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网络渗透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

2022-11-21 11:31李中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

李中和

(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大力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我国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极为激烈复杂的前沿阵地。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占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地,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网络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一)网络新媒体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即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系统地向青年学生进行正面宣传、讲解思想政治观点并使之接受。然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方法单一、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学习兴趣。这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毫无疑问会影响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在网络信息条件下,网络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感知功能,图文并茂、声情融会,使信息传递生动直观,感染力极强,而且网络空间又具有多样性,如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使意识形态的传播可以借助多种网络空间同时进行。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手段,极大地增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网络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时空和渠道

“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把各个国家、团体和个人在全球范围内联系起来,实现了物流、信息流、知识流的全球畅通。”[1](50)传统教育的时空因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显得封闭、落后,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消除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获取渠道,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以高速、信息量大、即时反馈等优势不断地将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往复传送。通过网络,人们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信息共享。对高校学生而言,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能够随时上网浏览、查阅相关信息,能够随时与其他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随时向老师咨询问题。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实时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全天候开放的网络环境,消除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障碍,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开辟了新的时空。

(三)网络新媒体提高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网络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单调模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借助校园网BBS、聊天室、微博、微信、QQ 等网络社交平台,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双向互动。通过互联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并能够避免因传统灌输式说教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因为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学生可以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同样可以隐匿其身份,通过网络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西方国家价值观输出、网络信息多元化传播、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等都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虽然东欧剧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大卫·科茨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指出:“对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2]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更是将意识形态渗透作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手段,强调要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思想战争”,企图在“瓦解人心的基础上争取人心”。正如美国学者杰姆逊所指出的,现在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动权,可以通过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则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受到不断的渗透[3]。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通过话语权和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力推广西方价值观、文化及生活方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优势地位,加紧对所谓的“非民主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当今社会,“美国主导着全球互联网的管理,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就有10个在美国;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近3 000个,70%设在美国;在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 个网站中,94 个在美国境内;互联网上的信息95%是英语信息,其中总信息量的80%由美国提供。美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宗主国”[4]。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指出,互联网已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5](35)。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和复杂。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借助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扩张,大肆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6]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历来都将其视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沿阵地。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曾露骨地说:“(对付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当依靠我们在中国内部的同盟军,他们被称为年轻人、他们被称为网络一代。中国有5 亿网民和8 000 万微博。而他们将引导中国的变革。”[7]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极力推销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侵蚀着我国高校青年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企图使他们放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而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及价值观。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20世纪以来,境外敌对势力更加猖獗地通过宗教将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向我国高校渗透。“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从事非法传教活动,发展信徒,企图通过传播基督教以控制信众,即‘基督羊驯服中国龙’,进而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冲击主流价值体系,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8]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指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方式更加多样化,手段更加隐蔽,范围更广,涉及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且渗透态势愈演愈烈。报告强调,宗教渗透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警惕[9](83)。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冲击与挑战,如何使高校师生认识到境外敌对势力披着宗教外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的本质及危害,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及抵御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二)西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致使高校意识形态危机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纷纭激荡。其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影响较大。“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论是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错误思潮;中国威胁论是歪曲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谬论;而消费主义论则是腐蚀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价值观。”[10](129)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体现的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有学者曾指出:“美国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网络运动实际上是美国意识形态君临他国的代名词。”[11]普世价值论基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宣扬所谓“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12](307~308)。宣扬普世价值论的实质是向我国输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古人云:“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的“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为名,歪曲、否定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攻击党的指导思想,诋毁和丑化领袖人物和民族英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13](113)可见,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苏共弱化和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完全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反思历史,“苏共在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上的深刻教训是,弱化和放弃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西方国家‘分化’‘西化’‘丑化’的图谋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乏力和无力,对媒体和舆论放任和失控,搞政治多元化,放弃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导致失去正确发展方向”[14]。以史为鉴,我们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本质及其危害,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相互交融属于常态。阵地的争夺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有时是非分明、简单易判,有时阵线交织、复杂难断。”[15]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等渠道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向我国高校大肆渗透,从而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倡导的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冲击高校意识形态领域。”[16]“这些社会思潮以极具迷惑性的学术创新面貌出现,精心设置学术陷阱,以隐蔽、巧妙的方式表达政治诉求,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17]“这些西方文化的传播,对高校师生信仰的养成起到了消极影响,甚至容易引发信仰危机。如一些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及学习生活之中,过分依赖西方思想体系,推崇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点,产生政治信仰冷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的现象,甚至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这些不当的认识和言论在高校师生中的存在和传播极易导致部分缺乏分辨能力的师生信以为真,产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悲观情绪,进而威胁到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18]

