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燕
(四川省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农广校,四川 会东 615200)
会东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正南端,位于长江上游沿金沙江经济带核心区,素有“川滇明珠”“攀西资源聚宝盆”的美誉,是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县、华山松第一大县、松露产量第一大县、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产粮大县、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重点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无公害肉羊产地县。
全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稳增长、优结构、提质量、强基础、严规范、防风险”的主题,有序推进烟草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以来,全县年均烟叶产量一直保持在35000t以上,烟叶收购量、烟农收入、均价、上等烟比例4项指标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烟叶产量实现全国“五连冠”,成功创建现代烟草州级园区,并纳入省级园区培育项目,荣获奖励资金1500万元。目前,现代烟草产业园区完成园区核心示范区田间作业道路建设3条、机耕道建设7条、水网建设8km、沟渠维修15条、升级改造烤房15座;总投资7.49亿元、设计年产3万t的复烤厂易地技改及配套仓储中心库房项目建设有序推进,3万t有机肥厂正加快建设;搭建园区科技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安装烟田可视监控系统,加快园区要素集成,全面提升了园区总体质量,为积极争创2020年省级示范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承接“两大电站”库区蚕桑产业转移,打造鲹鱼河流域、大桥河流域和金沙江库区淹没线以上流域三个蚕桑产业带。按照“优势优先、重点突破”的原则,层层宣传动员,增添措施,全县基地建设推进有力,截止2019年,全县桑园面积达4421.1hm2,全年完成产茧任务5175.3t,实现蚕农收入2.22亿元,实现养蚕42913张,收购鲜茧1756.035t,单张产茧40.9kg,蚕农售茧收入7280万元。
近年来,建成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395户,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28户;年出栏肉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3106户;其中年出栏100只以上129户。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达到了352户;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5户。存栏蛋鸡500只以上的养殖户186户。生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达663个,肉羊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达697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6.32%,肉羊规模养殖比重达46.15%,全面促进了我县畜禽养殖方式从传统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提高了畜产品质和量,提高了我县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2019年,全县肉类总产量51400t,生猪存栏28.87万头、出栏41.93万头,肉羊存栏81.08万只、出栏68.95万只,肉牛存栏14.06万头、出栏4.5万头。
2019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8833hm2,实有果园面积3220hm2,其中种植芒果2533hm2,年产约4万t,种植石榴4133hm2,年产约8万t,各类经果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引进海升集团在姜州镇规划新建标准化蓝莓示范园200hm2,2019年成功创建州级园区,荣获园区创建奖励资金500万元,截止目前,高标准蓝莓现代农业园区200hm2种植示范园已经完成,预计年产蓝莓3000t,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二期工程现已完成土地流转,正在进行土地整理。淌塘牛油果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长工程项目,已在淌塘镇下村村、老君洞村建立200hm2高标准牛油果产业园区。
粮食播种面积55680hm2,总产量255200t。蔬菜播种面积10840hm2,其中,露地蔬菜10673.3hm2,设施蔬菜166.7hm2,产量达472200t。中草药种植面积347hm2,产量6087t。
会东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北边缘部分,属中亚热带季风西部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平均1058mm,实有耕地65573.3hm2,可利用草原面积189333.3hm2,年均产鲜草104万t,全年载畜量227万个羊单位,可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130万kw以上,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为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是发展畜禽养殖、果蔬种植的福泽宝地。但我县复员面积3227km2,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又为产业规模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约束,
会东位于凉山的最南端,区位优势明显,北可上西昌,西可进攀枝花,东、南可入滇,是凉山乃至四川入滇的重要通道,正在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预计2025年通车。但目前未通高速、铁路,交通运输绝大部分靠公路,运输方式单一,运力有限,大宗货物运输困难,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
会东县种植面积、养殖基数在州内外名列前茅,但多数已散户为主,规模业停留在中小型,农业大而不强。我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八大主导产业口号喊了十几年,但是整体发展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产业带头人还是那些老面孔,会东黑山羊、松露、芒果等一批品种优势、品牌优势日益被其他地区赶超。
会东县仅有一家规模化初加工企业,许多农产品加工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加工,虽然于省草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进行了合作,但由于资金缺乏,目前科技项目尚未落实落实,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也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科研开发上还处于空白阶段。加工产品单一,缺乏知名品牌。多数企业加工工艺简单,产品品种单一,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理念和品牌意识,不注重产品研发,大多以销售原料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拿得出、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会东县目前培育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除去招商引资外,本地多数企业是由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发展起来,营销手段落后,各自为阵,基本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大多是随行就市,哪里便宜就到那里收购,农企关系不稳定,利益联结不紧密,不利于企业做强做大。
一是延长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实现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发挥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实现农业增长动力转换,实现农业生产体系转型升级;三是将千家万户小作坊生产方式培育成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实现农业经营体系转型升级。通过这三个转型升级,吸引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实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提升。
