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婷婷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着力“下一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创造性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的职业教育大会上专门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要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由此,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空前绝后。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不仅是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同武汉大学先后开设国学课程继而掀起了国学热的热潮。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阶段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各个高校的立身之本。当下,在改进和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同时,其他各门课包括公共基础课都在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下功夫。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事业的始终,竭尽全力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因此“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指明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努力挖掘学科的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在规范课程设置中提到,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数学、外语等列为必修或限定选修课。2019年第23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专刊的实证调研结果显示,语文课程在理工类专业中,有41.50%的学校未开设,近三成学校(26.49%)设置为31-50课时;在文科类专业中,有30.87%的学校未开设。该刊基于数据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高校对于文科类专业不开设“经济数学”,理科专业不开设“语文”,这种课程设置不够规范,课程设置科学性有待加强,认为没有基础课程的奠基,专业课的教育无法有效实现,高校要处理好专业课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更要突出它们的基础地位。
综上,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肩负的任务又有了全新的面貌,首先,要符合时代对于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需求,在语文人文素养培养上要注重和专业相衔接;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所突出,又有所延展,在语文知识习得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再次,国家对于课程思政的倡导,是语文课改的方向,是值得深入和探索的重要部分。因此,语文课程教学在高职阶段是需要改变教学策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重设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来适应当下职业语文教育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运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被问及是什么个人因素让他成为院士时,他回答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学者陈时提出,语文教育直接指向“人”的造就,不仅担负着语文外显知识传递的任务,如语言智能、语法知识、表达方式、应试技巧,还肩负着内隐认知中缄默知识传递的使命,如“三观”培育、情感唤醒、审美养成、思维培养等。语文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成长乃至自我实现的关系,语文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文化滋养,不但可以陶冶和提升心灵和精神,还能培养和完善人的情操和个性,当用心考察诸多名家成功的因素时,不难发现语文教育在其成功的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截至目前,对高职大学语文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观点阐述上,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因为没有统一标准,课程设置现状缺乏广泛的实证依据和调查材料;多数研究都强调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精神或人文素质培育,但没有具体实例佐证教学效果;在大学语文工具性和审美性的特点阐述上脱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诉求,与未来职场沟通更是缺乏研究;“职业语文”仅从理论角度分析,没有理实一体结合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问题;在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职业能力几要素融合教学上没有理论支撑,更没有实际论证。因此对于高校大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也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历年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教师能力大赛中语文课获奖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获奖作品和学生职业、专业、岗位衔接程度不是很高,多数作品仍停留在语文内部的知识习得上,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的篇章学习,课程内容变化较小,课程形式和传统教学相差无几,在教学策略和手段上却也呈现差异性的特点。从这一现状出发,可以分析得出,多数高职语文实际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延展阶段,更多的是改变策略而已,语文课改方向不很明显。
目前学界关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多散落在宏观方面探讨,并没有具体提出个案研究成效及实施路径和策略。从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来看,视角有二。一种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内部改革,将语文课堂教学分解为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部分,针对部分进行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达成的探讨。一种是专研语文课程思政或语文职业素养或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并没有将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展示、推演和总结。而国内外直接以职业教育阶段国学、德育、职教、传统文化融合进行课堂教学路径研究的亦很少,但国外学者在语言学应用、国学与文化、德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这些成果对本课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层次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也可以印证高职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日益边缘化的现实,语文课程到底如何开设,怎么教、如何学,怎样开设才算合理,怎样让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去接受大学语文并将知识文化、道德人格的习得落实到实际中,形成终身受用的精神价值,这便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难题。
