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与探究

2022-11-20 18:44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十六中学孙洪彦
亚太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家校儿童农村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十六中学 孙洪彦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儿童的抚养成本逐渐增大,为满足儿童的成长所需,农村青壮年外流至城市打工的现象频频出现,这也使得当下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愈发突出。留守儿童的成长处于留守老人监护环境下,受周边环境与个人成长经历所限,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若无法保证针对性德育教育效果,这一特殊群体在未来走向社会后,极有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深入分析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心灵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难以被发现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过早承担了照顾自身的责任,长此以往其性格表现出了孤僻特征。从教学层面来看,此种情况属于群体行为的一种。孤僻性格促使留守儿童有意或无意地排斥新鲜事物,接受并理解来自外界的各类信息较为困难。性格培养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爱与关注的缺失使得这一类儿童即使在成人后,也会有安全感缺失的典型表现。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必须给予其足够的关心与爱护。

(二)行为与想法的差异性

家庭呵护与家长关爱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已经成为其内心的常态化表现。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无意流露出的一些小习惯与产生的不良行为,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习惯的养成,而是其心理问题的外在显现。安全感的长期缺乏,使得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警惕性思想与行为倾向,对其学习生活与未来成长极为不利。部分学生的某些行为看似满足道德与法治的规则要求,但想要真正进入其内心,了解其真实想法仍然较为困难。

(三)家校责任划分不明

家庭与学校是儿童重要的生活与学习场所,所营造的氛围对其性格形成与日常学习状态有着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关爱与教导,多数时候只得通过学校这一学习场所获取心理慰藉。一些家长也往往会产生“将孩子送到学校,一切由教师教导就足够”的想法,这种心理往往会对儿童的成长过程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学校负有对儿童进行管教的全部责任,而学校却会认为在儿童德育教育环节,监护人才是责任主体。如此一来,双方长期处于责任互相推诿的状态,沟通缺失致使问题愈演愈烈。在此种环境下,由于德育教育的边缘化实际表现,留守儿童产生心灵困惑或有迫切的行为指导需求时,却无处倾诉心中苦闷,这也是其孤僻性格养成的主要原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教育

对事物思想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归属于认知范围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思想教育的主要来源为家庭与学校,其中家庭教育由于存在血缘关系,对儿童的思想认知影响最大。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出务工后,无法保证与儿童沟通的实时性,致使亲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疏离。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的父母会选择在金钱方面给予子女一定补偿,做到“有求必应”。此类行为的出现使得儿童建立起不正确的“金钱获取”思想,不仅不懂得节约,甚至将父母勤苦获得的钱大肆挥霍。此外,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在回到农村后,将其在社会中的赚钱经历大肆渲染,让本来在家中照顾孩子与老人的青壮年认为进城务工是改变贫困现状的唯一出路。如此一来,产生了更多的留守儿童,继而导致恶性循环,让孩子们也形成读书是在浪费时间与金钱的意识。尤其是在当下部分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环境下,导致儿童价值观产生偏差,农村留守儿童整体辍学率明显提升。

(二)道德教育

第一是道德情感。多数儿童伴随年龄的成长,其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也在不断缩减,而在这一过程中周边的伙伴作用则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多数留守儿童依旧会对家庭有着极大的依赖性与依恋性,并以积极的态度期望保持与父母之间良好的沟通过程。作为青少年情感与社会经验的主要来源,父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于父母情感与关爱的缺失,其在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方向偏差现象。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部分儿童由于亲子关系构建的不成功,常常出现只顾单向接受爱而不具有回馈意识的情况,且部分儿童有诚信缺失、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情感冷漠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不良表现。

第二是道德观念。道德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孩子们的初始道德教育来源主要为父母,从这一点来看,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道德榜样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儿时父母的过早离开,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榜样作用降低,再加上长辈对其道德行为监控的弱化,极容易对其道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是道德行为。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是儿童的两类道德行为类型。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为无条件帮助他人,且自身对于回馈奖励并没有期待,甚至付出个人利益的牺牲精神。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群体的特殊性,在亲子关系疏远的环境下,长期处于正确引导缺失的状态,亲社会行为出现后并没有获得行为强化的正向反馈,致使这一部分行为逐渐消退。农村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为父母疏于管理,再加上社会同伴的不当影响,致使其出现错误行为的风险大大增加。

