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分类导引模式探讨

2022-11-21 04:56肖晴初湖南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金融院校

◎肖晴初(湖南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地方“双非”院校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十分发达的今天,金融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和迎接金融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形势,以培养出现时代金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他们必须具备现代数学分析和复杂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挖掘金融数据,借助现代数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去分析、研判、处理庞杂的金融数据,从而做出有效的应对金融风险的最佳决策.这就需要金融数学专业的人才能融合高级经济学理论、金融风险理论、随机分析、最优化理论等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并借助于Python等工具软件研究复杂的金融现象,从而在金融风险的识别、测度、控制与监管上做出有效而正确的决策.当代金融数学专业有其“现代性、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前瞻性”,是多学科综合性特色明显的专业.

我国地方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在专业目标定位和专业建设上虽然都秉持 “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理念,也都注意到金融、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但各学校在设置金融数学的专业方向上还是不尽相同:有的偏重于经济和金融而将其置于经济学院或者金融学院,有的强调数学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而将其置之于应用数学学院或者统计学院.总而言之,部分学校未能充分考虑大数据时代的要求,金融大数据分析在专业教学中体现不充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大数据科学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优化.

1.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定位不够精准

地方财经类院校开设金融数学专业主要是以双一流本科专业为蓝本,结合地方院校本身的专业特色稍加改造而成的,在专业定位上,基本上移植了所参考院校的定位,难免与地方院校自身的定位要求不相符,加之新的专业建设缺少时间的积淀,所以其实际教育教学与其设置理想显得格格不入.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财经类专业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时代需要.

2.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从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课程开设的情况看,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都缺少系统性、完整性.有的院校的专业课程显得杂乱,给人感觉是从几个相近专业的课程系统中抽取几门课程简单拼成的,与金融数学专业本身关联不密切,更不成体系,遑论专业特色;有的院校更是大量开设某类课程,让人感觉金融数学专业变成了另外某个专业的“复印版”.比如,有的院校过多开设保险类课程,让人感觉金融数学专业简直就是保险专业了.

3.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

在专业教师队伍组成和建设上,有的院校也与金融数学专业本身的要求相去很远,甚至严重滞后.多数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专任教师是统计专业和数学专业的教师,金融方向的师资、大数据科学的师资都严重短缺,而具有金融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则更是严重缺乏.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地方院校教师更多地忙于报项目,而忽视了日常教学研讨之必须,普通教师的专业交流更是在无形中被忽视掉了,有教无“研”(研讨)、有教无“会”(会议交流)成为常态.地方院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各二级学院有时候在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上往往捉襟见肘,有的院校因为经费的短缺更是不愿意提起“外出交流”,所以有的青年教师感叹自己成了“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遑论魏晋”,对于自己专业发展只能“网上得之”“纸上得来”,始终感觉与专业的实际发展有一种距离感.

4.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平台建设的片面性

大学办成一个专业,从申报成功到验收合格,再到发展壮大,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的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教辅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环节是“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对每一环我们都必须同样重视,都必须花大气力去建设、去完善.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教师会有流动,教学案例会有更新,但是专业的基础平台则是“雷打不动”的,其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守正笃实、坚持不懈.

我们纵观各地新增的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现状可以发现,有的地方院校一个新专业申报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了,至于之后的专业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专业验收等都是填表的事情了,平台建设“能省则省”——比如将别的专业中的实验拉过来“共享”,“能无则无”——能够减去的就尽量不搞.

二、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取向的优化

虽然国外有比较成熟和系统的专业建设体系,国内也有双一流高校在这方面的建设经验,但我国地方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专业建设经验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也比较单一,它们基本上是参照双一流高校的模式、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地方院校本身的特色改造而成的,还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专业优势.

一般地,研究者较多地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较少关注学生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虽然各院校都表示“一切为了学生”,但真正考虑学生的需要去建设专业的并不多.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培养“顶层精英”,而是更多地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其实,高等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消费,教育的市场经济特征日益凸显.因此,高等教育不能不注重教育消费者(大学生)的“消费偏好”,不能不重视其专业上的个性选择偏好.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还要顾及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地方院校不仅承担着为更高一级的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责任,还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建设人才的责任.对于地方院校而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学术人才培养导向”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导向”的选择问题,也就是“精英导向”和“就业导向”的选择问题.

我们从多年的高等教育实践和高校教育教学调查中了解到,地方院校本科生自身就存在两种类型的目标选择:有的优先考虑专业深造、考研读博;有的优先考虑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地方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秉持“统筹兼顾”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多目标的设计模式,既重视“就业优先”的那部分学生的需要,又重视“学术优先”的那部分学生的需要.为此,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可以“分类引导,分类设课”,以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具体而言,地方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的本科四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可以在低年级完成基础课通识教育之后,在高年级开始施行“分类导引,分班设课”模式:集中那些选择“就业优先”的学生开设偏重专业技术型、操作性强的课程,增加一些实验、实践、实训的课程,侧重面向就业的技术性能力培养;而对于优先选择“学术倾向”的学生,可以加强专业理论课程和创新型课程的教学,为他们今后继续深造做好专业基础教育的准备.

