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祥
(1.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抗疫精神”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青年学生爱国情怀和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结合伟大的抗疫斗争实践,深挖“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充实到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激励青年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习近平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将“抗疫精神”的内涵凝练和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五个方面二十个字。这五个方面各自内涵丰富、意蕴深邃,且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至上”是对中华民族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坚守的集中表达,体现了“抗疫精神”内在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举国同心”是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向同行、共克时艰精神品格的集中彰显,体现了“抗疫精神”外显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力量;“舍生忘死”是对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英雄气魄的集中展现,体现了“抗疫精神”指向的人生价值选择和责任担当;“尊重科学”是对中国人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精神禀赋的赓续,体现了“抗疫精神”追求的务实、创新精神品格;“命运与共”是对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理想追求的传承,是对中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义务担当的充分诠释,体现了“抗疫精神”承载的人类情怀和道义担当。伟大的精神必然产生于伟大的实践活动之中,“抗疫精神”亦不例外,其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疫斗争实践之中,是战“役”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精神财富的最高提炼和升华,成为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疫情的闪亮精神标识和强大精神力量。“抗疫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抗疫精神”深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尤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疫精神”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矢志不移秉持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忠诚爱国情感与精神追求,这种情感和追求慢慢发展演变成每个中国人心中浓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爱国主义,成为一种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这次举国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他们中有些人为国之命运义无反顾地奔向一线、共克时艰、救死扶伤,用“逆行”的精神筑起了伟大的抗疫钢铁长城,写下了新时代的壮丽篇章,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慷慨大义,奏响了爱国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抗疫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为应对全球疫情防治所贡献的中国方案,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和新冠疫情危机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解决时代问题相结合而生成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国精神谱系角度来看,“抗疫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构筑的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精神内容体系的丰富和延续。可以说,“抗疫精神”既传承了民族精神,也彰显了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形态和闪亮标识。从价值角度来说,大力弘扬“抗疫精神”既是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制胜密码”,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和不忘初心理念的最好诠释,充分展示出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在抗疫实践中淬炼形成的的精神力量,“抗疫精神”蕴含丰富内涵和巨大精神力量,其蕴含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联系,将“抗疫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坚定青年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还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也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青年学生构筑精神世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精致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提供强大精神武器。
“生命至上”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坚守的集中表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直接体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最高价值追求。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地爆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根本利益受到损害和严重威胁。党中央果断采取疫情防控措施,迅速阻断疫情大范围传播、竭尽全力救助病患者,切实保障每一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明确要求并反复强调疫情防控的首条原则: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显示:“全国3 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 300 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2]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上筑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兑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庄严诺言,彰显了生命第一的人文情怀,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对生命的敬重和全力保护,为青年学生认识党的初心和使命、理解党的根本宗旨提供了最真实的第一视角,有力促进了青年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党和在价值选择上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当前,青年学生群体中还存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使命和信仰认识不清、理解不深等问题,影响到了青年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选择。因此,依托抗疫斗争涌现的人民英雄、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充分展现“抗疫精神”承载的中国共产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不断激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
“抗疫精神”中最真挚、最直接、最朴素的精神情感就镌刻在“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之中,抗疫一线涌现出的“守护蓝”“橄榄绿”“天使白”“志愿红”等的爱国色彩,还有“疫情不退,我不退”人民英雄的铿锵誓言,还有无数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普通老百姓居家隔离的顽强意志,无不彰显出“举国同心”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举国体制与“举国同心”精神内在结合起来,果断采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展开了伟大的抗击疫情斗争,在新时代续写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新篇章。“举国同心”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现实表达,而且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把个人得失、集体利益、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的“举国同心”精神和新时代家国情怀,凝聚了强大力量,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使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得以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为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夯实了基础。在疫情防控一线,“90 后”“00 后”青年群体成为战“疫”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起守望相助、艰苦奋斗,在救治患者、科技攻关、社区防控和志愿服务等各条战线用青春热血和汗水书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爱国故事,生动阐释了“举国同心”精神和新时代爱国情怀的统一。