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趣”立体交融 “引悟”相得益彰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小学数学“疑趣”课堂构建

2022-11-21 08:04:01沈冬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趣味性数学知识

◎沈冬霞

(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300)

“疑趣”课堂,是指通过激发学生主观上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达到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切实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教师应用好“疑趣”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疑趣”课堂的意义

1.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

小学生处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过程大多依托具体的实物.教师若直接向学生讲解具有抽象性且对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数学概念或理论,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疑趣”课堂主要以设置问题为教学开展的切入点,且问题内容是浅显易懂的,这符合小学生在这一生长发育阶段探索欲和好奇心较强的特征,便于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具体问题,或者将具体问题作为情境开展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来说,无论是哪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都需要教师先选择适当的教学引入方式,再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完成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总的来说,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其对于新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故教师在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思维习惯,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力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生思维习惯和理解能力的教学模式,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充分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做好准备.对小学生来说,若教师能够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抓住其思维特点,则会有利于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思维逐步推进,最终达到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2.便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比较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找到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积极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其产生兴趣的原因,在最终的教学引导落实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兴趣的侧重点,对既定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规划,确保实际教学的内容和结构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从逻辑上来讲,问题的出现本身就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激发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提升的主要动力常来源于其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教师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结合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基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并回答,会促使学生感受数学课程的趣味性,使得学生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此基础上重视教学组织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会进一步获得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更易于转变为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虽然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启蒙教育阶段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数学学科来说,学生只有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应用创新性的思路开展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小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可以为后续长期的数学课程学习提供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点目标.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则其被动的数学知识学习就会转变为主动的数学问题探索.教师设置问题是从主观上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学生从自身出发进入自主学习和思考阶段,则其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升.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数学知识学习的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疑趣”数学课堂的基本原则

1.把握疑趣结合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基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的侧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流程和模式的组织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疑趣结合强调问题的趣味性及教学过程整体组织状态的趣味性.在学生产生问题和疑虑时,教师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信心.另外,趣味性的融入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都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观思维的启发和应用.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应当将问题设置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同步进行,即在教学组织开展中除了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外,还应当注意融入一部分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内容,以便于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使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感受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教师应避免将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局限在具体数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和传授上,这也符合核心素养中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步培养与提升的基本目标.

2.提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融合度

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是为了改善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既定认知.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认知过于刻板和固定,因此在基础学习阶段容易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紧张或排斥心理,这不利于教师更进一步的教学引导,也会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面临过大的压力,最终影响学习的实际效果.若教师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挖掘与数学课程教学相关的素材和联系点,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逻辑性较强、抽象性较高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从根本目标上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意识到依托数学理论知识提升个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从设置问题和教学趣味性的同步上来讲,若教师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具体问题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高相关性的问题,则学生在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会具备更高的便捷性.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上来说,当数学知识转变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工具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同度会得到提升,其学习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够获得提升.

3.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不仅是现代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明确的基本目标,还是体现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若教师给学生的压力过大,则不利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对学生充分尊重,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将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相关的数学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若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引导,则最终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提升和保障.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分析,无论是数学思维、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还是模型构建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的落实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即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学习思维能力和习惯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为了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积极提升其主体地位,明确各方面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培养目标,选择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组织模式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切实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学生处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也便于自己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数学思维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数学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提供依据.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疑趣”课堂构建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相较于直接提出数学问题的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中提出具体问题并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解答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若直接引入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则其数感的培养方式会过于固定和生硬.教师应结合相关数学知识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对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例如,在小学数学“千米和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相关单位的学习和认知过程转化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需要用千米和吨进行描述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的思维对这两个数学单位和相关的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和表述.如:一艘轮船有多重?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飞机、轮船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东西的质量进行表达.另外,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学校与家之间距离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操场,将体育运动中的800米、1000米、1500米的长跑项目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依托实践感受说出这几种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及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引导方式趣味性更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2.有效提问,培养学生运算与推理的能力

提问的有效性是进一步推进教学过程的重要条件,只有提出的问题能够真正起到推进教学流程的效果,才能确保学生在具体的数学课程学习中有相应的收获,并且使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运算与推理是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状态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点内容.提问的方式对培养学生运算与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师在开展“整数的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数学运算竞赛游戏的方式,首先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然后将具体的提问环节设计成数学运算游戏,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锻炼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提问时除了就不同的混合运算算式进行提问外,还可以通过拓展性的提问增加运算的难度,让学生在竞技状态下不断激发个人的思维,通过对同种运算关系的推理得到相似运算算式的最终答案.竞技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和学习,提升学生对不同类型数学符号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3.引导性提问,培养学生图形辨识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识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难点.提问与趣味性教学结合的方式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感,达到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目标.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两种图形有丰富的实物和教学素材的特征,通过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讨论学习,锻炼和提升其图形辨识能力,必要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将教学内容延伸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和学习维度,收到培养学生几何空间意识和模型意识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中,教师可以分别引入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随后提出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它们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借助对实物的观察逐步感受这部分数学知识,当学生能够自主描述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时,意味着其个人的数学图形辨识能力及部分空间想象思维得到激发.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能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学流程的推进具有一定的适宜性.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能力合理引入一部分辅助教学工具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疑趣”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趣味性数学知识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30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议研学活动中的“数学课程”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46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