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华 陈 希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在正确的道路上逐步扎实地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重要概念性标识,党的十九大明确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1 页。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历史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 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9 页。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突出强调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3)《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2 日(01 版)。,由稳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向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转向,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夯实了物质条件。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需要把共同富裕摆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加有自信、有底气、有方向地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场合和专题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是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对“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看待共同富裕、怎样推动共同富裕”所形成的总体看法和重要论断。这些新的论断、观点及重要讲话精神既从总体上构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意蕴及逻辑理论,也从价值论、实践论、本体论等哲学层面呈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纳入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发展”作为新时代党的执政指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具有其内在的理论渊源、实践发展以及价值驱动,探寻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对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成员的极大富裕作为未来自由理想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7 页。。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至于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00 页。。恩格斯也说,“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70 页。。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3 页。。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共同富裕即失去了实现的路径。原始社会有“共同”而没有“富裕”,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有“富裕”而没有“共同”,不但本国容易出现阶级两极分化,并且它们的发达是以别国不发展或者少发展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测的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共同富裕为主要标识,在那样一种社会形态下,无产阶级将是变革生产关系的主体力量,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提升机会,而共同富裕即是提升主体致富能力,按照主体生活和发展需要提供分配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所有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原则天然一致。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在分配领域,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采取均等的按劳分配尝试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表征,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纲领,1953 年12 月6 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为着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9)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11 页。,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共同富裕的首要实践设计。邓小平同志从本质论、原则论、路径论等方面构设了共同富裕的实践体系,他认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上,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防止两极分化”(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95 页。、“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49 页。。
党的十八大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实施了全面脱贫攻坚的战略措施,坚持共同富裕路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4 页。,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坚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4 页。。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从党的十七大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党的十八大再次肯定“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提法,表明了党和政府在对两次收入分配领域中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重视和着力缩小收入差距的决心;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标志着我们在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理论与实践上由“先富论”向“共富论”再到“共享论”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奋进精神的彰显。
共同富裕既是衡量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如果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必然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下降,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富裕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他们虽然有消费能力,由于群体数量基数较小,消费需求却是有限的。贫困群体虽然有改善生活的强烈需要,但是由于消费能力太低而无法实现,过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总体消费能力下降。由此将导致生产过剩,通货随之紧缩,生产投入萎缩,意味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将增大。因此,保持和扩大内需是实现增长的重要条件,要扩大内需就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消费能力,要提高国民消费力,就必须采取措施缩小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促使全体社会成员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分配与生产的关系,分配公平可以调动人们为财富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其劳动智慧和创造力竞相迸发,促进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而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还是两极分化,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攀比,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引发利益冲突,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共同富裕既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现代化社会的阶层结构一般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社会中极端富有的阶层和极端困难的群体都比较少,中间阶层的人口规模为大多数或较大多数,这样的社会才是比较稳定健康的社会。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具备实现初步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相应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机制并不健全。在一段时期中,阶层、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社会利益格局固化,由贫富差距衍生的社会矛盾凸显。如果一部分人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没有现代公民的尊严感,那么将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部分收入较低的人群可能抱怨分配不公而心理失衡,以至于肆意释放对社会的敌意,就必然会造成治安事件增多。如果贫富差异的发展超越了一定的容量,差异性矛盾就会转化,甚至爆发为对抗性矛盾。要消除这种阶层分化造成的隐患,就要逐步地弱化基于社会权利、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的不平等,就要“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75 页。。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和扎实政策,就没有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的合理调整和良性互动。不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调整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体制机制,就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共同富裕的实践凝练和理论关切,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对“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系统阐释和科学回答。为人们正确认知和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意涵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指引和科学的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将共同富裕的目标达成作为自身不断奋斗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共产党具有“愿景型政党”的鲜明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期待目标,在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愿景之一。共同富裕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性“指向”和目的模糊的简单性“号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4 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奋斗路向。
一方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关键词在于“全体”和“共同”,这里的“全体”既不是指单一的行业“个体”的富裕,也不是指某个区域的“群体”的富裕,更不是指仅为偏向性的生活资料层面的物质的富裕,少数人的富裕和大多数人的富裕都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而“共同”则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是“整体增进”“相互扶持”“精准治理”的惠及全民的共享性富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境界要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协同并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富裕既不是以职业、行业、区域或者职务、职级、收入等人群社会属性归类所划分的差异性富裕,也不是某些特殊利益共同体的富裕,更不是某些特权阶层“小集团式”的富裕,而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所有“现实的人”的人群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富裕,是具有全方位覆盖性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共建、共得的富裕。共同富裕既不是“国富民贫”“人均财富增量上涨”的总体性富裕,也不是不顾现实经济发展情况,无视“蛋糕大小”,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一味地强调“总人皆得”的平均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对象主体,表明了富裕的全面、共享、共建的本质性特征。
关中地区春季猕猴桃开始嫁接的适宜时间:一是2月中下旬,也就是日平均气温0~5℃时;二是4月中上旬,气温达到10~15℃时。依照笔者的经验,一年之中,猕猴桃嫁接的最佳时间应该是6月中上旬。这个时间段日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是植物生长的最佳温度。另外,猕猴桃枝条营养从被动吸收 (上一年贮存的营养)转入主动吸收(自己的叶片制造养分),营养条件和生长速度处于最佳状态:此期嫁接比较理想。
