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以“青”为例

2022-11-21 04:0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译文译者马克

吴 进

现如今,中国传统色彩依然流行,常见于古装影视剧和服饰、建筑类等设计之中。如何将它们从浩瀚的作品中寻找出来并运用恰当的英文表达出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青”作为传统五正色之首,在中国传统色彩和美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内涵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教授和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其翻译理论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部分就是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概念以及文本类型理论。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类型的源文本、翻译目的以及目标语读者群,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在纽马克翻译理论诞生之前,翻译领域一直存在着传统的二元模式的讨论和争议,即直译与意译。实际上,这两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是不可分割的。纽马克认为,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并在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多元的翻译模式,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为根基的平底V 形图形。其中语义翻译侧重源语言,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忠实度,保留原文内容,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交际翻译侧重目标语言,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读者的感受,注重翻译效果,通常运用的方法是归化、自由翻译、地道翻译。各种翻译方法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不可分割。

(二)根据文本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同时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也就是语言使用的目的,将所有的语篇划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或号召)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或号召)型文本。表达功能型文本注重原作者和讲话人的权威,翻译时要忠于原作内容和思想,无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信息功能型文本强调文本语言和话题之外的现实情况,核心是真实性,翻译时应时刻遵循“真实”的原则,可以适当对原文内容加以修改,使目的语流畅通顺,便于读者理解;呼唤(或号召)型文本目的性较强,在于号召或感染读者按照作者或讲话者的思想去行动、思考和感受,所以在翻译时应首先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感受,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文化特色,不可拘泥于源文本的内容。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的语言功能和语篇类型特点,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是译者应考虑的重点。

二、中国传统色彩词的形成、应用与发展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源于我国的哲学思想体系,以“五正色”和“五间色”为基础。传统“五色”指的是“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与阴阳五行中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对应。“五色”中位于首位的“青”,从五行的角度来讲属“木”。“木”指的是树木、植物,代表着万物复苏的繁荣、生机与活力,所以可以用“青”色表示。“五色”中的青色并不是一个单色,从视觉上看,既可以指蓝色,也可以指绿色,也可以两者皆有之,比如说“青山绿水”,自然中的山水景观呈现出的就是蓝绿色。除了在山水画中的广泛应用外,人们印象中“青”色的典型代表当属“青花瓷”。青色在陶瓷色彩中占主体地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的衍生品种繁多,所采用的青色花纹如今也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中的“青花瓷”系列,就是以闻名世界的中国青花瓷器为设计灵感,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独有的清新、淡雅、含蓄的古典文化精髓。

此外,在古代服饰、建筑、文学作品、传统图腾中也出现大量“青”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颜色之美,而且传递了中国人对于生活丰富的感悟和体会,是人们认知生活的重要方式。现如今,“青”色作为一个色系,可以组合不同色彩作为同一色调应用到不同领域,例如:蟹青、石青、靛青、藏青、葱青、绀青等。2022 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节目中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青绿腰”,演绎的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的一个意象,表达山峰险要和陡峭的景象,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气磅礴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色彩词中所蕴含的魅力绝不仅仅是颜色本身,而是色彩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因此能够恰如其分地将传统色彩的内涵用英文表达出来,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能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在传统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自信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青”色的英译策略

在进行翻译之前应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进而考虑目标语的侧重方向。除了文本类型,译者还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交际障碍,力求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一)直译。直译不同于逐字翻译,后者是以词为单位进行考虑,力求目的语的每个词都能与源语对等,即对号入座,然后将这些零碎对立的词义拼凑起来;而直译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考虑,尽量使目的语的词汇含义、句法结构和文体风格与源语一致或相似。青色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色彩,在英文中有人将它翻译成cyan,实际上这个词表示印刷三原色之一,按照光谱的颜色顺序,青(Cyan)应该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现多用于印刷和摄影行业。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青”不完全相符,所以一味地将“青”翻译成“cyan”是不恰当的。根据不同的调色,青色中“蓝”和“绿”所呈现出的色调比例不同,又由于人们在审美上的差异或视觉上的偏差导致认知的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大多直接翻译成绿色(Green)或蓝色(Blue),具体译成什么需要仔细斟酌。

例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Of all the company at table who wept most?It was none other than the exiled blue-robed host.(许渊冲译)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唐朝官服色彩分级较丰富,规定文武官员三品及以上着紫袍,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民服为黄,此时的白居易位居九品芝麻官,诗中的“青衫”指的是九品官服,颜色为浅青色,即浅蓝色,所以此处“青”译成“blue”而非“green”。从纽马克对于文本类型的分类来看,权威性著作或严肃的文学作品属于表达型文本,翻译的核心是原著和原作者,译文要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文体,也要忠于原作者的语言风格。

例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译文:Blue is extracted from the indigo plant but is bluer than it.

