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奇葩”一词在中国语言中有着漫长而稳定的延续,它的本义“珍奇的花”和引申义“出众的人或物”被很多人用于正式的书面语中,但是词义的演变是不可捉摸的,近年来这个本来非常文雅的词汇产生了与传统义差距很大的新义,表示“不合常理的、稀奇古怪的人或事”或“某人某事让人觉得不可理解、匪夷所思”,目前已经普遍运用于口语中。文章简要梳理了“奇葩”本义到引申义的变化及原因,认为变化原因主要是隐喻的结果,然后解释了新义的产生、新义“奇葩”词性的变化及产生的原因,认为变化主要是由语素义变异、人们固有的褒贬义词互用的习惯和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所导致的。
关键词:奇葩 隐喻 新义 语素义
类似“xx是xx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样的句子我们从小就会在课本中接触到,表达的是对某一人或事物价值和地位的强调,出现在正式书面语中,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所以接触的频率是比较低的。但是,近年来,“奇葩”一词在网络风靡,并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它风靡的是词义等的变化。下文将介绍一下“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本文所用语料出自北大CCL语料库及网络新闻)
《说文》:“奇,异也。一曰不耦”,“葩,華也。从艸皅聲”,“華”在古代是花的意思,所以“葩”的本义是指草木的花[1]。《汉语大词典》对“奇葩”的解释为:“珍奇的花;喻出众的作品”[2],所以“奇葩”的本义是指“珍奇的花”。古文中“奇葩”表本义的句子,例如:
①“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柳永《玉女摇仙佩 佳人》
②“芙蓉木槿草垓垓,异卉奇葩壅坏。”吴承恩《西游记》
③“香馥椒壁,层层异木垂阴;日映花砖,簇簇奇葩绚彩。” 李百川《绿野仙踪》
④“惟见万山环合,峙碧耸青,异草奇葩,芬芳扑鼻观。” 王韬《淞隐漫录》
渐渐地,人们把它从植物引申到人和事物上面,用来比喻在某领域或某方面出众的人或事物,“奇葩”的使用范围也得以扩大。例如:
①“臣排其户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黼帐高张。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涉质艳光。” 司马相如《美人赋》
②“宋祁坐在轿中,看见这个宫人生得丰容盛鬋,杏脸桃腮,真是天上奇葩。”《宋代宫闱史》
③“根在,则虽处厄运,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如其根之或亡,则虽处荣无显耀之境,犹之奇葩烂目,总非自开之花,其复发也,恐不能坐而待矣。”李渔《闲情偶寄》
例一和例二将女子喻做“奇葩”,比喻女子面容姣好,风姿夺目,光彩照人的外貌特征;例三用“奇葩”的绚烂比喻人身处荣耀显赫之境。
“奇葩”一词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意义仍为古已有之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它解释如下:“名奇特而美丽的花朵”,释义后的例句是“这篇小说是近来文坛上出现的一朵奇葩”[5],虽然词典中还是本义的解释,但是实际上在现代汉语中“奇葩”更广泛地被用来比喻出众的人或物,其所附带的唯一例句也辅证了这点。例如:
①他的作品,为文学的百花园,又添一束水意淋漓的奇葩。市场报1994.A
②他们那段举世无双的恋爱历程,则成了人间恋爱史中的真情奇葩!作家文摘1996.B
③各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如同朵朵奇葩,共同装点着祖国的文艺之苑。新华社2001.9
④酒文化被视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人民日报2012.1
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5年里,评剧异军突起,以其活泼的形式,优美的唱腔,紧追时代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百花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人民日报2012.5
例一中“奇葩”指文学作品,例二中指恋爱历程,例三指民族文化艺术,例四指酒文化,例五指评剧,由此可见,“奇葩”已经被用于比喻各种事物的出众了。综合以上所有例句来看,“奇葩”一词无疑是褒义名词,叙述人借此来表达浓厚的欣赏和赞许之情。
缘何使用范围由植物扩展到人和物?因为词义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词一经出现就可能被运用到相似领域,实现更丰富的表达,即词汇通过隐喻的方式使得原本单一的含义枝繁叶茂。“在语言发展的某一时期倘若还未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某一新概念时,人们常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寻找概念间的理据性联系,借用已有的词汇来对其加以表达,从而形成了该词的隐喻性用法,因此隐喻可用来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演变过程和相互关系。隐喻可使旧词不断获得新义”[3]。隐喻的本质是人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认知另一种较为抽象的事物。“隐喻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4],“奇葩”的本义为源域,引申义为目标域,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反映了二者的对应关系。人类通过自身思维和认知的进步,会渐渐感知到“珍奇的花“与“出众的人或事物”有相似之处,人们提取出二者间的“珍贵”“出众”的特征,于是“奇葩”一词也被用来比喻人和物的珍贵和出众。
然而近年来,虽然“奇葩”在书面语中还是保留着原义,但是随着词义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奇葩”一词在口语中产生了与传统含义迥然不同的新义,词义的色彩发生改变,中性义的如“各国奇葩规定:丹麦白天开车也得开灯”中“奇葩”不褒不贬,留给观众自己评判;含贬义的“奇葩”如“奇葩司机开热风致中暑”中“奇葩”則是批评司机的荒诞之举及对其行为的无语。此外,词性也有所变化,传统的“奇葩”为名词,现在口语中流行的“奇葩”除了有名词用法之外还有形容词以及副词用法。