弘扬“举国同心”精神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到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伟大抗疫斗争实践呈现出的“舍生忘死”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彰显,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和顽强意志的集中表达,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舍生取义”“以身许国”“不顾个人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私奉献精神。疫情爆发以来,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有“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的逆行天使,有“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的干部和党员,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的志愿者等,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砥砺了“舍生忘死”精神,为阻断疫情传播、挽救人民生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青年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青年学生不仅要提高干事本领,还要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将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人类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成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疫情中涌现出的种种展现“舍生忘死”精神的鲜活案例更容易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有助于使无私奉献精神成为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恩格斯在论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曾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新冠肺炎疫情就可以看作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警告。然而面对疫情的施虐和报复,人类将如何应对?中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依靠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抗击疫情,最终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人类战胜疫情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遵循和坚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秉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和践行科学精神贯穿到抗疫斗争中的决策部署、病患救治、生活保障、疫苗研发的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1]面对人类正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变异病毒的侵害,运用科技手段尽快研制生产疫苗成为应对的重要手段,也给世界人民带来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将“尊重科学”精神有效融入青年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培育之中,发挥“尊重科学”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作用,培育青年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中,一方面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科学认识疫情,消除对自身对病毒和疫情的恐惧、焦虑和过分紧张心理;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培养科技思维,通过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塑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品格。
病毒传播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贵贱,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截至2021年4月12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亿3千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超过290万,属于人类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灾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独善其身,战胜疫情需要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人民同舟共济,携手抗疫。习近平提出并强调“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疫情,团结合作才是最有力武器。在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一时间公布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向世界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派出医疗专家组,提供防疫物资,宣布中国新冠肺炎疫苗为全球公共产品,积极向世卫组织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冠肺炎疫苗援助,用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抗疫合作,淬炼了“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抗疫合作以及积极提供援助的行动充分证明,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推动者和践行者。在这场事关人类命运和未来前途的战“疫”中,中国开展的全球抗疫合作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风范,彰显了人类“天下一家”的天下情怀,凝练了“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将“命运与共”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世界眼光、厚植人类情怀、养成新发展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丰富了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当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生动素材,积极探索“抗疫精神”元素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有力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也理应成为弘扬“抗疫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广大思政课教师需要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地讲深讲透讲好弘扬“抗疫精神”思政课,发挥思政课堂培根启智增慧的基本功能,让“抗疫精神”成为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在四门必修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实践,充分挖掘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等思政育人元素,开发弘扬“抗议精神”教学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上真正认同“抗疫精神”。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要结合“人民群众是抗疫的主体力量”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历史观,还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抗疫中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全局思维和依靠科学技术战胜疫情等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要结合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还要讲清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及“四个全面”战略是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问题的“制胜法宝”等,正确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从历史的角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同多种重大瘟疫进行的斗争及取得的宝贵经验,尤其是要重点阐释当前正在进行的伟大抗疫斗争的过程及其特点,让青年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之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要结合青年群体在抗疫斗争中展现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讲清楚青年学生品德和法治意识如何养成问题,讲深讲透抗疫彰显的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把“抗疫前线故事”转化为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和理解抗疫精神的“思政第一课堂”。抗疫斗争实践本身就是一堂真实生动、内蕴丰富的隐性思政课,无论是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还是居家隔离的普通群众,人人都是抗疫斗争的主角,人人都有切身体验,都可以成为“抗疫精神”宣讲的“主讲人”,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深挖青年学生抗疫素材打造思政工作“金微课”或者“微课堂”,让青年学生讲述自身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的“全民物理隔离”的抗疫方式已被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阻断病毒快速传播的手段,也被其他国家借鉴,效果十分明显,但这一非常手段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使得通过网络线上工作、学习、购物等成为一种流行的方式。