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价值、内涵与治理表征*

2022-11-21 19:14李宜江
江苏教育 2022年50期
关键词:立德双减主体

李宜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有一年。一年来,“双减”不断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式发展,有力促进义务教育协同治理的深入。

一、“双减”的教育价值导向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需要转变各界的教育观念,改变通过分数来看人的方式,因为“当我们把分数置于学习者前面时,……就会出现‘唯分数论’的问题”[1]。“唯分数论”会让人们更加忽视人,遮蔽甚至损害教育的育人价值。只有形成多主体共同遵循政策的价值导向,才能助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1.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让学校成为育人主阵地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而言,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依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义务教育学校具有计划性、组织性、专业性等特点,其作用是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无法比拟与替代的。然而,学校并不必然自动发生教育,更少自觉地与时俱进开展教育。为此,学校必须依托其独特的教育空间,统筹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让学校成为育人主阵地。

2.转变教师绩效观,让立德树人初心不断回归

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成了评价学生的“标签”,还成为评价教师的核心指标,甚至是实际工作中评价教师的唯一硬性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苦不堪言,但又难以摆脱,明知道有问题,但又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替代性评价指标,只能任由这种“悖论”发展。久而久之,一些教师本身的绩效观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教师嘴上说着反对“唯分数论”,实际行动又亲近“唯分数论”的言行不一的现象。从整体上看,教师绩效观的转变主要依赖于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师只有淡定从教、潜心教书育人,心怀立德树人教育初心,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幸福。

3.缓解家长焦虑情绪,让孩子拥有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不甘心普通平凡,争做“人上人”的心态,导致部分家长产生非理性的成才观,不顾孩子的实际潜能、发展特点和家庭教育条件,把家长自身的焦虑传导给孩子,给孩子施加过多、过重的压力,使孩子苦不堪言。客观而言,家长只有缓解焦虑情绪,形成科学、理性的育儿观、成才观,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4.遏制资本逐利行为,让校外培训机构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从设置目标来看,校外培训机构应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必要支持。校外培训机构若是明确了自身的定位与社会职责,并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取得合理的回报也是应该的。但是有些校外培训机构背离了初心与使命,采取一些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逐利手段,如以虚假宣传制造家长恐慌、故意超前超纲教学等,破坏了教育生态,制造了家庭教育的“剧场效应”,由此带来严重的教育“内卷”。

二、“双减”的教育内涵分析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需要多主体协同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要避免机械或敷衍回应,教师要消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家长要拒绝变相“加码”,校外培训机构要杜绝钻空子变相执行。

1.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要避免机械或敷衍行为

在落实“双减”政策时,有的学校存在对一些条款机械理解和执行的现象。比如,在执行“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这条规定时,有的学校就将其理解为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一概不参与,执行“一刀切”,这样的理解极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生态。有的学校在执行一些规定时又存在敷衍应对、做表面文章的现象。比如,在执行“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 分钟”这条规定时,一些学校往往布置超过60分钟或90分钟的书面作业量,让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做作业,剩下不到60分钟或90分钟的作业带回去做,这种行为违背了课后服务“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政策初衷。有的学校钻“书面作业”的空子,布置了一些负担较重且不必要的非书面作业,如背诵、制作等。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引导”学生在接受调查时不讲真话。为此,建议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双减”政策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确保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2.教师落实“双减”政策要消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

《意见》发布后,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领会文件精神,依然凭借个人经验教学,在执行“双减”政策时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比如,在执行“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这一规定时,教师可能克服了机械、无效作业,杜绝了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但是并没有真正想办法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只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出发,忽略政策的精神和原则。同时,绞尽脑汁地去想变通执行《意见》的各种“对策”。为此,需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特别是教师的育德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等,确保教育教学减量增质。

