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珺妍
(江苏省苏州市善耕教育集团善耕实验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一线语文教师恐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作文难教,教作文最累。
现在的作文教学情况是,老师不知道要教什么,只知道按教学进度和内容需要在作文课上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一出,要求一列,就让学生去写。天赋好的学生“心领神会”,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就直呼“内心崩溃”,这也的的确确是他们心底的呼声和呐喊。学生因为不会写,因为没有得到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所以害怕写。我不禁换位思考,如若让我完成一项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工作,我能不畏惧吗?更别说一学期至少16篇的作文量,他们能不讨厌写吗?
学生也是不可定因素:先天遗传不一,后天训练不均,家长重视程度不同……这些都是作文教学在前进路上要面对的问题。
写好作文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一节课就能达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才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思考。
1.1 作文立意“肤浅有毒”。立意,是文章的“纲”,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等等。立意产生于写作之前。不论写什么作文,未动笔之前,都得考虑一下: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要体现什么?想要告诉大家什么?
作文的立意通常可以反映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提笔之前,一定要分清善恶,扬善抑恶。可现在的学生在动笔之前,几乎不考虑立意问题,直接导致写的文章缺少中心思想,甚至偏离价值观。一个学生曾经在《一件快乐的事》中写自己在老家的小河边,拿着长树枝挑下邻居挂在树上的衣服,并把衣服在河里捣来捣去。还有些作文仿佛带有“农残”的蔬菜瓜果——有毒,从而使人看了也会“中毒”。另一个学生在描写同桌是自己最好的伙伴时,写了同桌捉弄别人、欺负同学的事。这两个活生生的案例,如果用此来体现“快乐”和“帮助”,那才真的是一碗“毒鸡汤”啊!
1.2 作文选材“空空荡荡”。由于现在的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不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所以每每在拿到作文题目后,他们都会摆出一副冥思苦想状,皱着眉头,托着下巴,迟迟不肯下笔。这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体现。记得在四年级的一次作文课,要求是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用一件事来写出他的某一个特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多多关注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都可以成为描写的对象。一个男生立马回应我:“可我不知道写什么事。”于是乎,我又带着学生拓展思路,从性格、爱好等方面都能来刻画人物。忽然一个小女生嘴里蹦出一个词“乐于助人”,我听到后一震惊,这是个多么好的形容词啊!我马上表扬了她。我原以为学生已经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可是却在他们的作文中再次出现了“扶爷爷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奶奶让座”等内容。这不禁让我想到曾有人戏谑中国学生的作文:“只要写眼睛,没有不水灵的;只要写童年,没有不难忘的;只要写助人为乐的,没有不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果真,一语中的。这样雷同、重复、老掉牙的素材,如果比作一盘菜的话,有时真是难以下咽。
1.3 作文细节“粗枝大叶”。很多学生在习作时,语言比较空洞,文章比较空乏,他们只追求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完整,却忽略了进行生动而细致的细节描写。作文呈现出结构完整,但语言“大而空”、细节“粗枝大叶”的现状。
记得学生曾经在写一篇题为《第一次——》的半命题作文,她选材很独特,选择了自己第一次上台竞选班委的事。人们常说,好的题目往往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在这篇作文中却不是如此。有一处描写是这样的:“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我到底要不要走上讲台去竞选呢?”显而易见,她对自己紧张的描写过于粗线条了,缺少细节描写。紧张时,双手用力地握着,双脚不停地抖动着,心里仿佛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这些动作和心理的细致描写,能完美地刻画出自己的紧张感,比原本干巴巴的“紧张”一词要更加生动形象。不仅是这一个孩子,其他学生在习作中都有这样的问题,描写平淡得就如白开水,无滋无味,让人读完之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2.1 兴趣为先。对于作文而言,其对于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作文书面化的表现形式与儿童喜欢的具体、形象的事物也完全不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作文教育模式,只会让学生与作文的关系渐行渐远。从学生的心智发育角度来看,处在小学阶段的他们在主观思维、态度、行为上主要受兴趣的影响,那么教师想要开展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落实兴趣为先的教育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还要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保证作文课堂教学工作可以完全围绕学生的兴趣需求予以展开,让学生可以在作文学习中获得兴趣上的满足,从而在主动参与作文课堂互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作文思维,为他们的作文水平进步打下基础。
2.2 体验为主。体验为主是指作文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的体验为前提,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鲜有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核心,设计出以学生体验为前提的教学活动。绝大多数仍旧延续传统教育模式,学生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学习,知识完全以灌输的方式予以呈现,学生的接受度很差,且学习态度一降再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育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予以展开,作文作为语文知识中的重难点,更是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最大限度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对他们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的引导,让作文教学工作的效果可以更进一步。
