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陌生化”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究

2022-11-21 04:21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小学赖培芬
亚太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陌生化本义字形

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小学 赖培芬

一、初识“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并不陌生,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最早出现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语言,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来的。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新奇的东西往往能唤起人们的兴趣。“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新视角作为切入口,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当然“陌生化”并不只是为“趋新”“好奇”,而是通过“趋新”“好奇”使人从熟悉事物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产生兴趣。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更是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古诗词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陌生化”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立足“陌生化”理论,优化教学策略

(一)“复盘”文字,化熟悉为陌生

“复盘”一词源于股市,是指“股市收盘后再静态地看一遍市场全貌”。诗人将自己的写作意图、内心的独特感受形诸语言文字,因此,学习和理解诗歌的重点字词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将“复盘”借鉴到古诗词教学中,也是引领学生对文字进行再次审视与重新打量,只有充分理解古典诗歌的重点字词,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1.追根溯源,理解古诗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理解诗歌的难点主要是字词障碍,因为诗文中有的字的意思与现在惯用的意思差别大,或者有的字的意思现在已不常使用,这样就造成理解困难。对文字进行追根溯源,帮助理解古诗,提高效率。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刘禹锡《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和”字是“和谐”的意思。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个字他们太熟悉了——“和”是“和平”的意思。对“和”字进行追根溯源,将熟悉的文字“陌生化”,引导学生再次打量学习,更好地理解古诗。“和”字是形声字,甲骨文左上部是连接在一起的竹管之形,下部的“口”是把能吹响的竹管汇集在一起,像笙的形状,左上部的“禾”表读音。“和”本意是“笙类的乐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才能成乐,由此引申为“和谐”。“秋夜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学生理解了“和”字的意思就更能体会“和”字表现出的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合画境,这也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再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杜牧的《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诗句中“坐”字是介词“因为,由于”之义,而非现在所用的动词“坐”之义。教师教学时给学生看“坐”字古文字形、小篆字形,并且给学生解释《说文》古文是会意字,从二人从土,像两人对坐土(地面)上,到隶书字形讹为二口。楷书承接古文,写作“坐”。“坐”本义是人的一种止息方式。古人曾以跪代坐,即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凳、椅出现后将臀部着于其上以支撑身体重量的方式称为坐,引申作名词,指“停坐的地方”。此义后来加意符“广”(房屋)写作“座”,由“停坐”引申为“处在,在某处”,如“坐落”“坐北朝南”。又引申为“因……定罪”,治罪,如“连坐”“反坐”“坐赃”,由此再引申为“因,因为”。教学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先让学生查找资料理解意思,学生能找到“坐”有“因为”的意思,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这时追根溯源,将“坐”的含义解释给学生听,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能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又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孟浩然《春晓》中“处处闻啼鸟”一句,以及四年级上册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闻”字的意思是“听见、听到”,而学生熟知的“闻”字多用于表示用鼻子嗅气味。给学生出示“闻”字甲骨文字形(下部是面朝右的人形,人的头上有一只大耳朵,突出“听”之义),让学生明白“闻”本义为“听见”,又可引申为“知识、见闻”之义。“闻”字和“听”字在古代是有区别的,“闻”字表示听的结果,“听”字表示听的行为。经过教师对“闻”字的追根溯源,学生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的“闻”字为何是“听见、听到”之义,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更高了。

2.以今识古,还原意境

水相激,产生美丽的浪花;心相激,产生美好的情感;情相激,情感会加倍的浓厚……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意蕴。注重古诗文字的二次开发,挖掘古诗中隐藏的语言生长点,带来意想不到的“陌生化”效果,把学习推向更深处。再次学习古诗作为“诗眼”的字的本义及其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以今识古,更好地诱发学生想象,进而对诗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李白诗《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意思一样。引导学生再次审视“还”字,教学时出示小篆字形,解释本为形声字,左边从“辵(辶)”,表示“走在路上”,右边“瞏(huán)”,表声。《说文》:“还,复也。”这是说“还”字的本义是“返回来”,引申为“归还”“交还”。这首诗是李白因罪被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时遇上皇帝大赦,他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诗句中的“还”字,用的就是本义,这个字不仅十分传神地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学生在透彻理解“还”字的基础上,领悟古诗感情,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又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护”和“排”字用得绝妙。教学时引导学生再次学习他们非常熟悉的文字,出示“护”字小篆字形,是形声字,从“言”,蒦(huó)声,本义是“保卫,保护”,该诗中“护”字取本义。同样出示“排”字小篆字形,它是形声字,从“手”,非声,本义是“推挤,推开”,在这首诗中“排”字的意思是其本义。学生在再次学习与理解的基础上,对后两句诗描写的意思能清楚理解,感受诗人描写的意境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