3.家长落实“双减”政策要拒绝变相加码现象

有的家长在执行“双减”政策时,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在家庭教育中变相加码。一旦学校布置的作业量减少,家长就自行给孩子增加。由于孩子周一至周五晚上和双休日不能参加校外辅导机构的学科类培训,家长就给孩子回放学习辅导机构的教学录像,或者邀请在校大学生辅导孩子学业,或者几家联合聘请一些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开小灶”。为此,需要引导家长在尊重孩子已有发展水平、兴趣、职业倾向等个性化因素的基础上,树立理性的、切合孩子实际的成才观,形成“健康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育儿理念,确保孩子平安、健康、快乐成长。

4.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双减”政策要杜绝钻空子变相执行行为

有的校外培训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是研究“双减”政策的精神、原则与要求,而是研究“双减”政策的利益空间,钻“双减”政策的空子,变相执行政策,以至于出现以下一些情况:有的在平时把网课录制下来,“指导”孩子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家看回放;有的打着非学科类培训的旗号,私下掺杂一些学科类内容;有的安排教师个别上门辅导;有的变“阵地战”为“游击战”“运动战”;等等。为此,需要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确保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双减”政策实施的协同力量,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三、“双减”政策落地的教育治理表征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需要坚定立德树人治理目标,强调形成以共治求善治的治理主体,增进各方信任,共同破解合力治理困境。

1.坚定立德树人的治理目标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然而,立德树人能否成为教育治理各方坚定认同并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我们听到的声音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具体到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培训机构等主体,虽然理念认同,但是对立德树人内涵与达成过程的理解是否一致,还很难确证。也正因如此,坚定立德树人的治理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2.形成以共治求善治的治理主体

协同治理强调多主体共治,并以共治求善治。因此,善治才是目的,共治只是手段和过程,共治并不必然带来善治,共治的各主体唯有牢记立德树人治理目标,并从各自的实际与优势出发,协同治理,才可能迎来善治的结果。善治既包含以善而治的工具性要求(采取公正的手段),更强调以治达善的价值性追求(实现公正的价值)。协同治理的主体多元性应服从于善治的工具性和价值性要求,凡是有助于优化善治的过程或是能够提升善治效果的利益相关主体都应被平等吸纳进协同治理的主体阵容。同理,凡是不利于此的主体都可以被剥夺或者限制其主体资格。

3.优化破解合力困境的治理过程

通常存在一种想当然的假设,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会形成共同利益,并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然而,社会生活中常见两类现象:要么总是有人自图便利,自行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要么等候别人行动,自我采取“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动。[2]这两者都属于合力困境,它会产生“1+1<2”的结果。

“双减”政策落地必须要破解治理过程中的合力困境,具体可以借助以下两条思路:一是增进各协同主体对“双减”政策落地的责任感和凝聚力,改变“理性人”的思想认识,增强各主体之间互利互惠意识,放弃自私自利行为;二是完善制度设计,控制“理性人”的行为选择,一方面通过禁止性、惩罚性制度,约束各主体做出伤害或阻碍“双减”政策落地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性、扶持性制度,激励各主体做出有益于“双减”政策落地的行为。当然,上述两条思路在实践中可以叠加使用。

4.建设增进各方信任的治理环境

信任通常被视为影响合作治理有效性的正面因素,因为信任可以培养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积极态度和信心,建立相互理解、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表达的开放性、促进冲突解决,以及提高合作的绩效。[3]就其本质来说,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治理尤其需要信任,因为教育的特殊性,很多方面难以用量化的方式加以监督和约束,即使是当前已有一些评价指标体系,但也可能仅在数据上达成了某个目标,而在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实现预定目标。“双减”政策落地更加迫切需要协同各方、增加信任,让“双减”变成一种自律自觉行为。无疑,这样的治理环境才是教育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双减”减去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合理分配的时间;减去的是校外培训的负担,增加的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减去的是不公平的竞争,增加的是公平竞争;减去的是学习的烦恼与无聊,增加的是求知的快乐与意义感。减负不应是简单的加减法,而应以立德树人落地落实为取向。

猜你喜欢
立德双减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何谓“主体间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