此句出自荀子的《劝学》,原意是指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青”在这里指的是靛青。现多用作俗语,比喻学生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按照纽马克对于文本类型的分类,原文属于表达型文本,可使用语义翻译的方法,采用直译更符合源语的表达习惯,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如今这句话的应用范围更广,也常用作比喻修辞,如果仍然采用如上译文,会使读者不知所云,令译文晦涩难懂。所以更多将此句话译成:“The pupil learns from and outdoes his teacher”“to surpass one's master or teacher in learning”或“to excel one’s master”等,不体现“青”或“蓝”。因此在翻译时除了要考虑源语文化、文本特点,还要考虑语篇语境和文化差异。

(二)意译。意译也可以称为自由翻译,当目的语中不存在源语的表达方式时,译者可以根据目的语的语言特点、表达习惯和文化特色,对源文本重新遣词造句,将其含义通顺流畅地表达出来,但注意不能改变源语语义。

例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译文1: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as good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纽约时报》、《卫报》译)

译文2: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中国日报》译)

此句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 年8月在浙江考察时所提。句中的“绿水青山”是一句成语,意为青绿色的河流、山脉,形容美好河山,秀丽风景。外媒直接把“青”译成了“green”,属于直译,而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此句话被译成“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并没有将“青”和“绿”直译出来,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用“Lucid”“lush”二词反而更能体现出山水的秀丽和草木的繁茂,使读者身临其境,效果更好。

例2:她最爱和名人唱和,也很赞成新党,像础翁这样的学者,她一定是大加青眼的。(鲁迅《高老夫子》)

译文:She loves to exchange views with men of repute,and is all in favour of the new party. She would certainly look with great favour on a scholar like yourself.(杨宪益译)

此句出自鲁迅文学作品,根据纽马克文本翻译类型,严肃的文学作品和公认的权威人物写的哲学、科学、著作等都属于表达功能性文本,译者应关注源文本的形式和作者个人的表达方式,源语的语言和文本形式是翻译的重点。译者要将原作者的语言和思想放在首位,在翻译时可采用语义翻译法,但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例句中的“大加青眼”。此词出自唐代房玄龄的《晋书·阮籍传》:“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择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筴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在古代,青色多指黑色,黄种人的瞳仁多是以黑色为主,所以当正视一个人时,就是用黑色的瞳仁注视,显得庄重和认真,所以就有了“青眼”这一说法。“大加青眼”或“青眼相加”便出自于此,表示眼睛平视,喻指对人喜爱、尊敬或赞许。如果翻译时将“青眼”直译成“Green eyes”或是“Blue eyes”,势必会给读者造成困惑,无法理解源文本的含义,因此,翻译大家杨宪益将其译成“look with great favour”,表达出句中人物对础翁的赞许之情,简洁明了。

例3:青云直上

译文1:rapid advancement in one’s career

译文2:be promoted quickly in an official career

此词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范雎在落魄时得到了秦昭王赏识,当上了丞相,“青云直上”是须贾对范雎能在秦国当上丞相的感叹,比喻人顺利迅速地升到高位。后人根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迅速升到很高的职位。根据对词语的理解,现有以上两种译法可供参考,都属于意译的方法。

除此以外,此类包含“青”字的成语,例如:青红皂白、青史留名、炉火纯青、平步青云、青史传名等,在某些情况下,翻译只能采取意译的方式,如果目的语读者不了解这些词的出处,单凭字面含义对色彩词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造成极大的困惑,译文效果大打折扣。

(三)换词。在翻译色彩词的过程中,有时译者会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颜色词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例如红茶(Black tea)、红糖(Brown tea)、白发(Grey hair)、黑面包(Brown bread)等,这是由于两种语言存在不同的观察、理解和思维方式,英语语言习惯对食物本身的颜色进行描绘,而中文习惯将事物美化,惯用修辞。“青”色除了可以描绘青绿色,在某些特定场景也可以指代其他颜色,例如在形容人的头发或眼睛时指的是黑色,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通常译成“Black”。

例1: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译文: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许渊冲译)

此句诗词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指的是高堂明镜中的满头白发,清晨还如青丝一般的黑柔,晚上就变得如同雪一般白了。从纽马克对于文本类型的划分来看,诗歌属于表达型文本,在翻译时应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深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尤其是诗歌中出现的一些色彩词是中文所独有的,除了“青”,还有“苍”、“碧”等,针对诗人在创作中所使用的色彩词,译者应充分考虑作者的意图,了解作者想通过这些词表现的真正颜色。

例2: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鲁迅《狂人日记》)

译文:A group of children in front were also discussing me,and the look in their eyes was just like that in Mr.Chao's while their faces too were ghastly pale.(杨宪益译)

铁青原意指的是青黑色,现多用于形容人因过度矜持、恐惧、愤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青”色在文本中指的是因愤怒或仇恨脸色苍白,所以译者译成了“pale”。此种换词的翻译方法通常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是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习惯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可采用换词的方式,不可逐字翻译。

(四)省译。翻译中的减省法是将原文文本中的一些词省去不译,但是“减词不减意”。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同样的色彩可能会引发读者不同的联想。因此在文本英译的过程中,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时,在保证源文本含义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色彩词是次要信息或是用词繁冗,译者可以适当减词,强调其他重要信息。

例: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巴。(鲁迅《彷徨》)

译文:But that Young Beast wouldn’t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He gave me a slap on the cheek.(杨宪益译)

“不分青红皂白”是一句俗语,出自《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现指人态度武断,混淆黑白,是非不分,不问情由便作决定。青红皂白是青、红、黑、白四色,其中“皂”指黑色,因此译者将其译成“not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把“青”和“红”省译。这样既忠于原文的内容,又满足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汉语表达习惯中,人们惯用颜色词作为形容词修饰实物,比如青菜、青瓜、青铜等,而英文中相对应的词并不使用色彩词,直接用“vegetable”“cucumber”“bronze”来表示,如果把“青”一词翻译出来,会显得译文冗长繁琐,可以省译。

四、结语

无论使用何种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时都要深度思考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文化背景,既考虑原文忠实度,又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本文对“青”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初浅探讨,以期为其他传统色彩词的英译策略研究提供思路,并促进英语学习者对文化差异、传统文化传播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猜你喜欢
译文译者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