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研究:历史演进、主题透视及未来展望

2022-11-20 21:23苗会永张家睿孙立新
职教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者学习者研究

□苗会永 张家睿 孙立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21世纪以来,远程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发展和学术研究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研究起点,以1978年改革开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1999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成立等历史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将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历程分为萌芽阶段(1949—1979年)、远程教育研究起步期(1980—1999年)、远程教育研究的繁荣期(2000—2012年)、远程教育研究的调整期(2013年至今)四个阶段。以“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远程学习”“网络学习”“广播电视教育”“开放大学”作为主题词,搜索范围限定在“社会科学I 辑”和“社会科学II 辑”,梳理国内远程教育研究的演进历程,分析各个阶段远程教育的研究主题,并对其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一、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一)国内远程教育研究的萌芽期(1949—1979年)

远程教育由西方传入初始,最初称为“函授教育”,主要是指当时的远程教育的媒介手段以邮寄信函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和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1],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主要的教育模式。1951年,周泽兰、伍棠棣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函授教育的文章《办业余函授师范学校的经验》,拉开了远程教育研究的序幕。文革运动爆发后,函授教育完全停办,研究工作也随之中断。该阶段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函授教育的工作经验总结以及对苏联函授教育模式的借鉴引入,文献的质量不高。登载函授教育文献期刊的种类较少,大多集中在《人民教育》和《江西教育》,尚未形成固定的研究平台。

(二)国内远程教育研究的起步期(1980—1999年)

1.文献发表趋势:前期平稳过渡,后期快速攀升。这一时期总发文量达到1847 篇,前期发文趋势缓慢,1998年,教育部批准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此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远程教育研究进入了发展新时期,发文量开始攀升。

2.研究队伍与机构分析:学者规模扩大,研究机构以电大为主。通过对该时期的远程教育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可知,该时期远程教育发文量排名靠前的学者有丁兴富、钟志贤、丁新、袁昱明、余善云等人。从发文类型来看,该时期学者发表的文献大多以单独作者为主,只有丁新和丁兴富等几位知名学者进行过合作,尚未形成固定的研究团队和一定的研究规模。该时期远程教育研究机构主体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地方的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研究远程教育的高校较少,发文量前十的研究机构中只有华东师范大学一所师范类高校,说明此时期远程教育研究主体较为单一,高校有关远程教育的发文数量相对较少。

3.载文期刊:发文平台专业性强,期刊质量较高。该时期远程教育研究载文期刊种类较为集中,《中国远程教育》(431 次)和《现代远距离教育》(335 次)载文最多,载文量均超过300 次;其次是《开放教育研究》(共90 篇)和《中国电化教育》(共66 篇)、《天津电大学报》(共43 篇)、《中国成人教育》(35 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5 篇) 等,还有江苏、福建等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发表远程教育相关的文章较多,说明此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专业期刊和各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为主的远程教育研究载体。

4.研究热点:内容聚焦,理论探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该时期远程教育主要包括两个研究热点,一是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如《远程教育理论的评价》(1998)对国际上几种主流远程教育进行了理论综述、《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可能模式》(1999)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这些早期理论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 二是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模式的研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的模式与教学形式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多样化,例如《基于B/S 结构的远程教育管理系统设计》(1999)和《基于Web Mining 的智能化、 个性化的远程教育模型研究》(2000)两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献都以新技术为基础对远程教育系统和模式进行了应用设计研究。

(三)国内远程教育研究的繁荣期(2000—2012年)

1.发文趋势分析:前期高速攀升后趋于平稳。这一时期共检索文献26256 篇,剔除一些与远程教育关联度不高的文章,最终选取有效样本23303 篇。21世纪以来,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发文量约是上一时期的12 倍,其中,2000至2012年的年均发文量均超过一千篇,2008年发文量达到高峰,为2205 篇。此后,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总体趋于平稳过渡。

2.研究队伍与机构分析:出现多名核心作者,高校占比增加。通过对该时期的远程教育学者进行整理统计可知,该时期远程教育发文量较高的核心学者有丁兴富、陈丽、丁新、杨晓宏和杨改学等人。总体来看,在远程教育这一领域中,我国已形成专业的研究学者群,学者们关注的研究对象和范畴较为丰富,形成了诸多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推动了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该时期远程教育研究机构存在如下特征:研究机构中师范类高校占比大幅度增加,例如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发文量均超过300 次,并且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南北两个研究中心[2];广播电视大学仍然是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主体,其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发文数量最多,各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也是研究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这些专业的研究机构能够聚集大批优秀学者,也有利于推动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发挥团队效应,优化研究资源,提高科研效率。