3.串联比较,便于记忆

古人十分重视背诵,古代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三字经》都要求学生能熟练背诵。宋濂在《侯钧传》中写道:“侯钧积学四十年,每读书,必熟育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十遍,终于己无益。”从《课标》三个学段的目标可以看出,小学六年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优秀诗文积累的要求高。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可以使学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化,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古诗文特有的敏锐甚至是直觉的判断。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为辅,机械记忆效率低、遗忘快,而意义记忆效率高、遗忘慢,通过对文字的串联比较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效率高、遗忘慢。

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成”字的书写与“武、戒”字相近,学生容易写错,把“戒”字多写一横、“武”字多写一撇。教师进行三个字的异同教学,出示“成”字甲骨文字形,它左下角像一块木状物,右边是一把长柄板斧,以斧劈物,表示“成盟”(实为古代的建交仪式)。“戒”字甲骨文字形,它中间是一把长“戈”,下部的左右两侧是紧握戈的两只手,以戒不备之敌。“戒”字的楷书字形发生伪变,虽然“戈”形犹在,但已没有“手”形。“武”字甲骨文字形,上部是“戈”(武器),下部是“止”(脚),有“戈”有“止”,表示征伐动武。“武”字的楷书写法只是将其中的“戈”减少了一撇,左上部又多了一横,其余并无变化。教师将“成、戒、武”字的甲骨文、楷书展示给学生看,同时讲解字形从甲骨文至楷书的变化,这样学生便很快能明白并书写清楚。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记忆是意义记忆,而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头脑会不时闪现三个字的小篆字形以及书写要求,更有利于加强记忆。

(二)视角转变,化熟悉为陌生

视角转变是指变化一个视角或切入口,将原本熟悉的古诗诗句变为“熟悉的陌生人”,营造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激发学生重新打量的好奇心,产生去经历与体验的冲动。《课标》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第一学段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三个学段的目标可以看出,小学六年古诗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这与“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

1.时空对话

利用“陌生化”理论使视角转变,可以是读者视角的追问探究,也可以是作为诗人代言人进行交流对话,让学生在多变的视角中对古诗再学习、再理解。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示儿》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转换角度,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陆游,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回顾陆游一生的经历,然后教师询问:“读了这些诗句,你的‘悲’从何而来?所以,你一再叮嘱儿子,一再叮嘱……”

又如陆游《示儿》和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扮演陆游和林升进行对话:他们会问什么?他们又会回答什么?最大的“悲”是什么?

2.结合语境

打破古诗与儿童生活情境的壁垒,创设贴近学生既有语用训练价值且符合其兴趣的语境。内容虽熟悉,因为呈现方式的变化,学生在熟悉的文字中发现不曾看见的风景,有恍如初见的美好。

教学古诗后出示这样的练习:(1)《观书有感》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内心澄明。(2)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衬托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3)“居高声自远, 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的高度自信和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之情。(4)“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此为主题创作诗词,借以表达深沉的情思,如林杰《乞巧》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 ”。

3.整合融通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整合古诗与课外资源,插图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古诗内容的诠释、意境美感的熏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展开想象,变化视角或切入口。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纳兰性德《长相思》时,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上阕意思,并从中找出将士最能打动人心的画面,进行详细介绍。然后汇报“从________ 词句中,我找到的画面是________ ,我感到_________”。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说出了诗与歌并存。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诵读”单元,由于大家对古诗词的重视和积累,一部分学生已经熟悉并且会背诵里面的篇目,教学时可以变化切入口,先播放古诗词的吟唱,将原本熟悉的古诗诗句变为“熟悉的陌生人”,营造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激发学生重新打量的好奇心,再感悟学习。

古诗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复盘”文字,视角转变,化熟悉为陌生,激发学生重新打量的好奇心,产生去经历与体验的冲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古诗的内容、意境,甚至领悟情感、进行审美享受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因而应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猜你喜欢
陌生化本义字形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