(三)法纪教育

纪律与法治是法纪教育的主要内容。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身体快速成长的同时,却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行为、心理与身体成长速度的不匹配,互相之间产生严重冲突。再加上父母外出务工,重要的青春期却没有获得良好的亲情教育条件,关爱与呵护的缺失极有可能会导致其因为青春期心理冲动,出现强烈的反社会倾向心理,甚至因法纪意识的严重缺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农村的“贫富不均”现象相较部分城市更加严重,家庭条件之间的差异使得攀比风气高涨,在消费主义与物质利益的共同刺激之下,留守儿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可能性较高,对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极为不利。

三、针对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感恩教育

思想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金钱与利益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反复权衡过程,已经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情互助所带来的温暖。再加上感恩教育迟迟无法落实到位,致使其不懂得何为养育之恩,自我意识的强调使其人际交往中感情淡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日常的行为举止中,也同样体现在其未来踏足社会后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事物处理过程。因此,针对性地强化感恩教育就成为德育教育全年展开的首要工作。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从亲情的角度开展引导式感恩教育,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父母在外务工的诸多不易,同时给予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关心与爱护。如此一来,将使其在父母关爱的氛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并在父母行为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俭节约与孝顺父母的良好习惯。学校也应同时配合家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组织讲座、鼓励学生为父母做家务等方式,让留守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感恩意识。

(二)挫折教育

诸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祖辈的长期溺爱,在娇生惯养下养成较多不良习惯,懒惰与任性是这一部分儿童的主要特点。长此以往,将会磨灭孩子的理想与毅力,一旦遇到困难,其在第一时间想的是逃避而不是解决困难。针对此类情况,家长与教师应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挫折教育。例如,可以组织远足拉练、行为训练等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吃苦耐劳与抵抗挫折的积极能力。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应用此类教育方案,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去除其身上的不良习气。

(三)现代私塾教育

物欲横流的当下,互联网等一系列信息渠道的打开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难度逐渐增大。这种环境条件下,应如何对儿童展开有效的德育教育成为学校与家长面临的重要挑战。应建立学校与家长联合的机制,将包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的文章引入课堂教学,并将其所体现出的思想与意识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中。此类教学方式也被称为“现代私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法治意识,为其后续迈入社会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奠定重要基础。部分地区已经展开“现代私塾”试点工作,但仍然有部分农村地区并不具备此类教育工作的开展条件,因此仍然应将道德法治观念与品德教育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中,作为展开德育教学的主要工作。此外,应避免部分以盈利为目的的人乘虚而入,借此获取不当利益。

(四)监护人培训教育

父母教育的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祖辈代养的情况下,代养者就是儿童的监护人,这一部分人群以老年人居多,由于隔代教育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自身教育水平不足的情况下所遵循的教育观念极为落后,使得该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定期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更新其老旧的教育观念。学校也应与监护者联合起来对留守儿童的日常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以制定在促使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同时,避免其产生价值观偏差的一系列策略,为创设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四、营造心灵关怀氛围

(一)搭建家校合作平台

作为当下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庭“养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家校合作俨然已经成为社会进步与增强德育力量的整体趋势。部分学生在家中与学校的表现不一,擅长隐藏心中的真实想法,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虽然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沟通模式加重了教职人员与家长的负担,但同样起到了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家庭较为特殊,展开家校合作的难度极大。但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进步的背景下,新式通信方式的出现解决了此类问题,例如微信、微博、QQ 等社交通信软件,使得建立家校合作平台、强化教职人员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

(二)以心灵关怀作为打破应试教育枷锁的主要方法

德育相关工作在如今的边缘化表现,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固定教育模式,忽视心灵关怀的重要性同样是应试教育思想所表现出的不足之处。对于教育本身来说,其目的是育人,心灵与行为表现的一致性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若无法满足内心的富足,这一类人群甚至会在进入社会后产生严重危害。德育评价过程中,外在行为评价具有显性特征,但不能简单地将心灵健康与外在行为画上等号。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怀的缺失,其性格通常有内向表现,沟通能力较弱,此种性格对于儿童进入社会后价值的展现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这就要求德育人员应从内心与外在两个角度考量儿童的成长轨迹,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离不开家校之间的协同努力。在评价过程中增加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部分学生进入评价过程,以保证评价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三)物质富足与心灵关怀的兼顾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最为缺失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支持,也应给予留守儿童群体一定的心灵慰藉,助力其逐渐走出内心封闭的小世界,并在与外界逐渐接触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想要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现状并强化德育力量,应从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的角度出发,增加农民收入,尽可能减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如此一来,家长将有更多的时间对儿童施行德育教育,并在与学校成立的心理专家小组一同对儿童进行培育的联合之下,消除儿童的心理隐患,为其未来身心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家校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赞农村“五老”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