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能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教学把准了脉、指明了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它会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创新和实践也在时刻发展变化着。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会,必须从当今的世情国情出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获得高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问题做过多次重要论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再次揭示认识运动基本规律,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要掌握最新理论成果,并保证最新的理论成果“三进”,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以实践丰富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改革开放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改革所遵循的根本原则。
改革开放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改革。1978 年 4 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并形成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特别要求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在恢复马列主义课的基础上,设置四门马列主义必修课,以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980 年 4 月和 7 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两个文件,即《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指明马列主义理论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
党的十二大以后中宣部和教育部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注意适时地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时事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为此,1985 年 8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专门文件,该文件的印发标志着“85 方案”的出台和实施。 该方案的出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定政治觉悟、甘于奉献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随后中宣部和教育部在调研工作基础上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98 方案”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改革,及时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16 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这个文件基础上2005 年 2月和 3 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两个文件,这标志着新一轮思政课改革开始实施,也标志着“05 方案”的出台。“05 方案”是对“98 方案”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为了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陆续开设相关课程。
回顾思政课改革历程,从“85 方案”到“98 方案”到“05 方案”,思政课建设不断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历经的三次主要改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思政课建设的中心内容,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毛泽东的《实践论》指出:“在实践中,人们不仅可以发现真理,还能通过实践对真理进行证实和发展。使人们将原本的感性认识升华成为理性认识,使其能更好地对革命实践进行指导,从而对主、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过程。而且,每进行一次循环,都会上升一个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使其进行科学互动,阐述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产生、发展、内涵和地位作用等,使学生更好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形象生动,将抽象的理论学习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思政课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很枯燥,没有兴致去理解理论的真谛。实践教学能很好弥补这个缺陷,通过参观革命老区、历史纪念馆等各种形式实践教学,大学生会感同身受,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能够利用课堂学到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要深入研究、主动探讨,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一是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坚持读原著、悟原理、研经典、创思维,真正做到下真功夫、苦功夫,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形成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教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进而讲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味道、价值的味道、学术的味道,从而在思政课教学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正气,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正气引导学生成长。
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熟悉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而且在实践教学中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案,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进行客观的点评。
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建立能够体现时代特色、深化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其次制定遵循的基本原则,再次确定基本框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最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理论成果,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重视实践创新,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实现实践创新,才能让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对理论进行检验,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