3.载文期刊统计分析:期刊质量较高,专业性强。通过对该时期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整理统计可知,该时期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上的文献最多,共计1967 篇,其次是《中国电化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载文量分别为649 篇和594 篇,《现代远程教育研究》(560 篇)、《开放教育研究》(545 篇)、《远程教育杂志》(409 篇)、《中国成人教育》(391 篇)等期刊的发文量排名靠前。该时期的文献来源大多数是专门刊载远程教育文献的期刊,且期刊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说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已经有了较高平台,这也为远程教育研究蓬勃发展提供了支持。

4.研究热点:词谱联系紧密,研究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该时期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包括远程教育质量、战略、学习支持服务、农远工程四项。质量研究主要从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管理、评价等多个环节着手,创新远程教育质量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3]。远程教育战略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内外远程教育发展趋势及远程教育政策两个研究主题,例如《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纲要》(彭坤明,2006)、《国外开放与远程教育发展研究》(曾一春,2010) 都是形成的专著成果。在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方面,主要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以学习资源、服务、技术为研究内容,构建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4];专著成果有《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周蔚,2006)、《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实践》(汪继平,2012)。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贡献了力量,部分学者从农村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教学策略、评价机制、教师培训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引论》(张少刚,200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教程》(陈贤忠,2004)、《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研究》(李兆君,2011) 是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成果。

(三)国内远程教育研究的调整期(2013年至今)

1.发文趋势分析:逐年下降。该时期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10018 篇。2013年以来,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事业进入调整时期,发文量逐年下降,2013年总发文量为1810 篇,2021年发文量下降到562篇,从下降速度来看,2013—2014年的年均发文量下降最快,说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规模正在逐渐缩小。

2.研究队伍与机构分析:出现多名新学者,研究机构类型多元化。通过对该时期的远程教育学者进行整理统计发现:本时期作者排名与上一时期相比变化较大,肖俊洪、陈丽、王志军等属于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作者。学者们之间的学术联系加强。总体来看,在远程教育这一领域中,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更为重视科研合作,合作发文的现象非常普遍,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网络规模,有利于领域内研究成果的交流和传播,推动了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在研究机构中,该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的发文占比有所下降,普通高校的占比逐年上升,我国的远程教育研究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载文期刊统计分析:期刊种类多元化发展。该时期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上的文献最多,共519 篇,其次是《中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载文量分别为281 篇和226 篇,其他期刊关于远程教育的载文数量也均超过70 次。与前一时期相比,文献来源中专门刊载远程教育文献的期刊占比缩小,综合类型的教育学期刊占比增加,例如《继续教育研究》和《成人教育》,但期刊平均发文量下降。说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发文平台呈现种类多元化,但期刊质量和发文量都有所下降的特征。

4.基金支持项目分析:国家支持为主,地方推动为辅。通过对该时期远程教育文献的基金来源情况做出统计分析,可知这一时期远程教育研究文献的基金项目来源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3 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83 篇,说明国家对于远程教育研究高度重视;其次,各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对远程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例如“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39 篇、“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16 篇等,总体而言,国家基金的扶持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5.研究热点:内容丰富,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运用Citespace 对该时期远程教育的文献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得知该时期远程教育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远程教学模式、技术、开放大学、MOOC 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探讨不同在线平台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虚拟技术教学模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微课学习模式等教学模式研究;技术研究主要聚焦“云”技术,远程教育云平台、移动云环境下自主学习系统构建等[5];该时期关于开放大学的学术研究主要从宏观建设、内涵理念、机构部门、教育教学、基础建设和综合杂谈六个维度进行探讨[6];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基于MOOC 的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等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此外,还有学者对远程教育教师和教学交互等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远程教育研究主题分析

(一)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我国学术界在对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远程教育定义研究、远程教育的基本要素研究、远程教育的特征研究三项研究主题。

远程教育定义的研究。在我国早期出版的远程教育译著、专著中,已经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远程教育概念,例如多曼(Dolman)、彼得斯(Peters)、穆尔(Moore)等[7]。在吸纳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远程教育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丁兴富将远程教育定义为: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 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8]。这一远程教育的定义描述在我国远程教育文献中被广泛引用,为远程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远程教育的基本要素研究。远程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组成远程教育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其变化发展的动因。从实践角度看,远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管理的制度化问题、媒体技术的地位、交互手段的作用三方面[9]。从教育三要素看,远程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10]。正是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构成了多样的远程教育形态,担负起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职责。