2.3 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其也是对学生进行作文启蒙的关键策略。在语文知识体系当中作文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尚处思维发育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给他们开辟一个新的学习思路,并让他们通过阅读的方式去进行关键内容、写作技巧的分析,这不仅积累了学生的知识素材,还会树立起他们的正确的作文思维。从学习角度来看,读写结合教学原则的落实,可以实现对作文学习难度的降低,让学生在分析他人优秀文本作品时,通过仿写、摹写等方式来获得写作技巧运用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作文进步带来了重要支持。另外,读写结合模式还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反哺”,这让课堂教学工作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由此得以构建。
3.1 作文立意“大”。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或主题好比是统帅,素材、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就是乌合之众,是打不赢胜仗的。”习作,就是这样。没有明确、新颖的中心,无论素材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作文也无法脱颖而出。
在习作的过程中,对于同一题目的理解,每个人都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一定要确保的是立意要正确,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在此基础上争取要让自己文章的立意新颖起来,不落俗套,有新见解、新思考,这样才能成为亮点。例如《我的奇思妙想》一文,很多学生读了例文过后就提笔写“高仿”作文,无非是神奇的钢笔、变大变小的书包等,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学生如能通过自己的视角,结合当今社会热点话题来解读题目,进而写出与众不同的内容,那该多好啊!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荒漠问题、交通问题……这些都是未来的主旋律问题。这样新颖的立意高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带着“大”立意写出的作文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写作的本质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见解想法,写作之前多想一点,多思考一点,以小见大,追求立意的高远和深刻。
3.2 作文选材“小”。作文中的选材虽然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积累却来源于平时的观察。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入手,从细微之处切入,仔细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这种真正的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用心去感受等等,动用全身每一个器官和每一个细胞去感悟世界。吃穿住行、往来交际,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生活场景都可以是作文中的好素材。
写作时,化大题目为小事情,选出微小的事物,甚至被人忽视的角度,通过对“小”的扩写,来展现作文的整体事物。例如,在描写母爱时,就可以巧妙地抓住妈妈的眼睛:在“我”失落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满是鼓励;在“我”成功的时候,她的眼神里透出欣慰;在“我”犯错的时候,她的眼神充满严厉……
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3.3 作文细节“小”。作文除了选材要化大为小,细节描写也是成就优秀作文的关键。现在很多学生作文看着字数很多,但是记叙的内容就好比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事例叙述磕巴、情有所动时蜻蜓点水,甚至戛然而止。学生的作文总是欠缺一点自然奔放的趣味灵动,细节描写便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一剂良药。
“慢一点”——在习作描写关键处,引导学生停一停,慢慢把这关键过程延长,必要时放慢和细化动作,把细微之处写“小”、写“实”
“巧一点”——在描写时,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补一点”——在文章空白处充分用好想象和联想这两种工具,对文章进行适当补白,尤其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细节描写。
“细一点”——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准确挑选出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对该细节进行精细描绘:细小传神的动词、生动形象的外貌、鲜明个性的语言……
化大为小,做“小”细节,让作文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3.4 作文训练“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作文立意做“大”、选材做“小”和细节做“小”,稳步提升作文质量的同时,也要适当加大作文的训练量,尤其是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教师更要思考该通过何种适宜的方式去推进练习。
平日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新鲜有趣的作文形式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作文接力赛”,即每组学生轮流写,一组一本作文本,后一名学生要先做小读者,评论前一名学生的作文,并写作评语,然后再当小作者。如此一来,既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习作的成就感。
小学生充满灵性,想象力丰富,经常能说出成人无法想到的美妙语言,那为何不给他们写诗的机会呢?诗歌也是作文的另一种形式。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要想写好诗,必须做生活的有心有。不奢望学生能成为诗人,但是创作的过程却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从体裁上来说,作文、诗歌、小说都是练;从篇幅上来说,成篇、段落、寥寥几句都是练;从形式上来说,动笔、口头也是练。教师可依托教材,视班情学情不同,选择合适恰当的训练方式。“质”与“量”互不分家,保“质”同时,加大“量”,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做“大”和做“小”都要利用巧妙的方法传达给学生,不能生搬硬套地教给学生。例如,在告诉学生作文细节要做“小”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运动会上经历的真实事件,或者播放运动员运动的视频,通过看视频片段的慢放,让学生了解“慢镜头”,由此在作文中领悟到细化动作、慢放镜头、延长过程的精华。让学生在情景中有所悟、有所得,作文才不会成为他们的烦恼,作文教学才有效。
同时,作为教师,如果自己缺乏写作经验,对写作的体验不深刻,认识不到位,那么在作文的指导上就会不得力,甚至不专业。所以每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前,自己要先写“下水文”。只要自己尝试写过同题作文,才能在指导时更好地站在学生立场上去思考,有时还能将自己的写作体验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也会特别信服,也会乐于接受。
只有学生不把写作当成难事,乐于去写作,从无话变成有话,从不会写变成会写,从词句匮乏变成行文流畅,由千篇一律变成百花齐放,这样的习作教学才可谓有效,有得。
总之,想要提升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兴趣,实现对他们的作文启蒙,教师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小”与“大”教育理念的合理应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与自己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进步,感受作文的魅力,并愿意拿起笔以作文的方式去记录生活,从而实现作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为学生以后的作文乃至整个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