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环境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讨*

2022-11-21 10:29李柏林赵建强王俊
智库时代 2022年34期
关键词:工科校企实训

李柏林 赵建强 王俊

(1.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3.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对高校工程教育进行改革。“新工科”是2016年6月教育部针对讨论工程教育改革时提出的。新工科是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是一个动态概念。在高校层面,新工科首先是指新兴工科专业,也包括了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在社会层面,新工科强调的重点则是新结构和新体系[1]。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是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积极回应,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2]。

环境类专业是传统工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目前,国内外环境类专业发展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校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都十分重视。德国采取“学校专业教育+企业技能培训”的“双元制”实习实训模式,是一种校企协同开展以职业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解决了学校和企业彼此疏离的矛盾[3]。国内诸多高校建立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习基地,但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环境类专业实习仍以参观为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对环境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科学设置和改善,创新实习实训模式,从而建立从理论学习、动手实践再到探究学习的教学链条,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目标,是高校环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实习实训现存问题

首先通过对本校环境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研咨询,了解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实训内容及授课方式,然后组织相关领导、授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就环境类专业实习实训情况进行集体研讨,明晰当前我校环境类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形式,缺乏深度了解

首先“参观式实习”无法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生产实践锻炼。其次,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并且企业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安全和产品生产安全,在目前的实习实训中,主要是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实训基地。此外,由于实习时间及实习指导人员的不足,学生只能对实习基地的大致工作内容和方式有一定了解,基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到企业正式生产中。因此,学生很难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仍需耗费大量时间来了解和适应。而且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设备或者仪器,仅仅停留在观察和听讲阶段,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导致学生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不能得到有效联系。

(二)实习基地功能单一,缺乏有效利用

校企联合建立的实习基地,主要在学生实习时才投入使用,平时很难得到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时,实习主要以参观为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不到很好巩固,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也就得不到明显提高。

(三)实习过程主要以指导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

当前学生实习主要是以指导老师或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为主,导致学生参与到实习环节的内容少,学生实习积极性不强。此外,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忙于安排学生的秩序及安全维护,往往不能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现场的实习状态和积极程度。因此,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情况,这样也容易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重视实践操作。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一般是一位指导老师带领多位学生,这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显著降低了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实习兴趣不高,放弃主动学习探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有效改善,实习效果不佳。

三、实习基地建设措施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环境类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设置和改造尤为重要。为建立环境领域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解决实习基地以参观为主、流于形式,校外基地作用单一,实习实训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等问题。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基地通过优化实习内容及深度,完善实习基地功能,改变实习讲解方式等措施,保障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营造和维护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一)优化实习内容及深度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可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典型实际工程案例,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并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此外,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技术骨干在学生实习时分配好企业生产各环节的学时,安排专门分管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提升学生实习积极性,并在保障安全生产条件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并且拓宽学生实习深度,保证学生充分了解企业运营方式和内容,使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二)完善并拓展实习基地的功能

首先,为使实习基地得到更好利用,提高学生实习参与度和积极性,可引入假期分散实习、岗位生产实习、轮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对于渴望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学生可通过老师与实习基地联系,选择与环境专业有较强关联性的实践项目或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其次,创新创业是实习的关键内容,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该重视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性,把创新作为工程实践目标之一。因此,可将实习基地也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可通过参与各类环保竞赛、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国创项目等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对企业需求的认识,发现企业生产环节或其他方面的问题,然后由学生提出创新科研课题,经企业和老师商讨同意后,由企业投入,指导老师负责技术攻关,使得学生的自主创新课题得到落实,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课题成功的自豪感和创新积极性。

再次,学校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企业创业导师,参与到学校理论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全程教学环节,把企业典型工程案例搬进课堂,将课外课堂变为课内课堂,优化人才培养内涵,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行业需求,完善自身不足,树立正确就业观。使学生能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校企联合建立的实习基地应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需求为方向,积极主动应对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新态势[4]。

最后,实习基地也可作为教师提升和拓展工程实践能力的补给站。通过校企联合商讨,设置学校教师定期挂职实践和顶岗工作机制。强化教师行业工程实践背景,丰富教学工程案例和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提升教师工程实践素养及教学水平。利用实习基地通过集训或者生产实践等模式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师[5]。此外,学校与企业通过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来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既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合作,也为教师从事深度融合的实践工程提供了条件,解决教师因教学任务重无法参与企业研发、企业实践学习的问题,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换,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氛围。

(三)改变实习讲解方式

首先,通过搭建实习企业及实习项目数据库,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职业方向自主选择实习企业及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热情,使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实习状态。

其次,在进行生产岗位实习时,指导教师参照企业模式为学生设置相似岗位,并进行一定程度生产演练,让学生真正进入实习岗位,切身体会企业生产运行流程,锻炼学生应用在校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的技能。通过生产岗位实习,可以拓宽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及团队精神。

再次,在实习时,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的讲解方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实习环境,指导老师及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工程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答,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机会。此外,通过构建“企业导师-指导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教师评分为主的单一实习成绩评价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自己实习成绩的评价中,提高实习效果。

最后,由于学生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进入到实习实训工作环境,学生的情绪和生活可能会有一定波动,实习指导老师可全程跟踪学生顶岗实习,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等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而确保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和实效性。

四、实习基地建设成效

武汉理工大学建立了5个环境类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有1个湖北省级基地——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多年建设运行,已取得较好成效。

(一)培养了大批受企业好评的毕业生

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实习实训基地近四年来,培养了300余名本科毕业生。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方式,参观和深度了解了企业生产内容及方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得到充分结合,所指导的毕业生整体上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学生科研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018年以来,依托实习基地,本专业教师指导环境专业学生参加了40余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参与申报发明专利10余项,在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第十四届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第七届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奖,极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工程实践能力。

(三)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理论水平得到充分锻炼

本专业教师通过在实习企业定期挂职实践和顶岗工作,强化了教师行业工程实践背景,提升了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素养及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定期为企业员工进行环境知识培训,强化企业员工整体专业知识和素养,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通过上述措施达到了校企共赢目标,实现了校企间的长期良性合作。

五、结语

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要,而且还能为企业注入新活力,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与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经十余年合作,建立了较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培养模式。学生实习热情逐渐提高,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在实习过程中对整个行业也有了更清楚的认知。通过校企实习基地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环境本科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职业素质显著提高,为环境类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案例。

【相关链接】

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武理工,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办学源头起源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工业大学源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建材局所属划转为教育部主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源于1946年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历经传承与发展,1993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原交通部。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源于1958年的武汉工学院,历经传承与发展,1995年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隶属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5419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0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1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3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省教学团队9个。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实训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