远程教育的特征研究。基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学者将远程教育的特征概括为五点: 虚拟性、高度的技术性、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11]。也有学者从远程教育的实践特征和媒体技术特征两个方面来论述远程教育的后现代教育特征[12]。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本专科层次的网络学历教育为主,以社会服务为价值体;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理工科网络教育规模有限;各高校各区域的学习中心数量差异较大,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作用增强[13]。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展并丰富了远程教育的特性,深化了学术界对远程教育特征的认识。

(二)远程教育的教学研究

远程教学理论是远程教育的核心理论之一,师生在时空上的相对分离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指导远程教学实践。我国关于远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远程教学交互、学习支持服务和远程教育课程开发三个研究主题。

远程教学交互的研究。远程教学交互的是指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14]。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并非所有的交互都具有教学意义,有意义的交互有助于建立学习者之间的信任,提升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使他们投入到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中[15]。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和有意义交互两个概念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远程教育中交互的认识。目前我国与远程教学交互相关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四个:教学交互层次塔、教学交互层次双塔模型、远程学习情感与认知交互层次塔模型和CSCL 的交互研究理论模型[16]。其中,教学交互层次塔和CSCL 的交互研究理论模型是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被我国学术界广泛参考引用。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远程教育的教学就是教师提供并让学习者接受学习支持服务的全过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应该坚持整体性、适应性、交互性、开放性的指导原则,从硬件、软件、人员和运行机制几个要素的建设上入手,以理性的态度构建这一系统[17]。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方式逐渐多元化。云环境下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受到了较多关注,以适应当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达到优质学习服务的目标。也有学者结合虚拟助理这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了基于虚拟助理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构建及技术难点[18]。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出新的要求,面向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划分为八大模块,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提供了新思路[19]。

远程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方面,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是研究重点之一,主要包括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网络课程的策略设计和网络课程的评价设计。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扩展为五个要素,即课程目标、学习者特征、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20]。这些开发和设计方法多是经验性地借用普通教育中课程开发的方法及过程。也有学者整合比较了五种课程设计意识形态,经过理论综述和行动研究,提出了整合多元化课程设计意识形态的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路、方法和模式[21]。多元化课程设计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视角,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三)远程教育教师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在对远程教育教师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研究和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研究两个主题。

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研究。有关远程教师角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如何的教师角色和如何构建教师角色两方面。有学者认为在远程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者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等[22]。电大教师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员、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研究的研究员。在如何构建教师角色研究上,有学者结合了行动研究方法的特点,提出远程教师“课程行动研究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远程教师应对其教学实践进行严格的反思,积极实现角色的转换[23],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模型,明确了远程教师角色发展的方式与内容。远程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对远程教师在理论水平、教学设计、支持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远程教师的培训是该领域研究的另一主要热点。

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研究。我国学者对远程教师培训的研究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来探讨远程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通过讨论远程教师在线培训的案例,发现在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成人学生社会性交互的规律,进而对成人社会性交互质量进行了评价[24]。有研究者通过对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进行大量的考查与调研,随后提出三级培训机制,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25]。有学者以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培训转化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教师远程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两轮德尔菲法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构建了教师远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26]。

(四)远程教育管理研究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是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三大支柱之一,如果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或者教学管理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保证,就可能会造成整体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远程教育管理模式也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学者对远程教育管理的研究集中在对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对管理体制改革两个层面。

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我国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可总结为“一线、五点、一评价”模式,即以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为主线,从五个教学管理层面与教学环节主线相交成的五个质点来考虑对该教学环节的管理[27]。也有学者尝试将管理学的理论融入远程教育管理实践中,借鉴管理学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运用定性分析法和Delphi 法构建出了一个远程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并完善了相应的指标和权重体系[28],为远程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做出了一次有创新意义的尝试;运用新型移动技术来解决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面对的如何有效实施教学管理这一瓶颈问题。构建起一个“七化同步”的教学管理模式[29]。

远程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远程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的范围较广,例如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学生管理等,旨在解决远程教育管理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总体来看,电大的质量管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30]。有的学者借鉴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概念,分析了远程教育的品牌特征,提出广播电视大学品牌的核心是管理服务,为我国其他地方电大教育品牌的建设提供借鉴。学生管理是开放大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并构建具有远程教育特点的开放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和模式,有利于解决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为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31]。

(五)远程教育质量研究

远程教育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线,也是保证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深刻影响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前途,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国开展以来,如何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远程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总体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质量观的建设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探讨两方面。