另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密切内容结构,一是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生活资料)能够富足和满意,二是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心理需求)能够得到充实和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明了,人的物质需求能够满足人作为自然属性的生理需求,丰盈的物质生活是人能够生存的基础性支撑;而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人会不自觉地追求社交、尊重以及被需要等精神生活的充实,由此映射出人的社会属性的特征。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等重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和富足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义,实现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和充实是共同富裕的应有内容。中国共产党通过把“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6)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第67 页。等指标加以具体呈现,强化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任务,通过全面性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系统性地解决了中国长期贫困的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目标,在这个艰难而伟大的实践进程中,有效而扎实地解决了差异性突出的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富足了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方位,强调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对于共同富裕的支撑性作用,要以文化需求为牵引满足精神需要,积极调动各方面文化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7)《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 年8 月18 日(01 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品质。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需要共同富裕的实质性推进,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121 页。。
一要坚持勤劳致富的原则。“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9)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5 页。,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但是内涵美好生活愿景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伟大执政党科学的引领,而且离不开全体人民所凝结的实践驱动力和主体创造力,共同富裕不仅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政策的有力支撑,更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发挥中华民族踏实勤劳的优良传统和“天道酬勤”的精神品质,只有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出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人民力量和主体动力。诚然,勤劳致富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身体的勤快和主动克服惰性的精神鼓励;二是需要智慧的头脑为身体的勤快提供精准的活动指向和智力赋能,从而提高主体致富创收的工作能力。
二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20)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6 页。。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这一重要特征就已经表明共同富裕必须在公有制的制度基础之上才能够有稳固的推动空间。公有制下的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私有制下的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归属在一定的集聚效应中将使得贫富差距的分化逐渐明显,由此将引发不可调和的阶层矛盾并在一定条件下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阻滞。因此,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仍然需要坚持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完善分配方式,健全法治体系,构建调节机制,由此保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属性。
三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责任主体是执政党、政府管理者和社会治理者,他们是社会各类公共资源的统筹者,是各个不同群体利益的协调者,是社会经济财富的分配者,在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中发挥着分配正义的执行保障作用。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增强政治学习能力和政治领悟能力,提高政治站位,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上要充分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作用和政策驱动效能,不可树立扭曲的政绩观和好大喜功的执政观。要真正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做到“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2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6 页。,认识到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稳步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要做到“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2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5 页。。
四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动。共同富裕不是仅有顶层设计的政策制定就能够自动按部就班地实现,而是需要在把握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目标统一中久久为功。共同富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同的目标要义和历史情况,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增强历史主动性和规律把握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合力创设相对契合的推动合力,“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5 页。。共同富裕不是一个静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是一个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具有渐进性逻辑特征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更不是同向富裕,共同富裕在“初期到中期再到远期”的发展中将会呈现出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逐步渐进的实践形态。共同富裕具有分阶段逐步渐进式的规律特性,要在这个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把握好一定的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则,才能使得共同富裕在规律性的基础之上稳步前行,以规避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将争取民族独立、促进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使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目标指引,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目标任务并为之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进实践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共同富裕是美好社会的一种重要表征,共同富裕需要独立、自主的社会历史条件作为基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强奴役压迫的悲惨命运,也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封建统治荼毒的残酷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为共同富裕的萌生创造了赖以依存的根本社会条件。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效协同,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具备独立、自主的根本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更需要建立起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的上层建筑,即与之契合的政治力量和制度设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使得我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共同富裕天然内蕴着“国强民富”的精髓要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充实的物质积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置条件之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首先把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充盈起来,把“蛋糕”做大,才能有在良好的制度体系下把“蛋糕”分好的基础与底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政治勇气对我国各项事业和各个领域进行革新的实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释放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动力,由此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用生产力的变革撬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在生产力不断变革的基础之上通过解放思想、鼓励创新等政策引导激发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改革智慧,逐步生成融合“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创设更具活力和效力的体制机制。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2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4 页。。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聚焦聚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社会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2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第7 页。。这个总体思路具有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的时代特征及思维方式,不仅内含了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和目标指向,而且鲜明地呈示了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与实践举措。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有效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两个关键要素和重要着力点。
第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增和均等化程度的提高关系着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中的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创设勤劳致富的基础环境,提高致富主体的综合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人、不同阶层的人能够享受到的大体相等的公共服务。均等是相对概念,而不是追求绝对平均和相同。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与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包括公共安全、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既包括生存资料,也包括发展资料,是居民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全国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没有性别、职业、党派、城乡、地域之别。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对全体居民提供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基本公共服务。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目标,首先就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2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4 页。,要在公共服务承载力可承受的原则之上系统性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其次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同,但是有关基本公共服务部分,应该实现均衡,应该强调民众享有的有关生存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而有关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强调机会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与均等化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使基本公共服务从低水平、广覆盖的模式过渡到高质量、同质化的模式,降低个人及家庭公共服务开支,有助于共同富裕。
