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1]。教学内容是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需要;又要接地气,真正吸引和感染学生。时事热点兼具时代性与通俗性的鲜明特征,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架构,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方面,同时与教育、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紧密联系。时事热点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往往反映一定时期内党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变化、社会舆论焦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导向性,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对于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社会思潮日益多样的局面,青少年一代受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尤为严重。“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高校思政课需要深入思考和破解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正确运用时事热点,有利于全方位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关注当下社会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树立大局观;同时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在比较与鉴别中体悟我国的制度优势,树立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更好地提升其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特别在对时事热点事件中的不当行为进行批判反思时,更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政教学和时事政治更好结合在一起,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2]时事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将时事热点引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够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现实针对性。此外,在时事热点中,有诸多值得深思的启发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辨析时事热点的过程中,透过现象追求本质,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探寻某一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综合度高,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抬头率”低的问题,究其症结,在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灌输性强,导致学生觉得内容枯燥,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鲜活生动的时事热点,能够吸引广大学生关注,迎合当代大学生追逐新鲜事物的心理,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学自讲、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同时将抽象的理论立体化,使之更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从而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时事热点往往具有政治导向性、现实针对性、广泛影响性等特点,在高校学生中往往具备一定的讲授基础。教师在将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逻辑,思考教学内容与引用事件间的内在关联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时事热点问题探究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从而深化其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认识,做到将时事热点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
互联网时代,时事热点即时更新、飞速传播,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对时事热点保持高度敏感性,学会自主探索,善于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拓宽获得时事新闻的途径,实时积累相关视频及文字资源,不断丰富教学“素材库”,从而改进自身工作,提升教学能力。
在积累相关教学素材的基础之上,思政课教师更应思考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积极探索二者的科学整合。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例,这一热点事件背后蕴含着与教学内容高度关联的教学素材。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教师可以将武大靖、任子威、苏翊鸣等青年人在赛场上心系祖国、为国争光的精彩表现和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生态度与追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向青年榜样学习,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时,教师可以将本届冬奥会所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京津冀协同办奥、冬奥推动三亿人上冰雪等具体事例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办奥实践感知新发展理念的价值与运用,深刻理解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教师可以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精神对人的鼓舞作用。由此可见,在典型的时事热点背后,往往与多模块教学内容相关联,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实时关注时事热点,深入挖掘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作用要通过影响学生的内生性建构来发挥。正如恩格斯所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教学重在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求知。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参与度低。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自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有效带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就问题式教学法而言,教师可以综合教材中的内容,结合现阶段的各类时事热点设置具有层次的启发性问题。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设置如下问题:首先,我国为何对刑法进行修正?其次,刑法的修正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最后,刑法的修正有何影响?通过上述序列化问题,启发学生科学的法律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立法要坚持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最后上升到法律修正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此设问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落实了教材的知识内容,可谓一举两得。从探究式教学法来看,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倡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某一时事热点进行合作探究,并将其作为课程的重要参考,以此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集体汇报、情景剧再现、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促使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立足课堂又高于课堂,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认知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融合。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预留任务,要求学生提前观看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并以此为切口,设置多个学生活动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就“中国先进分子的觉醒——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进行汇报、辩论、情景再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体会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思政课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更应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将所学化为所用,达到加深理解、学以致用的目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就课上研讨的时事热点布置课后思考任务,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文字形式,加深学生对某一时事热点的实时关注与总结反思。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街头采访、社会实践、实地调研等方式,从多角度了解社会舆论,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善与调整。如前文所言,在讲授“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这一时事热点后,教师可以就“新发展理念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指引”“冬奥精神的时代意义”“新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追求”等题目,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倡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思考。以“新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追求”为例,学生在了解冬奥会健儿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后,可以走上街头,以随机采访的形式对当前青年的价值追求展开调查,着重探究内部存在的问题,事后形成调研报告,从而深入理解弘扬冬奥精神、树立青年榜样的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学生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开展“冬奥精神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以青年人视角讲述冬奥健儿故事,带动身边人学习榜样,志存高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时事热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依靠单一点位、单一维度的作用,更需要整体推进、协同发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这三个关键点位间的贯通,统筹谋划各点位的功能,把握基本运用原则,将其巧妙融入教学设计之中,推动思政课整体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内容上,应做到时效性与完整性相统一。教师既需要把握最新的政治方向,将当下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又要确保事件的政治正确性,注重所选事件的时效性、研究价值、吸引力及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更要讲清楚事件本身的发生背景、因果关系,遵循思政课的内在教学逻辑,做到“速度”与“深度”的结合。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所选事件的代表性与严谨性,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在分析具体事件时不浮于浅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以此提升思政课的深度、厚度,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及时跟进、适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这充分说明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由于时事热点的产生及其发展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对时事热点的解读和教学难以一次性完成,教师需要根据事件进展进行及时跟进,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或事件结束后进行专题式总结。这种专题式总结既包括事件本身的内容,又包括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并借助科学的理论知识对事件未来的趋势及类似事件的发生做出科学研判。这既能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能凸显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在学生内心深处植根政治认同,更好做到“以理服人”。
在教学形式上,应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时事热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人关心,都有见解”[5]。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学习、自主研讨,持续性针对时事热点展开思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客观、理性、科学的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课外调研、课上汇报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将更多鲜活、生动、精准的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是培育和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和正确信仰、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政治视野和政治观察力、大局意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举措。“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只有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课程创新意识,主动挖掘时事热点与思政课教学间的内在联系,用心教用心悟,才能真正使思政课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