三、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关键在于专业建设,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而落到实处是课程体系设置.我们从国内外的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比较中可以发现,金融数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既不同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也不同于金融学,更不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平移,数学理论、数学建模是基础,金融问题、金融数据是实体,计算机技术、数学软件、统计应用软件是工具,数学、金融、计算机三者融为一体才是正道.如前所述,目前由于多方面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方院校设立的金融数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距此目标相去甚远,课程设计显得庞杂零乱,缺乏紧密的系统性和精准的指向性,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像一个半不成熟的应用数学专业,有的则似半个计算机专业,有的则似乎是统计计算专业,“数学+金融+计算机”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更体现不出金融大数据的现实要求.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较好地掌握数学、金融、计算机三者之间的 “有机融合”,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反复实践,深化提高.

基于“分类导引,分班设课”的考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相应地做出很大的调整,需要两套甚至多套并行不悖的培养方案.一套是侧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设置,一套是侧重就业优先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如何开展,需要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必一概而论.比如,学校可以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如学校的定位、专业的定位、学科优势、教师的特长),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结合学生的实际,突出财经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或者结合高层次人才发展需要,开设相应的拓展课程;也可以采用“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性质”的形式.

不管怎样,大数据科学与金融统计结合是金融领域量化投资的坚实基础,金融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注意适应数据科学发展的需要和金融经济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善于挖掘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大数据并以此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控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大数据科学方向的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课程之间内容交叉严重,这需要院校大力优化整合,开设新的课程,编写新的教材.

四、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地方“双非”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建设思路大可以再开阔一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请进来”,也多“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政校联合”“中外联合”等模式,以拓宽教育教学形式,增强教育教学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所谓“校企联合”,即学校跟金融企业、公司联合开设课程,或者委托金融企业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尽量多地请金融企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开设实训课程,尽量多地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把课堂改为模拟课堂,甚至将课堂搬到公司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校校联合”,即高校之间共享课程,或者委托高一级高校开设课程,地方院校可以将课堂搬到更高一级的学府中去,比如搬到双一流的大学去,发挥优势资源的先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谓“政校联合”,即地方院校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开设课程,因为金融经济的时效性很强,政策性的知识更适合高校联合政府的职能部门开设.所谓“中外联合”,即国内高校跟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开设专业课程,有些课程可以委托国外学校的专家开设,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

五、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数学专业学科平台的优化

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关键在于专业建设,归根结底还得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训、实践,所以,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最终还得落实到专业教学平台的优化创新上来.

1.大数据环境下金融数学专业课程实验与实习实训的优化

如前所述,金融数学专业教育既不是纯理论的,也不是纯实践的,而是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金融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数学、金融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要有一定时量的实践教学环节,金融数据实证分析研究应该是专业教育的核心部分.金融数学专业更要有金融数据分析的实战经验,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市场,才能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金融数学专业的实践环节还须进一步拓宽和加强,特别是地方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建设须与金融实体加强联合培训、实训.

2.大数据库建设之上的金融数学专业学科平台的扩展与优化

同一个专业,学校不同,专业定位未必一致,专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也未必同质化,各自的学科建设的要求和目的自然不尽相同,不同层级的高校在专业学科的平台建设上也应有所区别.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设置自然不能等同于一流大学的专业定位和设置的“复制版”.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院校需要注重就业优先,因而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平台建设就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重视应用技术,侧重解决实际问题,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关注相应的专业教材建设、金融风险案例库建设、网络建设、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另一方面,金融数学专业建设按照以上的“分类导引,分班设课”的方式展开,需要加强学术平台建设,需要大面积“学术资讯扩容”,补充专业学术理论的数据库建设,更要改造专业技术资源.从地方院校的实际看,其专业建设还须做扎扎实实的硬功夫,须花大气力.

3.大数据科学背景下金融数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

我国各大学开设金融数学专业,除了北大、南开、山东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具有实力强大的数学教师队伍和金融学教师队伍外,其余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基本上都主要由原来的数学、统计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以及部分金融经济领域的教师组成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师队伍,而真正具有金融数学、数理金融和保险精算学科背景的教师只占很小的比例,所以金融数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本专业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也是金融数学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我觉得,金融数学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至少每年要有三次外出交流和参加本专业的高质量专业会议的经历,以便更多地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更好地促进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金融数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远非一日之功,其机制、模式的创新优化与改革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稳扎稳打,凝练专业特色,打造市场优势,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金融院校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P2P金融解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