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耿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纵观近年新课程标准高考历史学科试题,存在阅读材料较新,设置的情境较新,知识容量较大,对能力和立意要求高等问题,同时试题进一步规范、科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从教的层面看,教师仍未摆脱“以教材为中心,以教辅为依托”的教学方式;教师关注知识整合,但过程性内容讲述过多,且面面俱到;多见“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现象。从学的层面看,(1)知识方面,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时代特征等知识性问题的把握不够扎实。主干知识的逻辑关系不清,知识层面的思维方式依旧占据主要地位,通史意识欠缺。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物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2)能力方面,阅读、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薄弱。不能用概括的方式表达;出现答非所问和答题凌乱现象。审题能力不足,答题不够规范;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条理和逻辑;对于创新型试题的应变能力不足。(3)方法方面,由于掌握知识多停留在事实本身,习惯于以包抄方式堆砌史实,解答思路不清,针对性不强,故而难以应对当前以能力立意的命题考查要求。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辛苦,但教学效果不佳,学习成绩难于有效提高。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是当今历史考察的全面要求。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映;它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历史素养培养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教学和探究实践。基于以上具体目标,笔者在平时的高三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1.1 在复习历史概念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近些年高考试题不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力度,说明了历史概念及概念教学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历史概念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感的培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独特的意义。因此,应该重视历史概念的掌握。
1.2 培养学生精准的历史时间观念,在特殊历史情境下具有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高三一轮复习许多地方采取了专题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时空顺序,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无法理清史实的先后顺序。现在高考题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大都有提供时间信息,而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要素,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时间顺序混乱从而导致失分。通过实践笔者建议:
1.2.1 学生自行作重大事件年代表。通过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编写的重大事件年代表,具体可以采用数轴定位法、按年代顺序列举法、按因果关系罗列法等;例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要真正掌握这个概念,一定要梳理好其发展线索:孔孟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朱熹理学——明清时期的新儒学。而每个阶段儒家思想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内容: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孔孟主张用“仁和礼”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董仲舒的新儒学则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朱熹则发展完善儒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使儒家道德观念社会化以此来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明清时期则是中国的又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社会的变化促使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提出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等观点,赋予儒学时代新内涵。这样对于儒家思想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成熟完善的思想体系。
1.2.2 学生亲自总结阶段特征。通过自行分类梳理史实,得出每一类史实的本质特点,进而共同概括出不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或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史实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阶段特征及发展规律,构建历史时空观。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引导学生按照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和调整等不同时期。在每个历史阶段先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历史概念,这样学生就可以让这些概念对号入座避免时空混乱。然后根据史实概括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在实践中发现由学生自己动手比单纯提供给学生效果更好,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
1.2.3 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概念。例如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区分现象和本质,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概念等。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用上述的方法进行理解。例如闭关锁国这个政策,很多学生以为是完全禁止对外交往,其实不然。通过对其本质的分析应该认识到这项政策是明清专制制度强化和自然经济的共同产物,闭关锁国是封建统治者加强对海外贸易活动的限制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压抑民间商业以及规避过多的海外活动带来的治理危机。
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打破以前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讲一节课,学生埋头记一节课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设计上。具体而言,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2.1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建议利用历史课堂进行阅读实践,课前准备阅读材料让同学们阅读,内容丰富多样,以史料文献、时政时评、与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学生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教学中,特变强调应避免用当代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判断、衡量历史,而应以历史的角度去考虑历史的问题,通过事件与事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去辩证思考,在当时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子的历史事件。
2.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养成“问题意识”。在新修订的考纲中关于命题基本要求部分,特别突出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在“论证和探讨问题”中明确了“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是高考命题的内在要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试题也清晰反映这一考查要求: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突破对教材解读的思维定式,而以教材为材料;以问题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重建知识框架,发现、讨论和解决新问题。
针对考纲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欢迎学生对授课内容,或者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能提出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提高逻辑思维的水平。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使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一开始不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水平高低都要予以鼓励。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思维能力也有明显改善,就是连学习兴趣有了增强,不单在课堂内,在课外经常有学生主动找老师探究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而迫使教师也要努力加强自身学术修养,这可能就是教学相长所要追求的效果。
高考复习阶段,学生经常找教师咨询的困惑是花了很多时间明明对历史概念及时空线索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在实际考试时往往错误率高,容易失分。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那么平时复习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3.1 教会学生“整理历史”。高考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是联系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学科联系的能力要求。学生需要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将所学历史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拓展“知识视野”。高考命题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多是体现在历史专业的宽度和厚度上。这种拓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宽度拓展,通过选择新材料营造新情境,从内涵和外延上,突破现行教科书关于该历史主干知识的阐述。
②长度延伸,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突破现行教科书和一般中学教师关于该历史现象的历史叙述,进而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
③角度转换,采用多元视角,突破教材表述的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中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发展线索等。
对此,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形成对整个历史长河发展变化的整体性认识,并有自己的一套历史见解和感悟。例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认识:大一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举措。这些措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进一步巩固了秦以来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有了这种整体性的认识有利于扩大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所以在高三复习课时,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知识体系,让学生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历史小专题。
3.2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和练习题,并对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解答考题的技能是培养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获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考试说明”,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中,就分成“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三个层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往往出现以下问题:不能找到主干信息、信息提取不完整、对信息的准确内涵把握出现偏差等。因此训练学生解读信息能力尤为重要。建议在考试后,学生结合考点、考纲去深挖“出卷的思路是什么?”、“还有其他的出题方式吗?”、“如果是我,我该如何出题考这个考点”,通过转换角色、检讨命题、自行命题等方式方法,进而去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和要领、知道得分、失分项在哪,检讨自己、提升解题能力。
3.3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开展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正视历史的时代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联系进行联动的分析、思考,而这些活动将进一步深刻学生对于历史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什么始于东南沿海?要分析该问题,学生就必须聚合中国古代明清的经济、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等等知识来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历史问题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认识、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学习更应该是“以史鉴今”。因而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学生去了解历史与现实,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3.4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提醒在复习和刷题之余一定要多反思。《论语》说:“学而不思则惑”,学习就是要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反思自己基础知识还有哪些缺漏,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时空观念是否错乱,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是否到位准确,是否能抓住材料信息的主旨等。尤其对于部分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如果觉得自己成绩有所起伏或达不到预期要求,可能在上述某些环节还存在问题,这样更需要做好反思总结这项工作。
总之,高三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水平和能力、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但过程是艰难复杂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师生转变观念,科学探索,积极实施,坚持不懈,稳步推进,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