当前,界内学者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的思考主要归结有三。一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这个过程需要抛弃单篇课文讲读模式,实现融文史哲为一体的综合研究。二是从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是围绕教学目标,改革考评制度。当然,也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意见:认真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地唤醒他们的学习信心。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总结改革新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二是“专题+文选”模式,三是“作家+文选”的模式,四是“文史+文选”的模式。学界也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二是转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评价机制上下功夫,摒除唯分数定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同时借以信息化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难题。而在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方面,也提出过将语文课堂教学分为:综合性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口语交际模块、写作训练模块、阅读教学模块、文学鉴赏模块,各个击破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强调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培养。在教材选择上,更主张大学语文篇章教材偏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将其与当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共情的培养,同时倡导尤其注重教师师德建设,认为语文教师道德素质高低对于课程有效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
以笔者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成果作为依据,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构架,激发学生学习自觉。该项目研究是跳出以往各阶段语文教学的传统框架,从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教师教育规律出发,从文学作品承载的感情出发,引导学生唤起自我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激发学生内在自我发展的潜质和自我成长的自觉。二是回溯语文教育初始状态,注重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的统一,体验将语文课程暗藏的隐性育人部分进行再现,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以实验总结、数据统计、调查回馈的方式进行有效课堂的搭建,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多元共育的课堂形式,其意义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脉搏,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在探索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上提供实践来源,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探索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有助于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全方位育人的需求。三是破除低效、低质瓶颈,构建多元共育课堂教学模式。在保证教学底线,提高第二课堂利用效率,提升语文预习质量和效果,改善课堂教学流程的同时,加入有机和谐互促的案例元素,将语文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汉语能力、职业岗位素质多元教学元素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实用有效语文课堂。
先以“电子商务”专业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老子》第二十二章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为例,分析语文与专业融合的路径。首先,在这一课的重难点的设置上,遵循语段中心思想“曲则全,枉则直”的解读为重点,语段所阐释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道家思想内涵“圆融、圆通、无私、无我”为难点的方式预设重难点。开课之前,利用“问卷星”、慕课、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进行预习的资料推送,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篇章知识的自测,让学生通过选读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篇章进行学习,在课前完成文言文翻译、历史背景、老子人物认识的学习阶段。同时,教师课前任务还有另外一项内容,即是将本篇章教学与学生专业岗位相关的职业道德、行业前沿动向、岗位品质等衔接的案例(如2021中国信息协会主办第五届中国客服服务节——“最佳客服人”“最佳服务案例”)推送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联想和先行判断。以此实现第一阶段语文同专业的衔接融合。
课中,结合学生“听说读写”职业语文能力需要,课程思政的总要求,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上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以课前职业案例作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客服的品质是什么、电商客服存在哪些优劣点、生活中电商客服给自己的印象……)课上检验预习成效,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此,这是第二阶段语文教学同专业的衔接。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引申到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和中国人情、人世的面貌分析上,再往上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道家思想中元素(谦虚、含蓄),找到案例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以传统文化小故事——“孔子不耻下问”“勾践卧薪尝胆”“梅兰芳拜师”带领学生理解中国人所信赖的优秀品质。如此,这是第三阶段,语文教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融合与学生职业案例结合形成的专业衔接范式。课堂教学进入下一阶段的“品味鉴赏”,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十二章提出的“曲”和“枉”是否仅仅阐述“隐忍”和“守弱”?引导学生思考老子提出的“不争”观念,引申而言,“争”即是奋力去取,但是争的结果有二,一是得,一是失,不论得还是失,都不会长久,而中国人最看重“长久”二字,什么才长久呢?不执着于物便没有得失的概念,也就无所谓争与不争,以“无为”(顺应自然)的态度处世,便是最高的准则,那对于道德而言,便是“无我”,任何事把“我”去掉,才能实现无私,也才能找到“真我”,这一观念,可以引申到思政教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一心为民,无我无私,奉献全部,不居功,不自傲,不索取,这便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以此,便实现了语文与思政的有机融合。而这一思想下能引导学生对于个人未来岗位实践的思考,作为服务行业而言,怎么去服务,怀着什么心态去服务,什么心态去竞争,用什么姿态去迎接“德战”,便是第四阶段语文与专业的衔接。最后在课堂教学“拓展互动”环节,让学生收集网络上“德”与“失德”的电商案例进行分析上的共享,让学生从中自我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引发思想共鸣和素养的提升。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的衔接体现在教学、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时时紧扣学生专业、职业、行业、岗位,让学生在专业思考中学习语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下学习语文,在当前思想政治引领的基础上思考语文,便能实现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体现,另外,在资料选读、课堂讨论、思维启发、拓展提升上实现职业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练阅读能力,练总结凝练能力,练语言组织能力,练人事思悟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值得尝试的一种新方式,也可以成为高职语文教师们进行课改路上的一个案例呈现,也希望对今后的高职语文教学前进有一定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