学的“减损模型”作用,传统民间文学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走向消亡。新义村地处上海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区,其传统民间文学总量的减损是其常态,大致来说,传统民间文学在本地的消散、消失、消亡是大概率事件。使这一情况发生逆转的即是“新义村故事模式”,在两本书的基础上,全形态、全链条故事文化进入“增益模型”,使得地方民间文学作品重新充盈于民间。由于全国故事家、本地故事家和国家级故事机构的共同作用,当地传统民间文学和新故事所发生的特殊的化学反应,使其作品水平甚至高于原生状态。

新义村的故事,像一个无性繁殖的有机生命体,由收集创作和组织创作两种方式“制造”的二代新故事为起点,构建出新义村地方民间文学的基础存量,同时新故事的口头传播以反哺、再生的方式,演化出具有高相似度及完全初代性征的三代传说,由此完成了新义村民间文学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再造出民间文学生命体的生存、生长闭环,通过系统性微循环和全链条改进、进化,最终形成了与初代功能相似度较高的新时代民间文学生态,这样的生态让我们相信民间文学即便不是永生,起码不致消亡。

与新义村的两本地方故事集相同,基于中国故事节体系创作出的”白蛇传的传说”①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2017中国故事节·“白蛇传传说”故事会优秀作品集》,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年。“刘伯温的传说”②郑文清主编:《中国好故事:刘伯温故事新编》,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8年。为地方民间文学内容的增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于取材于本地和新故事本身固有的民间性,类似的活动已经形成固有的模式。全国其他地方大都停留于新故事创作本身,对其循环、链条、生态建设还没有更多的关注,模型定型需要程序化、制度化、系统化,以及更好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方的文化环境。

新义村故事所沉淀、积累的“作业方式”具有较好的可复制性。我们更愿意认为这是民间文学新时代应用范式的表现。在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中国故事镇”已经进入论证、建设期。新义村故事的经验已被直接采用,并有望形成制度化的标准程序,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参照。

像《白果树下金鸡啼》《故事村里故事》这些作品,正在对当地民间文学的架构和乡村知识的增益产生正向的、长期的影响。新义村故事表明,以当下为时间原点,向前、向后的新故事—新传说,串联起的不只是民间文学的前世今生,而且是一个可见、可用的乡村民俗文化区块。通过民宿、乡村旅游、假期文旅产业与故事角、故事车站、故事村、故事人家等,为当地文旅产业赋能。新故事、新传说回归到乡村(社区)和现代生活中,并成为工具性的存在服务于文旅产业。同时,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等政府公共行动提供了具有地方特点和文化独特性的文学类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创作
破茧化蝶历沧桑
—简述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概念的发展历程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Jazz
《一墙之隔》创作谈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创作心得
消闲(创作谈)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