3.2.1 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农牧业转型升级和助农增收,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农林牧渔综合配套的区域创建现代农业园区。落实《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配套出台支持政策,制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农产品优质生产基地。健全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机制,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出台现代农业园区星级管理办法,落实激励补助政策,严格实行动态考核管理。
3.2.2 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并实施生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强化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发展。依托22万头生猪现代循环产业园区建设,调整全县生猪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生猪主产区种猪场、仔猪繁育场、育肥场、代养场布局,将生猪养殖用地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小养殖场(户)标准化改造工程,开展生猪生产基地县建设,每年新(改、扩)建一批标准化养殖场。鼓励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中小养殖农户融入现代生猪生产体系。严格落实“菜篮子”县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供应。
3.3.1 突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制定烤烟、蚕桑、黑山羊、蓝莓等优势特色产业五年推进方案。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分评级。全面推进会东县现代烟叶产业示范园、200hm2高标准蓝莓产业示范园等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产品初加工提升和精深加工拓展行动,重点支持配套一批集采收整理、筛选分级、清洗通风、冷藏保鲜、烘干包装于一体的初加工设施设备。支持开展特色农产品(食品)加工研发。稳定肉食品、粮油、烟草、茶叶、蚕桑等优质产业,进一步扩大中草药、亚热带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五大工程”,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示范创建,形成一批地理标志品牌。
3.3.2 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合作 完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工作机制,加强政策统筹,各部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农业对外合作项目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开拓以省、州地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培育农业“走出去”。引进国内先进农业技术、品种、装备和人才,提高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
3.4.1 引进科研机构,注重产学研结合 目前,会东县已和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省畜科院、省草科院、省农机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欧洲四川商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落实专项资金78万元,建立了“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科技交流、成果转化、合作共建的农业发展平台。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及人力资源,逐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市场谋划生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基地,强化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3.4.2 扎实做好服务农民工工作 分类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失业登记,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规模和收入水平。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乡镇、行政村延伸。精准做好外出农民工的建档工作,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措施,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培养选拔村干部。
3.4.3 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总结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经验,加强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探索菜单式学习、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等培育方式。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引导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加快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
一是立足会东实际,激发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准确把握农村改革方向,协同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释放农村改革动能,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打造夹马石高山牧场等乡村旅游景点和农业风情小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二是新建会东黑山羊冻精站,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实施品种保护和扩群增量,成立会东黑山羊应用研究所,探索会东黑山羊肉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会东黑山羊品牌。三是在铁柳镇替代种植芒果6666.7hm2,在新街、铁柳等镇发展新的蚕桑产业基地,实现乌东德、白鹤滩库区产业替代发展,持续做强做大优质水果和蚕茧品牌。四是争取各级项目支持,加快推进七彩洋芋、老鹰茶特色农产品加工、包装,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品牌。
建设区域性的产地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加强营销体系和队伍建设。同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商品流通。与传统产业相比,电子商务更加体现出电子化、数字化等特点,在实际产业流通中不仅可以减少人力、物力,降低产业成本,更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变得更加灵活高效。会东距离大城市较远,运输成本和时间成倍增加,会东不是没有优质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这些独特资源,但受制于诸多因素无法很好地传播出去,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而电子商务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好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大城市,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将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产业优势,助力农村实现脱贫。将贫困地区优质、无污染、原生态的产品“变现”。最终,通过“特色产品”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县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