名词:
①微博上有很多人说小彩旗是奇葩、天才、怪人,彩旗对待这些说法非常淡然。《网易新闻》
②小丹kiko表示:“母女3人真是奇葩啊。脏话骂得好犀利,什么样的公众人物会这样?《城市快报》
形容词:
用法一:置于名词前做定语,修饰名词,如下文例一例二。
用法二:与副词“太”“真”“最”等组合出现,如下文例三例四。
①标题:奇葩青年拿猫当球踢,道德价值观薄浅 《东方网》
②标题:交警夜查酒驾遭遇奇葩男 称自己是“特工007” 《长江网》
③标题:业绩差就要裸奔?企业如此体罚员工太奇葩 《今日头条》
④去年年终奖之最大盘点……最奇葩——台湾一家公司在2013年会上,年终奖是棺材,老板解释发的是环保棺材,每个价格1万-1.2万新台币。《人民网》
副词:
①越狱猪 爆红网络网友脑洞大开奇葩回复 《腾讯网》
②中超门将喝水目送奇葩进球 对手主帅看呆 《新华网》
因“奇葩”主要还是表示贬义,表示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人、事或者某人行事超出正常人思维、某事让人感到滑稽可笑无厘头,使用这个词来表示一种嘲讽如今在日常对话中俯拾皆是,故文章所说的主要指贬义“奇葩”。新义的出现并且热度飙升是源于2012年徐铮导演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影片中徐朗因为忍受不了王宝出格怪异的言行,对其破口大骂并称其为“奇葩”,电影一度热映,“奇葩”一词在网络上随之流行开来[6]。一个一贯非常文雅的词汇被突然冠之这样的含义,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视线,迎合了很多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心理,高频使用使得贬义“奇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约定俗成”。就这样,“奇葩”词义发生贬降,义位演变出了不赞许的、否定的、坏的含义。
為何新义“奇葩”相比传统“奇葩”在感情色彩上发生了颠覆,传统义与新义相差甚远,下面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语素义变异。在常规的词义引申中,本义和新义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直接的联系,二者的感情色彩也几乎一致,而新义“奇葩”与本义却差异较大,这是因为新义的产生是由语素义变异引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奇”有四个义项,分别为“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名姓”[7]。“奇葩”中的“奇”在传统义中较为接近第一个义项的含义,表示花的特殊罕见或者人、物的不寻常,而流行语“奇葩”中的“奇”则与第二个第三个义项较为接近。贬义的“奇葩”中的“奇”由原本的“奇异”、“奇美”变异成“奇怪”、“惊奇”之义,语素“奇”发生变异导致“奇葩”一词进行“重新分析”,带上贬义色彩。在某种程度上说,上面的语素义变异也是隐喻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一般说的隐喻是某一个完整的词被隐喻运用到其他领域,但是这里面的隐喻不是发生在一个完整的词汇上,而是其中的一个语素身上,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规隐喻,但是为了更准确表达,所以还是采用语素义变异的说法。同时会发现,因为“奇”语素义变异,消极义凸显,导致“奇葩”为名词时,“葩”不再是美好事物的代表,而成为了某个领域最糟糕的代表;为形容词和副词时,完全是“奇”的语素义,“葩”的语素义隐去,或者也可以说“葩”被“奇”同化。“奇葩”依靠语素“奇”的变异完成了转型,也因此风靡于另外的意义领域。
其次,大众本身有褒贬义词互用的习惯。词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可分为褒义词和贬义词。二者有各自明确的界限,承担着各自的任务,但是,语言是活的,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丰富自己的表达,使其更具表现力,一些词的感情色彩会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发生变化,产生“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前者是把表积极的、赞美的褒义词临时运用为表否定、厌恶的贬义词,使语言更生动,加强表达效果,后者反之。这是一种便于大众掌握的修辞手法,人们在交际中有这种说“反话”的习惯。“奇葩”新义是“褒义词贬用”的一个表现,人们褒贬义词互用的习惯也是促进其词义变化的一个原因,但要说明的是,“奇葩”新义已不是单纯的临时活用,而是长期的临时活用使新义“奇葩”约定俗成为一个义项得以保留下来。
最后,迎合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网络是“奇葩”新义发展的主要载体,网络大众大都喜欢追求个性,追求新鲜刺激、追求标新立异,“一些旧词语从原来大家熟悉的使用领域被移用到新的场合并被同时赋予了新的意义,即它们从原属意义领域被移用到另一个意义领域中去,同时产生了与原词义有所差异的含义,这些新的用法以及新产生的词义的外延、内涵和意趣有了新的变化”[8],于是这些词便成为了关注重点。“奇葩”长久以来一直以非常“本分”的词义存在于书面语中,新义的出现迎合大众的求新求异心理,对传统义的冲击使得新“奇葩”颇具趣味,网络大众纷纷使用这一词汇表达相应含义,深受追捧。
新义“奇葩”在口语中普遍运用,有超越传统义的趋势,但是出现在正式书面语中的“奇葩”仍然是表示传统义的。词义的发展变化是不确定的,“奇葩”新义能否更长期的存在于语言使用中只能静待时间的验证。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李雪.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J].外语学刊.2012年第4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于琴.可褒可贬话“奇葩”[J].语文建设.2013年10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汤志祥.词汇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介绍:郑晓晶,黑龙江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