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因此,对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有效利用全媒体的优势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使青年学生乐于接受又达到育人的显著效果。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创新、应势而动,将以往开展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主题党建团建班建活动、志愿者服务、创业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都由线下转向慕课、云课堂、公众号、钉钉、QQ群等网络云端平台,“云上思政”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和未来工作的重点和创新方式,因此,“抗疫精神”走向“云上思政”也必然成为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形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入:一是整合网络平台,构建新媒体矩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合优化信息化平台、公众号、官方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发挥各个网络传播渠道的协同效应,及时宣传报道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故事等。二是引导青年学生上好弘扬“抗疫精神”的“云课程”,抗疫期间,“云上思政”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向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热情,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三是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围绕“抗疫精神”开展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活动。鼓励青年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创作战“疫”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动漫、摄影、网文、公益广告、音频、校园歌曲、绘画等网络文化作品,在线上进行广泛传播,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为人民早日战胜疫情提供精神力量。
社会实践育人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特长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通过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实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使其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感悟“抗疫精神”的精髓和价值,达到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的。第一、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融入“抗疫精神”。思政课教师可结合暑期、寒假或者周末社会实践活动等,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农村地区开展“抗疫精神”宣讲,同时将课堂学习到的防疫知识和抗疫先进事迹等宣传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使青年学生在宣讲的同时更加深刻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同时增加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爱国意识和担当意识。第二、引导青年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投入抗疫实践,践行“抗疫精神”。高校组织青年学生利用所学专业优势,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核酸试剂盒、疫苗、药品、医用呼吸设备、消毒剂等抗疫物资的生产和研发,支持和帮助优秀青年学生到抗疫斗争急需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和创业,让青年学生的青春在抗疫斗争中绽放绚丽之花。第三,积极组织开展抗疫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特殊课堂,组织青年学生志愿者、学生社团到广大的抗疫一线开展“助力疫情防控,投身强国伟业”相关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一方面积极开展口罩、书籍等物资捐赠、抗疫精神宣讲、基层调研、抗疫故事视频拍摄等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引导青年学生争当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为抗疫人员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帮助因防疫导致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疫后心理疏导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到疫情防控斗争中,不仅更加深入了解真实的疫情防控战争,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抗疫精神”的伟大魅力和精神力量,还能在实践中锤炼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园文化育人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浓厚的弘扬“抗疫精神”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价值,对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学校可以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把“抗疫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活动建设中,让“抗疫精神”蕴含的品格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和主旋律。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弘扬“抗疫精神”。学校可以修建“抗疫精神”纪念馆、雕塑、纪念园、纪念林、纪念路等方式教育学生要永远铭记广大人民群众和抗疫英雄在抗疫斗争中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还可以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校史馆等地举办弘扬“抗疫精神”宣传作品展览,通过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克时艰、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逐渐强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认同。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弘扬“抗疫精神”。学校可以在制定思政课教学计划、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规定、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制度文件中纳入弘扬“抗疫精神”相关内容,真正在制度上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统筹安排。最后,在校园活动建设方面弘扬“抗疫精神”。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精心指导和组织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和班级积极开展“抗疫精神”主题活动,以“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党团班活动为载体,通过“最美抗疫故事”“一封抗疫家书”“抗疫手抄报”“科学防疫”“抗疫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广大学生不做抗疫的旁观者,用志愿服务、录制防疫视频、创作防疫网络文化作品、宣讲防疫知识、防疫科普演讲等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抗疫工作中,为抗疫斗争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二是组织青年学生成立“抗疫精神研究会”“抗疫精神宣讲团”等社团组织,促进青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基于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语言,形成研究成果,深化对“抗疫精神”深厚意蕴的认知。三是举办“抗疫精神”宣传月活动。通过拍摄短视频大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研讨交流、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伟大“抗疫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热情,坚定信心,增强斗争意志,锤炼斗争精神,为早日全面战胜疫情提供精神动力。
在此次抗疫斗争中,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的时代答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具有担当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1]广大青年学生不仅是伟大“抗疫精神”的缔造者,也是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在践行“抗疫精神”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神品格,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广泛激励青年学生,聚合“抗疫精神”动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