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萍
(凉州区共和街小学,甘肃 武威 733000)
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无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无趣且生硬,这就致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的积极性不高,并影响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采用问题引领教学法不仅能确保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及趣味性,还能使小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需注重问题的设置,依据不同的年级段进行互动问题的设置,并遵循“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因为若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较高,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出现畏惧心理,而问题的设计太简单,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流于形式,并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基于此,数学教师需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自身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从而使小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明确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提取与浓缩,问题和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没有将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这就会影响问题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需注重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通常有着明显的目的性,也就是通过提问实现相应的目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前期,教师可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回顾之前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能够联系到的旧知识,并指导学生开拓思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在课堂教学的中期,数学教师可在重难点知识讲解之后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促使学生能够实现思维的活跃,并通过本课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的后期,数学教师可通过侧重性及组合性问题对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接收与应用程度实施检验,以此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状况,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立足于学生生活的角度进行实际问题拓展,不仅能够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而且能使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教师还需注重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若问题与学生的认知不相符,不仅会导致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增大,还会使学生出现严重的抵触心理.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注重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相符合.
启发性与探究性主要是对于学生来说,在反思与思考当中,学生可在问题中探究学习知识,这不仅是数学问题设计的主要目的,还能验证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教育不断地系统化与完善化,教学目标与要求也逐渐明确化与清晰化,且教学任务量不断提升,这就使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压缩教学流程与环节.在课堂教学当中,每个教师都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但大多数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依据教材流程进行一问一答,或照搬教材中的问题,这种状况下提出的问题就会毫无新意.另外,问题数量比较多,缺乏明确的核心性,也会致使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思考与探究问题,甚至在时间不足的状况下,教师会忽视学生的答案,而直接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及思维锻炼,从而影响问题作用的发挥.
在小学数学的问题引领教学下,大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彼此间的差异,如基础知识、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问题较为简单,而部分学生又认为问题比较难.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刚好抽取到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就会认为全部学生都了解与掌握了该知识点,忽视了学习较差的学生,若数学教师抽取到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则会认为问题比较难,从而进行反复讲解,浪费了较多时间.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差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数学教师设计的问题数量相对较多,在课堂教学中就会不断压缩教学时间,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又较为宽泛且浅显,没有突显核心,从而导致问题质量较差,这种状况下,教师就需适当减少问题的数量,并注重问题的核心化与集中化,以确保问题的高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个体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包括学习能力、知识积累、思维发展、学习态度等.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下,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自然也好,而有的学生兴趣低下,学习能力弱,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但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关注到这一点,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未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知识习得,无法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的普遍运用不仅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还能把数学教学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数学教师还可将要讲解的相关数学知识制成教学视频,在课件当中渗透趣味性元素,并通过视频提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热情,促使问题的高效解答.例如,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时,数学教师可把混合运算的内容制作成动态且画面感强的视频,在视频当中可先呈现一条小河,在小河中添加6只正在游泳的鸭子,在河岸上有8只鸭子,天空突然下雨,有5只鸭子快速跑进鸭窝,此时,教师可提问外面还有几只鸭子.在播放课件的时候,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视频中,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可依据视频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求外面还有几只鸭子,会用到什么运算法则?”学生在讨论之后会积极地计算,从而得到结果.这不仅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跟得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节奏,从而为其后期的数学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情境创设属于数学课堂具体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是以小学生的活泼好动为出发点,以情境演绎的形式促使数学问题渗透到情境中.在学生完成情境表演之后,数学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与情境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量与智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共同讨论正确的问题答案.例如,对“位置与方向”开展教学时,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把握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以准确地辨别方向.数学教师在具体讲解教学内容时,可选择5个学生到讲台前,让其中的4个学生站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另一个学生站在中间,并根据数学教师的口令对自己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变换.如A,B,C,D四个学生分别站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让F学生站在中间,此时,数学教师可发出指令:“请学生F转向东方.”在学生F站好之后,数学教师继续发布指令:“请学生B朝着西方行走2步.”当情境演示完全结束之后,数学教师可继续向其他的学生发布指令.因为位置与方向所涉及的知识量相对较大,小学生通常会感到一头雾水,基于此,教师可经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情境演绎的方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形成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数学教师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溜号.通过一问一答的方法不断夯实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知识,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还能为小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奠定基础.此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创设连续的数学问题,注重问题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主题相结合,以促使学生可以彻底消化与吸收相关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开展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依据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连续提问.教师:“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要小于多少度?”学生:“都小于90°.”教师:“请问直角三角形中有几个角为90°?”学生:“只有1个.”教师:“三角形两边和与另一条边存在什么关系?”学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此连续性的问题可促使师生之间形成默契.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促进师生间彼此的交流与沟通,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通过问题不仅能引领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点,还能使小学生自身的临场应变力得到有效提高.
想要使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得到有效增强,数学教师可通过生活体验的教学法把学生引入实际生活当中,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使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创设强化彼此间的互动合作,从而实现正确解题.例如,对物体形状的相关知识点开展教学时,教师可留足生活体验的时间,把教室当作学生体验的场地,引导学生找到教室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方体、长方体等,并依据学习的知识设置互动问题,通过相关问题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数学教师合理设置问题,且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实现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还能使其形成认真观察现实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动手实践操作通常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增强小学生的动手实践力.小学生通过数学问题引领进行动手实践,通常能够使其视觉目测、听觉判断、空间感知等各种思维感官共同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对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力、数学感悟力、逻辑抽象力等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着相应的促进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学生能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内化更加深刻,从而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例如,对长方体的认识开展教学时,数学教师可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想要把长方体木块切成最大的正方体,其棱长为多少?可以发现什么?”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问题对手中的长方体木块进行合作探究与讨论,并进行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独立自主地依据问题与操作感悟切割方法,这个时候,学生就能迅速获得结论:应将长、宽、高当中最短的一个作为标准实施切割.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体会,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从棱的特征及面的特征出发,可推导出怎样的计算公式?”学生边画图边进行思考,在充分掌握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就是通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所推导出的.同时,数学教师可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深化学生对长方体有关知识的掌握,并推导其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计算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还能对学生具备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发现正方体的棱长扩大时正方体体积、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自身知识面得以拓宽的同时,还可以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综上所述,问题引领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能够营造生动且形象的数学课堂,还能对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力进行锻炼,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引领适度开发小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及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