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达
“双减”源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 年7 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主要针对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校过重的作业负担及课外培训问题,因此这一中央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中小学生减负。而作为三大主课之一的英语,历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不少中学生易遭遇的“拦路虎”。部分中学出于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选择题海战术,导致初中生英语课业负担过重。与此同时,刷题式教学也严重制约了初中英语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领,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初衷和根本。正是在这样较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双减”政策的出台加快推动了初中阶段英语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使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成为时代发展与行业进步的当务之急。
“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减少的是不必要的机械重复与无意义的课外培训,而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就进一步凸显,即德育渗透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文化性、思想性。一方面,减少了不必要的刷题作业,课堂上的英语教学将更加注重对英语工具性与文化性的综合教育,这是避免短视的应试教育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德育在英语课堂的渗透也是在突出语言教育的思想性。如同汉语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平台与载体,英语文化中同样具有大量普世意义的道德元素,抽取这些共性元素开展教学无疑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文化性、思想性。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需要各级各类学校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也就是将相对局部和片面的德育提升到更加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而初中英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这一阶段的教育格外需要强化德育的渗透,从而全面推进并践行课程思政战略。这也是“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之一。
“双减”政策出台后,个别教育者对政策的理解相对片面,导致初中英语简单机械“双减”却弱化了教育核心价值。因此,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具有避免减负的同时降低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渗透德育,初中英语可在“双减”背景下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以及切实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战略。
“双减”背景下,陈旧的应试教育模式仍对个别机构及个人有所影响,造成个别初中英语教师在减少课外作业后仍依循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此新瓶装旧酒的缺陷显然存在形式主义弊端,对立德树人也是一种制约和掣肘。“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具有避免形式主义、促进教育模式重构的重要作用,即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全面优化初中英语课堂,以更具创新性与创造力的形式与模式推动教学转型升级。这是让初中英语教学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兴趣导向适用于任何年龄段和各种类型的教学。“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让课堂上的英语教学更加优质高效,为渗透德育创造更好的机遇与条件。这需要教育者利用多种手段,综合应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投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比如视频化教学。自多媒体技术出现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迅速普及了多媒体设施。这不仅是中小学探索教育科学化与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更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活化课堂教学形式,让平面、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立体、动态的影像或图形,而生动形象的视频内容显然更加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这对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大有助益。
“双减”背景下,充分利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技术手段开展视频化教学,有利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渗透德育过程中事半功倍,改变一些学生先入为主的成见与偏见。尤其对个别英语基础较差、学习意识欠缺、语言能力较薄弱的后进生而言,动态的形象可一扫课本带来的僵化、呆板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学习兴趣与意愿。
又如,故事化教学。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几乎是所有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标配”,故事中的场景、人物、内容、过程或多或少隐含或映射了真实生活。通过将虚构的情节与真实的生活建立起联系,未成年人便在这种映射或联系中尝试了解世界、探索未来。同理,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也可以是讲故事的过程。将优秀的道德、品格、思想、行为等融入故事场景、角色人物,学生便能在津津有味的聆听中逐渐理解和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而形成一些虽浅显但通俗易懂的道德意识、思想观念。
古今中外不同地区虽有迥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但在人性方面存在大量的相同与共性,如真诚、善良、勇敢、友好、互助等道德品格能为所有民族和文化所认同。将这些或本土或异域的故事融入课堂,学生便能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优秀道德品格的润泽与渗透。
用英语讲道德故事最现成的素材莫过于童话与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英文版本中有大量可供借鉴的内容,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英语版本的优秀童话故事开展教学。
随着国门开放程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优秀国产动画电影或动漫影视正在走出国门,这些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的影视资源也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极佳素材。教师要学会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渠道积极搜索,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视频化与故事化教学,这同样有助于激发中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作为全球通用程度最高的语言之一,英语最主要作用是沟通交流,在现实中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之间的语言交互。因此,英语教学不能脱离真实世界,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英语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双减”政策出台后,初中英语需要减少的是机械重复操作而非核心价值,要减少功利化的形式与套路,更加关注真实世界与客观环境。故而,“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坚持现实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思辨意识与能力。比如利用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素材开展德育,这类素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闻报道。选择难度适中、篇幅适宜的新闻报道进行课堂教学,并将其与较近时期的时事相联系,或将同一时期、相同主题的中外新闻进行对比教学等均可。
例如近年来国外不时出现民生物资供给不足导致的商超断货现象,与同时期国内商贸活跃、物资供应充足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新闻报道不仅有文字、语音和照片,也包括大量民众在自媒体上发布的视频。这些新闻报道中生僻字较少,且文字大多能与图片、照片、视频等一一对应,将这些内容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不仅简明易懂,而且足以产生鲜明的对照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又如,利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典文学作品开展英语教学与德育。这类资源大多由外国作家撰写,历经数十年出版和传播,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较高知名度,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红星照耀中国》等。该书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曾在西方世界产生过轰动效应,其聚焦中国红色革命的写作内容不仅客观、全面,而且形象、生动,兼有新闻纪实与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教师可选择其中较为通俗、浅显的内容用于课堂教学,学生既可以从一个全新视角观察和了解伟大的中国革命,也可以通过异域文字刻画的场景感受中国革命者的牺牲、奉献、理想、信念。
因此,坚持现实导向开展教学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英语的错误认知,即通过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发现英语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并利用英语知识与技巧尝试辩证分析问题。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场景下,许多源于真实生活的资源与素材本身已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对“四个自信”感同身受,将书本、文字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这对当代中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格具有润物无声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需要减少无意义的刷题作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立德树人更具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特点与学习规律,并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痛点与堵点问题,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愿与热情。这才是让英语学习久久为功、德育内化固化的根本出路。
比如,教师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探索多元课堂教学,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预设多种教学预案,尤其对少数的先进生与后进生而言,适当提升和降低教学难度至关重要。对前者而言,适度提升难度可营造出“跳一跳、够得到”的氛围,激励学生奋发努力;而对后者来说,适当降低难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坚持不懈。
只有使初中英语课堂充分发挥出答疑解惑的重要作用,包括语言教学与德育在内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这既是初中英语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初中生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根本策略。
“双减”政策出台后,业界内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与课外培训量的大幅缩减,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学校教育将关注的视角更多集中到校内与课堂。从这一角度讲,“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必然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仅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刷题机器或应试能手。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出台在本质上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辅助与支持,同样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而将政策落实到教育实践的过程则要结合学生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即“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并非千篇一律或简单抄袭,相反,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更需要以文化育人、洋为中用。要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学习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推进特色化。由此可知,教育者既要吃透“双减”政策的精神与原则,又要将政策内容融入现实,还要结合本地实际活学活用,让英语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只有将初中英语课堂打造成集工具性、文化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整体环境,初中英语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才能切实践行“双减”政策,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