第二,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关涉到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中的分配制度与收入调节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收入分配应坚持公平和效率并重的重要思想,公平和效率并重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但是,公平与效率并重并不否定相机选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具体地说,在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的不同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不同,如果在初次分配领域不公平问题特别突出,那么初次分配强调公平就是必要和合理的;如果在初次分配领域平均主义特别突出,那么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就是必要和合理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其内涵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结合,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这一分配制度是同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特征和要求。在收入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环节,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消除因体制机制带来的规则不公平和权利不公平,增进市场竞争中的机会公平。在再分配环节,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支付转移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解职能,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26 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内蕴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的思想承续,而且凸显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全新内涵和特征,更彰显着对未来进一步深入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理论指引。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既有承续与创新相统一的理论价值,又有规范性与指引性相统一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8)光明网.习近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EB/OL].2021-11-01,https://m.gmw.cn/baijia/2021-11-01,08/24/35105581.html?ivk_sa=1024320u。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西方国家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并不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去进行政策设计,并且国家现代化发展政策设计者总是明显地代表着利益集团和大资本家的利益诉求,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则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并也由此形成了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策体系进行治理驱动。其一,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自己发展的独特样态、比较优势以及思想基础;另一个方面是无论国家主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怎样的模式去发展,最终的发展指向是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化的动态样式,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富裕始终嵌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体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其二,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进性与优越性。这种先进性与优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强领导力量。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政治执行力持续推动全体中国人民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为显著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以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奋斗指引,激发出凝心聚力的效能,鼓舞着中国人民以饱满的姿态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二是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观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定位而生成。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理论品格,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在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引下,才能自觉规避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从而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既在全面脱贫攻坚中指导实践,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升华,标定了农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实施全面脱贫攻坚战略,消除“绝对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农村脱贫致富问题,聚焦农村贫困人口,将系统谋划和重点设计相结合,使得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落实落地并且发挥出应有的效能;着力完善扶贫的系统框架搭建和整体的制度设计,不仅完善脱贫攻坚的“硬政策”,而且不断打造脱贫攻坚的“软环境”,使得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二是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构架起了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和乡村振兴的“思想桥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虽然当前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即将消除的只是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治理对于党和政府而言,依然是个严峻的挑战,在思想上仍然不可松懈怠战。为了避免“贫困反弹”“二次贫困”以及及早应对相对贫困的治理问题,我们需要在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为扶贫脱贫胜利成果与乡村振兴构建起接续奋斗的“思想桥梁”,由此巩固和深化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带领城乡人民一同迈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以及小康社会。2018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同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要求“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为巩固和深化脱贫攻坚成果、迈向更高水平共同富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第一,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明确了基本路向。首先,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要结合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作用。其次,要深度挖掘不同地区具备的资源禀赋,以资源禀赋为中心,打造资源共享圈层,打通资源互通桥梁,实现资源之间的差异互补和优化配置,为区域联动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在此基础上协调均衡发展,沟通地域资源联系,布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形成系统的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现实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发展的公平和效率,实现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
第二,为在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规划了发展方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为了顺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要立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势。实践表明,任何脱离时代发展要求的行动终将会是失败的。我国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基础上实现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想把成果“蛋糕”做好做大,必须要明确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落实根本性的原则要求,制定整体性的战略步骤,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第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划分了历史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明确规划了阶段历史任务,共同富裕在各个阶段以不同要求呈现,这从时间维度为共同富裕道路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当前,为确保共同富裕阶段性任务的完成,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发展格局,既体现了发展战略转型的内涵,也适应了国情世情变化的时代特点,以内外联动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要素齐全、体系完备、逻辑缜密、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方位,运用大历史观的历史思维和科学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辩证思维,结合当前推动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实际境遇所形成的系统思考和科学论断,具有思想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相融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理论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流,而是一脉相承,具有科学的生成逻辑,其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论断、接续于中国共产党人致力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考量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驱动、关涉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从认识论的层面明晰了“什么是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在新时代为什么要持续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从主体论的层面阐明了“谁来发挥历史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共同富裕、为谁而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从过程论的层面厘析了“共同富裕将会经历何种历史阶段、如何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具体任务”的主要问题;从实践论层面指明了“怎么样有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的主要方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不仅从多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理论实质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而且在时代价值意蕴层面彰显出中国价值与世界意义相统一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既科学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稳步前行,也为世界上其它探寻共同富裕价值追求与有效路径的国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