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022-11-20 20:20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西小学高云
家长 2022年2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传统小学生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西小学 高云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数学在人类文化传承和情感传递中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为教育提供多样性的资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科学优化和利用,不但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技能的提升,还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现状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教学实践和与同行交流发现,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美术、语文等学科的学习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命题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图形的探究欲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其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效果。通过师生交流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将很受小学生的欢迎,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多数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认为,在小学数学中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和知识内容,可以提升小学生在图形认知、文化知识、计算知识方面的能力,且有助于在数学课堂中实现对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方向。

(二)现状分析

通过对多数小学教师和小学生进行走访和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的内容,小学生也可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但是目前尚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较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均作出改变,使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不但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底蕴,还要多花心思进行教学设计,使传统文化知识与小学数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压力。并且,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逐渐受到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也要肩负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重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因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活动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中,并且教材中存在的较多内容较难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这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造成一定阻碍。另外,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内容,通常只停留在简单的好奇层面,缺乏对文化内涵本质的正确认识,这也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造成一定影响。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但是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更应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更理性地看待考试成绩。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则势必会促进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开阔自身视野,提升文化底蕴,感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认识郭守敬、张衡、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了解数学家们所富有的钻研精神、求知精神,以及在数学知识探索之路上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这有助于为小学生的学习树立良好的楷模,借助伟人的榜样力量来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具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二)有助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华夏文明经历五千年的绚烂历程,是无数智慧、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根植的肥沃土壤。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方针路线,能促使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熏染下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更具民族自信心,充满文化自信,符合文化强国的需求,也是培养小学生爱国热情的重要方式。

(三)有助于丰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数学知识需要较多的运算和推理,与其他学科比较相对枯燥、乏味,小学生经常会产生不想思考、嫌麻烦等心理,对数学学习兴趣不足,甚至产生畏难心理。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色彩,则能够丰富知识的内容,增加数学学习的色彩,使学生在乐趣中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都具有明显的帮助。

(四)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结合,在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重视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是数学教学的普遍现象;而在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以后,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反思生活,运用知识,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对促进小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五)有助于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对小学生具有正确的指引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积淀而来的智慧结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悠久中华文明的了解,接受优良的民族品质和品族精神的感染,进而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前辈为榜样,学习古人的优良品德,能够明是非、辨善恶,进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融合传统文化元素

数学属于自然学科,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与计算相关,但是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关联问题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就会发现教材中蕴涵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大可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开展传统文化渗透和教学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数学的深刻含义,提升学习水平。古诗词看似与数学学习毫不相干,但是在绝句、律诗中都蕴涵着数字,当数字与文学相遇,就会碰撞出艺术的魅力。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深挖其中的内涵,利用传统文化典故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点,而传统文化则具有较强的哲学性特点,二者结合起来,就会使数学知识的哲理性更加突出,使小学生意识到“理”与“哲”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和传统文化的关联性。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介绍古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即天干、地支,并对其进行细致讲解,使学生了解传统计时方式。也可利用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如60即“花甲”,70即“古稀”等。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古人利用月亮盈亏来标记时间的来历,即朔日为农历初一,望日为农历十五等。并且,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含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学书籍,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二)运用微课,丰富数学课堂文化体验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获得普遍推广,微课也在多元化教学的时代应运而生,并成为广受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这主要归根于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难度以及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然而,微课的运用可以使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创设更为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促使小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微课教学具有较强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渲染微课内容,实现数学教学的多样化。以此来吸引小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学习不是单一地局限于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还有很多拓宽和延展的可能性,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具有明显帮助。在教学资源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生活中小学生熟悉的动漫元素融入在内,在尽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在趣味化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文化。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变化”时,教师即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查找多种影视资源,比如,我国传统剪纸文化的视频资源。在视频播放后,学生即可了解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不但能开阔自身视野,也能被剪纸艺术家灵巧的双手和剪纸艺术所震撼和折服。在观看视频资料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比如:“若将一个巨型的剪纸放大2倍,他们的边长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学生自取卡纸,设计剪纸,并计算长度和宽度的比例等。在观看视频资料时,小学生很容易被剪纸的创作过程和其中蕴涵的文化所吸引,并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如此,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完善,并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和习惯,善于使用互联网寻找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实践的关联,了解更多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三)结合故事,提升学生文化感知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对立、强硬、刻板。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或反映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而这也会使教师产生学生都听懂了的错觉。所以,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计算技巧,对文化感知的内容时常会忽视,这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十分不利。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知识的渴望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故事来感染学生,那么故事中丰富的内容和跌宕的情节,势必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故事的道理有所领悟,进而促进小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即可对教学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巧妙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首先,教师必须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要求学生谈谈对扇形的认识,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扇形,列举生活中的扇形应用等。随后,教师可以讲述扇形统计图的来源,告知小学生人在古代农户怎样使用木棍计数,即一根木棍代表一头牲口,随着数量的增多,使用石头代表十头,使用贝壳代表百头。在此过程中,教师即可将扇形统计图渗透其中:试问如果农户养了30头猪,60头牛,需要怎样绘制扇形统计图呢?以此在故事情节和课堂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和绘制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扇形统计图的内涵和运用有所掌握,还了解了数学统计的起源,构建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提升了对数学文化的感知能力。

(四)教学探究,感受传统文化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探究,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探究活动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为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通常会创作或设计较多精美的图案,这些形状多样、构思精美的图形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古往今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世界文明之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古代人民的情感态度、生活百态和家国情怀等,均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并逐渐成为颇具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世界名片。为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将数学中常见的图形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比如,在学习“图形变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色彩的事物在课上进行展示和举例,比如古代服饰上的刺绣纹样、精美的瓷器、玉璧、张国铜镜、四川脸谱等。同时,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对其年代、背景都具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借用古代器具了解数学思想的同时,使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透过这些具有时代感的物品去发现和对比图像的特点,深切感受到图形的变换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生活中运用图形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再如,在学习有关“分数”的内容时,教师可课下鼓励学生了解分数的起源、发展,要求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分数的历史发展。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自发钻研,在此过程中不难发现,《左传》中就记载过,个诸侯国的领土不能大于王都的九分之一,可见,分数很早就应用于我国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中。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促使小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中华五千余年的灿烂文明,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使小学生一改对数学学科刻板、枯燥的认知,了解数学学科其实更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数学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特点,教师应在关注其工具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不忽视人文性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结合故事和实践研究等来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统一起来,共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传统小学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我是小学生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清明节的传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