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渭源县黎家湾学校 黎燕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贯彻与落实,现阶段的教育工作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教学战略方向。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大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并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教师应重视这一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进步。
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提升数学技能,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以合理的方式不断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平台,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递,而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是数学文化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呈现形式。初中数学教师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对原有的知识讲解方式进行创新,便于学生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此时学生会对数学教学产生全新的认识,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促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初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数学教学课堂采取一定的改革策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教师也要对自身的知识讲解方式进行创新、优化,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而经过这种变革,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与之前相比,能更高效地利用数学学习资源的目标,从而提升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会尝试对原有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反复调整,力求获得最佳的应用效果,以期与当前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契合,帮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打造,积极采用多种科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开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营造较好的教学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教师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学指导下,能在数学课堂的创新发展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立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优化,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将数学教材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还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原本较为抽象和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对图形的旋转进行更有效果的探究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开始前,需要帮助学生对旋转的概念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以此来为对该项数学知识概念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有关于图形旋转的相关知识理论内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进行观察,如播放风车以及时钟指针的运动轨迹,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形式。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实际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旋转的认识程度,如引导学生观察班级内正在旋转的电风扇,或者对教室的门进行开关动作,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清晰地了解旋转的定义。待知识铺垫完毕,教师要与学生就创设的情境展开探讨,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益。此时,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就刚才的观察现象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会做旋转运动的呢?”学生以“汽车的雨刮器、荡秋千、车辆行驶中的轮子等”来进行回答。教师要借助这个机会,继续引导学生去发现旋转的根本特征。因此,要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并提出问题:“在我们已经展示过的这些旋转的现象中,它们都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教师以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为旋转的定义讲解做好铺垫。学生通过之前的充分观察以及教师的指导,已经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总结,进而回答出:“围绕着一点做旋转运动。”此时教师再引出相关的数学定义,会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至此,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观察了不同类型的旋转运动,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旋转的本质,对本节课程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借此可以衔接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通过以图形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学习图形旋转中的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三个重要的要素,并为学生讲解旋转的基本定义,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知识的状态,有助于逐渐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全面优化,数学教师应对数学思想的转变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原本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如今的数学思想渗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将章节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授,而忽略了为学生讲解章节与章节之间以及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一直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而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教师便可以灵活运用多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知识传授的环节,以情境创设或者其他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对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随后,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并且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串联和融合,教师要积极地将本节课程与其他数学知识建立连接,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对旧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巩固。教师应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的编排,让整体的衔接和串联更加顺畅和自然,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促进学生知识架构体系的形成。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定义,此时教师要设计相关的课堂测验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学生一些在之前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进行分辨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借助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图形完成本次的习题设计。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定义以及判定规则的合理运用,学生便能很快做出回答,在诸多的图形中选择出了正确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理念的渗透效果,并且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可以继续要求学生为这些图形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做出其所有的对称轴,这不但能为学生拓展以往学习过数学知识的内容,还让学生再次巩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做法。至此,通过对对称轴图形的学习和了解,并且在教师对新、旧知识点之间的串联教学中,学生不仅对对称轴图形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而且对原来的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实现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动学习,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拓展能力也都得到了提升。
要实现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优化,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关键点,实现数学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对重点的数学知识例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与讲解,并为学生展示多种习题的解决方式,以这种思维拓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其思维能力水平,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后,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要为学生进行例题的示范演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二次函数方程实数根的解算方法。教师可以给出“求出的实数根(精确到0.1)”这样一道课堂习题进行演算方式的示范。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图像法,带领学生一同作出该函数方程的图像,而后通过对图像的观测来得到该函数方程的近似解为。这种方式的近似解求值方式,是教师通过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像并使用软件的度量功能才得以实现的。而此时,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强调,让学生明白在对函数方程的根进行求值时,如果采用的是图像法,由于画图与读数的偏差,因此结果往往不是最精确的。而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另一种方式——二分法。利用二分法进行演算便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近似解。通过对相同题目的不同解法演示,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解题技巧方式,而且对不同方式的适用条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演算过程中能更加轻松地对题目进行分析和求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不仅要对数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优化,还要考虑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课后练习题的布置方面也要有所改动,以此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的不同分为基础、发展以及挑战三个不同的等级,并在实际的作业练习题布置中,以基础性的系统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而后再以一定数量的拔高练习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提升,可以要求发展和挑战层次的学生群体进行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再为挑战阶段的学生布置一道难度较高的练习题,但是不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主要是给予学生去实现突破自我的机会。以这种分层习题布置的方式,全体学生都能实现数学能力的进步,促进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整式的运算”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帮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实现自我学习成果的检验以及对知识内容领悟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师也要事先做好对学生的分层处理,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内化能力作出评估,以此更好地为学生设计适合其能力阶段的习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教师为了实现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能力检验的目的,同时让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巩固,教师应给出“-3x( -y-xyz)=;3x2(-y-xy2+x2)=;2ab(a2b-c)=;(a+b2+c3)·(-2a)=”之类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演练。通过这种较为基础的习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运算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能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巩固。而对基础能力较强一些的学生,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为其准备一些难度较高的习题,例如“(x3)2-2×3[x3-x(2x2-1)]=”或者“xn( 2xn+2-3xn-1+1)=”等课后习题。通过对这类难度稍高的习题进行训练,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任何运算方面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以及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基础运算能力的提升。而对学习能力较强,希望通过高难度的拔高练习题来不断加强自身数学水平的学生,教师也要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高难度的习题,可以为学生 设 计 如“已 知 有 理 数a、b、c满 足 |a-b-3|+(b+1)2+|c-1|=0,求( -3ab)·(a2c-6b2c)的值。”这类拔高习题,但是不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习题的解答,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同围绕着习题内容进行探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对不同难度的习题进行演练,各自的学习成果都得到了检验,并且基础稍差一些的学生也可以尝试挑战难度较高的习题,能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具有清晰的判断,从而去有计划地逐步提升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实现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
总之,为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并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最基本的课堂,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并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对数学课堂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只有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才能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做出改变,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