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泽县鸾凤中心小学 陈启太
在“立德树人”的全新教育要求下,教学活动不仅要在当前的育人工作中发挥作用,更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以长期化、终身化为特点设计教学模式,才能搭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课堂。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建设均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积极调整教学模式,筛选素材、组织活动,探索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开展的教学新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活动的育人质量。
道德与法治教学围绕道德要求与法律约束两个板块展开,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正在学习不同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学习压力更大。特别是法律板块的相关教学,未成年群体与法律知识之间的接触频率不高,对法律知识不够了解,当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出现在课堂上,后续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在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下,要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积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借由多元教学方法的支持,在实行“有效教学”的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的道德知识、法律知识进入学生的脑海当中,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在约束学生当前的行为与思想,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素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加快学生吸收道德与法治课程专业知识的速度;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一种管理学生行为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重要教育指导方式。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受限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技能,其对于“道德”板块的有关知识投入了更多关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对道德的概念、“有德”的要求进行讲解,但并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宣传与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始向着德育的方向靠拢,其中的法律教育元素严重缺失。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能够重新强调法律教育的重要价值,在重新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能够强调课程当中的“法律”元素,从知法、守法、用法等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针对法律知识发起的专业化教学,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进而多角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式。只有教学活动被学生所接受,后续的教学才能体现出新的价值。由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给出切实可行的育人方案。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理论过于烦琐单调,学生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借助生活素材发起教学活动,从生活当中选材开展教学,能够进一步吸引小学生参与课堂,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价值。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综合性更强的教学模块,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选材,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中,便可借助生活化教学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生活中,你有哪些行为让父母操心?”要求小学生“现身说法”。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答案:“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认真学习,导致父母为我们操心;不懂礼貌,导致父母为我们操心。”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围绕“父母为什么要为我们操心?”“如何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等多个话题开展互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生活化教学中,借助语言、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体验父母的教诲之心,激发小学生的感恩之情。这样的教学偏向于“回忆”,但正因如此,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多的情感因素,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学。
对于一些复杂的道德习俗、法律知识,小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跟进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这就引发了新的问题——依靠课堂教学无法解答学生的疑惑。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借助互动式教学,向学生讲解道德习俗与法律知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开展双向交流,积极探究,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要求,可选择不同的主题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中,便可借助讨论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对讨论过程进行干预,而是要求小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深入挖掘课程知识。学习标题时学生便会提出问题:“中华民族为什么要‘一家亲’?”此时,要求学生站在道德与法律两个角度回答问题:“在道德上,不同的民族都曾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如同兄弟一般生活在一起,所以必须‘一家亲’;在法律上,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破坏民族关系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当学生表达观点之后,教师要导入课外探究模块: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求其讲述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搜集相关法律法规,探究破坏民族团结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结合专业知识从多个角度发起互动,才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能依靠“填鸭式”教学来压制学生,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才能体现出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
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导权并没有掌握在学生手中。当教师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管理课堂教学活动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虽然在逐渐提升,但并没有产生自己的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不断答题的过程。压制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导致新元素无法出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难以提升。在全新的教学要求下,可尝试借助开放式教学调整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导入资源、提出问题,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一些难度高、设计内容复杂的教学板块,便可尝试借助开放式教学落实教学工作。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宽容”的教学为例,教学活动的主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可通过辩论会、班会等新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部分小学生对“宽容”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宽容代表着无条件地包容他人”;部分学生则会给出反对意见,认为“对于做了坏事的犯罪分子不能包容”。由此引出讨论话题:包容的底线在哪里?当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之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其组织辩论活动,在课后进行讨论,并将辩论结果在课堂上分享出来,尝试探明“包容的底线”。当学生无法了解相关教学活动的主题时,还可以尝试借助新的教学方式落实教学工作,如讲述关于“宽容”的故事、宽容这一美德的由来等。对于复杂的理论知识,小学生明显缺乏兴趣,教师要借助开放式教学理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究、思考。在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教师则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承认学生的成绩,纠正学生的错误,积极互动,借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事物分辨能力薄弱,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时可能存在知识听不懂、理论搞混、案例不理解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展开针对性教学,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课上课下针对教学,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强化学生事物分辨能力。课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多互动,用互动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课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多沟通,用沟通的形式来了解学生课下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际生活情况。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上课表现情况、学习成绩、知识记忆能力将学生划分为学困生与优等生两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一课时,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可以偏向教材,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基础知识,如“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者推翻帝制”。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学目标和重点要在基础之上进行延伸,如“让学生掌握并背诵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伟大贡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互联网,搜集并整理革命先驱的事迹,并一起学习了解相关历史,感悟革命精神。通过这种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还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养成合作精神。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固定的教学资源。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常规”,这正是告诉教育工作者,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挖掘教材中各种含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延伸教材,保留传统行之有效的教法,去创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如果教师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考试重点、背诵重点,让知识“漂浮”在水面上,就会加深学生理解难度。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会产生厌倦心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不断去探索才能发现知识,提升自我。因此,探索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尤为重要。教师应积极创建探索式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积极主动融入学习环境中,组织多种多样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生活的向往。
例如,教师在讲授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冬天”这一课时,可以将教学地点改在户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知识不再受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用身体各个器官去感受冬天,并让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冬天。有的学生用眼看冬天,冬天的世界变得“孤零零”,树枝上“挂满”了雪;有的学生用手触摸冬天,冬天的叶子很脆弱,轻轻一碰就碎了;还有的学生用耳朵去听冬天,冬天的街道好安静,没有了嘈杂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经历的冬天用笔画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美术知识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也是一种探索式教学。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覆盖人们生活、教育的方方面面,现在几乎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效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出轻松、科技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一课时,教师要提前一节课时间,让学生用手机拍下或录下自己假期的生活,收集起来做好课件,有计划地展开本节课教学。课前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童年》这首歌,用音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将学生拍的假期照片呈现出来。学生看到自己或同伴的照片会大笑,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之后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来讲一讲假期故事,随后开展本节课教学。这种方式有效地转变了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设计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将专业课程知识整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活素材、互动交流、开放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去感悟、记忆、体验,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