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诗,卢丹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并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同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加以培养,让学生能在学习实践中主动调查、质疑、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在积极推进“双主体”教育模式建设的过程中,以教师指导教和以学生学相结合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能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科学稳定推进奠定基础。
“双主体”教学具体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教师和学生都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构建“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承担着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设计和引导的重要任务;学生对教师的主体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选择,并且发挥“双主体”教育模式的作用,能促使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信息进行破译和转化,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也能实现借鉴、创新、超越。因此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深刻认识到“双主体”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并从多角度加强对“双主体”的重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的系统改革和创新,切实基于“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有效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深层次探索。
在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探索“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促进“双主体”教学模式效用的全面发展,应该深刻认识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切实优化学生群体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效果。
其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的支持,并且要想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方面的主体作用,就需要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优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展和成长,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从而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组织空间,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其二,“双主体”教学模式高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能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衡,形成理论联结和实践探究的重要作用,助力师生双方的多元化互动,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教师要在确保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强调师生平等交流。
其三,“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学生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发展和提高必须在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同样,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也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发展和提高,必须是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实现。
在针对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探索“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和应用,按照教学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能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模式,从多角度促进“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系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能力实施合理化的教育和培养。
在尝试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双主体”教育教学思想指引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规划,确保能真正促进“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融合渗透,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提供重要的辅助,显著改善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综合效果。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按照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需求,重新审视“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系统创新,逐步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基于“我的好习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综合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需求,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教育引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外化为自身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引导学生情感变化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和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按照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重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组织活动能力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基础借助“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切实促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在引入“双主体”教学模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时有意识地引入任务单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前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也能借助任务单的分析全方位了解和判断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基本情况,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规划方向形成新的认识。在实际设计任务单并应用任务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启发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我和大自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任务单的设计,就可以先在任务单上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预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在任务单中对预习的内容和任务进行明确,将预习任务定位于结合具体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让学生感受风、和风一起玩耍,可以在任务单设计中引导学生参与“吹羽毛”游戏、做风车游戏等,在游戏活动中直观感受风。这样就能借助任务单的指引,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在任务单的导向下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预习任务,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进一步凸显任务单导学的价值和作用,使学生在预习环节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能对学生完成任务单的基本情况做出判断,可以结合学生完成任务单的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判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情况,以此为基础对课堂教学的要点和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支撑下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使“双主体”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借助任务单了解学生的状态,学生能借助任务单完成对课程知识的预习和探究,共同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使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
按照“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支持和应用,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通过组织学习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进行探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采用设置教学引导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内化,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对知识的应用形成全新的理解和认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小组讨论类型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发布具体的讨论探究任务,并且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和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探究,能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例如在对“生命最宝贵”部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应用,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主题思想进行探究,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生命最宝贵”的意见和看法。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读,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结合学生的观点和看法适当融入教师的点拨指导,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例如教师发现一个学生认为不同人的生命价值是不同的,具有伟大成就的人生命更有价值。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学生实施点拨和指导,让学生从生命平等的角度进行反思,并辩证地看待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对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辩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有效沟通和交流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从这一点可以发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教师尝试引入“双主体”教学模式,在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探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也能引领知识内容的合理化生成,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奠定基础。
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和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有意识地构建点拨指导的教学组织活动,能够通过分层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需求,按照学生的层次差异对学生实施多层教育指导,能在多层次教学的支撑下切实突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辅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探究,从而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保持相对良好的发展状态。
例如在“战胜困难更快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针对教师布置的教学引导任务,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寻求其他人或者老师的帮助,不愿意主动针对困难的克服进行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独立学习能力有所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在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就可以引入分层教学指导的方法,重点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对“战胜困难更快乐”课程知识的理解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形象思维能力不足、情感认知较差的学生,就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从情感激发的角度对学生实施点拨指导;针对理性思维不足,无法从生活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学生,就可以对他们实施理论提炼方面的教育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的困惑。此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好地进行学习,还能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规划,指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多层次探索,还能借助分层指导和多元化指导的落实,践行因材施教的思想,使教师对课程内容形成全新的认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有效的教学组织指导活动。
在分层点拨指导的情况下,教师通过作业设计的改进和创新,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向外部延伸,能发挥作业设计的辅助作用和巩固实践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有效性,从而助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的实践探索活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以作业设计辅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巩固学习,在课堂教学外部延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例如结合“我的环保小搭档”教学活动的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作业设计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从“双主体”教学模式建构的视角,教师在对作业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入创新性的思维和理念,从课堂教学活动外部延伸的角度指引学生进行学习。重点根据“我的环保小搭档”教学内容,教师发现学生对环保实践的兴趣相对较高,并且愿意发挥想象和联想,探索创意的环保思想和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探索实践类型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家庭环保和社区环保,与环保小搭档一起提出合理化的环保意见和建议,设计环保倡议书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独立参与到探究和实践中或者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结合小组的实践探究情况提出相应的看法,锻炼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将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借助作业设计的力量实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延伸,从而在实践探究类作业的支撑下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面,为了进一步展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和分析,结合作业数据分析判断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对下一步教学组织活动的基本方向进行设计,结合学生的需求实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指导。这样就能借助课后作业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连接,在完善教学体系的支撑下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活动中,有意识地促进“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能进一步在教学活动中凸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堂互动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发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鉴于此,对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和规划要注意加强对“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要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实需求,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和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探究,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科学化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