高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014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9](172)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原则,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对高校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三)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

近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疯狂地利用网络对我国新疆等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 等网络社交平台,极力宣扬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及暴力恐怖思想,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诋毁和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实现其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分裂国家的险恶目的。境内外“三股势力”散播的反动言论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新疆等民族地区的高校师生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当前形势下如何抵御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网络环境造成高校部分学生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心理认知、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及行为方式等,改变着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方面,网络暴力、色情淫秽等有害信息严重损害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甚至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及开放性导致部分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肆意放纵,为所欲为。“走进网络的青年并不是已经达至道德自觉的青年,而无约束的网络环境反而使他们离道德的自觉性更远。”[20](213)他们利用网络随意放纵自己的言行,毫无顾忌地发泄内心的不满,侮辱谩骂和攻击他人和社会;或者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发布虚假信息或过激言论,肆意散布垃圾信息;或者利用网络搜索他人信息,泄露、侵犯他人隐私;或者实施网络诈骗、赌博,黑客攻击,制作、传播网络病毒等。近年来频现的“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等现象就是网络道德失范的鲜明例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新问题。

(五)网络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难度

传统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专业化媒体,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即“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干部群众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宣传,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好地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21]。然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却是自由的,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掌握话语权。网民不仅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还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与他人共享和交换意见,信息在个体之间直接传输,网络舆情难以为政府管控。“新媒体这种自我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异质性,有时难以被官方的意识形态所掌控。长此以往,就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从而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22]

三、当前形势下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了应对网络环境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积极抢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3]。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党的领导居于主导地位。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十九大报告指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23]高校党委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时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党委要强化课堂、学术研讨、讲座、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在大是大非问题和原则问题方面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允许散布违背中央政策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高校党委对各种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要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疑惑解答者,更是思想引领者,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青年学生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要把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不断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24]高校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抓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

高校能否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事关办学的性质、实质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6]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旗帜鲜明地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

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抢占网络阵地,是当前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到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7](337)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题教育网站,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抢占网络阵地。近年来,一些高校相继创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网站,开设了如“网上党校”“时事政策”“两课”辅导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栏目。这些校园网站用丰富生动的文化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力和凝聚力,以及高校师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及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但目前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高校的教育观念还比较保守,对新兴媒体的认识不够、支持也不够,驾驭网络空间的底气和能力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并大胆地拓展新的意识形态教育空间”[28]。这种现状与当前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积极抢占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所要达到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类高校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工作,加大思政教育校园网站的建设力度,积极抢占网络传播阵地的制高点,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

(四)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反分裂教育

针对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分化、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我国教育领域的渗透和破坏,我们要大力强化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反分裂教育。我们“要注重培养各民族人民的国家、公民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29]。一方面,要加强各族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四个认同”教育、“三个离不开”教育及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各族师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另一方面,要以大量事实揭露境内外“三股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反动本质,帮助师生认清“三股势力”以民族宗教为幌子,企图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分裂国家的险恶用心,进一步增强师生抵御民族分裂思想和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能力。

(五)强化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强化网络舆情监控是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必要手段。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防控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研判,尤其是涉及政治、民族、宗教等问题,更要密切关注,对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另一方面,要强化校园网的监管力度,强化校园网站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度,要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控制不良信息源头,对于网络空间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及时予以辩驳、解疑释惑,帮助广大师生认清其本质和意图。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