远程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我国远程教育质量观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学者引入系统观的理论,提出了远程教育应该建立起整体性、层次性、协调性的系统质量观[32]。也有学者从服务的视角出发,认为远程教育的产出是一种服务,所以质量观的建设应该区别于其他物质产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远程教育的服务质量观[33],为深化远程教育质量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我国远程教育质量观的建设工作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传统质量观的挑战,教师学生时空分离带来的挑战,以及来自我国社会各界的压力[34]。更需要长期进行网络远程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的观点,所以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该领域的另一研究焦点。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由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暂未形成成熟的质量保证体系,所以学者们尝试将国际质量管理的IS09000 标准引入我国,从实践角度总结了IS09000 标准对我国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实践[35]。也有学者将中英两国的远程教育官方文件作为研究资料,从项目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媒体和质量保证评价四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36]。陈丽(2012)综合比较了10个亚洲国家远程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质量保证基本模式和基本框架等方面的异同,从远程教育质量目的、质量观、质量评估机构、质量标准四个角度提出意见[37],以期能够指导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从而确保我国远程教育长期、高质量的发展。

三、远程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研究视域:注重理论指导,推进视角国际化

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对远程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国远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媒体技术”等研究主题,但关于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少,研究冷热分布两极化现象明显,远程教育研究学术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远程教育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当前我国的远程教育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教育未来在中小学领域、 教师教育领域、社会职业培训等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步加大,远程教育研究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也是未来研究者应着重关心的重要问题。三是远程教育研究视域国际化的发展,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发展,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不断被引进国内,成为推动国内远程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远程教育研究平台起点较高,文献质量有保证,也有大批的优秀远程教育专家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应争取在国际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发声,传播中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争取在国际远程教育研究领地占据一席之地。

(二)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进一步规范化

从研究方法看,我国学术界对远程教育的以定量研究法为主,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法为辅,且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占比,自2013年以来总体呈递增趋势,2017年达到52.97%,首次超过非规范研究方法的占比[38]。但是在2018年研究方法应用中,定性研究在总体不断下降中创出新低(6.88%),这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方法意识和研究方法的规范应用意识明显提升,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重定量轻定性的现象。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界近年来虽然越来越热衷于定量研究,但并不代表定量研究能够解决所有研究问题,未来研究方法格局应该重新审视定性研究方法的作用和地位。同时,研究方式要求真务实,切实进行实地调研,客观分析情况、检查方法工具的信效度,如实报告结果,使研究成果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三)研究主体:多元化发展,发挥开放大学作用

从研究主体的角度分析,近年来电大在远程教育研究工作中正处于逐渐边缘化的地位。据相关数据显示,普通高校、电大系统于2018年的研究主体占比分别为82.19%和9.69%,且电大系统占比为6年来最低。电大一直扮演着我国远程教育办学的主体角色,但近年来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成果数量远不及普通高校。这种主体角色反差,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反思。远程教育应推进研究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远程教育的研究主体以普通高校为主,电大的比例逐年下降,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分离加剧,将深度影响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健康发展。在日后的研究开展中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推进远程教育机构与非远程教育机构,尤其是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促进研究主体多元化,使远程教育研究持续健康发展。

(四)研究主题:结合技术发展,扩展研究领域

1.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远程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远程教育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是丰富的研究资料,通过学习分析、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与分析,能为学习支持服务的升级与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未来将会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39]。理工类的实验课程因其特殊性,单纯地讲授会导致学生接受度较低,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通过实际教学与虚拟体验交互,使得远程教育学生获得实际操作体感,如同身临其境[40]。人工智能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智能虚拟助手具有个性化辅导、交互式问答、情境学习等支持功能[41]。由于这些技术较为新颖,所以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远程教育中,远程教育又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都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新的领域。

2.“学分银行”构建的策略研究。自2010年开始,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逐渐开始向开放大学转型。从国内实践看,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开放教育改革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办学结构尚未建成;学分银行制度尚未真正落地等,这些都是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的问题。学分银行是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的一套成熟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机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认定与转换是学分银行运行的关键,国内这方面研究主要涉及涵盖范围、运行机制、案例比较、对象衔接、标准构建等[42]。现在学分银行的建立是国际开放大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如何确保学分银行制度的信效度、继续开发学分银行与新技术融合的形式,正在成为未来新的研究热点。

3.远程学习者心理和行为的探究。这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远程学习者个性心理、 情感投入、学习投入行为三个研究热点,包括成人学习者和老年学习者等不同群体在学习心理上的差异。在情感投入研究上,主要集中在“情感计算”和“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特性,教师掌握学习者心理变化比较困难,通过计算机识别设备判断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变化则显得尤为必要。远程学习者学习投入包含认知投入、情感投入、交互学习投入、自主学习投入四个维度,不同性别、年龄、学龄、专业、本专科层次的学习者,其学习参与度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43]。由此可见,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关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学习投入研究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

猜你喜欢
学者学习者研究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北塔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